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典型结节性硬化症1例临床表型及基因变异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收集1例典型结节性硬化症患者的临床资料并检测其致病基因变异。方法:收集患者临床资料,应用二代测序法对患者进行致病基因筛查,采用Sanger测序法验证,构建迷你基因质粒转染至人肾上皮细胞系293T细胞,提取RNA进行转录分析。结果:患者临床表型包括反复癫痫发作,伴面部血管纤维瘤、甲周纤维瘤、肺淋巴管肌瘤病、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及多发性骨质硬化。二代测序提示患者TSC2基因存在可疑致病变异,经Sanger测序验证,患者TSC2基因第4号外显子存在c.336_336+15delGGTAAGGCCCAGGGCG杂合突变,其父母及100名无关健康对照未检测出该位点变异。该突变位点既往未见报道。迷你基因实验显示,患者TSC2基因mRNA序列发生改变,原4号外显子剪切位点丢失,插入74 bp内含子序列,使剪切位置后移90 bp(r.336delins336+16_336+90)。结论:TSC2基因第4号外显子c.336_336+15delGGTAAGGCCCAGGGCG杂合变异可导致异常剪切,可能是该结节性硬化症患者病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以肝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为首发症状的儿童淋巴管肌瘤病一例并文献复习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分析以肝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为首发症状的儿童淋巴管肌瘤病的临床表现,结合文献复习探讨儿童淋巴管肌瘤病的临床表现及肺部CT特征。方法:2017年5月武汉儿童医院收治了1例反复气胸经病理诊断为肺淋巴管肌瘤病的10岁女性患儿。本研究通过检索PubMed数据库、万方医学网收集至今发表的关于儿童淋巴管肌瘤病的文献报道,对检索得到的病例资料进行详细分析。检索词为"lymphangiomyoma"、"lymphangiomyomatosis"、"lymphangioleiomyoma"、"lymphangioleiomyomatosis"、"淋巴管肌瘤病"。检索患儿的纳入标准为:年龄<18岁的个案报道或是病例系列报道。收集的资料包括:患儿的年龄、性别、首次出现的症状、累及的部位、肺部CT的表现、肺组织活检的结果、是否合并结节性硬化症。结果:患儿住院40余天后顺利拔管出院,分别于出院后9个月及15个月时再次出现气胸,予以保守治疗后好转。19个月后再次出现左侧气胸保守治疗无好转后再次行胸腔闭式引流术,术后1周好转出院。2019年5月门诊复诊,患儿复查胸部X线提示出现明显肺大泡改变,活动后气促加重,日常活动明显受限。通过文献检索,自1966年正式命名为淋巴管肌瘤病以来,共12例儿童病例,7例累及肺组织,国内尚无儿童病例报道。结论:儿童淋巴管肌瘤病的临床表现呈现年龄相关性的特点,早期的诊断及治疗可改善患儿肺功能并提高生活质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结节性硬化症家系的临床特点和基因突变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结节性硬化症(TSC)家系的临床特点和基因突变情况,为TSC临床诊断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9年12月北京协和医院确诊的10个TSC家系先证者及其成员的病例资料,进行详细的病史采集和查体。共26例患者,男12例,女14例,男女比例1∶1.17。年龄7~65岁。皮肤病变方面,面部血管纤维瘤24例,色素脱失斑20例,指(趾)甲纤维瘤16例,鲨革斑9例。12例患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RAML),4例头颅CT检查发现室管膜下结节(SEN),1例患肺淋巴管肌瘤病(LAM)。4例有癫痫发作病史。