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单侧眉弓锁孔入路夹闭双侧大脑中动脉瘤2例
编辑人员丨4天前
双侧大脑中动脉动脉瘤的发生率约占所有颅内动脉瘤的1% [1]。目前临床上对其外科治疗方式的选择存在争议。通常,血管内介入治疗是未破裂大脑中动脉动脉瘤的首选,同时在治疗很多破裂大脑中动脉动脉瘤中也具有较大优势。国外的文献显示,对于经济受限的多发动脉瘤患者,单侧眉弓锁孔入路夹闭双侧大脑中动脉动脉瘤是一种有效的微创手术方法 [2],目前国内鲜有报道。2020年4―11月济宁市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外科采用单侧眉弓锁孔入路夹闭双侧大脑中动脉动脉瘤2例均获良好疗效,现将诊疗经过报道如下,旨在探讨经单侧眉弓锁孔入路夹闭双侧大脑中动脉动脉瘤的手术策略。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筛选诱导肠道病毒71型特异性免疫应答的最短氨基酸基序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筛选肠道病毒71型(EV71)中和表位,确定诱导机体免疫应答的特定最短氨基酸基序,为合成肽疫苗研发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利用噬菌体随机十二肽库淘选EV71中和抗体特异性结合克隆并测序,推导出中和表位的关键序列。合成含有关键序列且N端乙酰化(AC)和C端连接血蓝蛋白(KLH)的系列肽段,免疫小鼠后收集血清,经Western blot、ELISA和中和试验验证肽段的免疫原性以及免疫后血清的中和活性。结果:经过3轮淘选和克隆测序后,分析确定关键基序为KQEKDL。Western blot结果表明修饰后的含关键基序的系列肽段免疫小鼠获得的血清与EV71和VP1蛋白均有不同程度结合。ELISA结果表明仅含有最短关键基序的合成肽段(AC-KQEKDL-KLH)免疫后血清对其余3条肽段及EV71的反应最强。中和试验结果表明该肽段免疫后血清的中和效价也最高。结论:利用噬菌体随机肽库技术成功筛选出EV71中和表位,确定KQEKDL关键基序可能是诱导机体免疫应答的特定最短氨基酸序列,为了解免疫应答机制、免疫原性评价及多肽疫苗的研发提供理论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神经内镜与显微镜经远外侧锁孔入路在颅颈交界区手术中应用的解剖学对比研究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神经内镜与显微镜经远外侧锁孔入路行颅颈交界区手术中,枕髁磨除前后的解剖观察范围,并分析枕髁磨除的意义。方法:纳入10%甲醛固定的5例(10侧)成年国人尸头标本,动静脉分别以红、蓝乳胶灌注,其中男3具、女2具,年龄58~70岁、平均61岁。模拟远外侧手术入路:取乳突后“S”形切口、枕髁后微骨窗开颅,分别在显微镜和神经内镜下操作,观察磨除枕髁前后镜下术野显露的解剖结构,测量并计算延髓腹外侧的显露面积,对比2种手术入路的观察范围。结果:显微镜经远外侧锁孔入路可显露成人尸头标本后组颅神经、椎动脉、基底动脉、小脑前下动脉和小脑后下动脉,枕髁磨除后扩大了对椎动脉、舌下神经、延髓侧方及腹侧的显露。神经内镜经远外侧锁孔入路通过面听-舌咽神经间隙、舌咽-迷走神经间隙、迷走-副神经颅根间隙和副神经脊髓根腹侧间隙,可观察后组颅神经、椎动脉、基底动脉、小脑前下动脉、小脑后下动脉、脑干侧面及腹侧面;磨除枕髁前、后内镜下延髓腹外侧显露面积分别为(331.0±6.6)mm 2和(464.7±10.6)mm 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52.99, P<0.001);磨除枕髁前、后显微镜下延髓腹外侧显露面积分别为(205.8±9.6)mm 2和(329.1±6.7)mm 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75.07, P<0.001);磨除枕髁前、后内镜下延髓腹外侧显露面积均大于显微镜下,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62.18、64.62, P值均 <0.001);内镜磨除枕髁前与显微镜磨除枕髁后的显露面积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t=1.63, P=0.137)。 结论:远外侧锁孔入路磨除枕髁后神经内镜与显微镜2种手术方式均能增加延髓腹外侧的显露面积;神经内镜远外侧锁孔入路不磨除枕髁即可获得良好的、与显微镜远外侧锁孔入路磨除枕髁后相似的显露范围,对脑干腹侧面、椎动脉、基底动脉等深部结构的显露更具优势,临床手术中可免于磨除枕髁。