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左心交感神经切除术治疗长QT综合征的远期疗效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观察左心交感神经切除术(LCSD)对我国药物治疗无效或不耐受的长QT综合征(LQTS)患者的远期疗效和安全性。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队列研究,研究对象来自1999年11月至2012年11月期间入选中国离子通道病全国注册研究的193例LQTS患者,本研究选取其中药物治疗无效或不耐受,在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或北京同仁医院进行LCSD手术的28例患者。QTc>550 ms或首次发病≤1岁或携带高危突变的为高危组( n=13),QTc介于500~550 ms且首次发病>1岁、不携带高危突变的为中危组( n=10),QTc<500 ms且首次发病>1岁、不携带高危突变的为低危组( n=5)。对3组患者行传统或经胸腔镜(VATS)LCSD手术。随访至术后20年,收集术前基线资料及术后1年和末次随访的数据,随访内容包括心电图数据采集、心脏事件发作情况、手术相关并发症。分别对不同危险分层以及不同基因分型患者术后无心脏事件发生的生存率进行Kaplan-Meier生存分析。 结果:28例行LCSD手术的LQTS患者中,女性23例(82.1%),手术时年龄20.5(15.0,37.5)岁,传统术式11例(39.3%),VATS-LCSD术式17例(60.7%)。19例(67.9%)患者基因检测结果阳性,包括4例LQT1、12例LQT2、1例LQT1/LQT2混合型、2例Jervell-Lange-Nielsen(JLN)综合征。术后随访189.3(138.7,204.9)个月,3组间随访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失访率为10.7%(3/28),失访3例均在中危组。随访期间1例(4.0%)患者出现Horner综合征(在高危组),3例(12.0%)患者发生心脏性猝死(均在高危组),12例(48.0%)患者再发晕厥(低危组2例,中危组3例,高危组7例)。与术前相比,LCSD术后1年与末次随访时患者的心脏事件人年均发作次数降低[术后1年(0.2±0.1)次,末次随访(0.5±0.8)次,术前(3.5±3.3)次, P<0.001]。末次随访时QTc值较术前缩短[(489.0±40.1)ms比(545.7±51.2)ms, P<0.001]。在术前基础QTc值≥500 ms且完成随访的20例患者中,有11例(55.0%)在末次随访时QTc值缩短至<500 ms。无任何心脏事件的远期生存率在低、中、高危组依次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7.24,log-rank P=0.026)。LQT1、LQT2与未定型患者无心脏事件的远期生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χ2=5.20,log-rank P>0.05)。 结论:LQTS患者LCSD术后远期心脏事件发作减少、QTc间期缩短。LCSD手术对于药物治疗无效或不耐受的LQTS患者的远期疗效可靠、安全,但高危患者术后仍有发生猝死的风险,应加强随访,积极采取其他预防措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儿童先天性长QT综合征20例致病基因和临床特征的单中心研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儿童先天性长QT综合征(LQTS)的致病基因、临床特征及治疗随访情况。方法:回顾性收集2011年4月15日至2021年4月15日山东大学附属省立医院小儿心脏科收治的20例诊断为先天性LQTS且行基因检测患儿的临床资料,并采用独立样本 t检验及 Fisher′ s确切概率法进行分析。 结果:20例患儿均检出LQTS相关基因突变,其中18例(90.0%)检出致病突变或疑似致病突变。检出LQTS突变基因5个,分别为 KCNQ1、KCNH2、SCN5A、CACNA1C、AKAP9。18例(90.0%)患儿有阳性症状,其中13例(65.0%)有明确诱因。LQTS 1型(LQT1)患儿出现症状的诱因均与运动有关,具有复合杂合突变的LQT1及Jervell-Lange-Nielsen综合征1型(JLNS1)晕厥诱因为运动或情绪激动;LQTS 2型(LQT2)的诱因与运动无关;LQTS 3型(LQT3)剧烈运动可出现症状;LQTS 8型(LQT8)为无诱因发作。20例患儿心电图校正QT(QTc)间期为(553.1±66.6) ms(460~707 ms),其中17例QTc≥480 ms。各类型LQTS患儿心电图表现不一。QTc差异在不同性别、晕厥与无晕厥患儿中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患儿随访时间(3.4±2.3)年(0~8.3年)。17例患儿接受治疗[β受体阻滞剂及植入型心脏复律除颤器(ICD)],3例未接受治疗。至随访结束,1例患儿死亡,19例存活,存活患儿中2例意识丧失。 结论:先天性LQTS基因诊断和临床诊断有较高的一致性。基因检测阳性率90.0%。临床表现、心电图特点因基因分型而异。β受体阻滞剂具有保护作用。口服药物治疗无效时,ICD治疗可防止心脏性猝死发生。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儿童Jervell-Lange-Nielsen综合征一例及利多卡因试验的价值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儿童Jervell-Lange-Nielsen综合征(JLNS)的临床表现、诊断、治疗及预后,提高临床上对此罕见遗传性心律失常的认识。方法:报道1例4岁JLNS患儿的临床资料及利用利多卡因试验预测用药的经验。结果:4岁男孩,术前心电图检查发现QT间期明显延长。生后即反复抽搐,曾按"癫痫"给予治疗;既往因耳聋植入人工耳蜗。患儿父母、祖母和外祖母心电图QT间期轻度延长。患儿心电监护发现尖端扭转性室性心动过速发作。利多卡因试验显示利多卡因可显著缩短QT间期,终止尖端扭转性室性心动过速发作。基因检测提示 KCNQ1基因复合杂合突变,确诊JLNS,给予口服美西律、普萘洛尔治疗。随访8个月,QT间期维持于460~500 ms,未再抽搐。 结论:JLNS是长QT综合征的罕见、危重类型之一,利多卡因试验可有效用于长QT综合征患儿的早期鉴别诊断及指导药物的选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遗传性心律失常的分类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人类医学对遗传性心律失常的认识始于1957年.那年,Jervell与同事Lange-Nielsen首次报告了伴有耳聋的家族性LQTS病例,随后其被命名为Jervell-Lange-Nielsen(JLN)综合征.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Jervell Lange-Nielsen综合征
编辑人员丨2023/8/6
Jervell Lange-Nielsen综合征(JLNS)最早于1957年由Jervell和Lange-Nielsen[1]报道,并以二人姓氏共同命名.JLNS是一种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疾病,主要表现为双耳先天性重度感音神经性聋及严重心律失常,心律失常以QT间期延长为主,可导致晕厥或猝死,目前发现其致病基因主要为KCNQ1及KCNE1.JLNS在人群中的患病率因研究人群不同而异,为1/200 000~1/50 000[2],男女发病比例接近.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长QT综合征的遗传学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023/8/5
长QT综合征(LQTS)是一组编码心肌细胞离子通道及相关蛋白基因突变,与恶性心律失常及心脏性猝死密切相关的遗传性心脏离子通道病.目前发现LQTS有17个亚型,共15个致病基因.LQTS主要遗传方式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以及常染色体隐性遗传,即伴有耳聋的Jervell和Lange-Nielsen综合征.最常见的LQT1、LQT2和LQT3亚型,约占LQTS的80%.LQT1和LQT2致病基因分别为编码心脏缓慢延迟整流钾电流(IKs)通道和快速延迟整流钾电流(IKr)通道α亚基的KCNQ1和KCNH2基因,LQT3致病基因为编码心脏电压门控钠通道(Nav1.5)钠通道α亚基的SCN5A基因.随着高通量测序在临床的广泛应用,LQTS基因诊断阳性率越来越高,对其致病基因和发病机制研究不断深入,有望实现对患者个性化精准诊治.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