提取患者外周血进行DNA高通量测序。结果:共23例TSC患者进行基因检测,6个家系共14例为TSC2基因突变,分别为移码突变5例、杂合缺失5例、无义突变4例;2个家系共4例为TSC1基因无义突变;2个家系未见突变。结论:TSC家系患者主要存在皮肤表现和肾脏病变。基因突变方面以TSC1/2突变为主,其中又以TSC2突变主。无基因突变家系的患者主要表现为面部血管纤维瘤和/或色素脱失斑。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结节病伴发淋巴管肌瘤病一例并文献复习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结节病是一种原因不明的多系统性肉芽肿性疾病,其组织学特征为非干酪性肉芽肿,最常累及肺部,临床症状常无特异性。淋巴管平滑肌瘤病(LAM)是肺部弥漫性囊性病变为特征的罕见疾病,主要发生在育龄期女性,可累及多个系统,肺部最易受累,临床特点主要表现为复发性气胸、进行性呼吸困难、顽固性乳糜胸等,在临床工作中易误诊、漏诊。本文报道诊治结节病患者伴发LAM 1例。同时检索了国内外报道的结节病合并LAM的病例,讨论结节病和LAM的特点及相关性。结节病患者出现薄壁肺气囊或有关LAM的临床表现时,需要警惕LAM可能。尽早诊断以减少此类疾病的误诊、漏诊率,提高对该疾病的进一步认识。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淋巴管肌瘤病相关肺动脉高压:单中心临床特征回顾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淋巴管肌瘤病相关肺动脉高压(LAM-PH)患者的临床特征,并评估肺动脉光学相干断层扫描术(OCT)在协助PH病因诊断方面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6月至2023年8月在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广州呼吸疾病研究所单中心就诊的234例LAM患者资料,其中167例行超声心动图检查,纳入15例超声心动图提示存在肺动脉高压的患者作为LAM-PH组,从剩余的152例患者中随机选取32例患者作为对照组,对比两组患者的人口学信息、临床表现、肺功能、血气分析和血清VEGF-D水平,并进一步评估5例患者右心导管数据以及2例患者肺动脉OCT检查结果。结果:167例LAM中15例(8.98%)存在肺动脉高压。LAM-PH组接受氧疗的比例高于对照组(86.7%比46.9%, P=0.01)。LAM-PH组FEV 1占预计值%、FVC占预计值%、FEV 1/FVC占预计值%、D LCO占预计值%均明显低于对照组( P值分别为0.001、<0.001、0.011及0.001)。LAM-PH组中有5例患者进行了右心导管检查,5例患者均为毛细血管前性肺动脉高压,3例患者肺动脉压力重度升高。LAM-PH组血清VEGF-D水平(2 415.30±1 140.47 ng/L)显著高于对照组[(1 353.67±923.89)ng/L, P=0.004]。2例患者肺动脉OCT检查提示血管内膜未见明显异常,管腔内无血栓和增生物。 结论:LAM患者中PH的患病率较低,LAM-PH组的患者表现出更加严重的呼吸困难、低氧血症、肺通气功能及弥散功能障碍。LAM-PH患者血清VEGF-D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LAM患者伴发的肺动脉高压以毛细血管前性为主。肺动脉OCT检查可评估肺动脉血管情况,有助于排查LAM患者发生肺动脉高压病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淋巴管肌瘤病进展及死亡风险相关因素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淋巴管肌瘤病(LAM)是一种罕见的以肺部囊状病变为特征的进展性肺疾病,主要发病人群为育龄期女性,病情终末期可出现呼吸衰竭,显著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随着哺乳类雷帕霉素靶蛋白(mTOR)抑制剂(如西罗莫司)的临床应用,LAM患者的疾病进展得以减缓并且生存结局有了显著改善.在LAM疾病诊断、治疗和随访过程中,不同患者之间的临床特征和病程演变具有一定异质性,可能提示了疾病转归和预后的差异.本综述总结了近年来针对LAM疾病进展以及死亡风险相关因素的研究进展,希望有助于在临床实践中优化个体化干预方案,改善患者的长期预后.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宫颈血管周上皮样细胞肿瘤一例
