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特异性组蛋白去乙酰化酶6抑制剂调控HSP90乙酰化治疗支气管哮喘小鼠气道炎症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特异性组蛋白去乙酰化酶6(HDAC6)抑制剂Tubastatin A Hcl对支气管哮喘(哮喘)小鼠气道炎症的作用及Tubastatin A Hcl调控HDAC6/热休克蛋白90(HSP90)/κB抑制因子激酶(IKK)/核因子κB(NF-κB)信号通路治疗哮喘小鼠气道炎症的分子机制。方法:本研究为实验性研究。6~8周SPF级雌性BALB/C小鼠随机分为4组:正常组、哮喘组、地塞米松组、Tubastatin A Hcl组,每组6只。哮喘小鼠模型的构建使用卵清蛋白致敏和卵清蛋白激发的方式。测定各组小鼠气道阻力以评估气道反应性。采用HE、AB-PAS和Masson染色观察各组小鼠气道炎症细胞浸润、黏液分泌、气道上皮杯状细胞增生以及气道周围胶原沉积情况。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各组小鼠肺组织中磷酸化IKK和磷酸化NF-κB的表达分布。蛋白质印迹法检测各组小鼠肺组织中HDAC6、磷酸化IKK、磷酸化NF-κB、IKK和NF-κB的表达水平。免疫沉淀技术检测各组小鼠肺组织中HSP90乙酰化水平变化情况。结果:(1)哮喘小鼠模型构建及气道炎症水平检测:与正常组相比,哮喘组小鼠气道高反应性增高;与哮喘组相比,地塞米松组和Tubastatin A Hcl组小鼠气道高反应性降低;HE、AB-PAS和Masson染色结果显示,与正常组相比,哮喘组小鼠气道周围出现大量炎性细胞浸润,气道内可见黏液分泌,气道上皮杯状细胞增生明显,上皮下胶原纤维沉积增加。与哮喘组相比,地塞米松组和Tubastatin A Hcl组小鼠气道炎症、气道上皮杯状细胞增生以及气道周围胶原沉积水平降低。(2)小鼠肺组织中HDAC6表达水平及HSP90乙酰化水平:与正常组相比,哮喘组小鼠肺组织中HDAC6表达水平升高;Tubastatin A Hcl干预后小鼠肺组织中HDAC6表达水平降低。与正常组相比,哮喘组小鼠肺组织中HSP90乙酰化水平降低;Tubastatin A Hcl干预后小鼠肺组织中HSP90乙酰化水平升高。(3)小鼠肺组织中IKK和NF-κB磷酸化水平:与正常组相比,哮喘组小鼠肺组织中IKK和NF-κB磷酸化水平升高;Tubastatin A Hcl干预后小鼠肺组织中IKK和NF-κB磷酸化水平均降低。结论:特异性HDAC6抑制剂Tubastatin A Hcl能够有效缓解哮喘小鼠的气道炎症,其机制可能与Tubastatin A Hcl上调HSP90乙酰化水平,进而抑制IKK/NF-κB信号通路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HDAC6在大鼠神经病理性痛维持中的作用:与MyD88/NF-κB信号通路的关系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评价组蛋白去乙酰化酶6(HDAC6)在大鼠神经病理性痛维持中的作用及其与髓样分化因子88(MyD88)/NF-κB信号通路的关系。方法:清洁级健康雄性SD大鼠24只,6~8周龄,体重200~260 g,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4组( n=6):对照组(C组)、假手术组(S组)、神经病理性痛组(NP组)和NP+HDAC6抑制剂ACY-1215组(NP+ACY组)。采用结扎L 5脊神经的方法制备大鼠神经病理性痛模型。S组仅暴露L 5脊神经,不结扎;NP+ACY组于模型制备结束后,每日腹腔注射ACY-1215 25 mg/kg,至21 d;S组和NP组腹腔注射等体积溶剂,C组正常饲养。于模型制备前3 d(T 0)、模型制备前当日(T 1)、制备后1、3、7、10、14和21 d(T 2~7)时测定大鼠后足机械缩足反应阈(MWT)。结扎脊神经后第21天测定MWT后处死大鼠取L 4~6脊髓背角组织,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MyD88、NF-κB和p-NF-κB表达,RT-PCR法检测脊髓背角IL-1β和TNF-α mRNA表达。 