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乙酰基-11-酮基-β-乳香酸通过核因子E2相关因子2/血红素氧合酶1通路改善对大鼠放射性脊髓损伤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究3-乙酰基-11-酮基-β-乳香酸(AKBA)对放射性脊髓损伤(RI-SCI)的治疗作用及其机制。方法:HT22细胞购自上海富衡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未处理细胞为NC组,照射后为RT组,照射后加AKBA处理为RA组,将转染的阴性对照、核因子E2相关因子2(NRF2)的小干扰RNA分别转染至细胞中,照射后加入AKBA,分为RA+si-NC组和RA+si-NRF2组,30只SD大鼠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组:未处理为Control组(10例)、照射后为IR组(10例),照射后AKBA处理为Treat组(10例)。细胞计数试剂盒(CCK-8)检测细胞活性;记录大鼠照射后瘫痪潜伏期,苏木精-伊红(HE)染色观察脊髓组织病理变化,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NRF2、血红素氧合酶1(HO-1)、白细胞介素(IL)-1β、IL-6蛋白的表达,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脊髓组织中NRF2、HO-1的mRNA水平,计算分子对接的结合能评估AKBA和NRF2的结合状态。组间比较采用 t检验。 结果:RA组细胞活性高于RT组(0.74±0.03比0.49±0.08, t=4.990、5.789, P<0.05),RA+si-NRF2组与RT+si-NRF2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0.39±0.10比0.31±0.03, t=1.368, P>0.05),RT组IL-1β、IL-6蛋白高于RA组(1.16±0.11比0.49±0.03、1.35±0.18比0.92±0.04, t=10.565、4.061, P<0.05),RA组NRF2、HO-1蛋白高于RT组(1.10±0.05比0.84±0.09、0.93±0.03比0.82±0.03, t=4.498、4.450, P<0.05);RA+si-NRF2组IL-1β蛋白显著高于RA+si-NC组(0.86±0.03比0.51±0.11, t=5.345, P<0.05)。Treat组瘫痪潜伏期长于IR组[(133.20±3.90) d比(121.60±3.58) d, χ2=21.54, P<0.05],IR组IL-1β、IL-6高于Treat组(1.15±0.17比0.57±0.10、1.31±0.16比0.47±0.12, t=4.983、7.173, P<0.05),Treat组NRF2、HO-1蛋白、mRNA高于IR组(1.11±0.14比0.60±0.17、1.09±0.12比0.43±0.10、10.41±0.65比6.78±0.34、50.61±5.45比12.84±2.22, t=4.060、7.311、11.067、14.361, P<0.05)。分子对接结合能为-11.36 kcal/mol。 结论:AKBA通过激活NRF2/HO-1信号通路抑制脊髓炎性反应,从而保护脊髓神经元,改善RI-SCI。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中医经典名方西黄丸处方考证、历史沿革应用及其质量标志物预测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4/7/6
