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1例布鲁菌病患者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特征分析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分析布鲁菌病(简称布病)患者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特征,为临床诊断提供帮助。方法:收集2015-2019年在昆明市第三人民医院住院的布病确诊患者病历( n=81),回顾性分析患者的职业、接触史、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结果和治疗情况。 结果:81例布病患者,职业以农民为主(64例),多有养羊或羊粪、羊分泌物等接触史(71例)。临床主要表现为发热(68例)、腰背痛(42例)、关节疼痛(22例),其中急性期患者72例、慢性期患者9例。实验室检查中,肝功能指标总胆红素(TB)和直接胆红素(DB)大致正常,约半数患者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γ-谷氨酰转肽酶(GGT)有不同程度升高;感染性指标,有80%以上患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降钙素原(PCT)、白细胞介素6(IL-6)和血清淀粉样蛋白A(SAA)升高,有64.6%(42/65)患者血沉(ESR)升高。以多西环素+利福平为一线治疗方案。结论:布病患者临床表现多样且不典型,临床遇到发热等临床表现不特异患者,应结合其职业、接触史和感染性指标检测结果,及时进行血培养检查以明确诊断,对肝功能异常的患者要注意询问职业、接触史等,以减少布病误诊误治。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3-乙酰基-11-酮基-β-乳香酸通过核因子E2相关因子2/血红素氧合酶1通路改善对大鼠放射性脊髓损伤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究3-乙酰基-11-酮基-β-乳香酸(AKBA)对放射性脊髓损伤(RI-SCI)的治疗作用及其机制。方法:HT22细胞购自上海富衡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未处理细胞为NC组,照射后为RT组,照射后加AKBA处理为RA组,将转染的阴性对照、核因子E2相关因子2(NRF2)的小干扰RNA分别转染至细胞中,照射后加入AKBA,分为RA+si-NC组和RA+si-NRF2组,30只SD大鼠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组:未处理为Control组(10例)、照射后为IR组(10例),照射后AKBA处理为Treat组(10例)。细胞计数试剂盒(CCK-8)检测细胞活性;记录大鼠照射后瘫痪潜伏期,苏木精-伊红(HE)染色观察脊髓组织病理变化,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NRF2、血红素氧合酶1(HO-1)、白细胞介素(IL)-1β、IL-6蛋白的表达,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脊髓组织中NRF2、HO-1的mRNA水平,计算分子对接的结合能评估AKBA和NRF2的结合状态。组间比较采用 t检验。 结果:RA组细胞活性高于RT组(0.74±0.03比0.49±0.08, t=4.990、5.789, P<0.05),RA+si-NRF2组与RT+si-NRF2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0.39±0.10比0.31±0.03, t=1.368, P>0.05),RT组IL-1β、IL-6蛋白高于RA组(1.16±0.11比0.49±0.03、1.35±0.18比0.92±0.04, t=10.565、4.061, P<0.05),RA组NRF2、HO-1蛋白高于RT组(1.10±0.05比0.84±0.09、0.93±0.03比0.82±0.03, t=4.498、4.450, P<0.05);RA+si-NRF2组IL-1β蛋白显著高于RA+si-NC组(0.86±0.03比0.51±0.11, t=5.345, P<0.05)。Treat组瘫痪潜伏期长于IR组[(133.20±3.90) d比(121.60±3.58) d, χ2=21.54, P<0.05],IR组IL-1β、IL-6高于Treat组(1.15±0.17比0.57±0.10、1.31±0.16比0.47±0.12, t=4.983、7.173, P<0.05),Treat组NRF2、HO-1蛋白、mRNA高于IR组(1.11±0.14比0.60±0.17、1.09±0.12比0.43±0.10、10.41±0.65比6.78±0.34、50.61±5.45比12.84±2.22, t=4.060、7.311、11.067、14.361, P<0.05)。