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1—2019年33株人源非O157产志贺毒素大肠埃希菌耐药表型及耐药相关基因分析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了解人源非O157产志贺毒素大肠埃希菌(STEC)抗生素耐药表型及耐药基因携带状况。方法:33株非O157 STEC菌株来自2011—2019年7个省份,包括青海、黑龙江(各1例),广西、山东(各2例),广东(4例),河南(11例),上海(12例),均分离自感染性腹泻患者粪便标本。采用改良微量肉汤法对非O157 STEC进行19种抗生素最小抑菌浓度(MIC)检测;通过全基因组测序进行O∶H血清分型、多位点序列分型(MLST)及耐药相关基因预测。结果:33株非O157 STEC分为19种O∶H血清型、17种MLST序列型;10株菌对1种或以上抗生素耐药,5株为多重耐药菌株,对四环素耐药率最高(30.3%,10株),并检出阿奇霉素耐药菌株(12.1%,4株),但所有菌株均对碳青霉烯类药物敏感;共检出22种耐药基因,全部菌株均携带 blaEC基因,并检出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基因型 blaCTX-M-15(3.0%,1株),首次检出 fosA7基因。 结论:中国7省份33株人源非O157 STEC中存在多重耐药和阿奇霉素耐药菌株,且携带多种耐药基因型,但均对碳青霉烯类药物敏感。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基于不同方法的大肠埃希菌分型效果评价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评价并验证成簇规律间隔短回文重复序列(CRISPRs)、血清学和多位点测序分型(MLST)方法对大肠埃希菌分型的效果。方法:使用CRISPRsFinder分析大肠埃希菌全基因组序列的CRISPRs间隔序列,使用在线软件SeroTypeFinder和 MLST获得血清型和序列型(ST);采用PCR扩增并分析349株大肠埃希菌CRISPRs,使用CRISPRs间隔序列预测血清型和ST,并比较血清学和MLST分型结果。结果:将I-E型CRISPR/Cas、I-F型CRISPR/Cas和CRISPR3-4分别命名CT-Ⅰ、CT-Ⅱ和CT-Ⅲ。根据CRISPRs间隔序列构成和排列进一步进行分型,203株大肠埃希菌被分为79个CT型别,76个血清型和66个ST。CRISPRs分型的区分能力最强,辛普森指数为0.936。CRISPRs和血清学的关联程度最高,调整兰德指数为0.908。CRISPRs型能进一步区分相同血清或ST产志贺毒素的大肠埃希菌[O157∶H7(ST11)、O104∶H4(ST678)和O26∶H11(ST21)]菌株。扩增实验室菌株的CRISPR1、CRISPR2、CRISPR3、CRISPR4和CRISPR3-4,检出率分别为81.1%、94.5%、1.4%、1.4%和4.6%;根据CRISPRs间隔序列预测O157∶H7(ST11)和ST131准确率分别为95.0%和100.0%。结论:基于CRISPRs的大肠埃希菌的分子分型方法呈现较好的分型效果和临床应用效果,预期可以成为大肠埃希菌分型的重要分子标志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ST3Gal参与肠道致病菌对肠上皮细胞黏附和侵袭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目的 探讨ST3Gal合成的α2,3-唾液酸残基修饰对肠道致病菌黏附和侵袭肠上皮细胞的影响.方法 通过促分化技术获得分化的结肠上皮细胞株(HT-29-Gal),再通过腺病毒转染技术,获得ST3Gal过表达细胞株(ST3Gal/HT-29-Gal)和干扰细胞株(ST3Gal-sh/HT-29-Gal)及其对照细胞株(Ctr/HT-29-Gal),获得的上述细胞株与肠道致病菌(EPEC或EHEC O157∶H7)共孵育2 h后,通过荧光显微镜和琼脂糖克隆法计数黏附于上述细胞株表面的肠道致病菌数;获得的上述细胞株与肠道致病菌(EIEC)共培养2 h后,通过庆大霉素杀灭粘附于细胞表面的肠道致病菌,再采用琼脂糖克隆计数法计数侵袭入上述细胞株内的肠道致病菌数.