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混合牙列错 畸形矫治方法的选择
编辑人员丨1天前
早期矫治是对儿童生长发育期间出现的牙颌畸形的重要防治手段。此阶段儿童具备较大的生长发育潜力,肌肉和关节适应性强,对矫治力反应性好,通过正畸的干预和治疗可预防和引导牙、牙列、 及颌面部的正常生长发育。本文从临床应用的角度总结混合牙列期常用的矫治方法和矫治装置,囊括口腔不良习惯的阻断治疗,功能矫治器、固定矫治器、无托槽隐形矫治器的干预治疗,以及牙列间隙和严重拥挤的管理等方面内容,全面阐述不同矫治技术应用的范围及适应证,为混合牙列期错 畸形的矫治设计及矫治器选择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乳牙期错 畸形的早期矫治
编辑人员丨1天前
早期矫治指乳牙期或混合牙列早期对牙颌面畸形进行的正畸治疗。目前,早期矫治受到越来越多的口腔医师关注,矫治技术也在迅速发展,矫治器的种类越来越多,但这也造成儿童早期矫治出现风险增加的问题。本文对乳牙期 关系的建立和特征、不同阶段的矫治原则、口腔不良习惯和错 畸形的矫治方法、早期矫治的风险控制等方面进行阐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认识Ⅱ型牙本质发育不良
编辑人员丨1天前
Ⅱ型牙本质发育不良是遗传性牙本质发育异常的一个亚型,致病基因为牙本质涎磷蛋白基因,其突变导致牙齿正常发育过程受到影响。病变可累及乳牙列和恒牙列,主要表现为牙齿变色、磨耗,甚至继发咬合关系异常,如未及时治疗将显著影响患者的身心健康。该疾病在人群中患病率低,表型隐匿,临床诊断困难。本文主要对Ⅱ型牙本质发育不良的临床和影像学特征、诊断、鉴别诊断及治疗等方面进行阐述,以期提高临床医师对Ⅱ型牙本质发育不良的全面认识。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引导骨再生对下颌后牙种植体边缘骨吸收影响的十年回顾性队列研究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通过临床回顾性队列研究分析引导骨再生(guided bone regeneration,GBR)对下颌后牙种植体边缘骨吸收的影响,以期为临床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008年10月至2011年6月就诊于第四军医大学口腔医学院口腔种植科进行下颌后牙种植修复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是否进行GBR以及种植时间分为对照组(未植骨)、植骨同期种植组和植骨延期种植组。于最终修复后即刻和10年随访时拍摄的X线片上测量种植体近远中边缘骨高度,计算边缘骨吸收。修复后10年复查种植体改良菌斑指数、改良龈沟出血指数、探诊深度和龈乳头高度并进行组间比较。结果:对照组、植骨同期种植组和植骨延期种植组分别随访到26、32、13例患者,58、76、26枚种植体;随访时年龄分别为(46.5±9.9)、(45.5±10.7)、(58.3±6.4)岁,随访时间分别为(11.2±0.7)、(11.1±0.8)、(11.1±0.9)年;种植体10年存留率分别为100%(58/58)、100%(76/76)、100%(26/26);边缘骨吸收分别为(0.91±0.28)、(0.84±0.27)、(1.01±0.27)mm,植骨同期种植组与植骨延期种植组边缘骨吸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但两组与对照组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3组改良菌斑指数、改良龈沟出血指数、探诊深度和龈乳头高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下颌后牙区使用自体血混合颗粒状骨粉的GBR同期或延期种植对种植体边缘骨吸收的长期影响与未植骨者一致。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无托槽隐形矫治器联合前方牵引治疗替牙期骨性Ⅲ类错 的三维有限元研究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应用有限元分析法比较螺旋扩弓器前方牵引与无托槽隐形矫治器联合前方牵引治疗对替牙列骨性Ⅲ类错 上颌骨、上牙列的影响,以期为替牙期骨性Ⅲ类错 应用无托槽隐形矫治器提供临床参考。 方法:选取1例2024年1月于第四军医大学口腔医院正畸科就诊的替牙列骨性Ⅲ类错 患者(男性,10岁)的口腔颌面部锥形束CT资料,建立三维有限元模型。设计扩弓器前牵组(A组)和无托槽前牵组(B组),均设置双侧前磨躯扩弓0.25 mm,前方牵引力值分别为2.94 N(工况1)和4.90 N(工况2)。分析两种工况下两组模型上颌骨、上牙列的初始位移趋势。 结果:两种工况下两组上颌骨均表现为顺时针旋转、唇向位移趋势;无托槽前牵组上颌骨唇向位移更明显,为同种工况下扩弓器前牵组的2~3倍。两种工况下两组上颌牙列均表现为近中、颊向移动和前牙伸长、后牙压低趋势。工况1和工况2条件下,无托槽前牵组中切牙唇向位移量(-0.065、-0.089 mm)均大于扩弓器前牵组(-0.024、-0.024 mm)。两组工况下,冠状向上扩弓器前牵组后牙接近颊向整体移动(冠根位移比约为1∶1),无托槽前牵组则为颊向倾斜移动(冠根位移比约为2∶1)。随前牵力值增加,无托槽前牵组上颌骨、上牙列的位移趋势增加比扩弓器前牵组更明显。两种工况下无托槽前牵组前牙段牙周膜静水压力、牙槽骨等效应力均高于扩弓器前牵组,且主要集中于切牙唇侧颈部区域。结论:无托槽隐形矫治器联合前方牵引可对上颌骨产生向前的力量,但可伴上前牙唇倾,可作为替牙期骨性Ⅲ类错 矫形治疗措施的一种选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替牙期错 畸形的早期矫治
编辑人员丨1天前