分子对接结合能为-11.36 kcal/mol。 结论:AKBA通过激活NRF2/HO-1信号通路抑制脊髓炎性反应,从而保护脊髓神经元,改善RI-SCI。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基于Olink蛋白质组学建立鼻咽癌患者重度急性放疗不良反应预测模型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鼻咽癌患者放疗前血浆中炎性细胞因子水平与急性放疗不良反应的关系,初步建立放疗期间重度急性不良反应发生风险的预测模型。方法:横断面研究。回顾性选取2016年5月至2019年3月就诊于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接受根治性放疗的85例鼻咽癌患者。按照美国肿瘤放疗协作组(RTOG)急性放射性损伤评价标准评估放疗期间放射性口腔黏膜炎、放射性皮炎和口干发生的最高等级不良反应,以其≥3级为重度。采用Olink蛋白质组学技术,检测患者首次放疗前血浆中92种炎性细胞因子水平(标准化的蛋白表达值)。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和独立样本 t检验分析炎性细胞因子与临床因素及与放疗期间3种急性不良反应的关系。基于炎性细胞因子和(或)临床因素,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构建重度急性放疗不良反应发生风险的预测模型。以美国RTOG急性放射性损伤评价标准评定的放疗期间最严重等级的不良反应是否重度为金标准,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依据构建的各模型判断重度急性放疗不良反应发生的效能。 结果:85例患者中,男性68例,女性17例;中位年龄[ M( Q1, Q3)]49岁(43岁,60岁);所有患者均接受根治性放疗,其中64例联合化疗或靶向治疗。19例(22.1%)出现重度急性放疗不良反应。1、2、3级急性放射性口腔黏膜炎患者放疗前血浆白细胞介素22受体A1(IL-22RA1)、白细胞介素18受体1(IL-18R1)、嗜酸性粒细胞趋化因子(CCL11)、肿瘤坏死因子超家族成员14(TNFSF14)、酪氨酸激酶受体3配体(Flt3L)和单核细胞趋化蛋白2(MCP-2)水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1、2、3级急性放射性皮炎患者放疗前血浆CD244、CC趋化因子配体20(CCL20)、白血病抑制因子受体(LIF-R)和白细胞介素(IL)-4水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1级和2级口干患者放疗前血浆IL-12B、CXC型趋化因子配体11(CXCL11)、LIF-R和IL-33水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单因素方差分析中,各临床因素与严重急性放疗不良反应均不相关(均 P>0.05),根据文献选取年龄、T分期、N分期、临床分期、是否接受化疗、是否患有糖尿病6个临床因素建立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M1。根据细胞因子功能和既往文献,在差异细胞因子中选取IL-22RA1、IL-18R1、MCP-2、CCL11、CD244、CCL20和IL-33建立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M2。结合上述临床因素和细胞因子建立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M3。ROC曲线分析显示,预测模型M1、M2和M3判断重度急性放疗不良反应发生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87、0.841、0.868。 结论:不同等级急性放疗不良反应鼻咽癌患者间放疗前血浆中多种炎性细胞因子表达水平有差异,基于患者首次放疗前血浆炎性细胞因子水平结合临床因素构建模型能较好地预测重度急性放疗不良反应发生风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HIF-1α-糖酵解通路在丙泊酚减轻急性睡眠剥夺老龄大鼠脑损伤中的作用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评价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糖酵解通路在丙泊酚减轻急性睡眠剥夺老龄大鼠脑损伤中的作用。