最后通过细胞通透性(FD4)实验和跨膜电阻(TEER)实验评价ST3Gal对肠上皮细胞屏障功能的影响.结果 荧光显微镜和琼脂糖克隆法计数均显示,黏附于ST3Gal/HT-29-Gal细胞表面的肠道致病菌(EPEC或EHEC O157∶H7)数低于其对照细胞(P<0.05或P<0.01);侵袭入ST3Gal/HT-29-Gal细胞内肠道致病菌(EIEC)数高于其对照细胞(P<0.01);ST3Gal/HT-29-Gal细胞TEER值低于其对照细胞(P<0.01);ST3Gal/HT-29-Gal细胞通透性高于其对照细胞(P<0.01);ST3Gal/HT-29-Gal细胞中MUC2的RNA和蛋白表达量均低于其对照细胞(P<0.01),相反结果在ST3Gal-sh/HT-29-Gal细胞中被证实.结论 ST3Gal抑制肠道致病菌黏附于结肠上皮细胞表面,促进肠道致病菌侵袭入结肠上皮细胞内.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利用包埋紧密黏附素-鞭毛蛋白融合蛋白的PLGA纳米颗粒制备大肠埃希菌O157:H7纳米疫苗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大肠埃希菌O157∶H7 是一种食源性病原体,可导致人类严重胃肠道疾病. 疫苗接种是预防大肠埃希菌O157∶H7 感染的一种很有前景的策略,不仅能带来社会经济效益,还能诱导机体产生全身和黏膜部位的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反应.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出血性大肠埃希菌O157∶H7可视化和实时荧光RPA检测方法的比较
编辑人员丨2024/6/1
目的 以检测出血性大肠埃希菌(EHEC)0157:H7为目的,基于重组酶聚合酶扩增(RPA)技术,分别建立可视化RPA检测方法和实时荧光RPA检测方法.方法 根据出血性大肠埃希菌O157∶H7的rfbE基因设计引物和探针,进行特异性、灵敏度检测,建立实时荧光RPA检测方法.结合SYBR Green Ⅰ在核酸反应中的颜色变化特征,设计可视化RPA检测方法.结果 建立的实时荧光RPA检测方法和可视化RPA检测方法,分别在35 ℃时反应不超过25 min即可检测EHEC O157∶H7.设计的引物和探针仅对EHEC O157∶H7出现特异性结果.两种检测方法的检测限低于10-5 ng/μL.结论 EHEC O157∶H7的可视化RPA检测方法和实时荧光RPA检测方法操作简便,且特异性强、敏感性高,可为EHEC O157∶H7的现场快速检测和实验室检测提供新方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6/1
-
侧流层析技术在大肠杆菌O157∶H7检测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2024/6/1
大肠杆菌O157∶H7作为一种常见的食源性致病菌,在低感染剂量下即可导致人类患严重疾病.侧流层析技术(LFCA)由于其具有高效分离的特性,能够满足食品中大肠杆菌O157∶H7的快速检测需求.然而,目前广泛应用的LFCA方法,信号强度较弱,检测灵敏度较低,难以实现样本中低浓度大肠杆菌O157∶H7的检出.因此,本文重点整理了近年来出现的新型侧流层析技术,围绕检测效率、灵敏度进行了系统性归纳,比较各方法的优势与短板,为大肠杆菌O157∶H7侧流层析检测技术的发展提供重要结论性指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6/1
-