替牙期儿童生长发育快速,各种导致错 畸形的先天性疾病常于替牙期显现,同时此阶段导致错 的环境因素也较多。临床应积极干预唇、舌、咬合、呼吸等功能性异常与替牙障碍,避免畸形继续发展;对骨性错 则需根据患者情况选用合适的矫形装置进行生长改良治疗,同时需充分评估先天因素的影响及预后;对部分替牙期暂时性错 则不应过度干预。总之,替牙期早期矫治需综合评估治疗的需求、风险、时间、代价以及患者的最终收益,矫治时机并非越早越好,必须严格把控适应证,在必要性和局限性方面仔细斟酌。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锥形束X射线计算机断层扫描系统在多生牙临床治疗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初步探讨锥形束X射线计算机断层扫描系统(CBCT)在多生牙的诊断及精准治疗中的临床应用。方法:回顾性收集2018年10月至2020年10月就诊于中南大学湘雅医院口腔医学中心的141例多生牙患者,进行影像学CBCT测量分析,并对其电子病历资料和多生牙的数目等相关信息进行分类和统计学分析。结果:141例患者中共发现167颗多生牙且全部在CBCT上显示。男110例,女31例;年龄6~12岁105例,>12~25岁24例,>25岁12例;其中单颗多生牙患者119例,2颗者19例,3颗者2例,4颗者1例。单颗多生牙位于上颌155颗,下颌12颗;按多生牙生长位置分类:位于腭侧134颗,位于唇/颊侧29颗,位于舌侧4颗;按多生牙牙冠生长方向分类:牙冠倒置向生长79颗,牙冠正向生长64颗,牙冠横向生长23颗,牙冠斜向生长1颗;按多生牙形态分类:锥形124颗,结节形40颗,补充形2颗,牙瘤形1颗。多生牙患者的性别、年龄分布及多生牙的数目、形态、方向、部位、位置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 结论:多生牙较多发生于6~12岁(混合牙列期),男性发生率较女性高,且以上颌正中区单侧单颗腭侧倒置向多见。CBCT三维扫描能直观显示多生牙数目、生长的位置、方向及形态等特点,为多生牙的临床诊断及治疗提供有力的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种植同期引导骨再生术后唇侧骨吸收及边缘骨吸收的风险因素
编辑人员丨2024/7/20
目的:分析上颌前牙区,延期种植同期进行引导骨再生(guided bone regeneration,GBR)术后 6 个月唇侧骨吸收的影响因素.探究种植二期手术时种植体唇侧骨宽度对种植体边缘骨吸收的影响.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队列研究,随访至最终修复后1年.采用锥形束CT(cone beam CT,CBCT)测量术后即刻(T1)和术后 6 个月(T2)种植体唇侧水平骨宽度和垂直骨高度,采用广义线性混合模型分析影响因素.根据T2时的唇侧骨宽度,将种植体分为3个队列:0 骨壁组、骨壁<2 mm组和骨壁≥2 mm组,探究组间边缘骨吸收差异.结果:共纳入 57例患者,94 枚种植体.容纳性骨缺损、种植体连接愈合基台与更少的骨吸收显著相关;在修复后1年的随访中,组间边缘骨吸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种植位点行软组织增量手术与更少的边缘骨丧失显著相关.结论:GBR术中使用愈合基台更有利于维持水平、垂直骨量;软组织增量手术利于维持稳定的边缘骨水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7/20
-
自然开窗的儿童替牙期含牙囊肿1例报告
编辑人员丨2024/3/23
含牙囊肿是一种常见的颌骨牙源性囊肿,其发生的原因主要是牙冠与缩余釉上皮之间囊液的积聚.含牙囊肿多见于青少年时期,男性多于女性,尤其好发于混合牙列,最常累及下颌前磨牙、下颌第三磨牙及上颌尖牙.近年来,一些治疗儿童颌骨囊肿的传统方法如囊肿刮除术等已较少使用,取而代之的是一些相对保守的治疗方法,比如开放填塞术、负压吸引术、开窗减压术等,辅以塞治器、袋形术、术后正畸治疗等方法.但自然开窗的病例甚少报道.本文报告1例自然开窗的儿童替牙期含牙囊肿,为青少年颌骨囊肿的治疗方案提供思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3/23
-
FRⅢ型矫治器对混合牙列期咬合不正儿童的矫正效果及CBCT咬合参数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3/9/30
目的:探讨FRⅢ型矫治器对混合牙列期咬合不正儿童的矫正效果及CBCT咬合参数的影响.方法:选取笔者医院2019年5月-2021年6月收治的56例混合牙列期咬合不正患儿作为研究对象,采用FRⅢ型矫治器进行矫正,采用CBCT测定患儿治疗前后硬组织、软组织、牙性指标差异及矫正效果.结果:患儿治疗后的SNA、SN-MP、ANB、NA-Apo、Go-Pg、wits均高于治疗前(P<0.05),OP-SN值均低于治疗前(P<0.05),SNB、Y轴角、S-Go/N-Me治疗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患儿治疗后的UL-EP、H角均高于治疗前(P<0.05),LL-EP低于治疗前(P<0.05),NLA治疗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患儿治疗后的U1-SN、U1-NA、覆盖均高于治疗前(P<0.05),IMPA、覆牙合低于治疗前(P<0.05),L1-NB治疗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矫正有效率为91.07%.结论:采用FRⅢ型矫治器对混合牙列期咬合不正患儿矫正效果较好,能够提高侧面容貌美观度,恢复口腔和正常咬合功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9/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