经典名方西黄丸出自《外科证治全生集·卷四》,为清代名医王洪绪所创,是中医治疗乳腺癌的经典方剂,由牛黄、麝香、乳香、没药4味药物组成.功效清热解毒、消肿散结,主治热毒壅结所致痈疽疔毒、瘰疬、流注、癌肿,临床常用于治疗肺癌、乳腺癌、胃癌等,在肿瘤辅助治疗方面疗效显著.该文通过医药典籍系统梳理该处方的出处,对处方用量、处方中各药味进行了考证,并对西黄丸的历史沿革应用进行分析,同时以质量标志物(Q-Marker)的"五原则"为纲领预测了西黄丸的质量标志物,结果发现麝香酮、α-乳香酸、β-乳香酸、3-乙酰基-11-酮基-β-乳香酸、3-乙酰基-α-乳香酸、3-乙酰基-β-乳香酸、11-酮基-β-乳香酸、β-榄香烯等可作为西黄丸主要的Q-Marker,为西黄丸的质量控制、后续的研究开发以及临床应用提供了科学的理论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7/6
-
贯叶连翘的化学成分及降糖活性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4/3/30
目的:研究贯叶连翘Hypericum perforatum L.的化学成分及降糖活性.方法:运用硅胶柱色谱、ODS柱色谱、Sephadex LH-20 葡聚糖凝胶柱色谱以及制备HPLC等多种方法对贯叶连翘地上部分 95%乙醇提取物进行分离纯化,利用HR-ESI-MS、NMR等波谱技术对分离得到的化合物进行鉴定.通过体外α-葡萄糖苷酶活性抑制试验,测定化合物的降糖活性.结果:从贯叶连翘中分离得到 14 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北美芹素(1)、3′,4′-disenecioyl-cis-khellactone(2)、5,4′-二羟基-6,8-二甲基-7-甲氧基黄酮(3)、5,4′-二羟基-6-甲基-7-甲氧基黄酮(4)、5,7-二羟基-3-甲基色原酮(5)、5,7-二羟基-3-乙基色原酮(6)、2,4,6-三羟基苯甲酸乙酯(7)、香草醛(8)、7-hydroxy-5-methoxy-4,6-dimethylphthalidc(9)、α-生育醌(10)、豆甾醇(11)、乙酰-11-羰基-β-乳香酸(12)、阿魏酸二十六烷酯(13)、cosmo-soic acid(14).结论:其中,化合物 1~4、10、12~14 为首次从金丝桃属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 5~7 和 9 为首次从贯叶连翘中分离得到.化合物 3 和 4 表现出较好的 α-葡萄糖苷酶抑制活性,其 IC50 值分别为 490.3 和 549.9 μmol/L,与阳性药阿卡波糖效果(IC50=500.1 μmol/L)相当.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3/30
-
基于多指标-响应曲面法优选樟帮醋闷乳香炮制工艺及其体外抗凝活性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9/30
该研究首次优选樟帮醋闷乳香的最佳炮制工艺,并考察其体外抗凝血活性.采用多指标-响应曲面法,以收率、出粉率以及11-羰基-β-乳香酸(11-keto-boswellic acid,KBA)、3-乙酰基-11-羰基-β-乳香酸(3-acetyl-11-keto-boswellic acid,AKBA)、β-榄香酮酸(β-elemonic acid)、α-乳香酸(α-boswellic acid,α-BA)、β-乳香酸(β-boswellic acid,β-BA)、3-乙酰-α-乳香酸(3-acetyl-α-boswellic acid,α-ABA)等6种非挥发性成分含量和3种挥发性成分(醋酸辛酯、因香酚、醋酸因香酚)相对百分含量为评价指标,利用层次分析法(AHP)结合变异系数法计算各指标的权重并计算综合评分(OD),进一步采用响应面法考察炒制温度A、燃烧时间B、米醋用量C和闷制时间D对樟帮醋闷乳香炮制工艺的影响,按照最优炮制工艺制备樟帮醋闷乳香进行体外抗凝血实验.结果显示,醋酸辛酯、因香酚、醋酸因香酚、KBA、AKBA、β-榄香酮酸、α-BA、β-BA、α-ABA、收率和出粉率的权重系数分别为0.3582、0.1045、0.1464、0.0329、0.1237、0.0444、0.0221、0.0422、0.1101、0.0122、0.0032;樟帮醋闷乳香的最优炮制工艺为每50 g粒径为1~5 mm的乳香于150~180℃文火中不断翻炒至乳香熔化呈液胶状,点燃乳香,燃烧15 s后,向乳香喷洒7.5 g米醋(15%),盖锅灭火,闷制3 min,移去锅盖,150~180℃翻炒至乳香熔化成软团块时,取出,放凉,打碎;体外抗凝血实验结果表明,与空白组比较,乳香和樟帮醋闷乳香均能显著延长大鼠贫血小板血浆(PPP)的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和凝血酶原时间(PT),且樟帮醋闷乳香的作用显著优于乳香(P<0.05).