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76例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门诊治疗真实世界研究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索真实世界门诊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AA)患者的诊断流程、治疗及疗效。方法:评估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门诊治疗176例AA患者的诊断流程、治疗方案及疗效。结果:患者出现症状至首次就诊中位时间7(5~120)个月,就诊原因包括出血(52.3%)、贫血(51.7%)、感染(6.8%)。诊断流程中168例(95.5%)患者完成髂骨骨髓穿刺(骨穿),仅22例(17.1%)完善了多部位骨穿(胸骨分类);骨髓活检完成率85.1%(143/168);只有59.5%(100/168)和58.9%(99/168)完成了骨髓流式免疫分型及染色体核型分析;86例(48.5%)完成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PNH)克隆筛查;造血祖细胞培养检查完成率最低,仅45例(26.8%)。环孢素A(CsA)联合雄激素及左旋咪唑为最常见治疗方案,总计77例(43.8%),其次为CsA联合雄激素45例(25.6%),单用CsA者24例(13.6%),单用雄激素者16例(9.1%),14例(7.9%)患者确诊后选择中药或未治疗。根据门诊复诊频率将176例患者分为复诊规律组(每年≥4次)130例(73.9%)和复诊欠规律组(每年<4次)46例(26.1%)。复诊规律组6个月有效率较高(52.5%对28.0%, P=0.005),12个月高质量缓解率更好(40.7%对16.7%, P=0.027),24个月复发率更低(4.4%对36.4%, P=0.001)。 结论:真实世界治疗的AA患者诊断流程需重视多部位骨穿检查并完成PNH克隆筛查、流式免疫分型、染色体核型分析及造血祖细胞培养检查;门诊规律复诊患者可获得高质量缓解,复发率低,推荐每年至少复诊4次。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症合并缺铁性贫血患者补铁治疗疗效及安全性评价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分析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症(PNH)合并缺铁性贫血(IDA)患者补铁治疗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1月至2018年8月连续收治的48例PNH合并IDA患者,男29例、女19例,中位年龄32(1~62)岁。评估口服/静脉补铁治疗的疗效及安全性。结果:48例PNH合并IDA患者中,30例仅口服补铁治疗,18例接受静脉补铁治疗(12例初始即静脉补铁治疗,6例口服补铁治疗无效后再应用静脉补铁治疗)。48例患者中位粒细胞PNH克隆大小为90.2%(38.5%~99.9%)、红细胞PNH克隆大小为69.7%(27.6%~98.1%)。30例口服补铁治疗患者中,56%(20/36)获得血液学反应,HGB较基线中位升高为21(10~52)g/L。18例静脉补铁治疗患者16例(89%)获得血液学反应,其中6例口服补铁治疗未获血液学反应者,静脉补铁治疗后5例获得血液学反应。补铁治疗后患者血清LDH水平明显增高,尿色加深,余不良反应轻微,未发生血栓并发症及药物相关的严重不良反应。结论:PNH合并IDA患者经补铁治疗可有效提高HGB水平;口服补铁治疗疗效不佳时,静脉补铁治疗仍可作为有效治疗措施;补铁治疗合并铁缺乏经典型PNH不良反应轻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症克隆筛查及补体抑制剂治疗监测中国专家共识(2024年版)
编辑人员丨1天前
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症(paroxysmal nocturnal hemoglobinuria,PNH)是一种罕见的造血干细胞异常克隆性疾病,以血管内溶血性贫血、血栓形成和外周血细胞减少为主要表现,呈慢性进展性病程,严重者可危及生命。补体抑制剂是治疗PNH溶血相关症状的一线推荐药物。随着补体抑制剂领域的快速发展,加强对PNH的筛查、快速诊断,判断需要用补体抑制剂治疗的患者,在补体抑制剂治疗过程中监测突破性溶血、血管外溶血等,对患者的生存、生活质量改善有着重要意义。为促进PNH临床诊疗的规范,本共识参考国内外最新指南和文献,荟萃国内外最新研究成果,并结合专家团队经验,聚焦PNH筛查原则、PNH克隆检测意义、末端C5补体抑制剂治疗后监测等问题,旨在为PNH的筛查、诊断和补体抑制剂时代的治疗监测提供参考意见。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对非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免疫抑制治疗疗效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比较环孢素A(CsA)联合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rhTPO)和单用CsA治疗非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NSAA)的疗效。方法:回顾2014年8月至2019年2月83例初治NSAA患者临床资料,男35例,女48例,中位年龄45(14~85)岁。其中57例使用CsA+rhTPO治疗(TPO治疗组),TPO 15 000 U,皮下注射,每日1次,共7 d,28 d为1个疗程,最多治疗3个疗程;26例为同期基线相匹配的患者,仅单用CsA治疗(对照组)。入选患者CsA使用至少6个月,并随访至少1年。比较两组的疗效及转归。结果:TPO治疗组患者男23例,女34例;中位年龄46(14~85)岁;CsA中位应用时间为17(8~28)个月;中位随访时间为27(12~45)个月。对照组26例,男12例,女14例;中位年龄40(20~64)岁;CsA中位应用时间为19(9~30)个月;中位随访时间为29(16~66)个月。