结果:与C组和S组比较,NP组和NP+ACY组T 2~7时MWT降低,脊髓背角MyD88、NF-κB、p-NF-κB、TNF-α mRNA和IL-1β mRNA表达上调( P<0.05);与NP组比较,NP+ACY组T 5~7时MWT升高,脊髓背角MyD88、NF-κB、p-NF-κB、TNF-α mRNA和IL-1β mRNA表达下调( P<0.05)。 结论:HDAC6激活参与了大鼠神经病理性痛的维持,与激活MyD88/NF-κB信号通路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组蛋白去乙酰化酶11对乙肝病毒在小鼠体内复制的抑制作用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组蛋白去乙酰化酶11(HDAC11)抗乙肝病毒(HBV)的体内效果和毒性。方法:选取4~6周龄雄性C57BL/6 (H-2b)小鼠,通过尾静脉高压水注射法建立HBV体内复制模型。采用随机数表法分组方式分为5组:正常对照组,仅给予磷酸缓冲盐溶液(PBS)处理;模型组,仅注射HBV复制质粒;HDAC11低、中、高剂量组,在注射HBV复制质粒的同时分别给予2.5、5.0、10.0 μg/只小鼠剂量的HDAC11过表达质粒。于注射后第1、4、7、10、14天采集小鼠眼眶静脉血,通过化学发光微粒子免疫检测法分析血清中乙肝表面抗原(HBsAg)、e抗原(HBeAg)的水平;通过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eal-time PCR)分析血清中HBV脱氧核糖核酸(DNA)的水平;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分析肝组织中核心抗原(HBcAg)的表达水平。采用Student t检验或Mann-Whitney U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给药后第1天,HDAC11低、中、高剂量组的HBsAg水平均显著低于模型组[(165.99±50.35)比(238.69±31.99) IU/ml, t=3.498, P<0.01],[(89.92±34.55)比(238.69±31.99) IU/ml, t=8.937, P<0.01],[(26.56±19.45)比(238.69±31.99) IU/ml, t=16.027, P<0.01]。给药后第4天,HDAC11中、高剂量组的HBsAg水平仍显著低于模型组[(164.86±67.99)比(242.78±20.42) IU/ml, t=3.104, P<0.01],[(70.78±44.76)比(242.78±20.42) IU/ml, t=9.889, P<0.01]。给药后第1天,HDAC11中、高剂量组的HBeAg水平均显著低于模型组[(4.43±1.62)比(12.05±5.90), t=3.523, P<0.01],[(1.91±1.11)比(12.05±5.90), t=4.778, P<0.01]。给药后第4天,HDAC11低、中、高剂量组的HBV DNA水平显著低于模型组[(4.64±2.60)×10 3比(3.11±1.63)×10 4 IU/ml, t=3.197, P<0.05],[(2.08±1.27)×10 3比(3.11±1.63)×10 4 IU/ml, t=3.541, P<0.05],[(3.41±2.30)×10 3比(3.11±1.63)×10 4 IU/ml, t=3.354, P<0.05]。肝组织中的HBcAg水平显著降低。给药组血清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水平及动物体重等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异。 结论:HDAC11在体内具有显著的抗HBV复制的效果,且毒性较低。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组蛋白去乙酰化酶6在丁酸钠减轻小鼠肠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作用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评价组蛋白去乙酰化酶6(HDAC6)在丁酸钠减轻小鼠肠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作用。