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颌无牙患者种植即刻过渡义齿修复后侧貌软组织的轮廓变化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比较上颌无牙患者在种植修复前与即刻过渡义齿修复后侧貌软组织轮廓变化,调查患者术后容貌满意度.方法:选择2018年1月至2022年12月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行上颌种植即刻修复患者24例,收集患者修复前后病史、正侧位定位片,术前使用便携式三维面扫仪对患者进行面部扫描,设计种植即刻过渡义齿修复,行种植手术治疗.使用Dolphin Imaging 11.95软件分别对上颌无牙状态、种植即刻修复后状态下的头颅侧位片进行软组织角度测量,分析患者种植即刻过渡义齿修复前后角度变化,包括鼻唇角、prn'-sn'-ul'(Ls)、鼻尖角、全面突角、Z角、H角,以及线距测量项目,包括上唇距E线距离.术后使用电话问卷调查患者容貌满意度.采用SPSS 26.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种植即刻过渡义齿前,无论男性还是女性,鼻唇角、上唇距E线距离均与标准值有显著差异,女性患者的Z角与标准值有显著差异.进行即刻过渡义齿修复后,男性、女性患者鼻唇角、上唇距E线距离与标准值无统计学差异;男性患者H角,女性患者鼻尖角与标准值有显著差异.男性与女性患者即刻过渡义齿修复后,鼻唇角、H角、上唇距E线距离与美貌人群标准值无统计学差异,全面突角、Z角与美貌人群标准值具有统计学差异.完成即刻过渡义齿修复后,相比种植治疗上颌无牙状态,患者的鼻唇角、Z角、H角均有显著变化.患者对种植即刻过渡义齿修复术后容貌满意度高.结论:种植即刻过渡义齿修复后,患者侧貌软组织轮廓即刻得到明显改善,侧貌软组织基本恢复到正常人水平,甚至部分达到美貌人群标准.进行种植即刻过渡义齿修复时,需结合患者主观美学诉求和个体情况,优化修复体功能和形态.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基于三维可形变模型的骨性Ⅱ类高角患者正畸前后面型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本研究基于三维可形变模型法(three dimensional morphable model, 3DMM)对骨性Ⅱ类高角患者正畸治疗前后进行软组织面型分析。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研究,选取18例骨性Ⅱ类高角减数正畸治疗的成人女性患者,对其正畸治疗前后的头颅侧位片进行软组织测量分析,对其三维面部扫描模型通过3DMM法进行分析。结果:矫治前后X线头影测量与3DMM法测量的所有软组织测量指标改变量均有统计学差异,如鼻唇角(头影测量示治疗前104.12°±6.83°,治疗后112.31°±5.47°,改变量为8.19°±3.83°, P<0.001;面部三维模型测量示治疗前103.81°±6.90°,治疗后112.31°±5.64°,改变量为8.23°±3.80°, P<0.001)。两种测量方法所获得的结果间无统计学差异(如两种方法相比,治疗前后鼻唇角差值相差-0.32°±0.89°, P=0.887)。通过3DMM法获得的平均人脸结果示上下唇部发生了明显的内收,其中上唇区域内收量为(2.31±0.69) mm,下唇区域为(3.38±0.67) mm。颊部至下颌角及颏下区域有约1.50 mm的少量内收。水平向上,矫治后下颌角点(左右分别为0.27 mm与0.85 mm)与颧骨点(左右分别为0.80 mm与0.42 mm)均有向中线集中趋势,口角点无明显变化,口裂宽度不变。垂直向上,双侧口角点均有下移(左右分别为1.24 mm与0.89 mm),唇下点(垂直向下移0.86 mm,矢状向内收1.50 mm)与软组织颏前点(垂直向下移0.99 mm,矢状向内收0.99 mm)均向后下移动,颏部更为明显。 结论:本研究证明拔牙矫治可使骨性Ⅱ类高角患者获得显著的唇部内收与面型改善,模型的重定位与重叠同3DMM法相结合的评价方法能更直观的展示面部软组织的三维变化。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X线头影测量长度相关指标与全颅底长的回归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颅面自身大小对X线头影测量分析中长度相关指标的影响,并以全颅底长为内部参照,建立回归方程。