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PON1基因-c.108C>T和c.192Q>R变异与子痫前期发病的相关性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对氧磷酶1( PON1)基因-c.108C>T与c.192Q>R多态性与中国妇女子痫前期(preeclampsia,PE)发病的相关性及其对代谢和氧化应激指标的影响。 方法:以2006 ~ 2021年在四川大学华西第二医院产科就诊的334例PE患者和1337例健康孕妇作为研究对象,用PCR-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方法确定其 PON1基因型及其对代谢和氧化应激指标的影响。 结果:PON1 -c.108C>T和c.192Q>R变异的等位基因与基因型频率在两组之间差异并无统计学意义( P>0.05),但192Q-108T单倍型与增加的PE风险有关( P = 0.007);-108TT基因型携带的患者比CT基因型携带的患者有更高的总抗氧化能力和动脉粥样硬化指数( P< 0.05);CT基因型携带的患者比CC基因型携带的患者有更低的氧化应激指数( P = 0.036);携带192RR基因型的患者比QQ基因型携带的患者有更高的血清丙二醛水平( P = 0.019),比携带QR基因型的患者有更高的总抗氧化能力( P = 0.015)。 结论:PON1 192Q-108T单倍型与我国妇女PE发病风险有关联性,这两个基因变异可能与PE患者的脂代谢异常和氧化应激的发生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胃癌内质网应激特征相关基因的筛选及预后风险模型的构建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基于生物信息学方法筛选胃癌内质网应激(ERS)特征相关差异表达基因并构建预后风险模型。方法:从癌症基因组图谱(TCGA)数据库中获取375例胃癌和32例癌旁组织样本的转录组测序数据(RNA-seq)及相应临床信息作为训练集样本;从基因表达综合(GEO)数据库中下载387例胃癌患者数据(GSE84437)作为验证集样本;数据获取时间均为2021年12月25日。从GeneCards数据库中获取785个ERS特征相关基因(ERS-RG)。分析TCGA数据库中胃癌组织与癌旁组织之间差异表达基因。将鉴定出的胃癌差异表达基因与GeneCards数据库中ERS-RG取交集,得到胃癌ERS特征相关差异表达基因,对其进行基因本体功能(GO)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富集分析。采用单因素Cox比例风险模型筛选具有预后价值的胃癌ERS特征相关差异表达基因,进行LASSO回归分析,构建多基因预后风险模型,计算预后风险评分。根据预后风险评分的中位数(2.369),将训练集和验证集中患者分别分为高风险组与低风险组;采用Kaplan-Meier生存分析比较两组患者总生存(OS),并绘制时间依赖的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根据胃癌预后独立影响因素绘制列线图。通过基于反卷积的CIBERSORT算法分析两组间特征免疫细胞浸润丰度。利用颗粒酶A和穿孔蛋白1表达量的几何平均值计算细胞溶解活性评分。根据预后风险评分中位数(2.369)与肿瘤突变负荷(TMB)中位数(3.000),将胃癌患者分为高风险评分-高TMB组、高风险评分-低TMB组、低风险评分-高TMB组与低风险评分-低TMB组,比较各组患者OS。结果:共得到444个胃癌ERS特征相关差异表达基因,包括168个下调基因和276个上调基因;主要富集在内质网中的蛋白加工、细胞外基质(ECM)受体相互作用以及未折叠蛋白反应等生物过程(均 P<0.05)。单因素Cox回归分析共筛选出12个与预后相关的胃癌ERS特征相关差异表达基因。进行LASSO回归分析,得到预后风险评分=0.052×NOS3+0.137×PON1+0.067×CXCR4+0.131× MATN3+0.116× ANXA5+0.090×SERPINE1。Kaplan-Meier分析结果表明,训练集与验证集中低风险组OS均优于高风险组(均 P<0.01)。时间依赖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训练集中患者3、5、8年OS率的AUC分别为0.695、0.786、0.698;验证集中3、5、8年OS率的AUC分别为0.580、0.625、0.627。