方法:SPF级健康雄性SD大鼠48只,20~22月龄,体质量500~600 g,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4组( n=12):对照组(Con组)、睡眠剥夺组(SD组)、睡眠剥夺+丙泊酚组(SP组)和睡眠剥夺+丙泊酚+二甲基乙二酰氨基乙酸(DMOG)组(SPD组)。采用睡眠剥夺仪建立睡眠剥夺模型。于睡眠剥夺前20和3 h时,SP组腹腔注射1%丙泊酚0.04 mg/g,SPD组腹腔注射1%丙泊酚0.04 mg/g和HIF-1α特异性激动剂DMOG 0.05 mg/g。采用条件恐惧实验、新旧物体识别实验评估大鼠记忆能力。行为学实验结束后,取血液和脑组织标本,采用伊文思蓝(EB)染色法检测血脑屏障通透性,HE染色后观察海马组织病理学变化,TUNEL染色法确定海马神经元凋亡率,ELISA法检测血清神经丝轻链蛋白(NfL)、NSE浓度以及海马组织ROS、IL-6、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乳酸和丙酮酸含量,计算乳酸/丙酮酸比值;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海马HIF-1α、丙酮酸激酶M2 (PKM2)、己糖激酶2(HK2)、离子钙结合适配器分子1(IBA1)以及裂解的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3(cleaved caspase-3)的表达。 结果:与Con组相比,SD组和SPD组僵直时间百分比和识别指数降低,血清NSE和NfL浓度、脑组织EB含量、海马组织ROS、IL-6、iNOS含量和乳酸/丙酮酸比值升高,HIF-1α、PKM2、HK2、IBA1、cleaved caspase-3表达上调,神经元凋亡率升高( P<0.05),海马区神经细胞发生病理学损伤。与SD组相比,SP组僵直时间百分比和识别指数升高,血清NSE和NfL浓度、脑组织EB含量、海马组织ROS、IL-6、iNOS含量和乳酸/丙酮酸比值降低,HIF-1α、PKM2、HK2、IBA1、cleaved caspase-3表达下调,神经元凋亡率降低( P<0.05),海马神经细胞病理学损伤减轻。与SP组相比,SPD组僵直时间百分比和识别指数降低,血清NSE和NfL浓度、脑组织EB含量、海马组织ROS、IL-6及iNOS含量、乳酸/丙酮酸比值升高,HIF-1α、PKM2、HK2、IBA1、cleaved caspase-3表达上调,神经元凋亡率升高( P<0.05),海马区神经细胞病理学损伤加重。 结论:丙泊酚可减轻急性睡眠剥夺诱导的老龄大鼠脑损伤,其机制可能与抑制HIF-1α-糖酵解通路,减轻神经炎症反应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NLRP3在小鼠脓毒症相关性脑病中的作用及其与小胶质细胞焦亡的关系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评价核苷酸结合寡聚化结构域样受体蛋白3(NLRP3)在小鼠脓毒症相关性脑病中的作用及其与小胶质细胞焦亡的关系。方法:SPF级健康雄性C57BL/6J小鼠24只,6~8周龄,体质量18~22 g,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组( n=6):假手术组(Sham组)、脓毒症相关性脑病组(SAE组)和脓毒症相关性脑病+NLRP3抑制剂MCC950组(SAE+MCC950组)。采用盲肠结扎穿孔法制备小鼠脓毒症相关性脑病模型。SAE+MCC950组小鼠造模后1 h时腹腔注射MCC950 20 mg/kg,余组注射等容量生理盐水。造模后1 d时行旷场实验,记录站立次数和中央区停留时间;造模后2~3 d行新物体识别实验,记录探索指数。造模后3 d行为学实验结束后,处死小鼠取脑海马组织,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NLRP3的表达,采用免疫荧光技术计数NLRP3与小胶质细胞特异性离子钙结合衔接分子1(Iba-1)共表达细胞,采用ELISA法检测caspase-1活性、IL-1β和IL-18含量。 结果:与Sham组比较,SAE组和SAE+MCC950组站立次数减少,中央区停留时间缩短,探索指数降低,海马NLRP3表达上调,NLRP3 +-Iba-1 +细胞计数增加,caspase-1活性、IL-1β和IL-18含量升高( P<0.05);与SAE组比较,SAE+MCC950组站立次数增多,中央区停留时间延长,探索指数升高,NLRP3表达下调,NLRP3 +-Iba-1 +细胞计数减少,caspase-1活性、IL-1β和IL-18含量降低( P<0.05)。 结论:NLRP3参与了小鼠脓毒症相关性脑病的发生,与其介导小胶质细胞焦亡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外源性左旋肉碱对过度内质网应激介导的严重烫伤大鼠肝细胞焦亡的影响及其分子机制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外源性左旋肉碱对过度内质网应激介导的严重烫伤大鼠肝细胞焦亡的影响及其分子机制。