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过氧麦角甾醇线粒体靶向衍生物体内外抗乳腺癌作用研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研究过氧麦角甾醇线粒体靶向衍生物(Mito-EP)对乳腺癌的影响及作用机制.采用MTT法检测不同浓度Mito-EP(0、0.075、0.15、0.3、0.6、1.2、2.4 μmol·L-1)作用于MDA-MB-231细胞后增殖抑制情况.将实验分为空白对照组,低、中、高浓度(0.15、0.3、0.6 μmol·L-1)Mito-EP组及过氧麦角甾醇(EP)0.6 μmol·L-1组,培养48 h后,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率、活性氧水平、线粒体膜电位变化以及细胞周期分布,并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凋亡、细胞活性氧及细胞线粒体膜电位变化;通过构建4T1皮下移植瘤模型体内验证Mito-EP对乳腺癌的抑制作用;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细胞及肿瘤组织内B 淋巴细胞瘤-2 基因(Bcl-2)、Bcl-2 相关 X 蛋白(Bax)、细胞色素 C(Cyt C)、cleaved caspase-7、cleaved caspase-9 蛋白表达水平.结果表明,Mito-EP可呈浓度依赖性地降低MDA-MB-231细胞增殖率;与空白对照组相比,EP 0.6 μmol·L-1组细胞凋亡率、活性氧水平、线粒体膜电位变化不明显.与空白对照组相比,Mito-EP处理组细胞凋亡率明显增加(P<0.05);活性氧水平明显升高(P<0.05);线粒体膜电位明显降低(P<0.05);Bax、Cyt C、cleaved caspase-7、cleaved caspase-9 蛋白表达显著上调,Bcl-2 蛋白表达显著下调(P<0.05);肿瘤体积和质量明显减小.综上所述,Mito-EP可能通过激活线粒体凋亡途径促进乳腺癌细胞凋亡.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基于网络药理学和实验验证探讨通关藤治疗乳腺癌作用机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 基于网络药理学和实验验证探讨通关藤治疗乳腺癌的作用机制.方法 通过文献检索获得通关藤的活性成分,并利用SwissTargetPrediction数据库获得活性成分对应的靶点,通过GeneCards、GEPIA2、OMIM、PharmGKB、TTD数据库获得乳腺癌的靶点,将药物靶点与疾病靶点取交集后,用Cytoscape3.9.0软件构建通关藤活性成分-乳腺癌-靶点网络,通过蛋白相互作用(PPI)网络筛选关键靶点,进行GO和KEGG通路富集分析,并筛选相关信号通路.对前10个关键靶点和主要活性成分进行分子对接验证.利用通关藤注射液体外干预人乳腺癌细胞株MDA-MB-231,CCK-8法和集落形成实验检测细胞增殖能力,Calcein-AM/PI染色和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Transwell实验检测细胞迁移能力,Western blot对PI3K-AKT信号通路进行验证.结果 从通关藤中筛选出11α-O-苯甲酰-12β-O-乙酰通关藤苷元B、咖啡酸、苦绳苷元A、山柰酚等 37 个活性成分和治疗乳腺癌的 276 个潜在作用靶点,PPI网络筛选出AKT1、EGFR、TNF、CTNNB1、IL-6等25个关键靶点,主要影响雌激素信号通路、ErbB信号通路、HIF-1信号通路和PI3K-AKT信号通路等.分子对接结果显示,通关藤的主要活性成分与核心靶点AKT1、ALB、CASP3、ESR1和TNF均有较好的结合活性.体外实验结果显示,通关藤注射液可抑制MDA-MB-231细胞增殖和迁移能力(P<0.01,P<0.001),诱导细胞凋亡(P<0.001),同时抑制PI3K-AKT信号通路激活(P<0.05,P<0.01).结论 通关藤可能通过多靶点和多途径发挥抗乳腺癌作用,其机制可能与抑制PI3K-AKT信号通路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落新妇苷通过调节HIF-1α/VEGF轴抑制乳腺癌细胞的增殖、迁移和血管生成拟态形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究落新妇苷(AST)调节低氧诱导因子-1α(HIF-1α)/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轴对乳腺癌细胞增殖、迁移和血管生成拟态(VM)的影响.