方法:回顾性分析33例患者的头颅定位侧位片。选取18个标志点测量25个长度相关指标,采用全颅底长代表颅面大小,分析这些长度测量指标与全颅底长的回归关系。结果:所有测量指标与全颅底长都呈正相关,除U6-PP外,其他指标与全颅底长的回归方程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X线头影测量长度相关指标与全颅底长关系密切,在对长度测量值进行数据分析时,应考虑颅面自身大小对其的影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牵张成骨术与双颌前徙术治疗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的临床回顾性对照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比较牵张成骨术(distraction osteogenesis,DO)和双颌前徙术(maxillomandibular advancement,MMA)治疗重度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bstructive sleep apnea hypopnea syndrome,OSAHS)患者的疗效,为不同程度OSAHS患者的治疗方式选择提供参考。方法:收集2017年6月至2019年6月于第四军医大学口腔医学院颅颌面创伤正颌外科接受DO和MMA治疗的37例OSAHS患者资料,分析37例患者术前术后的头颅侧位片X线头影测量数值、多导睡眠测量指标和睡眠质量评估指数。经过倾向评分匹配后比较两种治疗方法对患者面型的改变以及对睡眠呼吸指标的改善。结果:MMA组中仅呼吸暂停低通气指数(apnea hypopnea index,AHI)与手术成功率和(或)治愈率相关,随着患者AHI值的增高,MMA对OSAHS患者的治疗效果逐步下降,统计计算出预测MMA手术成功和失败的AHI截点数值为78.2 n/h。匹配DO组与MMA组OSAHS患者后,MMA组均为重度OSAHS患者,对比头颅侧位X线片显示,DO组患者的下颌前移量[(24.00±4.39)mm]显著大于MMA组[(11.20±1.37)mm]( t=-6.11, P<0.001);多导睡眠监测显示,DO组对OSAHS患者最长呼吸暂停时间和最长低通气时间的改善量均显著大于MMA组( t=4.39, P=0.003; t=5.49, P=0.004);治疗后DO组的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评分[(4.20±0.83)分]显著低于MMA组[(8.80±2.39)分]( t=4.07, P=0.001);治疗后DO组的Epworth嗜睡量表评分[(3.40±1.52)分]显著低于MMA组[(9.40±2.88)分]( t=4.12, P=0.002)。 结论:在重度OSAHS患者的治疗中,DO对重度OSAHS患者的客观指标和主观指标的改善均有更好的效果。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FR-Ⅲ型矫治器对不同生长发育期Ⅲ类错(牙合)颅面结构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目的:对不同生长发育期的安氏Ⅲ类错(牙合)畸形,根据颈椎骨龄分期分组,通过对正畸治疗前后头颅侧位片的测量分析,比较不同生长发育期开展FR-Ⅲ型矫治器治疗的颅面部效果差异.方法:选取34例使用FR-Ⅲ型矫治器治疗,处于生长发育期的安氏Ⅲ类患者,根据颈椎骨龄分期分组:生长发育高峰前期组(CVM Ⅰ~Ⅱ期)、生长发育高峰期组(CVM Ⅲ~Ⅳ期).使用Dolphin 11.8软件对患者颅面结构进行X线头影测量分析.结果:治疗后SNA 角、ANB 角、U1-SN 角、U1-APog 距和覆盖、NA-PA 角均显著增大(P<0.01);Z 角亦增大(P<0.05);FH-N'Pog'角、N'-Sn-Pog'角和IMPA角显著减小(P<0.01).比较生长发育高峰前期组和高峰期组FR-Ⅲ型矫治器矫治前后的差值,高峰期组SNB角、MP-SN差值绝对值显著大于高峰前期组(P<0.05).结论:FR-Ⅲ型矫治器可促进上颌骨向前生长,改善软组织侧貌,但没有显著抑制下颌骨生长.