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微通道治疗症状性骶管囊肿的临床效果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应用微通道治疗症状性骶管囊肿的可行性和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2月至2019年12月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45例症状性单发骶管囊肿的临床资料。45例患者均采用微通道牵开进行个体化骶管后壁切除(宽度≤1.5 cm),然后在显微镜下切除囊肿。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评估患者的疼痛情况,以日本骨科学会(JOA)评分评估患者的神经功能情况。行影像学随访评估囊肿有无复发。结果:45例患者的手术时间为(97.0±12.6)min(75~120 min);术后住院时间为(6±1)d(5~9 d)。45例患者中,41例骶管囊肿全切除,4例次全切除(远端囊壁旷置)。所有患者的术后病理学结果均提示为单纯囊肿。除4例术后出现骶尾部麻木感外,其余41例患者未出现神经功能障碍加重。45例患者术后随访3~36个月(中位时间为15个月),4例出现骶尾部麻木感者均恢复正常,未见囊肿复发。末次随访VAS为0~3分(中位数为0分),与术前的1~10分(中位数为3分)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Z=-5.866, P<0.001);末次随访时的JOA评分[(28.7±1.1)分(22~29分)]较术前[(21.6±3.9)分(14~28分)]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13.726, P<0.001)。 结论:应用微通道治疗症状性骶管囊肿可有效缓解其临床症状,且并发症少,复发率低。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倾向性评分匹配法分析Keyhole法与腹膜T型切开法在女性腹股沟疝修补术中的效果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用倾向性评分匹配法分析Keyhole法与腹膜T型切开法在女性腹股沟疝修补术中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2月至2018年2月广州市番禺区中医院在腹股沟疝修补术中保留子宫圆韧带的60例女性腹股沟疝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子宫圆韧带保留方法分为A组( n=27,Keyhole法)与B组( n=33,腹膜T型切开法),采用倾向性评分匹配法对初始数据进行1∶1匹配,最终获得A组21例与B组21例。对比2组倾向性评分匹配后的围手术期指标。 结果:倾向性评分匹配后2组在年龄、体重指数、阴道分娩次数、手术类型、疝类型、疝分型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2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胃肠功能恢复时间、首次下床活动时间、住院时间、并发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 结论:Keyhole法与腹膜T型切开法用于女性腹股沟疝修补术中均可保留子宫圆韧带,安全且有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后路全脊柱内镜下Key-hole侧块减压髓核摘除术治疗单节段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应用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后路全脊柱内镜下微创Key-hole侧块减压髓核摘除术(ACDF)治疗单节段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3月—2018年12月徐州市中心医院40例单节段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23例、女17例,年龄32~76岁。根据手术方式不同分组,行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椎间融合术(ACDF)20例为开放组,行后路全脊柱内镜下微创Key-hole侧块减压髓核摘除术20例为内镜组。比较两组患者的基线资料,以及手术时间、出血量、切口长度、住院时间、住院费用、术后并发症等;定期随访,比较两组患者术前和术后1、3、6、12个月及末次随访时,颈部及上肢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DI),末次随访采用Odom标准评定临床疗效。结果:两组患者基线资料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1)。