方法:用不同浓度的AST(0、5、25、50、100、150、200、300 μmol/L)处理乳腺癌细胞MCF-7、MDA-MB-231,采用CKK-8法检测细胞活力.将MCF-7、MDA-MB-231细胞分为对照组、AST低剂量(AST-L)组、AST中剂量(AST-M)、AST高剂量(AST-H)组、AST-H+DMOG(HIF-1α/VEGF通路激活剂)组,EdU法检测AST处理对乳腺癌细胞增殖的影响,流式细胞术检测其对细胞凋亡的影响,Transwell小室实验检测其对细胞迁移、侵袭能力的影响,Matrigel管型形成实验检测其对细胞VM形成的影响,WB法检测对细胞中HIF-1α、VEGF、VE-cadherin、E-cadherin、N-cadherin、MMP-2表达的影响.结果:与0 μmol/L AST相比,5、25、50、100、150、200、300 μmol/L AST处理的细胞活力显著下降,呈剂量依赖性(P<0.05).与对照组相比,AST-L、AST-M、AST-H组细胞EdU阳性率、细胞迁移数、细胞侵袭数、VM管腔数目、HIF-1α、VEGF、VE-cadherin、N-cadherin、MMP-2 表达均显著下降,而细胞凋亡率、E-cadherin蛋白表达显著升高(均P<0.05);与AST-H组相比,AST-H+DMOG组细胞EdU阳性率、细胞迁移数、细胞侵袭数、VM管腔数目、HIF-1α、VEGF、VE-cadherin、N-cadherin、MMP-2表达均显著升高,而细胞凋亡率、E-cadherin蛋白表达均显著下降(均P<0.05).结论:AST能抑制乳腺癌细胞增殖、迁移、侵袭和VM形成,促进凋亡,其作用机制可能与抑制HIF-1α/VEGF信号通路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CIB1通过Wnt/β-catenin信号通路调控三阴性乳腺癌细胞增殖和迁移及侵袭机制研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 探讨CIB1对三阴性乳腺癌MDA-MB-231和MDA-MB-468细胞增殖、迁移和侵袭的影响及作用机制.方法 通过慢病毒转染构建过表达CIB1的MDA-MB-231和MDA-MB-468细胞,实验分为NC组和CIB1组.采用细胞计数试剂盒8(CCK8)、5-乙炔基-2'脱氧尿嘧啶核苷(EdU)实验检测细胞增殖活性,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情况,划痕实验和Transwell实验检测细胞迁移及侵袭能力.同时,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qRT-PCR)和蛋白质印迹实验检测细胞内β-catenin、活化蛋白C(APC)、糖原合酶激酶3β(GSK-3β)、c-myc的mRNA和蛋白表达情况.结果 MDA-MB-231 细胞内 NC 组和 CIB1 组 CIB1 蛋白表达水平分别为 0.75±0.17 和 1.53±0.38,t=3.267,P=0.031.MDA-MB-468 细胞内 NC 组和 CIB1 组 CIB1 蛋白表达水平分别为 0.91±0.01 和 1.12±0.07,t=4.953,P=0.008.CCK8实验结果显示,MDA-MB-231细胞中NC组和CIB1组增殖力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组别=120.088,P组别<0.001;F时间=408.784,P时间<0.001;F组别×时间=14.177,P组别×时间<0.001.MDA-MB-468细胞中NC组和CIB1组增殖力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组别=277.649,P组别<0.001;F时间=1 281.882,P时间<0.001;F组别×时间=33.378,P组别×时间<0.001.EdU实验结果显示,MDA-MB-231细胞中NC组和CIB1组增殖率分别为(31.42±0.01)%和(46.20±0.02)%,t=14.610,P<0.001;MDA-MB-468 细胞中 NC 组和 CIB1 组增殖率分别为(30.57±0.02)%和(42.61±0.03)%,t=6.397,P=0.003.MDA-MB-231 细胞中 NC 组和 CIB1 组细胞凋亡率分别为(4.77±0.01)%和(2.07±0.10)%,t=3.785,P=0.019;MDA-MB-468 细胞中 NC 组和 CIB1 组细胞凋亡率分别为(9.53±0.00)%、(3.90±0.00)%,t=19.390,P<0.001.MDA-MB-231 细胞中 NC 组和 CIB1 组细胞迁移率分别为(46.20±0.01)%和(64.35±0.10)%,t=3.386,P=0.028;MDA-MB-468 细胞中 