两组基线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5)。两组1、3、6、12和24个月的CR率及OR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5)。TPO治疗组1个月[8(-12~86)×10 9/L对3(16~57)×10 9/L, P=0.029]、3个月[24(-6~102)×10 9/L对7(-9~76)×10 9/L, P=0.006]和6个月[33.5(-4~123)×10 9/L对12.5(-14~109)×10 9/L, P=0.048]血小板升高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但12个月及24个月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5)。两组6个月时骨髓巨核细胞变化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0~4)个对2(0~5)个, z=-0.868, P=0.385]。TPO治疗组10.5%(6/57)出现注射部位疼痛,除此之外,两组不良反应无明显差异。随访期间,两组患者各有1例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PNH)克隆>10%;TPO治疗组1例进展为SAA;均无死亡、无血栓事件发生,未见网状纤维及胶原纤维增生,未见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和急性髓系白血病转化。 结论:CsA联合TPO治疗相比CsA单药治疗可较快提升NSAA患者血小板水平,而不增加明显的不良反应。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原发性骨髓纤维化伴PIGA突变阴性的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症1例
编辑人员丨1天前
患者女,42岁,于2020年8月因“确诊原发性骨髓纤维化(PMF)10年,贫血加重半年”入住天津医科大学第二医院。先后予以输注悬浮红细胞纠正贫血、达那唑及促红细胞生成素促造血、口服磷酸芦可替尼靶向治疗,半年后贫血进行性加重,且出现茶色尿。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PNH)克隆及FLaer结果均为阳性,PIGA突变阴性,诊断为PMF合并PNH克隆。加用糖皮质醇激素后1个月,患者脱离输血。治疗24个月时进展为急性髓系白血病M5(AML-M5),除JAK2 V617F、ASXL1、SRSF2基因突变外,新获得RUNX1、PTPN11、KRAS、NRAS基因突变。患者疾病进展过程中,JAK2 V617F基因突变负荷和PNH克隆在粒系表达均逐渐增高。给予阿扎胞苷联合维奈克拉方案治疗后,患者达到部分缓解,为提高患者深度缓解率,拟进行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本病例提示,高风险突变基因ASXL1、RUNX1、PTPN11、KRAS、NRAS有可能使PMF细胞、PNH克隆细胞获得了“二次基因突变打击”,助长了恶性克隆增殖优势,可能促进PMF向AML疾病进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再生障碍性贫血-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综合征3例
编辑人员丨1天前
例1,男,10岁,因“鼻衄、皮肤瘀斑3年,尿色加深1年,左侧肢体无力1周”入院,合并溶血、颅内静脉血栓,血常规三系减低,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PNH)克隆阳性。例2,女,7岁,因“发现全身皮肤瘀斑、出血点1个月余”入院,血常规三系减低,PNH克隆阳性,PIG-A基因杂合突变 c.335T>A(p.L112X),免疫抑制治疗后34个月出现静脉窦血栓。例3,男,6岁,因“发热后发现血细胞减少50 d余”入院,血常规三系减低,PNH克隆阳性。3例患儿均确诊再生障碍性贫血-PNH综合征,经免疫抑制、抗凝等治疗后病情稳定。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浙江省289例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症患者的临床特征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对浙江省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症(PNH)患者的临床特征、治疗现状及其生存情况进行多中心回顾性分析,以提高对该疾病的认识和规范化诊治水平。方法:纳入了2005年9月至2023年5月就诊于浙江省20家医院的289例PNH患者,随访并收集数据,对其临床特点、诊治现状及生存情况进行分析。结果:289例PNH患者中男148例,女141例,中位发病年龄为45(16~87)岁,发病高峰年龄为20~49岁(57.8%)。中位血清乳酸脱氢酶(LDH)水平为1 142(604~1 925)U/L 。其中经典型PNH占70.9%,合并骨髓衰竭性疾病(PNH/BMF)型占24.4%,亚临床型PNH占4.7%。病程中主要临床表现包括疲劳或无力(80.8%,235/289)、头晕(73.4%,212/289)、尿色加深(66.2%,179/272)和黄疸(46.2%,126/270)。常见的合并症为血红蛋白尿(58.7%)、肾功能损害(17.6%)、血栓(15.0%)。有82.3%患者接受糖皮质激素治疗,70.9%需要输血,30.7%使用免疫抑制剂,13.8%接受抗凝治疗,6.3%接受了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10年总生存(OS)率为84.4%(95% CI 78.0%~91.3%)。 结论:PNH患者好发于中青年,男女比例相当,临床常见表现为疲劳、头晕、血红蛋白尿、黄疸、肾功能损害、反复血栓等。本组患者的10年OS率和国内其他中心报道相当。