该研究优选的樟帮醋闷乳香炮制工艺稳定、可行,有利于乳香饮片的进一步开发利用.同时以内在质量(挥发性成分和非挥发性成分含量)、收率和出粉率为指标,并利用药效学试验进行验证,所得结果更加合理可信,对乳香樟帮特色炮制品种的临床运用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9/30
-
基于HPLC波长切换联合梯度洗脱技术的双参龙胶囊中10种主要成分定量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建立HPLC波长切换联合梯度洗脱法(HPLC-DVD法)同时测定双参龙胶囊(SSLC)中毛蕊异黄酮葡萄糖苷、鲁斯可皂苷元、苦杏仁苷、人参皂苷Rb1、人参皂苷Re、阿魏酸、西红花苷-I、丹酚酸B、11-羰基-β-乙酰乳香酸和丹参酮ⅡA 10种指标成分的方法.方法 采用HPLC-DVD法,Hypersil ODS C18(150 mm×4.0 mm,3 μm)色谱柱;甲醇-水(8∶2,A)-0.1%磷酸水溶液(B)为流动相,梯度洗脱,体积流量0.6 mL/min;毛蕊异黄酮葡萄糖苷的检测波长为260 nm,鲁斯可皂苷元的检测波长为280 nm,苦杏仁苷的检测波长为210nm,人参皂苷Rb1和人参皂苷Re的检测波长为203 nm,阿魏酸的检测波长为320 nm,西红花苷I的检测波长为440 nm,丹酚酸B的检测波长为286 nm,11-羰基-β-乙酰乳香酸的检测波长为250 nm,丹参酮ⅡA的检测波长为270 nm;进样量为10μL.结果 10种指标成分毛蕊异黄酮葡萄糖苷在3.88~69.86mg/L (r=0.999 2)、鲁斯可皂苷元在22.1~397.8 mg/L (r=0.999 1)、苦杏仁苷在37.43~673.5 mg/L (r=0.999 4)、人参皂苷Rb1在45.15~812.72 mg/L (r=0.999 6)、人参皂苷Re在4.55~81.95 mg/L (r=0.999 5)、阿魏酸在3.06~55.15 mg/L (r=0.999 4)、西红花苷-I在1.93~34.76 mg/L (r=0.999 5)、丹酚酸B在15.68~282.15 mg/L (r=0.999 6)、11-羰基-β-乙酰乳香酸在11.31~203.58 mg/L (r=0.999 1)、丹参酮ⅡA在1.89~34.16 mg/L (r=0.999 6)质量浓度与峰面积具有较好的线性关系;精密度良好,RSD≤1.27%;重复性良好,RSD≤1.28%;供试品溶液在室温条件下8h内稳定,RSD≤0.96%;平均加样回收率和相应的RSD分别为99.61%、1.21%,100.11%、0.76%,101.52%、0.62%,101.22%、1.03%,100.83%、1.14%,98.94%、0.53%,101.04%、1.09%,100.05%、1.25%,99.81%、0.68%,101.94%、1.31%.9批次供试品中毛蕊异黄酮葡萄糖苷、鲁斯可皂苷元、苦杏仁苷、人参皂苷Rb1、人参皂苷Re、阿魏酸、西红花苷-I、丹酚酸B、11-羰基-β-乙酰乳香酸和丹参酮ⅡA量分别为0.142~0.158、0.747~0.764、1.578~1.619、2.163~2.185、0.235~0.251、0.557~0.580、0.105~0.122、0.311~0.328、0.605~0.624、0.062~0.079 mg/粒.结论 建立的HPLC-DVD法同时测定SSLC中的10种成分,方法操作简便、快速、准确,可作为SSLC质量控制的分析方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基于UPLC-TQ/MS联用技术分析乳香配伍没药后对乳香中化学成分溶出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建立同时测定乳香中11个化学成分的UPLC-TQ/MS方法,并进一步分析乳香、没药配伍后乳香中化学成分的溶出变化,以期从化学成分角度阐明二者配伍的合理性.