NC 组和 CIB1 组细胞迁移率分别为(24.84±0.05)%和(56.83±0.06)%,t=7.278,P=0.002.MDA-MB-231 细胞中 NC 组和 CIB1 组穿膜细胞数分别为(300.67±25.17)和(411.67±24.99)个,t=5.421,P=0.006;MDA-MB-468 细胞中 NC 组和 CIB1 组穿膜细胞数分别为(257.00±31.43)和(388.00±8.72)个,t=6.956,P=0.002.qRT-PCR 和蛋白质印迹实验结果显示,MDA-MB-231 和 MDA-MB-468 细胞中 CIB1 组 β-catenin、APC、c-myc mRNA和蛋白表达均升高,GSK-3β mRNA和蛋白表达均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CIB1促进乳腺癌细胞增殖、侵袭和迁移能力,抑制细胞凋亡,可能通过促进Wnt/β-catenin信号通路的激活发挥促癌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乳康饮活化γδT细胞对乳腺癌MDA-MB-231细胞的杀伤作用
编辑人员丨5天前
有研究结果显示乳康饮(Ru Kang Yin,RKY。由青皮、柴胡、莪术、薏苡仁、茯苓、黄芪组成。)能够抑制三阴性乳腺癌细胞MDA-MB-231增殖、诱导其凋亡 [1]。本研究以合适浓度的RKY作用于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eripheral blood mononclear cells,PBMC),收集诱导、增殖后的γδT细胞为效应细胞,以人乳腺癌细胞株MDA-MB-231作为靶细胞,观察增殖的γδT细胞对乳腺癌细胞株MDA-MB-231的杀伤效应。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长链非编码RNA00461与原癌基因c-Myc结合调控三阴性乳腺癌细胞凋亡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索长链非编码RNA 00461(LINC00461)对三阴性乳腺癌(tripe negative breast cancer,TNBC)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用RT-qPCR检测正常乳腺上皮细胞MCF-10A与TNBC细胞系MDA-MB-231和MDA-MB-468细胞中LINC00461的表达。Annexin V-FITC/PI双染细胞凋亡试剂盒检测细胞凋亡率。Western blot法检测凋亡相关蛋白表达水平。FISH检测LINC00461在细胞中定位。RNA pulldown和RIP检测LINC00461与c-Myc的交互作用。裸鼠皮下成瘤实验验证LINC00461对TNBC凋亡水平的影响。结果:与MCF-10A相比,MDA-MB-231和MDA-MB-468细胞中的LINC00461表达显著升高。干扰LINC00461显著降低LINC00461表达及c-Myc蛋白表达水平。过表达LINC00461显著降低凋亡相关蛋白表达水平。过表达LINC00461显著降低细胞凋亡率50%~7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FISH结果显示LINC00461主要定位于细胞质。RNA pulldown结果显示LINC00461与c-Myc存在交互作用。RIP结果显示c-Myc组的LINC00461富集程度超过4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此外过表达c-Myc可降低敲减LINC00461对细胞凋亡率30%~50%的促进作用。在动物实验中,过表达LINC00461显著提高的肿瘤体积(50%~80%)和肿瘤重量(30%~50%)。 结论:LINC00461调控TNBC细胞的凋亡水平,主要定位于细胞质,其分子作用机制可能是LINC00461与c-Myc蛋白发生交互作用从而发挥调控TNBC细胞凋亡的重要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MAPT-IT1在乳腺癌中表达的临床意义及其体外生物学效应的机制研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MAPT-IT1在乳腺癌中表达的临床意义及其体外生物学效应。方法:TCGA数据库分析MAPT-IT1在乳腺癌中的表达,收集64例乳腺癌及正常癌旁组织,培养人乳腺癌MDA-MB-231及MCF-7细胞,通过细胞转染技术过表达MAPT-IT1,回复表达miR-181a-5p,将MDA-MB-231细胞分为:空白A组、过表达A组及恢复A组;将MCF-7细胞分为:空白B组、过表达B组及回复B组。