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木麻黄根际促生菌的筛选及对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3天前
为促进木麻黄生长并解决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和功能异常问题,本研究从木麻黄根瘤中筛选出具备固氮(N)、产细胞壁降解酶(蛋白酶和纤维素酶)、产生长素(IAA)、产铁载体、产氨气(NH3)、溶解磷酸盐等多种功能的8株菌株,其中LB08、LB 18、LB 19、LB42、LB46、LB63和LB69为类芽孢杆菌,LQ10为布鲁氏菌.菌液浸种试验显示:8株菌株均对木麻黄幼苗生长具有促进效果,其中菌株LB69显著提高了木麻黄种子萌发率和幼苗活力,增幅分别达19.7%和28.3%;菌株LQ10显著提升了根长和根系活力,增幅分别为48.2%和334.4%;菌株LB18和LB42分别对初期芽长和生物量积累具有最显著的促进效果,增长率分别为22.4%和32.8%.此外,浸种后幼苗多酚氧化酶、超氧化物歧化酶、过氧化物酶等的同工酶谱条带数增多,个别条带增强,酶亚型多样性增加,抗逆能力增强.综上,本文所述8株菌株的添加对植物生长及抗氧化酶活性具有促进效果,有成为生物肥料的潜力.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1型糖尿病小鼠肠道菌群与免疫状态演变的实验研究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探究链脲佐菌素(STZ)诱导的1型糖尿病(T1DM)小鼠在不同时期的肠道功能、血清相关抗体、脾脏细胞因子谱表达与肠道菌群的演变。方法:取3~4周龄雄性C57BL/6小鼠28只,采用随机抽样法分为对照组(NC组,13只)和STZ组(15只)。STZ组连续5 d空腹腹腔注射STZ 50 mg·kg -1·d -1,NC组注射等体积溶剂。实验第3周测定随机血糖>16.7 mmol/L为建模成功,定义为基线水平,两组各取6只小鼠处死,剩余小鼠观察4周,即实验第7周(实验终点)处死剩余小鼠。每周测量体重、随机血糖和每日饮水量。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法检测脾脏细胞因子谱[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干扰素-γ(IFN-γ)、白细胞介素(IL)-6、IL-17、IL-4、IL-10、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血清相关抗体[胰岛细胞抗体(ICA)、胰岛素自身抗体(IAA)与谷氨酸脱羧酶抗体(GADA)]和结肠紧密连接蛋白1(ZO-1)的表达;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脾脏CD4 +FoxP3 +调节性T细胞(Treg)水平;对粪便进行16SrRNA菌群测序分析。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 t检验。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法分析CD4 +FoxP3 +Treg细胞、肠道菌群、各免疫生化指标之间的相关性。 结果:流式细胞术与ELISA结果显示,在基线水平,与NC组相比,STZ组小鼠脾脏CD4 +FoxP3 +Treg、TGF-β、TNF-α、IFN-γ、IL-6、IL-17与血清ICA、IAA表达水平增加,脾脏IL-4、IL-10表达水平下降(均 P<0.05);在实验终点,与NC组相比,STZ组小鼠脾脏TNF-α、IFN-γ、IL-6,血清GADA、ICA与结肠ZO-1表达水平增加(均 P<0.05)。16SrRNA测序结果显示,与NC组相比,STZ组乳杆菌属丰度明显下降( P<0.05),拟杆菌属、阿克曼菌属、普雷沃菌属和颤螺菌属丰度明显上升(均 P<0.05)。Spearman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乳杆菌属丰度与IL-10水平呈正相关( r=0.65, P<0.05),与TNF-α、IFN-γ、IL-6、IL-17和GADA水平呈负相关( r值-0.61~-0.58,均 P<0.05);颤螺菌属丰度与TGF-β、TNF-α、IL-6和IAA水平呈正相关( r值0.55~0.72,均 P<0.05),与IL-10水平呈负相关( r=-0.59, P<0.05)。 结论:多次低剂量STZ诱导的T1DM小鼠可能存在CD4 +Foxp3 +Treg及TGF-β介导的负性免疫调节和以增加结肠ZO-1表达的肠道调节,其中颤螺菌属与乳杆菌属丰度改变可能参与免疫调节。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重组赖脯胰岛素治疗糖尿病的疗效及安全性:多中心、随机、阳性药物平行对照临床试验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探讨皮下注射重组赖脯胰岛素(江苏万邦生化医药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生产)治疗糖尿病的疗效性及安全性。方法:本研究为全国多中心、随机、阳性药物平行对照的前瞻性临床试验,于2017年11月至2019年11月从全国29家三甲医院选取糖尿病病程6个月以上、单纯口服降糖药联合或口服降糖药联合胰岛素或单纯胰岛素注射≥2次/d稳定治疗3个月以上,且7.5%≤糖化血红蛋白(HbA 1c)≤13.0%的糖尿病患者共626例,通过区组随机化方法,按1∶1随机分到试验组(315例)和对照组(311例)。试验组(315例)和对照组(310例,剔除1例)分别给予试验药物重组赖脯胰岛素和阳性对照药物赖脯胰岛素每日3次,联合重组甘精胰岛素每日1次治疗,按规定方案调整胰岛素剂量。