方法:采用实验研究方法。将15只6~8周龄雌性SD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组方法下同)分为假伤组、单纯烫伤组、烫伤+肉碱组,每组5只,单纯烫伤组和烫伤+肉碱组大鼠背部制作30%体表总面积的Ⅲ度烫伤,其中烫伤+肉碱组大鼠另外给予腹腔注射左旋肉碱。伤后72 h,采用全自动生化仪检测肝损伤生物化学指标天冬氨酸转氨酶(AST)和丙氨酸转氨酶(ALT)水平,样本数为5。伤后72 h,采用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肝组织损伤情况。伤后72 h,采用实时荧光定量反转录PCR(RT-qPCR)法检测肝组织中细胞焦亡相关标志物核苷酸结合寡聚化结构域蛋白样受体热蛋白结构域相关蛋白3(NLRP3)、胱天蛋白酶1(caspase-1)、消皮素D和白细胞介素1β(IL-1β)以及内质网应激相关标志物葡萄糖调节蛋白78(GRP78)、CCAAT/增强子结合蛋白同源蛋白(CHOP)的mRNA水平;采用蛋白质印迹法检测肝组织中GRP78、CHOP、NLRP3、caspase-1、caspase-1/p20、消皮素D-N、剪切型IL-1β蛋白表达水平,样本数均为5。取人肝癌细胞HepG2,分为二甲基亚砜(DMSO)组、0.1 μmol/L衣霉素组、0.2 μmol/L衣霉素组、0.4 μmol/L衣霉素组、0.8 μmol/L衣霉素组,分别作相应处理。培养24 h后,采用细胞计数试剂盒8法检测细胞活力并筛选衣霉素干预浓度(样本数为5)。取HepG2人肝癌细胞,分为DMSO组、单纯衣霉素组和衣霉素+肉碱组,分别作相应处理。培养24 h后,采用蛋白质印迹法检测细胞中GRP78、CHOP、NLRP3、caspase-1、caspase-1/p20、消皮素D-N、剪切型IL-1β蛋白表达水平,样本数均为3。对数据行单因素方差分析和LSD- t检验。 结果:伤后72 h,单纯烫伤组大鼠血清中AST和ALT水平分别为(640±22)、(157±8)U/L,均分别明显高于假伤组的(106±13)、(42±6)U/L( t值分别为-46.78、-25.98, P<0.01);烫伤+肉碱组大鼠血清中AST和ALT水平分别为(519±50)、(121±10)U/L,均明显低于单纯烫伤组( t值分别为4.93、6.06, P<0.01)。伤后72 h,假伤组大鼠肝组织形态基本正常,未见明显的炎症细胞浸润;与假伤组相比,单纯烫伤组大鼠肝组织可见大量的炎症细胞浸润,细胞排列紊乱;与单纯烫伤组相比,烫伤+肉碱组大鼠肝组织可见少量的炎症细胞浸润。伤后72 h,单纯烫伤组大鼠肝组织中NLRP3、caspase-1、消皮素D和IL-1β mRNA表达水平均明显高于假伤组( t值分别为34.42、41.93、30.17、15.68, P<0.01);烫伤+肉碱组大鼠肝组织中NLRP3、caspase-1、消皮素D和IL-1β mRNA表达水平均明显低于单纯烫伤组( t值分别为34.40、37.20、19.95、7.88, P<0.01)。伤后72 h,与假伤组相比,单纯烫伤组大鼠肝组织中NLRP3、caspase-1、caspase-1/p20、消皮素D-N、剪切型IL-1β蛋白表达水平均明显升高( t值分别为12.28、26.92、5.20、10.02、24.78, P<0.01);与单纯烫伤组相比,烫伤+肉碱组大鼠肝组织中NLRP3、caspase-1、caspase-1/p20、消皮素D-N、剪切型IL-1β蛋白表达水平均明显下降( t值分别为10.99、27.96、12.69、8.96、12.27, P<0.01)。伤后72 h,单纯烫伤组大鼠肝组织中GRP78、CHOP的mRNA水平均明显高于假伤组( t值分别为21.00、16.52, P<0.01),烫伤+肉碱组大鼠肝组织中GRP78、CHOP的mRNA水平均明显低于单纯烫伤组( t值分别为8.92、8.21, P<0.01);单纯烫伤组大鼠肝组织中GRP78、CHOP的蛋白表达水平均明显高于假伤组( t值分别为22.50、14.29, P<0.01),烫伤+肉碱组大鼠肝组织中GRP78、CHOP的蛋白表达水平均明显低于单纯烫伤组( t值分别为14.29、5.33, P<0.01)。培养24 h后,与DMSO组相比,0.1 μmol/L衣霉素组、0.2 μmol/L衣霉素组、0.4 μmol/L衣霉素组、0.8 μmol/L衣霉素组细胞存活率均明显下降( t值分别为4.90、9.35、18.64、25.09, P<0.01);选择0.8 μmol/L作为后续衣霉素的干预浓度。培养24 h后,与DMSO组相比,单纯衣霉素组细胞GRP78、CHOP的蛋白表达水平均明显升高( t值分别为10.48、17.67, P<0.01);与单纯衣霉素组相比,衣霉素+肉碱组细胞GRP78、CHOP的蛋白表达水平均明显下降( t值分别为8.08、13.23, P<0.05或 P<0.01)。