在生长发育高峰前期矫治,促进上颌骨向前生长的可能性更大,在高峰期矫治会引起下颌骨顺时针旋转.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伴有PAX9突变非综合征型先天缺牙患者的牙颌面表型研究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目的·评估配对盒基因9(paired box gene 9,PAX9)突变非综合征型先天缺牙(non-syndromic tooth agenesis,NSTA)患者的牙颌面表型.方法·对2016年1月-2023年12月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口腔第二门诊部就诊的NSTA患者进行全外显子组测序,筛查PAX9突变患者.对筛查到的患者采用曲面体层摄影片评估缺牙的位置和数目,采用X射线头影测量评估患者的牙颌面畸形情况.结果·7例PAX9突变的NSTA患者纳入研究,男性3例(42.9%),女性4例(57.1%).患者首诊年龄7~31岁,平均(19.7±8.0)岁.7例患者均携带PAX9杂合突变,其中4例为错义突变,3例为移码突变.平均缺失恒牙(15.9±2.9)颗,上颌缺失数[(9.6±2.6)颗]略多于下颌[(6.3±2.4)颗](P=0.030).上颌第二磨牙(100.0%)、上颌尖牙(85.7%)、下颌第二前磨牙(85.7%)为最常见的缺失位点,下颌侧切牙(14.3%)、下颌尖牙(14.3%)为最少缺失的位点.移码突变的患者缺牙数[(18.3±2.1)颗]多于错义突变[(14.0±1.8)颗](P=0.032).X射线头影测量结果显示:PAX9突变成年患者上牙槽座角(angle sella-nasion-subspinale,SNA)、颌凸角(angle nasion-subspinale-subspinale-porion,NA-APo)和前颅底长度(sella-nasion,S-N)均明显小于正常参考范围,提示上颌后缩,前颅底矢状向发育不足;面角(frankfort horizontal plane-nasion-porion,FH-NPo)大于参考值、Y轴角(Y axis)小于参考值,提示下颌前伸;上/下牙槽座角(angle subspinale-nasion-supramental,ANB)小于参考值,提示骨性Ⅲ类错(牙合)畸形;上中切牙角(angle upper central incisor-nasion-subspinale,angle U1-NA)大于参考值,提示上中切牙唇倾;下中切牙-下颌平面角(angle lower central incisor-mandibular plane,IMPA)、下中切牙凸度(lower central incisor-nasion-supramental,L1-NB)小于参考值,提示下中切牙舌倾,上下前牙反(牙合)倾向.结论·较为全面地报道了PAX9突变NSTA患者的牙颌面表型,有利于进一步理解PAX9在人类颌面部发育中的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双垫矫治器对骨性Ⅱ类错畸形软硬组织的改善作用
编辑人员丨2023/8/12
目的:探讨双垫矫治器对骨性Ⅱ类错畸形软硬组织的改善作用.方法:选取2018年10月-2021年5月笔者医院收治的102例骨性Ⅱ类错畸形患儿纳入研究,给予患儿双垫矫治器治疗.矫治周期为12个月,分别于矫治前后拍摄X线头颅侧位片,由专业人员进行测量、描图.对患儿矫治前后软硬组织形态进行比较,采用Ricketts美容线对矫治合格率进行评估.结果:矫治后,SNB、U1-NA等硬组织指标大于矫治前,ANB、L1-NB、U1-NA、L1-NB均小于矫治前(P<0.05);矫治后,FH-N'Pm、上唇沟深度、Sn-H线距、Pog-Pm'等软组织指标均大于矫治前,H角小于矫治前(P<0.05);其余软硬组织测量项目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矫治后,102例患儿中有97例达到合格及以上标准,矫治合格率为95.09%;95例患儿对矫治效果满意,满意度为93.14%.结论:采用双垫矫治器矫治骨性Ⅱ类错畸形患儿可取得明显疗效,有效减少切牙突度及覆盖情况,在骨性Ⅱ类磨牙关系以及面部软硬组织形态方面具有较好的改善效果.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12
-