比较两组治疗16周后HbA 1c、血糖、血脂、体重、胰岛素抗体(IAA)等较基线的变化以及不良事件发生情况。组间比较采用 t检验、 t′检验、χ2检验或Fisher确切率检验,组内比较采用配对 t检验。 结果:治疗16周后试验组和对照组HbA 1c自基线分别下降(1.18±1.26)%和(1.41±1.30)%,协方差分析显示试验组非劣效于对照组( F=2.81, P>0.05),单侧97.5%可信区间为-0.14(-0.30,∞)。治疗16周后空腹血糖及餐后2 h血糖自基线下降绝对值两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治疗16周后甘油三酯、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及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较基线变化情况两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治疗16周后体重及IAA自基线变化情况两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两组间全部不良事件、与研究药物有关的不良事件、严重不良事件以及低血糖事件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国产重组赖脯胰岛素在降糖疗效方面非劣效于进口赖脯胰岛素,在血脂变化、体重增加、胰岛素抗体发生及安全性方面与进口赖脯胰岛素相当。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氯吡格雷致胰岛素自身免疫综合征一例
编辑人员丨3天前
患者老年男性,因“发作性出汗、心悸22d”就诊,否认严重肝、肾功能不全病史,否认外源性胰岛素用药史,否认胰腺占位及手术史,有氯吡格雷服药史。多次查随机血浆葡萄糖<2.8 mmol/L,血清胰岛素>1 000 mIU/L,胰岛素自身抗体(IAA)(+)。人类白细胞抗原分型:DRB1*0403与0701,DQB1*0302与0202。停用氯吡格雷,调节饮食结构,口服阿卡波糖后低血糖症状逐渐缓解,出院5个月后复查血清胰岛素及C-肽明显下降,IAA转阴,遂停用阿卡波糖,减少进餐次数,发作性出汗及心悸未再发生。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新诊断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25-羟维生素D水平及其与酮症倾向的关系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探讨新诊断2型糖尿病患者25-羟维生素D(25-hydroxy vitamin D,25OHD)营养状况及其与酮症倾向的关系。方法:纳入2017年1月至2019年6月在南方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内分泌科住院的新诊断2型糖尿病患者134例(男性103例,女性31例)。根据有无酮症或酮症酸中毒将患者分为两组:其中酮症倾向的2型糖尿病患者36例、非酮症倾向的2型糖尿病患者98例。收集各组身高、体重、血压;检测血清25OHD水平、血尿酮体、胰岛素抗体、糖脂代谢指标以及胰岛功能等。结果:134例新诊断2型糖尿病患者中,维生素D缺乏者71例(52.99%),不足52例(38.81%),充足仅11例(8.20%)。酮症倾向的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25OHD水平显著低于非酮症倾向的2型糖尿病患者[(44.12±9.77) nmol/L对(55.35±15.31) nmol/L, P<0.01],其维生素D缺乏率较非酮症倾向的2型糖尿病高[(77.78%对43.88%), P<0.01]。不同维生素D的亚分组中,2型糖尿病合并酮症倾向的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低血清25OHD水平、较高的HbA 1C和三酰甘油以及更年轻为新诊断2型糖尿病患者出现酮症倾向的危险因素( P<0.01)。 结论:新诊断2型糖尿病患者维生素D缺乏严重,以酮症倾向的2型糖尿病患者更为明显,维生素D缺乏可能是新诊断2型糖尿病患者酮症倾向的独立危险因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奥美拉唑致胰岛素自身免疫综合征
编辑人员丨3天前
1例74岁女性多次发作性头晕、心悸、大汗,其中2次发作时静脉血糖分别为2.4 mmol/L、2.5 mmol/L时,C肽分别为6.79 μg/L、6.24 μg/l,胰岛素>1 500 mU/L,胰岛素原2 896 ng/L、2 989 ng/L;尿酮体(-),胰岛素自身抗体(IAA)>400 RU/ml,符合胰岛素介导的低血糖症。患者有间断服用奥美拉唑用药史,无糖尿病病史,否认外源性胰岛素、磺脲类及含巯基药物用药史。根据体检和相关检查,结合患者人类白细胞抗原(HLA)分型为HLA-DRB1 04∶03和用药史,考虑患者为奥美拉唑致胰岛素自身免疫综合征可能性大。停用奥美拉唑,调整饮食结构并加用阿卡波糖治疗3个月后,患者IAA水平降至36 RU/ml,空腹胰岛素降至131.7 mU/L;9个月后,患者IAA转阴,空腹胰岛素降至23.3 mU/L,未再发生低血糖。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α-硫辛酸诱导胰岛素自身免疫综合征二例及其一级亲属HLA-DRB1等位基因检测
编辑人员丨3天前