与开放组比较,内镜组手术时间短、出血少、切口小、住院时间短、费用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3.451、15.844、49.438、6.772、28.311, P值均<0.01)。术后随访12~24个月,开放组术后发生并发症1例,内镜组2例。开放组和内镜组术后1个月VAS分别为(2.90±0.42)、(2.11±0.29)分,NDI评分分别为(21.75±3.85)、(17.60±2.04)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6.966、4.260, P值均<0.01);术前和术后3、6、12个月及末次随访时VAS、NDI评分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5)。末次随访根据Odom标准评定临床疗效,内镜组优14例、良4例,开放组患者中优15例、良3例,两组优良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Z=-0.311, P>0.05)。 结论:后路全脊柱内镜微创Key-hole侧块减压髓核摘除术与传统ACDF开放手术均可获满意临床疗效,但后路全脊柱内镜Key-hole侧块减压髓核摘除术具有创伤小、恢复快、费用少、安全性高等优点,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经额外侧锁孔入路治疗不同分型颈内动脉分叉部破裂动脉瘤的临床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经额外侧锁孔入路夹闭不同分型颈内动脉(ICA)分叉部破裂动脉瘤的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9年12月徐州医科大学附属连云港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28例ICA分叉部破裂动脉瘤患者(共31个动脉瘤)的临床资料。根据动脉瘤瘤颈发出的部位,将分叉部动脉瘤分为3个类型:ICA分叉上方动脉瘤,共5例;ICA分叉下方动脉瘤,共13例;夹角动脉瘤,共10例,其中位于ICA-大脑前动脉(ACA)夹角1例,ICA-大脑中动脉(MCA)夹角1例,ACA-MCA夹角8例。手术均采用额外侧锁孔入路。术中根据动脉瘤的不同分型,采用不同的动脉瘤夹及夹闭方法。夹闭后行吲哚菁绿荧光造影明确动脉瘤、载瘤动脉和分支血管的显影情况。观察围手术期并发症的发生情况。术后9~12个月随访,应用格拉斯哥预后评级(GOS)评估患者的临床预后,以及行影像学检查评估动脉瘤有无残留或复发。结果:28例患者均顺利夹闭动脉瘤,术中发现1例脉络膜前动脉不显影(误夹),1例动脉瘤残留,均予以调整动脉瘤夹后,行吲哚菁绿荧光造影未见异常。2例术后头颅CT显示术侧豆纹动脉供血区域梗死,临床表现为对侧肢体偏瘫;1例头颅CT显示脑肿胀,中线结构移位<1 cm,脑干无明显受压表现;3例均行保守治疗后症状好转。随访期无一例出现新发脑梗死或脑积水,动脉瘤无残留或复发。至末次随访,GOS Ⅴ级25例,Ⅳ级2例,Ⅲ级1例。结论:经额外侧锁孔入路手术是治疗不同分型ICA分叉部破裂动脉瘤安全、有效的方法,其并发症少,患者的预后较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神经内镜锁孔开颅清除急性外伤性硬膜下血肿的疗效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神经内镜锁孔开颅治疗急性外伤性硬膜下血肿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22年1月福建省立医院南院神经外科手术治疗的40例急性外伤性硬膜下血肿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20例采用神经内镜锁孔开颅血肿清除术(微创组),20例采用传统大骨瓣开颅手术治疗(传统组)。两组患者性别、年龄、术前硬膜下血肿量等基线资料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具有可比性。分析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情况(包括手术时长及术中出血量等)、术后1 d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术后并发症及术后6个月格拉斯哥预后分级(GOS)。 结果:两组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微创组术中无一例扩大手术。