方法:SPF级健康成年雄性C57BL/6小鼠24只,8~10周龄,体重22~25 g,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4组( n=6):假手术组(S组)、肠缺血再灌注组(I/R组)、肠缺血再灌注+丁酸钠组(I/R+SB组)和肠缺血再灌注+ITSA-1+丁酸钠组(I/R+I+SB组)。采用夹闭肠系膜上动脉45 min、再灌注120 min的方法建立肠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I/R+I+SB组分别于缺血前6、3和1 d时腹腔注射HDACs激活剂ITSA-1 0.5 mg/kg;I/R+SB组和I/R+I+SB组缺血前1周每天灌胃给予丁酸钠500 mg/kg,S组和I/R组予以等量生理盐水。再灌注120 min时心脏取血后处死小鼠,取小肠组织,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和小肠组织二胺氧化酶(DAO)水平;光镜下观察小肠组织病理学结果并进行Chiu′s评分;采用Western blot法测定小肠组织微管相关蛋白轻链3Ⅱ(LC3Ⅱ)、P62和HDAC6的表达水平;采用ELISA法检测小肠组织组蛋白H3(H3)和乙酰化组蛋白H3(Ac-H3)的含量。 结果:与S组比较,I/R组小肠组织Chiu′s评分、血清和小肠组织DAO水平升高,小肠组织LC3Ⅱ和HDAC6表达上调,P62表达下调,H3含量升高,Ac-H3含量降低( P<0.05);与I/R组比较,I/R+SB组小肠组织Chiu′s评分、血清和小肠组织DAO水平降低,小肠组织LC3Ⅱ和HDAC6表达下调,P62表达上调,H3含量降低,Ac-H3含量升高( P<0.05);与I/R+SB组比较,I/R+I+SB组小肠组织Chiu′s评分、血清和小肠组织DAO水平升高,小肠组织LC3Ⅱ和HDAC6表达上调,P62表达下调,H3含量升高,Ac-H3含量降低( P<0.05)。 结论:丁酸钠可通过抑制HDAC6活性减轻小鼠肠缺血再灌注损伤,其机制可能与抑制自噬和促进H3乙酰化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组蛋白脱乙酰酶6抑制剂Tubastatin A对人皮肤成纤维细胞增殖和运动的影响及其分子机制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组蛋白脱乙酰酶6(HDAC6)抑制剂Tubastatin A对人皮肤成纤维细胞(HSF)增殖及运动性的影响及其可能的分子机制。方法:采用实验研究方法。取对数生长期HSF,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阴性对照组及1 μmol/L Tubastatin A组、5 μmol/L Tubastatin A组、10 μmol/L Tubastatin A组。阴性对照组加入含终体积分数0.1%二甲基亚砜的DMEM培养液(以下简称完全培养液),其余3组分别加入含相应终物质的量浓度Tubastatin A的完全培养液。常规培养24 h后,采用细胞计数试剂盒8(CCK-8)法和5-乙炔基-2'-脱氧尿嘧啶核苷(EdU)染色检测细胞增殖活力;在活细胞工作站下观察细胞3 h内运动范围,计算细胞曲线运动速度;采用蛋白质印迹法检测胞外信号调节激酶1/2(ERK1/2)及磷酸化ERK1/2(p-ERK1/2)的蛋白表达量,并计算p-ERK1/2与ERK1/2比值,以此表示ERK1/2活性。CCK-8法行细胞增殖活力检测样本数为6,其余实验样本数为3。对数据行单因素方差分析及LSD检验。结果:培养24 h后,CCK-8法和EdU染色显示,与阴性对照组比较,1 μmol/L Tubastatin A组、5 μmol/L Tubastatin A组、10 μmol/L Tubastatin A组细胞增殖活力均显著下降( P<0.01)。培养24 h后,CCK-8法显示,与1 μmol/L Tubastatin A组比较,10 μmol/L Tubastatin A组细胞增殖活力显著下降( P<0.05);EdU染色显示,与1 μmol/L Tubastatin A组比较,5 μmol/L Tubastatin A组、10 μmol/L Tubastatin A组细胞增殖活力显著下降( P<0.05或 P<0.01)。观察3 h内,1 μmol/L Tubastatin A组、5 μmol/L Tubastatin A组、10 μmol/L Tubastatin A组细胞运动范围较阴性对照组明显缩小。