2例2型糖尿病患者因周围神经病变静脉应用α-硫辛酸后反复出现晨空腹低血糖,伴高胰岛素血症及胰岛素自身抗体(IAA)阳性而诊断为胰岛素自身免疫综合征(IAS)。予以相应处理后,随访2年8个月,无低血糖,空腹血胰岛素水平逐渐下降接近正常,IAA转阴或弱阳性。2例患者均携带HLA-DRB1*04∶06等位基因,其一级亲属中4人携带此等位基因,均应避免应用含巯基药物以免发生IAS。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胰岛素自身抗体电化学发光法的建立与应用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在国内建立胰岛素自身抗体(IAA)的电化学发光检测法,并初步评价其应用价值。方法:胰岛素原采用磺基吡啶钌衍生物(Sulfo-tag)和生物素标记后,与血清IAA孵育结合。Meso Scale Discovery(MSD)链霉亲和素电化学发光平板捕获标记的抗原抗体复合物后,采用MSD电化学发光仪进行检测,以IAA指数≥0.005作为阳性阈值。通过优化检测条件后,采用微量平板放射免疫法比较两种方法的相关性和一致性。选取2016至2018年于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代谢内分泌科门诊或住院的新诊断1型糖尿病(T1DM)患者(55例)及其一级亲属(216名),以及健康志愿者(健康对照组,413名)为研究对象,检测其血清样本,初步评价电化学发光法检测IAA的临床应用价值。结果:优化条件包括:(1)生物素标记的胰岛素原和磺基吡啶钌衍生物标记的胰岛素原的最适浓度均为800 ng/ml;(2)酸化血清的方式为水浴30℃静置孵育45 min;(3)在反应体系中先加入35 μl稀释后的抗原,再加入15 μl Tris-HCl缓冲液,然后与酸化血清混匀孵育过夜能获得更高的信噪比(S/N)。电化学发光法间隔3个月重复检测22例样本,IAA指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95),阴/阳性判定完全一致;与微量平板放射免疫法检测IAA的一致率为93.7%(119/127)(Kappa值为0.858),指数呈正相关(相关系数 r=0.749, P<0.001)。电化学发光法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764(95 %CI:0.669~0.858)。电化学发光法检测T1DM患者IAA的阳性率为52.73%(29/55),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的0.76%(2/263)( P<0.001);检测T1DM一级亲属组的阳性率为0.93%(2/216),与健康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854)。 结论:电化学发光法检测IAA有较高的灵敏度和特异度,操作简便无放射污染,具有很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新生儿及婴儿期主动脉弓中断合并室间隔缺损的手术疗效分析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总结新生儿及婴儿期主动脉弓中断合并室间隔缺损(interrupted aortic arch with ventricular septal defect,IAA/VSD)的外科治疗策略和随访结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9年1月至2019年1月于新生儿及婴儿期手术的123例IAA/VSD患儿的临床资料。中位手术年龄48天,其中新生儿44例(36%)。122例(99%)患儿行标准主动脉弓重建+VSD修补术,1例(1%)新生儿行分期Yasui手术。利用决策树模型分析术后早期死亡的危险因素。结果:术后早期死亡16例(13%)。体外循环>135 min、新生儿期接受手术、手术早于2016年的患儿死亡比例高。术后随访1~10年,中位随访时间为3.5年。术后半年、1年、5年免于发生主动脉弓残余梗阻率分别为75%、72%和72%,免于发生左心室流出道梗阻率分别为91%、83%和73%。术后17例患儿接受了21例次再手术。分期Yasui手术的患儿随访过程中无残余梗阻发生。结论:新生儿、婴儿期IAA/VSD术后的早期效果满意。但是标准主动脉弓重建术后主动脉弓与左心室流出道梗阻发生率高,需要多次再手术解除梗阻。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中国德尔卑沙门菌耐药及群体遗传特征初步分析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分析不同来源德尔卑沙门菌的耐药特征、耐药机制及基因组相似性,初步揭示我国德尔卑沙门菌的群体遗传学特征,发现可能的传播规律或潜在传播途径,为加强沙门菌病监测及防控策略制定提供一定参考。方法:对201株德尔卑沙门菌进行16种抗生素的药物敏感性试验,并对所有菌株进行全基因组测序。最后结合公开数据库中的134株德尔卑沙门菌基因组序列,对335株德尔卑沙门菌进行耐药基因型别和多位点序列分型(MLST)分析,并构建基于核心基因组单核苷酸多态性的系统发育树进行遗传进化分析。结果:201株德尔卑沙门菌对16种抗生素呈现不同程度的耐药,总耐药率为97.51%。不同来源(人、动物、食品)的德尔卑沙门菌对不同种类抗生素耐药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335株德尔卑沙门菌携带耐药基因38种,磷霉素类耐药基因 fosA7携带率为100.00%,氨基糖苷类耐药基因 aac(6')- Iaa携带率为99.70%。不同种类抗生素耐药基因和耐药表型一致性存在差异,除氨基糖苷类和氯霉素类,其他种类抗生素一致性较好。MLST显示,334株德尔卑沙门菌为ST40型。系统发育树显示存在动物和人、食品和人之间交叉感染的风险以及动物带菌远距离跨省播散的可能,但还需要进一步的流行病学研究。 结论:我国德尔卑沙门菌耐药形势严峻,并且存在交叉传播的风险,提示应加强综合监测及风险评估,防止耐药菌株及耐药元件在动物、食品、人链条中的播散。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