与传统组比较,微创组的手术时长较短[分别为(73.8±6.7)min、(138.3±16.8)min, t=15.92]、术中出血量较少[分别为(26.7±4.7)ml、(96.5±13.1)ml, t=22.46]、术后血肿残余量较少[分别为(3.5±1.3)ml、(7.6±2.6)ml, t=6.24]、住院时长较短[分别为(10.3±2.9)d、(13.8±3.2)d, t=3.71],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与术前比较,微创组和传统组的术后1 d GCS均升高,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配对 t值分别为15.70、13.65,均 P<0.001)。两组比较,术后1 d GCS以及术后发生癫痫、肺部感染及颅内感染者占比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术后6个月,所有患者的GOS均为Ⅴ级,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1.000)。 结论:与传统大骨瓣开颅手术比较,采用神经内镜锁孔开颅手术治疗急性外伤性硬膜下血肿可缩短手术和住院时长,减少术中出血和血肿残留,而并发症发生比例和预后情况相近,是一种安全、有效、微创的方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神经内镜在破裂后交通动脉瘤锁孔入路手术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神经内镜在破裂后交通动脉(PCoA)动脉瘤锁孔入路手术中的应用价值与操作技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20年12月经锁孔入路显微手术治疗的52例破裂PCoA动脉瘤病例,其中41例采用神经内镜辅助观察。根据病灶的特点选择经眶上锁孔入路或经翼点锁孔入路手术,并根据手术中的具体情况在动脉瘤夹闭前和(或)夹闭后导入30°硬质内镜观察。出院后门诊随访,按改良Rankin评分进行评估(mRS)。结果:52例患者共52个破裂PCoA动脉瘤,其中经眶上锁孔入路18例,经翼点锁孔入路34例。12例在夹闭动脉瘤前后均置入内镜观察,29例在夹闭后置入内镜观察。3例经内镜观察发现动脉瘤颈残留而调整夹子,2例因误夹PCoA而调整夹子。所有病例均无与神经内镜使用相关的并发症。所有病例术后复查DSA,41例手术中使用内镜辅助观察的动脉瘤均夹闭满意无残留,颈内动脉及PCoA保留完好;未使用内镜观察的动脉瘤中有2个瘤颈残留。门诊随访11~45个月,所有病例都恢复良好(mRS 0~1分)。结论:在破裂PCoA动脉瘤锁孔入路显微手术使用内镜观察安全、有效,能有效弥补显微镜直视视角的不足,更充分地观察动脉瘤及其周围结构的解剖关系,降低动脉瘤颈残留和载瘤动脉及其分支损伤。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经皮后路全内镜下锁孔手术治疗单节段神经根型颈椎病的短期疗效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经皮后路全内镜下锁孔手术治疗单节段神经根型颈椎病(CSR)的短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4月至2019年5月复旦大学附属闵行医院神经外科采用经皮后路全内镜下锁孔手术治疗的15例单节段CSR患者的临床资料。术后复查颈椎MRI、三维CT及X线平片,并行视觉模拟评分(VAS)、日本骨科协会(JOA)颈椎评分及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DI)评估。对所有患者行临床随访,包括行VAS、JOA颈椎评分及NDI评估。至末次随访,测定颈椎生理曲度、病变椎间隙高度、椎体水平位移及角度位移;同时采用改良MacNab疗效评定标准评估手术疗效。结果:15例患者的手术均成功,术后均未出现感染、椎管内血肿及神经功能障碍。术后复查颈椎MRI显示,所有患者的神经根松解满意。术后2 d,15例患者的VAS评分[(2.1±1.1)分]和NDI[(32.3±8.2)%]均较术前[分别为(6.2±1.4)分、(68.9±9.1)%]下降(均 P<0.001),JOA颈椎评分较术前升高[(17.0±1.5)分、(12.7±1.6)分, P<0.05]。15例患者的随访时间为(17±5)个月(12~22个月)。随着随访时间推移,15例患者的VAS评分呈下降趋势、JOA颈椎评分呈上升趋势、NDI呈下降趋势( F值依次为157.604、306.701、47.309,均 P<0.001)。至末次随访,15例患者的颈椎生理曲度较术前增加[(9.60±1.84)°、(7.93±1.53)°, t=-5.801, P<0.05],而病变椎间隙高度、椎体水平位移及角度位移与术前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15例患者的改良MacNab疗效评定结果为,优13例、良1例、可1例。 结论:采用经皮后路全内镜下锁孔手术治疗单节段CSR的术后并发症少、短期疗效较好,不影响颈椎稳定性,并可改善脊髓神经功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