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成年后诊断完全性雄激素不敏感综合征并完成社会性别转换一例
编辑人员丨5天前
完全性雄激素不敏感综合征(CAIS)的特征是雄激素受体应答障碍,导致靶器官完全缺乏雄激素作用,外生殖器表现为女性化发育,通常推荐以女性身份生活。本文报道1例成年后诊断为CAIS合并性别焦虑的患者,其左侧盆腔肿物切除术后病理考虑隐睾并发Leydig细胞瘤,基因检测示雄激素受体基因3号外显子缺失突变。患者在随访中出现性别重分配,完成女性向男性社会性别转换,为CAIS患者性别分配提供新的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苗勒管永存综合征的临床特征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分析苗勒管永存综合征(persistent Müllerian duct syndrome,PMDS)的临床特征,并探讨PMDS患儿的睾丸功能评估以及肿瘤的发生风险。方法:收集2010年1月至2022年4月于深圳市儿童医院住院诊断为PMDS的5例男患儿的临床资料,患儿中位年龄15个月,年龄范围为5~26个月。采用外生殖器男性化程度评分系统(external masculinization scores,EMS)进行评分,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激发试验进行性腺功能评估,行超声检查、遗传学基因检测、外科手术及病理学检查。结果:5例中有3例为双侧隐睾、1例为单侧隐睾、1例为睾丸横过异位。根据EMS评分,5例患儿外生殖器呈轻至中度男性化不全。4例患儿行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激发试验提示睾丸间质细胞功能良好(睾酮14.68~29.10 nmol/L),3例患儿抗苗勒管激素(anti-Müllerian hormone,AMH)低于年龄正常参考值,1例水平正常,1例初诊时未检测AMH。经盆腔超声检查发现苗勒管残留物(Müllerian remnants,MRs)3例,1例未行盆腔超声检查。5例患儿染色体核型分析均为46,XY。4例患儿全外显子测序结果为2例 AMH基因变异、2例 AMHR2基因变异。5例患儿均行双侧睾丸下降固定术和腹腔镜探查,均发现MRs。4例患儿行性腺病理均为发育不良的睾丸。 结论:在睾丸下降不全患儿中应注意识别PMDS,并尽早行隐睾下降固定。PMDS发生睾丸肿瘤的风险远远高于其他隐睾患儿,需严密监测。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DMRT1基因变异/单倍剂量不足与46,XY性发育异常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分析4例doublesex和mab-3相关转录因子1(doublesex and mab-3 related transcription factor 1, DMRT1)基因变异/单倍剂量不足所致的46,XY性发育异常(46,XY DSD)患儿的临床特征,以提高医生对此病的认识。方法:回顾性收集4例46,XY DSD患儿的病史、体格检查、内分泌功能评估、性腺病理及遗传学资料。结果:例1为DMRT1基因变异c.332G>T(P.Arg111Met)杂合错义新发变异,因"闭经"于15岁就诊,外生殖器男性化得分(external masculinization scores, EMS)为0分。DMRT1基因单倍剂量不足3例:9p末端依次存在1.2 Mb、5.1 Mb和6.0 Mb片段缺失,其中例3合并5p区域33.3 Mb重复。3例就诊年龄均在1岁以内,社会性别2例为女性,1例为男性,均因"外生殖器外观异常"就诊,EMS依次为1分、0分、5分。例1和例3内分泌评估提示原发性性腺功能减退,性腺病理均为完全性性腺发育不良,例2提示Leydig细胞功能良好、Sertoil细胞功能欠佳,性腺病理为混合性性腺发育不良。例3在18个月龄诊断为性腺母细胞瘤。例4患儿内分泌评估示睾丸功能正常,暂未同意活检。4例染色体核型均为46,XY。结论:在DMRT1基因变异/单倍剂量不足的46,XY DSD患者中,前者初诊年龄偏大,后者就诊年龄偏小,性腺功能可表现为从正常到完全性性腺发育不良。此类患者存在性腺母细胞瘤高风险,且发病年龄小,对性腺发育不良者应及早行性腺活检。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LHCGR新变异致Leydig细胞发育不全患儿的基因诊断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分析1例Leydig细胞发育不全患儿的临床特征和 LHCGR基因变异,明确其遗传学病因,为家系的遗传咨询和产前诊断提供依据。 方法:应用全外显子测序技术检测患儿的致病基因,应用PCR结合Sanger测序的方法进行家系验证和产前诊断。结果:测序结果显示患儿的 LHCGR基因存在c.265A>T(p.Ile189Leu)和c.422T>C(p.Val141Ala)复合杂合变异,其父亲携带c.265A>T(p.Ile189Leu)杂合变异,母亲携带c.422T>C(p.Val141Ala)杂合变异,患儿的2个变异分别来源于父亲和母亲。产前诊断结果显示胎儿为 LHCGR基因c.265A>T(p.Ile189Leu)杂合变异携带者。 结论:LHCGR基因c.265A>T(p.Ile189Leu)和c.422T>C(p.Val141Ala)变异可能为患者的致病原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46XY单纯性腺发育不全2例病例报道及文献回顾
