-
上颌前牵引联合FRⅢ矫治器在骨性Ⅲ类错(牙合)畸形患儿中的应用分析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目的:探讨上颌前牵引联合FRⅢ型矫治器矫治替牙期骨性Ⅲ类错(牙合)畸形患儿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12月-2021年6月笔者医院收治的92例骨性Ⅲ类错(牙合)畸形患儿作为研究对象,按照矫治方式将单一行上颌前牵引的患儿作为牵引组(n=43),将行上颌前牵引联合FRⅢ型矫治器治疗的患儿作为联合组(n=49),观察两组患儿治疗前及治疗1年后颌面部硬组织指标、软组织指标、牙性指标及舌骨位置变化情况.结果:治疗后,两组患儿的上牙槽座角(SNA)、下牙槽座角(SNB)、上下牙槽座角(ANB)、上颌骨位置(A-OLP)、下颌骨位置(Pg-OLP)、下颌平面与前颅底平面(SN)延长线所成角(MP-SN)、与眶耳平面(FH)所成角(MP-FH)及Y轴与FH平面相交内角(Y轴角)均较治疗前有所改善,且联合组改善情况优于牵引组(P<0.05).治疗后,两组患儿下唇突点到审美平面距离(LL-EP)、鼻下点、鼻小柱点连线和鼻下点与上唇突点连线夹角(NLA)及面凸角(G-Sn-Pg)均较治疗前有所改善,且联合组改善情况优于牵引组(均P<0.05).治疗后,两组患儿上中切牙长轴、鼻根点及上齿槽座点夹角(U1-NA)、上下中切牙垂直距离(覆(牙合))及上下中切牙切缘投影距(覆盖)情况均较治疗前有所改善,且联合组改善情况优于牵引组(均P<0.05).治疗后,两组患儿舌骨最前上点H到Y轴的距离(H-Y),H到X轴的距离(H-X)均较治疗前增大,且联合组高于牵引组(均P<0.05),两组患儿H到下颌平面距离(H-MP)及H到FH距离(H-FH)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将上颌前牵引与FRⅢ型矫治器联合用于骨性Ⅲ类错(牙合)畸形患儿中,可有效改善患儿牙咬(牙合)关系及凹陷型侧貌,并促使其舌骨位置恢复正常.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FR-Ⅲ型矫治器对不同生长发育期Ⅲ类错(牙合)颅面结构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目的:对不同生长发育期的安氏Ⅲ类错(牙合)畸形,根据颈椎骨龄分期分组,通过对正畸治疗前后头颅侧位片的测量分析,比较不同生长发育期开展FR-Ⅲ型矫治器治疗的颅面部效果差异.方法:选取34例使用FR-Ⅲ型矫治器治疗,处于生长发育期的安氏Ⅲ类患者,根据颈椎骨龄分期分组:生长发育高峰前期组(CVM Ⅰ~Ⅱ期)、生长发育高峰期组(CVM Ⅲ~Ⅳ期).使用Dolphin 11.8软件对患者颅面结构进行X线头影测量分析.结果:治疗后SNA 角、ANB 角、U1-SN 角、U1-APog 距和覆盖、NA-PA 角均显著增大(P<0.01);Z 角亦增大(P<0.05);FH-N'Pog'角、N'-Sn-Pog'角和IMPA角显著减小(P<0.01).比较生长发育高峰前期组和高峰期组FR-Ⅲ型矫治器矫治前后的差值,高峰期组SNB角、MP-SN差值绝对值显著大于高峰前期组(P<0.05).结论:FR-Ⅲ型矫治器可促进上颌骨向前生长,改善软组织侧貌,但没有显著抑制下颌骨生长.在生长发育高峰前期矫治,促进上颌骨向前生长的可能性更大,在高峰期矫治会引起下颌骨顺时针旋转.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FRⅢ型矫治器对混合牙列期咬合不正儿童的矫正效果及CBCT咬合参数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3/9/30
目的:探讨FRⅢ型矫治器对混合牙列期咬合不正儿童的矫正效果及CBCT咬合参数的影响.方法:选取笔者医院2019年5月-2021年6月收治的56例混合牙列期咬合不正患儿作为研究对象,采用FRⅢ型矫治器进行矫正,采用CBCT测定患儿治疗前后硬组织、软组织、牙性指标差异及矫正效果.结果:患儿治疗后的SNA、SN-MP、ANB、NA-Apo、Go-Pg、wits均高于治疗前(P<0.05),OP-SN值均低于治疗前(P<0.05),SNB、Y轴角、S-Go/N-Me治疗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患儿治疗后的UL-EP、H角均高于治疗前(P<0.05),LL-EP低于治疗前(P<0.05),NLA治疗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患儿治疗后的U1-SN、U1-NA、覆盖均高于治疗前(P<0.05),IMPA、覆牙合低于治疗前(P<0.05),L1-NB治疗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矫正有效率为91.07%.结论:采用FRⅢ型矫治器对混合牙列期咬合不正患儿矫正效果较好,能够提高侧面容貌美观度,恢复口腔和正常咬合功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9/30