观察3 h内,阴性对照组细胞曲线运动速度为(0.780±0.028)μm/min,明显快于1 μmol/L Tubastatin A组、5 μmol/L Tubastatin A组、10 μmol/L Tubastatin A组细胞的(0.594±0.023)、(0.469±0.028)、(0.391±0.021)μm/min( P<0.01);1 μmol/L Tubastatin A组细胞曲线运动速度明显快于5 μmol/L Tubastatin A组和10 μmol/L Tubastatin A组( P<0.01);5 μmol/L Tubastatin A组细胞曲线运动速度明显快于10 μmol/L Tubastatin A组( P<0.05)。培养24 h后,与阴性对照组比较,1 μmol/L Tubastatin A组、5 μmol/L Tubastatin A组、10 μmol/L Tubastatin A组细胞ERK1/2的活性显著下降( P<0.01);与1 μmol/L Tubastatin A组比,5 μmol/L Tubastatin A组和10 μmol/L Tubastatin A组细胞ERK1/2的活性显著下降( P<0.01);与5 μmol/L Tubastatin A组比较,10 μmol/L Tubastatin A组细胞ERK1/2的活性显著下降( P<0.05)。 结论:HDAC6抑制剂Tubastatin A可能通过抑制ERK1/2活性,从而抑制HSF增殖及运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微小RNA-22通过抑制去乙酰化转移酶6的表达在主动脉瓣钙化的发生发展中的作用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微小RNA-22(miR-22)对瓣膜间质细胞成骨分化的作用及其在主动脉瓣钙化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以主动脉瓣置换术中切除的钙化性主动脉瓣疾病15例,其中钙化主动脉瓣组织作为实验组,正常主动脉瓣组织为对照组;苏木精-伊红(HE)染色、VonKossa法观察瓣膜钙化程度;实时定量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qPCR)、免疫荧光试验检测瓣膜组织中miR-22的表达变化和蛋白表达水平。组间比较采用方差分析。结果:HE染色以及Von Kossa钙沉积染色提示实验组中有大量羟基磷灰石沉积;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显示实验组Runx相关转录因子2(Runx2)、骨钙素(OCN)的阳性表达。相较对照组,实验组miR-22基因表达明显升高( P<0.01),实验组成骨相关基因Runx2高于对照组(1.39±0.02比1.09±0.01, F=4.00, P<0.01);实验组成骨相关基因OCN高于对照组(0.92±0.03比0.58±0.02, F=2.250, P<0.01),实验组去乙酰化转移酶6(HDAC6)低于对照组(1.09±0.05比1.52±0.04, F=1.563, P<0.01)。双荧光素报告基因检测和Western blot检测结果显示miR-22过表达可以显著增加成骨相关基因的表达;过表达miR-22显著减低HDAC6的表达。 结论:miR-22通过抑制HDAC6的表达促进Runx2、OCN的表达和活性,瓣膜间质细胞成骨分化,参与主动脉瓣膜钙化进程。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新生儿德朗热综合征6例临床特点及基因变异分析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新生儿德朗热综合征(CdLS)的临床特点及基因表型,并为临床医生提供识别和诊断CdLS的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了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2018年1月至2022年12月期间收治的6例新生儿CdLS患儿,通过电子病历系统收集患儿的人口学信息、发病年龄、确诊年龄、产前诊断信息、临床表现等资料。参照2018年德朗热综合征诊断及管理国际专家共识提供的临床诊断标准及基因诊断,对患儿进行评分。对患儿进行全外显子测序和父母Sanger测序验证基因变异。门诊及电话随诊评估患儿预后。