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并发慢性肾小管间质肾病一例暨文献复习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报道一例罕见的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paroxysmal nocturnal hemoglobinuria,PNH)并发慢性肾小管间质肾病病例。结合文献复习,探讨疾病临床、影像学及病理改变特征和诊疗思路。方法:收集和报道患者临床资料、磁共振成像(MRI)及肾脏病理检查结果、治疗措施和效果。通过系统回顾相关文献,总结和探讨PNH并发慢性肾小管间质肾病的临床表现特征及其发病机制。结果:患者被诊断PNH 30余年,外周血PNH克隆阳性,尿比重1.012,尿pH值6.0~7.0,尿蛋白(+),尿糖(3+),尿红细胞(2+),血肌酐259 μmol/L,血乳酸脱氢酶800 U/L。MRI示T1及T2加权像双侧肾皮质信号降低。肾脏病理检查示慢性小管间质病变,普鲁士蓝染色及电镜检查示近端肾小管上皮细胞内有大量含铁血黄素沉积。经小剂量泼尼松控制溶血发作及对症治疗,患者肾功能长期稳定。结论:PNH合并慢性肾小管间质肾病起病隐匿且易被忽视。MRI和肾组织病理检查有助于明确诊断。早期确诊、早期干预有利于改善患者预后。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伴自身抗体异常再生障碍性贫血的临床特征及自身抗体对免疫抑制治疗效果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究伴抗核抗体(ANA)及自身抗体谱异常的再生障碍性贫血(AA)患者临床特点,以及其对免疫抑制治疗效果的影响。方法: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收集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于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行免疫抑制治疗(IST)且初诊时行自身抗体筛查的291例AA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患者初诊时的临床特征进行分析,根据初诊时ANA滴度、是否伴有抗可溶性核抗原抗体(ENAs)异常及治疗后ANA滴度变化比较IST后3个月及6个月的治疗反应。初诊时临床特征与患者ANA异常相关性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单因素分析 P<0.1的参数纳入多因素分析并进行逐步回归分析及亚组分析。 结果:291例患者中男性145例(49.83%)。147例(50.52%)患者初诊ANA阳性,ANA滴度为1∶100、1∶320、1∶1 000者分别有94、47、6例。ANA阳性患者中女性比例、初诊时年龄、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症(PNH)克隆阳性比例、IgG、IgA、甲状腺素水平均显著高于ANA阴性组,白细胞计数、网织红细胞计数、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显著低于ANA阴性患者(均 P<0.05),其他参数二者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显示,女性( OR=1.980,95% CI 1.206~3.277)、年龄增加( OR=1.017,95% CI 1.003~1.032)、PNH克隆阳性( OR=1.875,95% CI=1.049~3.408)是初诊时ANA阳性的独立危险因素。亚组分析显示,在女性( OR=1.24,95% CI 1.02~1.51)、重型AA( OR=1.26,95% CI 1.07~1.47)、年龄≥40岁( OR=1.26,95% CI 1.05~1.52)的亚组中,PNH克隆阳性患者初诊时ANA阳性风险更大。初诊时ANA滴度、是否伴有ENAs异常及治疗后ANA滴度变化与IST治疗反应无相关性( P>0.05)。 结论:约50%的AA患者伴有ANA异常,女性、高龄、伴有PNH克隆异常与初诊时ANA异常具有显著相关性。自身抗体谱异常及治疗后ANA滴度转归不影响AA患者的疗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SH2B3基因在髓系肿瘤中的突变位点及频率分析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目的:分析SH2B接头蛋白3(SH2B3)基因在髓系肿瘤中的突变位点及频率.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1月至2022年11月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血液内科髓系肿瘤相关基因靶向DNA测序结果,筛选出携带SH2B3基因突变的患者,收集患者人口学资料及临床资料,分析SH2B3基因突变类型、突变位点、发生频率、共突变基因以及与疾病间的关系.结果:测序结果来自1 005例患者,有19例患者检测到SH2B3基因突变,其中错义突变18例(94.74%),无义突变1例(5.26%),10例患者同时伴发其他突变(52.63%),突变等位基因频率(VAF)分布于0.03-0.66;发生频率最高的突变为 p.Ile568Thr(5/19,26.32%),平均 VAF 为 0.49,涉及 1 例 MDS/MPN-RS(伴 SF3B1 突变)、1 例MDS-U(伴SF3B1突变)、1例再生障碍性贫血伴PNH克隆(伴PIGA和KMT2A突变)、2例MDS-MLD(其中1例伴 SETBP1 突变);其余突变包括 2 例 p.Ala567Thr(10.53%),p.Arg566Trp、p.Glu533Lys、p.Met437Arg、p.Arg425Cys、p.Glu314Lys、p.Arg308*、p.Gln294Glu、p.Arg282Gln、p.Arg175Gln、p.Gly86Cys、p.His55Asn 和 p.Gln54Pro 各 1 例.结论:SH2B3基因在髓系肿瘤中突变位点分布较广,重现性低,其中p.Ile568Thr突变发生率较高,常与其他疾病特征性突变共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