方法:应用UPLC-TQ/MS联用技术对乳香及药对中的萜类成分进行分析.采用AcquityTM UPLC BEH C18色谱柱(2.1 mm×50 mm,1.7 μm),以乙腈-0.1%甲酸水溶液为流动相进行梯度洗脱,流速0.4 mL· min-1;采用UPLC-TQ-MS的电喷雾正、负离子源(ESI*/ESI-),多反应监测(MRM)模式.结果:乳香配伍没药后乳香中β-乳香酸、3α-乙酰基-甘燧-7,24二烯-21-酸、羽扇20(29)烯-3 α-乙酰基-24-酸、3-乙酰基-11-酮基-β-乳香酸含量分别由0.919%、1.103%、0.178%、1.365%上升至1.156%、1.916%、0.220%、1.752%;α-乳香酸、3β-乙酰氧基-5α-8,24-羊毛脂二烯-21-酸、乙酰11α-甲氧基-β-乳香酸、3α-乙酰氧基-羊毛脂-8,24-二烯-21-酸、3-羟基甘燧烷-8,24-二烯-21-酸含量分别由0.553%、0.334%、1.010%、0.815%、1.071%下降至0.505%、0.210%、0.534%、0.622%、0.971%.结论:乳香配伍没药后,乳香中的化学成分溶出发生变化,该研究结果为进一步阐明二者配伍协同增效的物质基础提供了科学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小金胶囊的HPLC指纹图谱建立及主成分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建立小金胶囊的高效液相色谱(HPLC)指纹图谱,并进行主成分分析.方法:采用HPLC法.色谱柱为Agilent TC-C18(2),流动相为乙腈-0.2%磷酸溶液(梯度洗脱),流速为1.0 mL/min,检测波长为240 nm,柱温为25℃,进样量为20μL.以11-羰基-β-乙酰乳香酸为参照,绘制15批样品的HPLC图谱,采用《中药色谱指纹图谱相似度评价系统》(2004 A版)进行相似度评价,确定共有峰,并采用Minitab 17.0软件进行主成分分析.结果:有1批样品相似度小于0.800,且与其他14批样品比较缺13、14、15号共有峰,可能存在质量差异而未进行相关分析.其余14批样品的HPLC图谱有15个共有峰,指认了3个色谱峰,分别为槲皮素、穗花杉双黄酮、11-羰基-β-乙酰乳香酸;14批样品的相似度为0.889~0.990.经主成分分析,2个主成分因子的累积方差贡献率为94.4%,样品中8、9、11、12、14号共有峰(特别是8、9号共有峰)对应成分的含量变化是导致样品质量差异的重要原因.结论:所建指纹图谱及主成分分析结果可为小金胶囊的质量评价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基于UPLC-TQ/MS联用技术分析乳香-没药不同比例配伍化学成分溶出变化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建立同时测定乳香、没药中16个化学成分的UPLC-TQ/MS方法,对乳香-没药7个不同配伍比例的化学成分溶出变化进行定量分析;从化学成分角度分析乳香、没药不同配伍比例中的化学成分溶出变化,以期确定最优配伍比例,为进一步阐明量效关系和指导临床用药提供依据.方法:应用UPLC-TQ/MS联用技术对乳香-没药不同配伍比例(1∶1,2∶1,1∶2,2∶3,3∶2,3∶4,5∶3)的化学成分溶出变化进行分析.采用AcquityTMUPLC BEH C18色谱柱(2.1 mm×50 mm,1.7 μm),以乙腈-0.1%甲酸水溶液为流动相进行梯度洗脱,流速0.3 mL·min-1,采用UPLC-TQ/MS的电啧雾正、负离子源(ESI+/ESI-),多反应检测(MRM)模式.结果:乳香-没药为2∶1配伍的16个化学成分总合量最高(1.664%)且浸膏得率较高(59.56%);16个化合物中,3α-乙酰基-甘燧-7,24-二烯-21-酸(0.146%)、乙酰11α-甲氧基-β-乳香酸(0.079%)、p-乳香酸(0.210%)、3β-乙酰氧基-5α-8,24-羊毛脂二烯-21-酸(0.058%)、3α-乙酰氧基-羊毛脂-8,24-二烯-21-酸(0.197%)在乳香-没药比例为1∶1配伍时含量最高;3-羟基甘遂烷-8,24-二烯-21-酸(0.164%)、3-乙酰基氧基甘遂-8,24-二烯-21-羧酸(0.065%)、松香酸(0.017%)、3-α羟基甘燧烷-7,24-二烯-21-酸(0.140%)在乳香-没药比例为2∶1配伍时含量最高;3-0-乙酰基-α乳香酸(0.189%)在乳香-没药比例为3∶2配伍时含量最高;2-甲氧基-8,12-环氧吉马烷-1(10),7,11-三烯-6-酮(0.265%)、3-乙酰基-11-酮基-β-乳香酸(0.267%)、2-甲氧基-5-乙酰基-呋喃吉马烷-1(1O)-烯-6-酮(0.058%)在乳香-没药比例为3∶4配伍时含量最高;α-乳香酸(0.149%)、11-酮基乳香酸(0.036%)在乳香-没药比例为5∶3配伍时含量最高.