编辑人员丨5天前
46XY单纯性腺发育不全,又称Swyer综合征,患者往往因原发性闭经或青春期第二性征不发育就诊,其合并性腺肿瘤可能性较高,在治疗过程中往往推荐预防性切除性腺,术后予激素替代治疗。我们描述两例诊断为Swyer综合征的患者,1例合并性腺母细胞瘤及成熟畸胎瘤,1例为合并结节状Leydig细胞增生及异位的肾上腺组织,并进行文献复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儿童性发育异常性腺病理学观察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探讨儿童性发育异常性腺的病理学特征.方法 收集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2015年7月至2017年8月53例性发育异常病例临床表现、染色体核型、性激素水平、影像学、性腺病理形态及免疫表型进行分析.结果 53 例性发育异常病例就诊年龄 7 个月至 17 岁,平均(50.7±47.1)月.社会性别男32例,女21例.性激素水平异常48例,未见异常5例.临床表现,外生殖器倾向女性外阴25例,倾向男性17例,外生殖器性别模糊11例,尿道下裂31例,身材矮小8例.外周血染色体核型分析,性染色体性发育异常23例;46XY性发育异常22例,其中3例基因测序为5α还原酶缺乏症;46XX性发育异常8例.超声检查提示,隐睾共30例,其中单侧16例,双侧14例,盆腔巨大肿瘤1例.送检97份性腺组织来自于53例患者,其中9例送检单侧性腺,44例送检双侧性腺组织. 97份性腺中55份见发育不良睾丸(56.7%),其中单侧17例,双侧19例. 14份性腺见条索状性腺(14.4%),其中单侧8例,双侧3例. 9份性腺中见条索状性腺伴上皮索样结构(9.3%),其中单侧5例,双侧2例. 7份性腺为卵睾(7.2%),其中单侧5例(另侧性腺为卵巢4例,1例为发育不良睾丸),双侧1例. 7份性腺为富含卵泡的卵巢组织(7.2%). 1例为双侧发育不良睾丸伴性腺母细胞瘤及肾上腺皮质异位.1例条索状性腺伴上皮索样结构及未分化性腺组织,并见恶性混合性生殖细胞肿瘤,包括性腺母细胞瘤、无性细胞瘤、成熟性畸胎瘤及卵黄囊瘤成分. 1例睾丸微石症. 11例见子宫及输卵管结构.免疫表型,15例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生殖细胞均表达D2-40、胎盘碱性磷酸酶、CKIT,支持细胞Calretinin、WT1及抑制素阳性,其中3例表达SALL4和OCT3/4;2例见间质细胞抑制素阳性;1例GPC3在卵黄囊瘤阳性.结论 性腺发育不全包含渐进不断发育分化的广泛谱系的性腺表型;双侧性腺发育具有一定的差异;染色体核型与性腺表型无一致性的对应关系;明确的性腺病理形态学诊断对决定患儿治疗策略及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重度雄性化不全的46,XY性发育异常性别认定的实践初探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探讨主要以分子诊断为主要依据对重度雄性化不全46,XY性发育异常(DSD)患儿进行性别认定的可行性.方法 回顾性研究2015年11月至2018年10月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收治的45例重度雄性化不全的46,XY DSD患儿,初诊性别为女性,外生殖器表现为Prader0~2级;采用外生殖器雄性化评分(EMS)对雄性化程度进行评分;超声、膀胱镜和腹腔镜检查睾丸的位置和发育情况,同时了解华菲管和苗勒管发育情况;测定绒毛膜促性腺激素激发前、后睾酮和双氢睾酮水平及比值来了解睾丸间质细胞和5α还原酶的功能;采用性别角色量表和沙盘游戏评估性别角色行为;评估外生殖器对雄激素刺激的敏感性;通过二代测序法测定163个性发育相关基因,45例患儿均行性发育相关基因Panel检查;最后由多学科团队(MDT)在分子学病因诊断的基础上综合分析作出合适的性别认定.结果 45例患儿中39例(87%)存在明确的基因致病变异,6例(13%)阴性发现.45例患儿EMS均≤3分.39例(87%)进行了性心理评估,其中男性优势24例(62%),女性优势15例(38%).性别认定为男性23例(51%),女性19例(42%),未完全确定3例(7%).结论 分子诊断为重度雄性化不全的46,XY DSD患儿合适的性别认定提供了强有力的依据.每个DSD患儿都应该由专业MDT在分子诊断的基础上,通过综合分析患儿的临床症状和体征、性腺发育、性腺肿瘤风险、外生殖器形态、性心理评估、潜在的生育机会、父母的观点、社会文化环境因数等作出合适的性别认定.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