结果:在这6例患儿中,男1例,女5例,均在新生儿期确诊。4例患儿具有典型的外貌特征,包括连眉和(或)浓眉,短鼻、凹鼻嵴和(或)鼻孔前倾,长人中和(或)人中扁平,薄上唇和(或)嘴角下弯,小头畸形,多毛,1例合并猫叫综合征,1例以梗阻性黄疸为主要表现。另外2例临床表现不典型,通过基因分析确诊CdLS。其中4例完成了基因诊断,NIPBL基因突变2例,HDAC8基因突变2例。本研究中的6例患儿,有1例放弃治疗后,在医院内拔除气管导管后因呼吸衰竭死亡,有3例出院后死亡,1例失访,仅有1例出院后在我院门诊不规律随诊,生长发育迟缓,目前存活3岁3个月。结论:新生儿CdLS典型的临床表现为特殊的外貌和多器官系统发育异常,可通过典型临床特征进行识别,并可通过基因分析确诊。临床医生应当了解Cdls的临床特点和基因表型,进行早期的诊断并处理。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二烯丙基三硫化物对人胃癌细胞株BGC823和AGS叶酸受体α表达的影响及相关调控机制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二烯丙基三硫化物(DATS)对人胃癌细胞叶酸受体α(FRα)表达的影响及相关调控机制。方法:选择人胃癌细胞株BGC823、AGS,用10、20、40、80 μmol/L DATS处理BGC823细胞48 h,5、10、20、40 μmol/L DATS处理AGS细胞48 h,以6 μmol/L组蛋白去乙酰化酶(HDAC)抑制剂曲古抑菌素A(TSA)处理细胞作为表观遗传研究的阳性对照,以未经DATS处理的细胞作为阴性对照。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DATS诱导胃癌细胞凋亡情况。在DATS处理BGC823、AGS细胞48 h后,换无DATS细胞培养液培养不同时间,检测FRα蛋白表达变化。采用6 μmol/L TSA或40 μmol/L DATS处理BGC823细胞和AGS细胞,蛋白质印迹法检测FRα、HDAC1和HDAC2以及组蛋白H3赖氨酸9位点乙酰化修饰(H3K9ac)和组蛋白H4赖氨酸5位点乙酰化修饰(H4K5ac)蛋白表达水平。应用BGC823细胞接种BALB/c裸鼠,建立移植瘤模型,DATS组裸鼠腹腔注射10 mg/kg DATS 16 d后,提取荷瘤组织蛋白,进行靶蛋白表达的检测;对照组注射等量0.9% NaCl溶液。结果:BGC823和AGS细胞经梯度浓度DATS处理后细胞FRα蛋白表达均呈剂量依赖性上调( F=65.68, P<0.01; F=26.65, P<0.01)。撤除DATS后,BGC823和AGS细胞FRα蛋白表达逐渐降低并恢复至初始水平( F=74.57, P<0.01; F=30.92, P<0.01)。随着DATS处理浓度的增加,BGC823、AGS细胞凋亡率均增加( F=32.95, P<0.01; F=38.97, P<0.01)。BGC823、AGS细胞经TSA处理后FRα蛋白表达分别上调约4.5倍( t=-12.62, P<0.01)和3.6倍( t=-10.00, P<0.01)。分别经40、20 μmol/L DATS作用后,BGC823和AGS细胞FRα蛋白表达水平上调(均 P<0.01),HDAC1、HDAC2的表达受抑制(均 P<0.01),H3K9ac和H4K5ac的乙酰化修饰水平升高(均 P<0.01)。裸鼠荷瘤实验显示,给药后第16天,DATS组移植瘤体积小于对照组[(214±39)mm 3比(577±98)mm 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4.86, P<0.01)。与对照组相比,DATS组移植瘤组织FRα蛋白表达上调约2倍( t=-5.29, P<0.01),HDAC1和HDAC2蛋白表达水平均下调( t=9.36, P<0.01; t=9.88, P<0.01)。 结论:DATS以剂量依赖和可逆性方式上调人胃癌BGC823、AGS细胞FRα蛋白表达,其机制可能与DATS影响肿瘤细胞组蛋白乙酰化修饰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组蛋白去乙酰化酶3在肾缺血再灌注诱导的急性肾损伤中的作用及其机制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究组蛋白去乙酰化酶3(HDAC3)在肾缺血再灌注诱导的急性肾损伤中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2021年4月至2021年10月于武汉大学人民医院使用C57BL/6雄性小鼠60只建立肾缺血再灌注损伤(I/R)模型,等量随机分为假手术(Sham)组、缺血再灌注(I/R)组、I/R+二甲基亚砜(DMSO)组、I/R+HDAC3抑制剂AES-135低、中、高剂量组。