全同步带状弓在Ⅱ类错(牙合)矫治中的临床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评价并比较全同步带状弓矫治技术与传统MBT直丝弓技术对安氏Ⅱ类工分类错(牙合)畸形矫治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30例安氏Ⅱ类Ⅰ分类错(牙合)畸形患者,均需进行拔牙矫治.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成观察组(带状弓组)和对照组(MBT组)各15例.观察组(带状弓组)应用杭州新亚全同步带状弓矫治器,对照组应用国产MBT滑动直丝弓矫治器.在矫正前(记录为T1)及矫正中6个月(记录为T2)均拍头颅侧位片,通过X线头影测量比较部分硬组织及软组织的变化,对前牙牙列排齐时间及矫治6个月上下颌两侧剩余间隙关闭的矫治疗效进行分析,比较矫治疗程和椅旁操作时间的差异.结果 观察组与对照组间T1值、T2值差值SNA角、U1-SN角、U1-NA距、U1-L1角、L1-NB距、NLA角、ULEP和LLEP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在矫治总疗程、椅旁操作时间、前牙牙列排齐时间、矫治6个月上下颌两侧剩余间隙关闭明显短于或少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于Ⅱ类错牙(牙合)畸形患者,全同步带状弓矫治技术与传统MBT直丝弓比较,可显著缩短疗程和有效复诊次数,对前牙转矩控制精准.全同步带状弓几乎不需要附加支抗,对附加支抗的依赖程度明显低于MBT直丝弓.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上颌牙弓反复快速扩缩配合较轻前方牵引力矫治安氏Ⅲ错(牙合)的临床疗效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探讨应用上颌牙弓反复快速扩缩配合较轻前方牵引力矫治安氏Ⅲ类错(牙合)的效果.方法 选取替牙晚期或恒牙早期安氏Ⅲ类反(牙合)患者20例,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患者戴用扩弓器后每天早晚各加力一次,每次转1/4圈(0.25 mm),反复扩缩至第9周扩大后停止加力,开始戴用面具式前方牵引器,每侧牵引力约300 g;对照组患者戴用扩弓器后每天早晚各加力一次,每次转1/4圈(0.25m m),连续扩大一周后停止加力,开始戴用面具式前方牵引器,每侧牵引力约500 g.所有患者治疗前后均拍摄头颅侧位定位片进行测量分析.结果 所有患者前牙反(牙合)均解除,X线头影测量分析显示:实验组患者矫治前后SNA平均增加2.62°,ANB平均增加2.97°,WITS值平均增加2.48mm,A点平均前移2.47 mm,且差异有显著性(P<0.05);对照组患者矫治前后,SNA平均增加1.80°,ANB平均增加2.06°,WITS值平均增加2.39mm,A点平均前移2.44 mm,且差异有显著性(P<0.05);实验组与对照组矫治前后相比上颌都发生前移,但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上颌牙弓反复快速扩缩配合较轻前方牵引力可以有效地前移上颌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口腔矫治器治疗儿童下颌后缩伴OSAHS患者头影测量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探讨自行调节式口腔矫治器治疗儿童下颌后缩伴OSAHS患者治疗前后头影测量的变化.方法:32例儿童下颌后缩伴OSAHS患者,戴用自行调解式口腔矫治器前和戴用后进行多导睡眠仪监测(polysommography,PSG)、头颅侧位定位片X线头影测量.结果:治疗前后PSG监测:AHI、AI、最低SaO2均发生显著变化;X线头影测量值变化结果:SNA角无明显改善,SNB角明显增大,LL-H线距明显减小;PNS-R、PNS-UPW无明显改善,SPP-SPPW、U-MPW、TB-TPPW、V-LPW测量值均有增大.结论:自行调解式口腔矫治器治疗儿童下颌后缩伴OSAHS患者,可促进下颌骨的生长,增加上气道体积(特别是口咽部),有效治疗睡眠中呼吸暂停的发生.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