-
FRⅢ矫治功能性和早期骨性安氏Ⅲ类错(牙合)的软组织变化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比较FRⅢ型矫治器矫治功能性和早期骨性安氏Ⅲ类错(牙合)前、后软组织的变化.方法:选择30例功能性和早期骨性安氏Ⅲ类错(牙合)患者,利用FRⅢ型矫治器矫治,采用SPSS22.0软件包对矫治前、后的X线头影测量项目进行t检验.结果:FRⅢ型矫治器矫治前、后,面型角、鼻唇角、颏唇角、上唇-E线距离均显著增大(P<0.05),Z角显著减小(P<0.05),下唇-E线距离显著减少(P<0.01);H角、上唇沟深、颏唇沟深、上唇基厚度、上唇紧张度均无显著改变(P>0.05).结论:经FRⅢ型矫治器矫治后的安氏Ⅲ类错(牙合)患者,侧貌突度增大,Ⅲ类凹面型趋于平直,面部侧貌趋于美观;上唇近中移动,下唇远中移动,上唇突度增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改良型FRⅢ型矫治器矫治儿童安氏Ⅲ类错牙合后软硬组织的改变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探讨改良型FRⅢ型矫治器(MFRⅢ)矫治儿童功能性安氏Ⅲ类错后软硬组织的变化.方法:纳入儿童功能性安氏Ⅲ类错患者40例,随机分为2组(n=20),实验组采用MFRⅢ型矫治器矫治,对照组采用传统FRⅢ型矫治器矫治,对2组病例矫治前后的软硬组织位置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实验组与其治疗前比较,SNA、ANB、ANS-Ptm、ANS-Me、U1-NA、FCA增大(P<0.01),MP-FH、NLA、UL-EP增大(P<0.05),ANS-Me/N-Me、LL-EP减小(P<0.01).与对照组的软硬组织位置比较,SNA、ANB、ANS-Ptm、ANS-Me、L1-NB,NLA、增大(P<0.05),U1-NA、FCA、LL-Sb-Pos增大(P<0.01),MP-FH、LL-EP减小(P<0.05),矫治时间缩短(P<0.05).结论:MFRⅢ型矫治器治疗儿童功能性安氏Ⅲ类错,可以使第一磨牙达到中性咬合,面型从凹面型趋于平直并与对照组比较,旋转角度有所减小,下前牙代偿性舌倾度减小、上颌长度增加,使上颌骨突度及矢状位面型的改善更为明显,并缩短了疗程.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不同矫治时机对Fr(a)nkel Ⅲ型矫治器矫治儿童骨性Ⅲ类错(牙合)疗效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探究不同矫治时机对Fr (a) nkel Ⅲ型矫治器矫治儿童骨性Ⅲ类错(牙合)疗效的影响.方法:回顾性的选取2015年3月-2017年5月笔者医院收治的62例骨性Ⅲ类错(牙合)儿童作为研究对象,对照组(n=31)为替牙晚期治疗组,观察组(n=31)为替牙早期治疗组.观察两组疗效指标(SNA、SNB、ANB、NP-FH、NA-PA、UI-SN、MP-SN、L1-MP、Y-aix)、治疗效果(良好、一般、差)和咀嚼效率百分比.结果:在疗效指标上,治疗后,观察组SNB、L1-MP显著减少(t=3.545、6.446,P<0.05),ANB、NA-PA、UI-SN、MP-SN显著增加(t=8.241、3.806、6.203、3.916,P<0.05);对照组仅UI-SN由(105.14±3.27)°增加为(115.00±6.82)°、L1-MP由(90.73±5.6)°减少为(85.24±4.84)°.治疗后两组进行比较,观察组在SNB、ANB、NA-PA、MP-SN、UI-SN、L1-MP上与对照组差异显著(t=5.665、7.721、5.574、3.378、3.121、3.513,P<0.05);在治疗效果上,观察组的治愈率为74.19%,对照组仅为45.16%,两组之间有显著性差异(x2=5.429,P<00.05);在咀嚼效率百分比上,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t=3.035,P<00.05).结论:对于儿童Ⅲ类错(牙合)的治疗,选择早期治疗有助于儿童错(牙合)的缓解和改善,有助于提高儿童的自信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SanderⅢ矫治器与FRⅢ矫治器矫治早期骨性Ⅲ类错牙合的临床比较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 探究SanderⅢ矫治器与FRⅢ矫治器矫治早期骨性Ⅲ类错牙合的临床效果.方法 前瞻性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2013年3月至2017年6月西宁市口腔医院正畸科收治的68例骨性Ⅲ类错牙合畸形患者分为两组,两组患者分别采用SanderⅢ矫治器及FrankleⅢ矫治器治疗,纳入SanderⅢ组及FRⅢ组.