用苏木精-伊红(HE)染色评估肾损伤情况;血清尿素氮(BUN)和肌酐(Cr)定量肾功能水平;蛋白质印记(WB)法检测HDAC3及凋亡蛋白表达水平;过氧化氢(H 2O 2)、丙二醛(MDA)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评估氧化应激水平。组间比较采用方差分析和Tukey-Kramer检验。 结果:HDAC3的蛋白表达水平随着缺氧时间的延长逐渐增高,在缺氧45 min组蛋白组表达水平明显高于Sham组(2.147±0.166比1.013±0.023, F=173.4, P<0.01)。高剂量抑制剂组小鼠BUN及Cr水平明显低于I/R组(BUN:26.54±1.16比60.43±3.06;Cr:68.67±6.02比161.70±4.16, F=161.8, P<0.01)。高剂量抑制组小鼠的凋亡蛋白B细胞淋巴瘤/白血病-2相关X蛋白(bax)、裂解的半胱氨酰天冬氨酸特异性蛋白酶-3(cleaved Caspase-3)的水平明显低于I/R组(bax:3.483±0.136比2.273±0.064;cleaved Caspase-3:1.827±0.069比1.347±0.028, F=7.2, P<0.05),高剂量抑制组小鼠的氧化应激相关H 2O 2、MDA及SOD的水平明显低于I/R组(H 2O 2:3.82±0.21比5.89±0.19;MDA:1.34±0.11比2.12±0.09;SOD:154.56±7.21比71.33±6.51, F=243.9, P<0.01)。 结论:HDAC3在肾缺血再灌注损伤中上调,抑制HDAC3通过减少细胞凋亡及氧化应激水平,减轻肾缺血再灌注损伤。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组蛋白去乙酰化酶在丁酸钠减轻小鼠肠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作用:与氧化应激和细胞凋亡的关系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评价组蛋白去乙酰化酶(HDAC)在丁酸钠减轻小鼠肠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作用及其与氧化应激和细胞凋亡的关系。方法:SPF级健康雄性C57BL小鼠24只,6~8周龄,体重22~25 g,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成4组( n=6):假手术组( S组)、肠缺血再灌注组( IR组)、肠缺血再灌注+丁酸钠组(IN组)和肠缺血再灌注+ITSA-1+丁酸钠组(INI组)。IR组、IN组和INI组采用夹闭肠系膜上动脉45 min再灌注2 h的方法制备小鼠肠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S组仅分离肠系膜上动脉,不结扎。于模型制备前1周开始IN组和INI组小鼠给予500 mg/kg丁酸钠灌胃,1次/d,INI组腹腔注射HDAC激动剂ITSA-1 0.5 mg/kg,3次/周,其余组给予等量生理盐水。于再灌注2 h时处死小鼠取小肠组织,HE染色光学显微镜下观察病理学结果,并进行Chiu评分,采用ELISA法测定MDA含量,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cleaved caspase-3表达。 结果:与S组比较,IR组、IN组和INI组Chiu评分升高,小肠组织cleaved caspase-3表达上调,IR组和INI组小肠组织MDA含量升高( P<0.05);与IR组比较,IN组和INI组Chiu评分降低,IN组小肠组织MDA含量降低,cleaved caspase-3表达下调( P<0.05);与IN组比较,INI组Chiu评分升高,小肠组织MDA含量升高,cleaved caspase-3表达上调( P<0.05)。 结论:HDAC参与了丁酸钠减轻小鼠肠缺血再灌注损伤的过程,与抑制氧化应激和细胞凋亡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