实时荧光定量PCR(RT-qPCR)实验检测组织或各组细胞MAPT-IT1及其预测靶基因miR-181a-5p及MAPT mRNA表达水平,Western blot检测MAPT蛋白表达水平,CCK-8实验检测细胞增殖能力的变化,Transwell侵袭实验检测细胞侵袭能力的变化。结果:MAPT-IT1在正常癌旁组织及乳腺癌组织中表达分别为0.011±0.002及0.028±0.003;MAPT-IT1在乳腺癌组织中表达显著高于正常癌旁组织( t=4.08, P<0.001),其高表达与患者更早的临床分期、ER阳性及预后时间延长相关( P均<0.05)。空白A组、过表达A组及回复A组MAPT-IT1表达分别为(1.000±0.078)、(8.597±0.320)、(8.540±0.177),miR-181a-5p表达分别为(1.000±0.027)、(0.263±0.024)、(4.433±0.239),MAPT表达分别为(1.000±0.071)、(3.297±0.243)、(0.497±0.029)。空白B组、过表达B组及回复B组MAPT-IT1表达分别为(1.000±0.081)、(5.716±0.309)、(5.288±0.176),miR-181a-5p表达分别为(1.000±0.024)、(0.291±0.022)、(3.648±0.073),MAPT表达分别为(1.000±0.054)、(3.309±0.177)、(0.883±0.075)。过表达MAPT-IT1后,MDA-MB-231及MCF-7细胞miR-181a-5p表达下调( P<0.05),而MAPT的表达水平显著增高( P<0.001),同时细胞增殖及侵袭能力显著降低( P<0.05)。恢复表达miR-181a-5p则可下调MAPT,促进细胞增殖及侵袭能力( P<0.05)。 结论:MAPT-IT1的过表达可显著下调乳腺癌细胞miR-181a-5p,介导MAPT表达上调及细胞体外恶性表型的抑制。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Caspase-1/GSDMD介导的细胞焦亡在三阴性乳腺癌顺铂抗肿瘤效应中的作用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Caspase-1/焦孔素D(gasdermin D,GSDMD)介导的细胞焦亡在三阴性乳腺癌(triple-negative breast cancer,TNBC)顺铂(DDP)抗肿瘤效应中的作用。方法:采用HE染色和免疫组化染色检测以DDP为基础的新辅助化疗(neoadjuvant chemotherapy,NACT)前后TNBC组织的形态学改变及焦亡/凋亡通路相关蛋白的表达变化。在TNBC细胞系MDA-MB-231细胞中给予DDP处理,观察细胞形态学改变。采用Annexin V-FITC/PI双染法流式细胞术分析DDP诱导的细胞死亡类型。采用乳酸脱氢酶(lactate dehydrogenase,LDH)释放实验和ELISA实验检测DDP给药后细胞培养上清液中释放的LDH及分泌的炎性因子IL-18、IL-1β的变化。采用蛋白质印记检测DDP给药后细胞中焦亡/凋亡通路相关蛋白的表达变化。在DDP给药的MDA-MB-231细胞中同时给与Caspase-1特异性抑制剂抑制焦亡效应,或给与Caspase-3特异性抑制剂抑制凋亡效应,通过MTT、克隆形成实验、transwell、细胞划痕实验检测对DDP抗肿瘤效应的影响。结果:以DDP为基础的NACT引起的TNBC患者肿瘤组织病理学改变包括癌细胞肿胀和瘤床周围炎性细胞聚集,更类似于焦亡样改变。焦亡途径关键分子Caspase-1和GSDMD在NACT后上调幅度均显著高于主导细胞凋亡的Caspase-3上调水平。进一步的细胞实验显示,DDP可诱导MDA-MB-231细胞呈现以细胞膜吹泡为特征的焦亡样改变。基于Annexin V-PI的流式细胞学显示DDP引起的MDA-MB-231细胞死亡类型主要为Annexin V +PI +细胞(裂解型细胞为主,如焦亡)。此外,DDP能诱导MDA-MB-231中Caspase-1和GSDMD的显著切割活化,同时上调上清液中LDH、IL-18和IL-1β的释放,而主导凋亡的Caspase-3活化水平明显低于Caspase-1、GSDMD。且Caspase-1抑制剂(阻断经典的焦亡途径)对顺铂抗肿瘤效应的抑制作用明显大于Caspase-3抑制剂(阻断凋亡途径)。 结论:Caspase-1/GSDMD介导的细胞焦亡在三阴性乳腺癌DDP抗肿瘤效应中可能发挥主导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长链非编码RNA小核仁RNA宿主基因22靶向作用于微小RNA-27a-3p/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信号轴对三阴性乳腺癌细胞侵袭能力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观察三阴性乳腺癌细胞中长链非编码RNA小核仁RNA宿主基因22(SNHG22)靶向作用于微小RNA(miR)-27a-3p/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对细胞侵袭能力的影响。