EHEC O157∶H7 z3276基因缺失株构建及其生物学特性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肠出血性大肠杆菌O157∶H7是世界范围内重要的动物源性致病菌之—,可感染人.Ⅰ型菌毛是多种致病性大肠杆菌(如肾盂肾炎型大肠杆菌等)可表达的一种黏附结构,与细菌吸附黏膜表面密切相关.然而,O157∶H7 fim操纵子上几个核苷酸的缺失却导致其不能表达Ⅰ型菌毛.BLAST比对结果表明O157∶H7独有的开放阅读框z3276编码的氨基酸序列与其他大肠杆菌Ⅰ型菌毛高度同源,这可能是对O157∶H7不能表达Ⅰ型菌毛的补偿机制,但确切功能尚不清楚.本文探究z3276基因的生物学功能.[方法]利用O157∶H7 86-24参考菌株构建z3276基因缺失株(△z3276),并构建其互补株(C△z3276),进而比较亲本株、△z3276与C△z3276的生物学特性及对小鼠致病性差异.[结果]与亲本株相比,△z3276进入对数生长期的时间延后,在半固体琼脂平板上的迁移直径明显缩小,生物被膜形成能力显著减弱.△z3276对HEp-2细胞的黏附和侵袭能力并无明显变化,但对IPEC-J2细胞的侵袭能力明显减弱.在小鼠攻毒试验中,△z3276组排菌数量减少、排菌持续时间缩短.C△z3276各项特性均能回复到与亲本株一致的水平.[结论]z3276基因可能是O157∶H7重要的毒力相关因子.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大肠杆菌Ⅲ型分泌系统2毒力岛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023/8/6
许多革兰氏阴性茵借助Ⅲ型分泌系统黏附在宿主细胞表面,然后跨越胞膜将特异性蛋白注入宿主细胞内,破坏宿主细胞内的多种信号通路,从而有利于细菌的感染及定殖.在肠致病性大肠杆菌(Enteropathogenic Escherichia coli,EPEC)中,除了肠细胞脱落位点(Locus of entericyte effacement,LEE)毒力岛编码的Ⅲ型分泌系统(Type Ⅲ secretion system,T3SS)外,在分析肠出血性大肠杆菌O157∶H7的基因组序列时发现一个新的Ⅲ型分泌系统,大肠杆菌Ⅲ型分泌系统2(Escherichia coli type Ⅲ secretion system 2,ETT2)毒力岛.研究显示,ETT2可能在大多数菌株中不具有完整的分泌系统功能,但是其对于细菌毒力的发挥具有重要作用.因此,本文简要综述了大肠杆菌ETT2的基因特征、ETT2的分布与流行、ETT2的功能与机制等方面的主要研究进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上海市由腹泻综合监测系统发现的1例O157∶H7感染性腹泻病例的确认及流行病学调查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分析上海市首例由腹泻综合监测系统报告的肠出血性大肠杆菌(E.coli)O157∶H7感染性腹泻病例的发现过程及流行病学特征,为防制O157∶H7感染提供依据.方法 收集病例的流行病调查资料及临床病史,结合实验室检查结果和历史监测数据进行描述性分析.结果 2013-2015年上海市腹泻综合监测点累计采样8 441例,未检出肠出血性大肠杆菌.2016年6月首次由腹泻患者粪便标本中,检出肠出血性大肠杆菌O157∶H7产毒株,采集密切接触者共8份粪便标本和环节样本3份,均未检出O157∶H7.结论 本起E.coli O157∶H7感染散发疫情由腹泻综合监测系统发现,应强化腹泻综合监测系统的作用,及时发现传染源,有效控制肠道传染病传播风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食源性大肠杆菌O157∶H7检测方法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023/8/6
食源性病原体性质多样,这些病原体通过各种媒介进入食物,已成为威胁人群健康的重要公共卫生问题.食源性病原体的快速和特异性鉴定不仅对食品生产者而且对消费者以及食品安全行政主管部门都很重要.细菌污染造成的食物中毒严重危害着人们的健康,其中大肠杆菌O157∶H7是一种病死率高的肠道传染病.为此,该文就大肠杆菌O157∶H7的传统分离鉴定法、分子生物学法和免疫学法等检测方法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