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起由空肠弯曲菌引起的食源性疾病事件调查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调查2019年舟山市某学校发生的一起食源性疾病事件原因,为今后预防控制食源性疾病事件提供参考。方法:开展病例搜索、个案调查和现场卫生学调查,采集10份病例、5份食堂工作人员和4份食物市场来源样本开展空肠弯曲菌及其他病原体检测,采用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方法进行细菌分子分型。开展病例-对照研究,分析可疑餐次和可疑食物。结果:本次疫情共搜索到疑似病例41例,其中男生27例(30.34%),女生14例(29.79%),年龄为(14.56±2.48)岁。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腹泻39例(95.12%)和腹痛32例(78.05%)和发热29例(70.73%)。实验室检测结果显示,5份病例粪便样本、1份食堂工作人员肛拭子样本、2份市售三黄鸡食物原材料样本均培养出空肠弯曲菌。PFGE结果显示,5份病例样本中的空肠弯曲菌具有同源性,与1份食堂人员和2份市售三黄鸡样本中的空肠弯曲菌不具有同源性。病例对照分析显示7日午餐E套餐( OR=3.275,95% CI:1.043~10.285)和9日午餐F套餐( OR=12.804,95% CI:4.224~38.812)为可疑暴露餐次。 结论:这是一起因空肠弯曲菌污染食物引起的食源性疾病事件,今后应加强对空肠弯曲菌的食品安全风险监测。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我国食品来源金黄色葡萄球菌种群结构分析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了解我国食源性金黄色葡萄球菌(金葡菌)的种群结构。方法:通过全基因组测序方法对2006-2020年我国16个省份收集的763株食源性金葡菌进行多位点序列分型、葡萄球菌蛋白A编码基因( spa)和葡萄球菌染色体 mec基因盒(SCC mec)分型,使用BioNumerics 7.5软件创建基于ST类型的最小生成树。国外进口食品分离到的金葡菌31株被纳入基因组系统发育树的构建。 结果:763株金葡菌共鉴定出90个ST型和160个 spa型别,其中20种为新ST型别。72个(72/90,80.0%)ST型属于22个克隆群,其中主要型别为CC7、CC1、CC5、CC398、CC188、CC59、CC6、CC88、CC15和CC25,占82.44%(629/763)。其中优势克隆群中ST型和 spa型别随着时间的变化呈多态性变化。耐甲氧西林金葡菌(MRSA)的阳性率为7.60%,共鉴定出7种SCC mec型别,以ST59-t437-Ⅳa(17.24%,10/58)、ST239-t030-Ⅲ(12.07%,7/58)、ST59-t437-Ⅴb(8.62%,5/58)、ST338-t437-Ⅴb(6.90%,4/58)和ST338-t441-Ⅴb(6.90%,4/58)为主。本研究分离株在系统发育树上被分为2个种群分支,命名为Clade1和Clade2,相同克隆群、ST型和 spa型别的菌株呈聚集分布。Clade1全部为CC7甲氧西林敏感菌株,Clade2中包括21种克隆群和所有MRSA菌株,MRSA菌株按照SCC mec和ST型呈聚集分布。CC398、CC7、CC30、CC12和CC188中的国外分离株与我国分离株进化关系较远。 结论:本研究中食源性菌株主要优势克隆群型别为CC7、CC1、CC5、CC398、CC188、CC59、CC6、CC88、CC15和CC25,与既往报道的我国医院、社区感染和食物中毒的克隆群存在重叠现象,这提示食品作为病原体社区传播和食物中毒的载体,需高度关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供肺和受者气道病原微生物检出情况及其对肺移植预后的影响分析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肺移植术后肺部感染的病原学特点及供肺来源的微生物与移植预后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9年12月同济大学附属上海市肺科医院完成肺移植手术的88例受者的临床资料及肺部感染病原学资料,对气道内病原微生物的种类、检出比例和耐药性变迁进行分析。根据是否检出耐药菌,将受者分为耐药菌阳性组(71例)和耐药菌阴性组(17例),对比分析术后3年存活率,并用Log-rank法进行统计学分析。前瞻性分析2020年4月11日至2020年9月5日完成的14例肺移植供肺气道菌群和受者预后,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和Pearson卡方检验,对供肺和受者的气道菌群多样性、受者术后1年间的血常规和生化指标及肺功能指标等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回顾性分析的88例肺移植受者,5年间共检出992株菌,包括细菌796株,其中革兰氏阴性菌占88.4%(704/796);真菌196株。2019年革兰氏阳性球菌、肺炎克雷伯菌、鲍曼不动杆菌、嗜麦芽窄食单胞菌和念珠菌属的检出比例均高于2015年(8.2%比5.3%,13.6%比13.2%,33.2%比17.5%,6.5%比5.3%,26.6%比20.2%)。