方法:选取2019年6月至2022年3月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甲状腺乳腺外科收治30例三阴性乳腺癌及其癌旁组织标本作为研究对象,采用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PCR)分析癌及癌旁组织中SNHG22和miR-27a-3p的表达变化;将SNHG22过表达质粒和miR-27a-3p模拟物(mimics)分别转染至三阴性乳腺癌MDA-MB-231细胞中,利用细胞侵袭实验观察两者对细胞侵袭能力的影响;利用生物信息学软件及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分析SNHG22和miR-27a-3p的关系及miR-27a-3p的下游靶基因。将miR-27a-3p mimics、miRNA阴性对照(miR-NC)分别与SNHG22共转染后,观察上调miR-27a-3p表达对过表达SNHG22的MDA-MB-231细胞侵袭能力的影响。两组间比较采用 t检验。 结果:荧光定量PCR实验结果显示,SNHG22在三阴性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水平(3.184±1.800)明显高于癌旁组织(1.295±0.659, t=5.395, P<0.05);miR-27a-3p的表达水平(0.547±0.414)明显低于癌旁组织(1.521±0.845, t=5.623, P<0.05);三阴性乳腺癌细胞中过表达SNHG22组侵袭细胞数(406.500±9.492)明显高于对照组(172.000±14.142, t=67.000, P<0.05),而转染miR-27a-3p mimics转染组侵袭细胞数(139.000±19.789)明显低于对照组(391.000±21.213, t=252.000, P<0.05);生物信息学预测及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分析结果表明,miR-27a-3p可与SNHG22结合降低细胞的荧光素酶活性(0.415±0.054比1.014±0.106, t=16.360, P<0.05),而miR-27a-3p可与IGF-1的3’端非编码区(3’UTR)结合降低细胞的荧光素酶活性(0.367±0.049比1.015±0.021, t=12.860, P<0.05);挽救实验结果表明SNHG22+miR-27a-3p mimics组侵袭细胞数(186.500±14.849)明显低于SNHG22+miR-NC组细胞(345.000±24.06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24.380, P<0.05)。 结论:长链非编码RNA SNHG22可通过靶向作用于miR-27a-3p/IGF-1调控三阴性乳腺癌细胞的侵袭能力。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乳腺癌类器官放射生物学模型初步研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构建乳腺癌类器官培养体系并对其进行组织学表征与初步放射生物学特征研究。方法:体外培养不同分子分型乳腺癌细胞系和肿瘤组织细胞形成乳腺癌类器官,对其进行组织结构表征并利用Ki-67、ER、PR、Her2指标进行免疫组化染色;对三阴性乳腺癌患者组织及乳腺癌细胞系形成的类器官进行4、8 Gy照射处理,观测照射后0、24、48、96 h的乳腺癌类器官个数以及直径变化来评估放射对类器官的杀伤情况。结果:乳腺癌细胞系和患者来源组织在6 d左右形成类器官结构;HE染色显示微结构,标志物表达具有空间异质性,肿瘤来源类器官与原组织的标志物表达具有相似性;照射处理MCF-7乳腺癌类器官后,生长停滞,部分形成的类器官崩解消失,48~96 h,逐渐恢复增殖趋势;MDA-MB-231乳腺癌类器官呈现辐射耐受和生长停滞,但结构没有明显改变,96 h仍未观察到恢复趋势;选取的三阴性患者组织来源的类器官也呈现辐射耐受,照射后类器官仍持续生长且结构没有明显改变,但生长趋势明显小于未照射组。结论:不同来源与不同分子分型的乳腺癌细胞经体外培养形成的乳腺癌类器官具有微结构与异质性,可以反映来源组织标志物表达情况并展现不同的放射抵抗能力,三阴性乳腺癌来源的类器官更加耐照射。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