培养24 h后,与DMSO组相比,单纯衣霉素组细胞NLRP3、消皮素D-N蛋白表达水平均明显升高( t值分别为13.44、27.51, P<0.01),caspase-1、caspase-1/p20、剪切型IL-1β蛋白表达水平均无明显变化( P>0.05);与单纯衣霉素组相比,衣霉素+肉碱组细胞NLRP3、消皮素D-N蛋白表达水平均明显下降( t值分别为20.49、21.95, P<0.01),caspase-1、caspase-1/p20、剪切型IL-1β蛋白表达水平均无明显变化( P>0.05)。 结论:在严重烫伤大鼠中,外源性左旋肉碱可能通过抑制过度内质网应激介导的细胞焦亡相关通路发挥对肝损伤的保护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原发于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的眼内淋巴瘤1例
编辑人员丨6天前
患者男,50岁。因右眼视物不见5个月伴眼痛10 d,于2019年10月2日就诊于扬州大学附属苏北人民医院眼科。患者于2018年5月在我院血液科确诊为原发于中枢神经系统的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经多次化学药物治疗(化疗),自诉目前病情稳定。眼部检查:右眼最佳矫正视力(BCVA)光感,左眼BCVA 1.0。右眼、左眼眼压分别为22、13 mm Hg(1 mm Hg=0.133 kPa )。右眼角膜清,前房细胞(++),晶状体轻度混浊,玻璃体混浊明显;左眼眼前节未见明显异常。眼底检查,右眼隐约见后极部及颞侧视网膜大片黄白色病灶及出血灶,呈"奶酪番茄酱样"改变(图1A );左眼黄斑区黄色环形病灶(图1B)。光相干断层扫描(OCT)检查,左眼黄斑中心凹颞侧小片视网膜色素上皮(RPE)隆起(图1C)。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检查,右眼视网膜动静脉管壁均有荧光素着染,周边视网膜大片无灌注区(图1D);左眼黄斑区多个点状强荧光。双眼房水检测,右眼巨细胞病毒(CMV)免疫球蛋白(IgG)值86.15 U/ml(参考值范围<9 U/ml),但CMV、单纯疱疹病毒、水痘-带状疱疹病毒、EB病毒等病毒核酸拷贝数均为0;双眼白细胞介素(IL)-10/IL-6比值正常(参考值范围<1.0)。我院血液科会诊认为无其他脏器淋巴瘤复发表现。结合患者病史,眼科诊断:右眼CMV性视网膜炎(CMVR)。因患者病程已有5个月,试予全身静脉滴注阿昔洛韦、右眼玻璃体腔注射更昔洛韦治疗。患者自述右眼疼痛好转,视力无变化。2个月后再次行右眼房水检测,提示CMV-IgG浓度为13.61 U/ml,较入院时下降。2020年4月复查,患者右眼视力手动,左眼视力1.0。右眼玻璃体混浊明显好转,原病变区视网膜萎缩呈灰色;左眼较前无明显变化。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circ-PTPN22在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的翻译及意义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circ-PTPN22的翻译能力及其与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的关系。方法:2019年5月10日至2019年9月30日分别于西南医院中西医结合风湿免疫科和体检中心收集6例SLE女性患者和9例健康女性对照全血样本,分离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其中3例SLE和3例健康对照PBMC采用磁珠分选为T、B、NK细胞。通过circRNADb网站预测出circ-PTPN22内部核糖体进入位点(IRES)序列及蛋白序列,制备针对circ-PTPN22剪接位点处特异氨基酸序列的兔抗circ-PTPN22pro多克隆抗体,Western印迹法检测健康对照和SLE患者PBMC以及T、B、NK细胞亚群中circ-PTPN22pro的表达。将circ-PTPN22-FLAG、circ-PTPN22-NC-FLAG、circ-PTPN22-shRNA-FLAG、circ-PTPN22-shRNA-NC-FLAG重组慢病毒分别转染培养的Jurkat细胞,以正常培养的细胞作为细胞对照组,Western印迹法检测Jurkat细胞中circ-PTPN22pro蛋白表达,流式细胞仪检测circ-PTPN22对细胞活化和凋亡的影响。采用两因素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和两独立样本 t检验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circRNAD数据库预测显示,circ-PTPN22具有翻译能力,且Western印迹显示circ-PTPN22pro蛋白相对分子质量为20 000。