编辑人员丨2024/5/18
血管周上皮样细胞肿瘤(perivascular epithelioid cell tumor,PEComa)是一组临床上少见的间叶源性肿瘤,主要发生在围绝经期和绝经后的女性,原发肿瘤多位于子宫和腹膜后等部位,其中子宫PEComa多发生于子宫体浆膜下,少数患者发生于宫颈及黏膜下,恶性者罕见.报告1例因考虑腹盆腔占位及多发骨转移就诊的宫颈PEComa,该患者因左膝关节反复疼痛在当地医院行骶骼关节CT,发现腹盆腔占位性病变及双侧骼骨及腰骶尾骨多发高密度灶,2023年7月收治后结合影像学检查和盆腔肿物穿刺活检考虑子宫肌瘤恶变,排除手术禁忌证后,在全身麻醉下行腹式全子宫切除术+双侧附件切除术+盆腔淋巴结活检+盆腔粘连松解术.术后病理提示宫颈PEComa、淋巴管平滑肌瘤病,出院后定期门诊复诊,术后5个月未见复发.宫颈PEComa的临床表现、影像学表现缺乏特异性,临床上易误诊、漏诊,病理诊断是金标准,目前主要治疗手段为手术切除肿瘤组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5/18
-
西罗莫司治疗肺淋巴管肌瘤病伴巨大腹膜后淋巴管肌瘤1例及文献复习
编辑人员丨2024/2/3
淋巴管肌瘤病(lymphangioleiomyomatosis,LAM)是一种以育龄期女性出现肺部弥漫性囊性病变为主要特征的罕见疾病,常见临床表现为进行性呼吸困难、反复发作的气胸及乳糜胸,肺外表现以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angiomyolipoma,AML)多见,目前国内报道LAM合并巨大腹膜后淋巴管平滑肌瘤罕见.本文总结1例西罗莫司成功治疗肺淋巴管肌瘤病伴巨大腹膜后淋巴管肌瘤,并结合文献进行复习,提高临床医生对该疾病的认识.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2/3
-
肺淋巴管平滑肌瘤及其共病的诊疗现状
编辑人员丨2023/11/25
肺淋巴管平滑肌瘤病(PLAM)是一种低度恶性肿瘤性疾病,与胚系或体细胞TSC基因突变相关.PLAM常见共病包括血管平滑肌脂肪瘤、子宫肌瘤、乳腺癌等,部分共病发生与TSC基因突变和/或雌激素依赖相关,可影响疾病进展及预后.该文整理了PLAM相关共病,分析其可能的发生机制及诊疗进展,以期进一步加强对PLAM及其共病的识别与治疗,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延长生存期.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11/25
-
腹膜后淋巴管平滑肌瘤病的影像学表现及文献复习
编辑人员丨2023/8/19
目的 总结分析腹膜后淋巴管平滑肌瘤病(LAM)的影像学表现,以提高影像医师对该疾病的认识.方法 回顾性分析8 例腹膜后LAM的临床特点、影像表现及病理特征并进行文献复习.结果 CT表现为腹膜后不规则形囊实性肿块或增大淋巴结,病变边界清楚,可由腹膜后延伸至纵隔和/或盆腔.病灶实性成分密度均低于邻近腰大肌,平均CT值为24 HU,囊性成分平均CT值为 13 HU.CT动态增强扫描显示肿瘤实性成分及分隔呈缓慢持续强化,延迟期强化程度呈轻至中度.MRI表现为腹膜后不规则形囊性分隔样肿块影,实性成分在T1WI及脂肪抑制T2WI上呈低信号,在扩散加权成像(DWI)上呈稍高信号.病理检查镜下可见肿瘤细胞由增生的短梭形细胞和衬以扁平内皮的网状或窦样腔隙组成.免疫组化显示,8 例均表达了肌源性标志物(平滑肌肌动蛋白、结蛋白等)、黑色素标志物(HMB45、Melan A)及内皮细胞标志物(CD34、CD31 和D2-40)中的一种或多种.结论 腹膜后LAM的影像表现有其特征性,有助于提高对该病的诊断准确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1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