革兰氏阴性菌对亚胺培南耐药情况分析结果显示,肺炎克雷伯菌在2019年耐药率最高,为68.18%,同年鲍曼不动杆菌的耐药率为98.44%。耐药菌阳性组与耐药菌阴性组术后3年存活率分别为46.3%和35.3%,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410)。前瞻性分析的14例肺移植受者的供肺气道分泌物经二代测序均检出细菌。其中5例受者在移植后1个月内在气道分泌物中检测出与供肺相同的细菌,随访1年,死亡2例;余9例未检出与供肺相同的细菌,随访1年,死亡2例。Pearson卡方检验显示,气道菌群多样性Shannon指数与肺移植后1年的预后情况无明显相关。 结论:移植术后肺部感染的病原体仍然是革兰氏阴性菌占主导,并且耐药比例始终居于高位,供肺病原微生物对肺移植受者的短期预后无明显影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布鲁杆菌病合并抗髓鞘少突胶质细胞糖蛋白免疫球蛋白G抗体相关疾病1例并文献复习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布鲁杆菌等感染合并抗髓鞘少突胶质细胞糖蛋白免疫球蛋白G抗体相关疾病(MOGAD)的临床特点及预后。方法:报道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内科2022年4月诊断的1例布鲁杆菌病合并MOGAD患者的临床资料,回顾并总结文献报道的感染合并MOGAD的相关病例。结果:本例患者为44岁男性,主要表现为间断发热、食欲不振,后突发双下肢无力、麻木、疼痛伴排尿困难,随后出现右颈部疼痛。磁共振成像示脊柱及脊髓病变。脑脊液及血清髓鞘少突胶质细胞糖蛋白抗体阳性,血培养示布鲁菌属(+)。诊断为布鲁杆菌病合并MOGAD。予以抗布鲁杆菌治疗及激素治疗后,症状好转。回顾感染合并MOGAD的相关文献,共纳入22例患者,感染源包括新型冠状病毒、莱姆病螺旋体等,未发现布鲁杆菌感染合并MOGAD的报道。22例患者的主要临床表现为脊髓炎(63.6%,14/22)、视神经炎(40.9%,9/22)、急性播散性脑脊髓炎(18.2%,4/22)、多相播散性脑脊髓炎(4.5%,1/22)及脑膜脑炎(4.5%,1/22)。20例患者行磁共振检查,其中存在脊髓病灶者12例(60.0%,12/20)、颅内病灶10例(50.0%,10/20)、视神经病灶6例(30.0%,6/20)。19例患者行脑脊液检查,其中13例(13/19)细胞数增加,10例(10/18)蛋白增加。22例患者行激素治疗,95.5%(21/22)的患者有效,95.5%(21/22)的患者预后良好。结论:布鲁杆菌及其他多种病原体感染后均可能合并MOGAD,临床表现相似,激素治疗有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2006-2020年国际邮轮传染病暴发的流行病学分析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了解2006-2020年国际邮轮传染性疾病流行情况及其发病特征,并探讨船舶传染病的预防及控制措施。方法:对美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国家环境卫生中心船舶卫生项目网站公布的2006-2020年符合定义的223起国际邮轮传染病暴发的疫情资料进行流行病学统计与分析。结果:2006-2020年国际邮轮传染病暴发疫情总体呈下降趋势,但伴随小幅波动。在明确病原体的192起传染病中,病毒性传染病181起(81.17%),细菌性传染病10起(4.48%),其他传染病1起(0.45%);不明原因和未获得样本的共31起(13.90%)。诺如病毒、肠道毒素型大肠杆菌(ETEC)志贺氏菌和沙门氏菌是国际邮轮传染性疾病暴发的主要病原体。1-4月为国际邮轮传染性疾病发病的高峰期,其他月份发生率较低。常见船舶传染病船员患病率(2.01%)低于乘客患病率(7.20%)。结论:海上航行船舶传染病暴发流行具有其特殊的特征和规律,乘客是主要的易感人群,食物和水源是常见船舶传染病传播的主要途径。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一起食用被污染田螺引起的霍乱疫情流行病学调查与应急处置分析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通过分析一起因食用被污染田螺引起的霍乱疫情进行流调病学调查和应急处置,为霍乱疫情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2023年1月1日至6月30日,广州市白云区医疗机构采用现场流行病学方法开展辖区内腹泻病例搜索,对霍乱疫情涉及病例及密切接触者开展流行病学调查,采集可疑食物和可能污染环境样本并开展溯源排查。结果:本次疫情病原体为非产毒O1群小川型霍乱弧菌,涉及确诊病例1例,病例表现为腹泻、稀水样便。现场流调推测可疑饮食史为外带田螺,应急监测采样102份(密接人群肛拭子13份,水产品29份,外环境46份,污水3份,江河水样本11份),其中阳性11份(污水3份,田螺3份,田螺售卖档口外环境涂抹5份),结果均为非产毒O1群小川型霍乱弧菌。结论:本起疫情为霍乱弧菌O1群引起的散发疫情,经流调溯源确定传染源为被污染田螺,传播途径为田螺未加工熟透,经食用后引起发病。本次处置提示对霍乱的高效监测能及时发现并有效阻断霍乱疫情的传播。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肺吸虫病的流行病学和临床诊治新进展
编辑人员丨6天前