测定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头颅定位侧位片,分析治疗前后硬组织、软组织、牙性指标差异及组间各指标差异.结果 两组患者SNA角、ANB角、NA-Apo角、Wits值、U1-SN角、U1-NA角、覆盖及UL-EP等指标较治疗前均显著增加,OP-SN、IMPA角显著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SanderⅢ组患者ANB角显著优于FRⅢ组患者(P<0.05).结论 SanderⅢ型及FRⅢ型矫治器均可显著改善患者骨性畸形程度,改善咬牙合关系,SanderⅢ型矫治器可能在矫正硬组织方面略有优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青少年前牙反的临床矫治方法综述
编辑人员丨2023/8/5
安氏Ⅲ类错是临床常见的错畸形,患者常表现凹面型,伴有上颌发育不足或下颌生长过度,或二者同时存在.根据Moyers分类,可将安氏Ⅲ类错畸形分为牙性、功能性和骨性.长期未纠正的前牙反会造成颌面部畸形,同时对发音、面部美观产生影响,甚至引起儿童和青少年的心理问题.目前针对儿童和青少年前牙反,临床上常根据不同矫治阶段和前牙反的几种类型采用上颌垫双曲舌簧活动式矫治器、FR-Ⅲ功能矫治器、"2×4"矫治技术、前方牵引器、MRC矫治器以及成年后行正颌手术等措施.本文就近年来安氏Ⅲ类错畸形矫治的临床矫治方法 进行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上颌前牵引联合FRⅢ型矫治器保持对儿童生长发育期骨性Ⅲ类错(牙合)畸形的疗效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 分析生长发育期骨性Ⅲ类错(牙合)畸形儿童应用上颌前牵引联合FRⅢ型矫治器进行后期保持的效果及临床价值.方法 选取61例骨性Ⅲ类错(牙合)畸形的患儿,对所有患儿实施上颌前牵引联合FRⅢ型矫治器后期保持治疗,比较治疗前后各项指标的变化.结果 头影测量显示,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蝶鞍中心、鼻根点和上齿槽座点构成的夹角(SNA),齿槽座点、鼻根点、下齿槽座点构成的夹角(ANB),上中切牙长轴与前颅底平面的交角(U1-SN),下中切牙长轴与下颌平面的交角(L1-MP),上下中切牙角(U1/L1)均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后鞍中心、鼻根点和下齿槽座点构成的夹角(SNB)、下颌平面与前颅底平面的交角(SN/MP)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患儿前牙、后牙反(牙合)解除,U1点、A点向垂直方向移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前比较,患儿治疗后舌骨到x轴的水平距离与舌骨到颈椎的距离增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硬腭处、颈椎处气道间隙增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上颌前牵引联合FRⅢ型矫治器后期保持能够有效治疗骨性Ⅲ类错(牙合)畸形疾病,改善上下颌骨关系,促使牙颌面关系协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FR-Ⅲ型矫治器对不同颅底角大小中国西部青少年功能性前牙反()患者矫治效果比较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通过比较不同颅底角大小的青少年功能性前牙反()患者对FR-Ⅲ型矫治器的反应,研究FR-Ⅲ型矫治器对不同颅底角大小的患者的矫治效果及机理.方法:选取62例功能性前牙反()青少年患者,男性30例,女性32例,平均年龄(8.61±1.56)岁,均采用FR-Ⅲ型矫治器治疗.比较不同颅底角大小的患者使用FR-Ⅲ型矫治器的各项头影测量指标变化值的差异,分析颅底角与Ⅲ类错()畸形的相关性,探讨矫治器对不同颅底角Ⅲ类错()患者各骨性标志点的矫治效果.结果:(1)颅底角与SNA角、SNB角存在负相关,即颅底角越大,∠SNA、∠SNB及∠ANB均呈现变小趋势.(2)各颅底角组经FR-Ⅲ型矫治器矫治前后∠SNA、∠SNB、Y轴角、∠MP-SN指标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对颅底角小的患者而言,FR-Ⅲ型矫治器导致上颌牙槽嵴点(A点)前移量较少,而下颌牙槽嵴点(B点)后退量较多,容易发生下颌的顺时针旋转,有利于Ⅲ类错()的矫正.(3)对于颅底角大的患者而言,FR-Ⅲ型矫治器导致上颌牙槽嵴点(A点)前移量较多,而下颌牙槽嵴点(B点)后退量较少.结论:相对于颅底角大的患者,FR-Ⅲ型矫治器对颅底角小的青少年功能性前牙反()患者的骨改建作用更大,并且使下颌顺时针旋转,有利于凹面型的改善.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