转染48 h后,circ-PTPN22-FLAG组circ-PTPN22pro表达明显高于circ-PTPN22-NC-FLAG组和细胞对照组。转染24、48、72 h,circ-PTPN22组白细胞介素2(IL-2)表达(22.20% ± 8.92%、31.10% ± 5.88%、53.20% ± 10.25%)均低于circ-PTPN22-NC组(30.90% ± 11.00%、51.23% ± 10.70%、69.67% ± 9.00%; F = 284.881, P = 0.003);circ-PTPN22-shRNA组IL-2表达(35.57% ± 8.79%、78.10% ± 10.08%、88.63% ± 3.89%)均高于circ-PTPN22-shRNA-NC组(26.73% ± 4.92%、41.03% ± 10.45%、41.33% ± 4.96%; F = 293.818, P = 0.003)。转染48、72、96 h后,circ-PTPN22组、circ-PTPN22-shRNA组细胞凋亡率均分别高于circ-PTPN22-NC组( F = 81.287, P = 0.012)、circ-PTPN22-shRNA-NC组( F = 111.813, P = 0.009)。SLE组PBMC中circ-PTPN22pro表达低于健康对照组,几乎不表达。SLE组T、B细胞中circ-PTPN22pro表达均显著低于健康对照组( t = 3.047、4.806, P < 0.05),两组NK细胞中circ-PTPN22pro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t = 0.582, P > 0.05)。 结论:circ-PTPN22可翻译circ-PTPN22pro蛋白,具有抑制Jurkat细胞活化功能,SLE患者PBMC中circ-PTPN22pro表达低于健康对照,提示其与SLE发生发展可能存在一定关系。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白细胞介素-22通过调节菌群和E-钙黏蛋白表达保护牙龈上皮屏障的研究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研究白细胞介素-22(IL-22)在牙周炎症环境下对牙龈上皮屏障的调控作用及其可能机制。方法:构建IL-22敲除小鼠,采用混合菌液口腔灌洗法构建牙周炎模型。收集同窝生野生型牙周炎组及IL-22敲除牙周炎组小鼠(每组7只)口腔菌斑并提取DNA,建立牙周炎相关风险微生物数据库“PD-RiskMicroDB”并结合16S rRNA测序结果,测定两组小鼠口腔菌群变化和微生物功能的关系。通过改良胰酶消化法培养牙龈上皮细胞(GEC),以100 μg/L IL-22、感染复数为100的牙龈卟啉单胞菌(Pg)分别或联合刺激GEC,实验分组为:对照组(细胞未加刺激)、IL-22组、Pg组及Pg+IL-22组,处理时间为3和12 h;采用细胞免疫荧光、实时荧光定量PCR(RT-qPCR)及蛋白质印迹法检测各组细胞3 h后上皮屏障蛋白E-钙黏蛋白(E-cadherin)的表达;通过异硫氰酸荧光素-葡聚糖(FITC-D)介导的上皮细胞通透性实验明确各组GEC 3和12 h细胞通透性的变化。RT-qPCR检测同窝生野生型牙周炎组及IL-22敲除牙周炎组小鼠牙龈上皮E-cadherin表达水平。将15只C57BL/6野生型小鼠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对照组、牙周炎组和牙周炎+IL-22处理组,每组5只。RT-qPCR及免疫组织化学(IHC)染色法检测各组小鼠牙龈上皮E-cadherin的表达水平。结果:16S rRNA测序结果显示,与同窝生野生型牙周炎组小鼠相比,IL-22敲除牙周炎组小鼠口腔菌群组成发生改变,其中与牙周组织侵袭相关的菌属丰度显著增高(线性判别分析得分为2.22, P=0.009)。体外细胞实验显示,Pg感染GEC 3 h后,Pg组GEC的细胞连接中断,Pg组E-cadherin荧光强度较对照组减弱,E-cadherin的mRNA(0.69±0.12)和蛋白(0.60±0.12)表达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分别为1.00±0.00、1.04±0.08)( P=0.043, P=0.003);而Pg+IL-22组的E-cadherin荧光强度较Pg组稍增强,Pg+IL-22组E-cadherin的mRNA(1.16±0.10)和蛋白(0.98±0.07)表达水平均显著高于Pg组(分别为0.69±0.12、0.60±0.12)( P=0.005, P=0.007);上皮通透性实验结果显示,Pg处理GEC 3 h后,对照组、IL-22组、Pg组及Pg+IL-22组各组间总体比较上皮屏障通透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F=0.20, P=0.893);处理12 h后,相较于对照组(1.00±0.00),Pg组GEC上皮屏障通透性(1.39±0.15)显著增加( P=0.027),而Pg+IL-22组上皮屏障通透性(1.02±0.18)显著低于Pg组( P=0.034);体内RT-qPCR结果显示,IL-22敲除牙周炎组小鼠牙龈上皮E-cadherin的mRNA表达水平(0.32±0.21)显著低于同窝生野生型牙周炎组(1.01±0.01)( t=5.70, P=0.005)。