其中,乙酰11α-甲氧基-β-乳香酸仅在配伍比例为1∶1配伍时检测到,16个化合物在乳香-没药1∶1配伍时全部检测出.结论:乳香-没药不同配伍比例的化学成分溶出不同,且配伍比例为1∶1和2∶1时溶出化学成分种类最为丰富,成分含量最高或较高,且该2种配伍比例也是临床用药的常用比例,该研究结果为进一步阐明乳香-没药配伍的量效关系和指导临床用药提供了科学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UPLC-MS/MS法同时测定药用乳香中7种乳香酸类成分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建立超高效液相色谱三重四级杆串联质谱法同时测定不同来源乳香中7种乳香酸类成分的方法,比较不同来源乳香中该类成分的含量差异.方法:采用ACQUITY UPLC BEH C18色谱柱(2.1 mm×100 mm,1.8μm);以0.1%甲酸-水(A)-0.1%甲酸-乙腈(B)溶液为流动相,梯度洗脱,体积流量为0.5 mL/min,柱温40℃;采用电喷雾离子源,正离子检测方式,得到相应的提取离子流图,以峰面积进行定量.结果:乳香中α-乳香酸、β-乳香酸、3-乙酰基-α-乳香酸、3-乙酰基-β-乳香酸、11-羰基-β-乙酰乳香酸、11-羰基-β-乙酰乳香酸和3-酮基-11α-羟基-β-乳香酸具有良好的线性关系,相关系数r均大于0.9985,平均加样回收率为96.8%~102.0%,RSD均<3.5%.结论:该方法操作简便、准确、重复性好,为乳香中乳香酸类成分的深入研究及其质量控制提供了参考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乙酰基-11-酮基-β-乳香酸对大肠癌裸鼠移植瘤的抑制作用及其机制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探讨乙酰基-11-酮基-β-乳香酸(AKBA)对大肠癌裸鼠移植瘤生长的影响及其可能机制.方法:建立大肠癌裸鼠模型,将30只大肠癌模型裸鼠采用随机数字法分为模型组和AKBA组,每组15只.AKBA组裸鼠给予AKBA(60 mg·kg-1)灌胃,每天1次,模型组每天给予等量生理盐水灌胃,均持续给药3周,每天测量裸鼠体重和肿瘤体积.3周后取裸鼠移植瘤组织进行HE染色,采用免疫组化法测定移植瘤组织中β-连环蛋白表达水平,采用蛋白质印迹法测定移植瘤组织中细胞周期蛋白D1、细胞核增殖抗原(PC-NA)、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和基质金属蛋白酶-7(MMP-7)蛋白水平,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测定移植瘤组织中细胞周期蛋白D1、PCNA、MMP-2和MMP-7 mRNA水平.结果:干预后两组裸鼠的体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移植瘤体积AKBA组小于模型组(P<0.05).模型组移植瘤HE染色可见明显的细胞异型,肿瘤细胞形成排列不规则、大小不等的腺样结构,核分裂象多见,有微血管形成;AKBA组移植瘤细胞异型性变小,腺样结构增加,血管减少.AKBA组裸鼠移植瘤组织中,β-连环蛋白阳性表达率低于模型组(P<0.05),细胞周期蛋白D1、PCNA、MMP-2、MMP-7蛋白和mRNA水平均低于模型组(P<0.05).结论:AKBA可抑制大肠癌裸鼠移植瘤的生长,其机制可能与AKBA下调Wnt/β-连环蛋白信号通路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