肺吸虫病是由并殖吸虫感染引起的世界性食源性传染病,中国肺吸虫病的病原体有斯氏并殖吸虫和卫氏并殖吸虫。嗜酸性粒细胞(EOS)升高和含EOS的肺吸虫病"积分诊断量表"对诊断斯氏并殖吸虫感染具有重要价值,而对诊断卫氏并殖吸虫感染的价值有待证实。斯氏并殖吸虫在人体以童虫形式存在,不能采用寻找虫卵的诊断方法。并殖吸虫抗原皮试和(或)抗体检测对病原学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艾伯特埃希菌病原学与流行病学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6天前
艾伯特埃希菌( Escherichia albertii)是一种新发人兽共患病病原体,可引起以感染性腹泻为主的胃肠道疾病。自发现和命名以来,艾伯特埃希菌已造成多起食源性胃肠炎暴发,并广泛存在于多种禽类、野生动物中。由于目前常规的鉴定系统不能有效鉴定艾伯特埃希菌,该菌在全球的流行情况可能被严重低估。禽类等是艾伯特埃希菌的重要储存宿主,但其在疾病传播中的作用尚不清楚。本文对艾伯特埃希菌的生理生化特性、基因组特征、分离检测方法,以及艾伯特埃希菌在宿主动物、食品媒介及人群中流行情况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并对艾伯特埃希菌的感染风险及进一步的研究重点进行了展望。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贵州省一起产气荚膜梭菌引起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的调查及病原体溯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 对贵阳市某学校由产气荚膜梭菌引起发的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开展流行病学调查和病因食品和病原的溯源分析,探讨全基因组测序新技术在食源性疾病暴发溯源中的应用.方法 采用现场流行病学分析,采集可疑生物样本,食品样本和外环境样本进行常规的实验室病原分离及沙门菌、致泻大肠埃希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蜡样芽胞杆菌和产气荚膜梭菌的病原鉴定.对分离的病原菌进行毒素基因检测和全基因组测序溯源分析.结果 22名病例症状以腹痛(95.45%,21/22)、腹泻(95.45%,21/22)为主;流行曲线为点源暴露模式,潜伏期为6-15 h.在5份肛拭子样本、3份粪便样本和1份留样早餐肉末食品样本中分离出产气荚膜梭菌,且均检出肠毒素cpe基因,所有样本均未检出沙门菌、致泻大肠埃希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蜡样芽胞杆菌.其中早餐肉末食品样品中经全基因组测序分析对比发现产气荚膜梭菌为3.5×105 CFU/g,经全基因组测序分析比对发现,来源于早餐肉末食品和肛拭子样本的产气荚膜梭菌,其分子分型为ST 139型,菌株均携带cpe毒力基因.结论 通过现场调查和溯源分析,判定产气荚膜梭菌污染早餐肉末是导致此次食源性疾病暴发的原因.全基因组测序新技术在食源性疾病暴发中可起到精准溯源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2016-2023年成都市某区食源性疾病病原学监测与暴发事件特征分析
编辑人员丨2周前
目的 了解成都市某区食源性疾病流行现状,掌握其发病特点和规律,为预防控制食源性疾病和保障食品安全提供依据.方法 综合分析2016年1月-2023年8月成都市某区2家哨点医院食源性疾病病原学监测情况与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应急处置相关资料,了解成都市某区食源性疾病流行情况与趋势.结果 2016年1月-2023年8月,共采集样本4 208份,其中男性样本1 894份,女性样本2 314份.检出阳性样本109份,其中沙门氏菌阳性样本103份,志贺氏菌阳性样本2份,副溶血性弧菌阳性样本4份.不同月份样本沙门氏菌阳性检出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52.01,P<0.001),5-8月样本沙门氏菌阳性检出较多且集中,12月及1-3月样本检出较少.不同月份样本副溶血性弧菌、志贺氏菌、致泻大肠埃希菌阳性检出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年龄段人群样本沙门氏菌阳性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22.42,P=0.003),70岁及以上年龄段人群样本阳性检出率最高,为6.59%,20~29岁年龄段人群样本阳性检出率最低,为1.04%.不同年龄段人群样本副溶血性弧菌、志贺氏菌、致泻大肠埃希菌阳性检出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该区共接报、处置疑似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97起,确认22起,其中13起因食用了被沙门氏菌污染的皮蛋导致.结论 沙门氏菌是成都市某区食源性疾病主要病原体,皮蛋是重要风险食品.提醒相关部门应做好夏季风险食品监管,开展风险评估,并加大食品安全宣传力度,保障居民身体健康.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周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