RT-qPCR及IHC染色结果显示,牙周炎组小鼠牙龈上皮组织E-cadherin的mRNA表达水平(0.40±0.07)和E-cadherin阳性表达吸光度值(0.02±0.00)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分别为1.00±0.00、0.04±0.01)( P=0.005, P=0.006);牙周炎+ IL-22处理组E-cadherin的mRNA表达水平(1.06±0.24)和E-cadherin阳性表达吸光度值(0.03±0.01)均显著高于牙周炎组( P=0.003, P=0.039)。 结论:IL-22可能通过调节口腔菌群的侵袭性以及宿主屏障蛋白表达,发挥其对炎症环境下牙龈上皮屏障的保护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miR-20b在寻常型银屑病患者血浆中的表达及其对角质形成细胞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究微小RNA-20b(miR-20b)在寻常型银屑病患者外周血血浆中的表达,并进一步分析其对人永生化角质形成细胞(HaCaT细胞株)增殖和凋亡的影响及潜在机制。方法:收集36例寻常型银屑病患者外周血和36例健康志愿者外周血(健康对照组),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检测血浆中miR-20b的相对表达水平。体外培养HaCaT细胞,随机分为对照组(不予处理)、白介素-22(IL-22)治疗组(采用100 ng/ml IL-22刺激24 h)、IL-22+抑制剂对照组(转染抑制剂阴性对照后,用100 ng/ml IL-22刺激24 h)和IL-22+miR-20b抑制剂组(转染miR-20b抑制剂后,用100 ng/ml IL-22刺激24 h)。采用qRT-PCR检测各组HaCaT细胞中miR-20b的相对表达;CCK-8法和流式细胞术分别检测HaCaT细胞增殖和凋亡。采用生物信息软件预测miR-20b的下游靶点。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实验验证miR-20b与killin-p53调节DNA复制抑制剂(KLLN)3′UTR的靶向结合关系。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KLLN蛋白在各组HaCaT细胞中的表达水平。结果:银屑病患者血浆中miR-20b水平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1.62±0.53) vs (1.00±0.4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01)。qRT-PCR结果显示,miR-20b在IL-22治疗组中表达高于对照组( P<0.05);miR-20b在IL-22+miR-20b抑制剂组中表达低于IL-22+抑制剂对照组( P<0.05)。CCK-8结果显示,IL-22治疗组的HaCaT细胞的吸光度值在24、48、72 h和96 h时显著高于对照组(均 P<0.05);IL-22+miR-20b抑制剂组的HaCaT细胞在48、72、96 h时的吸光度值显著低于IL-22+抑制剂对照组(均 P<0.05)。IL-22治疗组细胞的凋亡率显著低于对照组[(4.12±0.37)% vs (7.06±0.5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IL-22+miR-20b抑制剂组HaCaT细胞的凋亡率显著高于IL-22+抑制剂对照组[(6.59±0.53)% vs (3.94±0.4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实验验证miR-20b与KLLN的相互作用,结果显示KLLN野生型的荧光素酶活性被miR-20b模拟物显著抑制。Western blot结果显示,IL-22治疗组中KLLN的蛋白表达低于对照组( P<0.05);IL-22+miR-20b抑制剂组的KLLN的蛋白表达高于IL-22+抑制剂对照组( P<0.05)。 结论:miR-20b在寻常型银屑病患者血浆中高表达,miR-20b可能通过靶向KLLN促进角质形成细胞的增殖和抗凋亡能力。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