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预后风险评分( HR=3.598,95% CI 2.290~5.655, P<0.001)和肿瘤分期( HR=1.344,95% CI 1.057~1.709, P<0.05)是胃癌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TCGA数据库375例胃癌患者中,高风险组ATF6、HSPA5、XBP1和ATF4等相关蛋白的表达水平均高于低风险组(均 P<0.05);CIBERSORT结果显示,高风险组活化的CD4记忆T细胞丰度低于低风险组,M0和M2型巨噬细胞丰度均高于低风险组(均 P<0.05)。高风险组常见免疫检查点(CD274、CTLA4、TNFRSF9、TIGIT、PDCD1、LAG3)的表达水平均高于低风险组(均 P<0.05)。高风险组患者的细胞溶解活性评分高于低风险组患者( P<0.05)。预后风险评分与TMB呈负相关( r=-0.20, P<0.001)。低风险评分-高TMB组患者OS最好,高风险评分-低TMB组OS最差(均 P<0.001)。 结论:基于6个胃癌ERS特征相关差异表达基因的预后风险评分模型,其预后风险评分可能作为独立预后因素有效预测胃癌患者的预后。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PON2基因多态性与噪声性听力损失易感性的关系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我国职业噪声暴露人群对氧磷酶(paraoxonase,PON)2基因4个位点的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SNP)与噪声性听力损失(noise-induced hearing loss,NIHL)易感性之间的关系。方法:于2019年4月采用1∶1巢式病例-对照研究方法,在2006年~2015年间建立的河南省某钢铁厂6 297名噪声暴露队列研究人群中筛选接触噪声工龄≥3年、双耳高频(3 000、4 000、6 000 Hz)平均听阈≥40 dB者作为听力损失组;并按照同性别、同工种、年龄相差≤5岁,接触噪声工龄相差≤2年且任一耳语频(500、1 000、2 000 Hz)的任一频段听阈场≤25 dB,且纯音听力测试高频平均听阈<35 dB者作为对照组,听力损失组和对照组各286人。调查研究对象一般体格检查和基本信息进行纯音听力测试和作业现场噪声测量。采用高通量单核苷酸多态性分型检测技术(SNPscan TM)法检测PON2基因的4个SNP分型。采用单因素logistic回归统计分析单个SNP与NIHL之间的关系。 结果:听力损失组平均年龄(40.5±8.0)岁,平均工龄(18.9±9.1)年,双耳高频平均听阈位移(hearing threshold level,HTL)(51.9±9.0)dB,噪声暴露强度范围80.2~93.9 dB(A),累积噪声暴露量(cumulative noise exposure,CNE)范围86.7~108.4 dB(A)·年;对照组平均年龄(39.8±8.1)岁,平均工龄(18.3±8.8)年,双耳HTL(11.7±10.7)dB,噪声暴露强度范围80.1~93.9 dB(A),CNE范围87.9~107.9 dB(A)·年。吸烟在听力损失组和对照组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在>92 dB的高噪声暴露强度下,rs7785846(CT+TT)基因型是发生职业性噪声聋的危险因素,是野生纯合型(CC)的2.74倍(95% CI: 1.09~6.89, P<0.05)。 结论:PON2基因的rs7785846(CT+TT)基因型携带者在高噪声强度的暴露下听力更易受损伤。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单核苷酸多态性对阿尔茨海默病药物疗效影响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1周前
阿尔茨海默病(AD)是一种渐进性神经退行性疾病,需服用药物改善患者症状,但疗效存在个体差异。以“阿尔茨海默病”“药物疗效”“单核苷酸多态性”以及“Alzheimer′s disease”“Drug efficacy”“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作为关键词,在中国知网、维普数据库、万方数据库、Pubmed、Springer Link和Cochrane Library 数据库检索2000年1月至2020年7月发表的相关文献,对AD药物疗效差异与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相关性进行综述,包括ABCA1、ApoE、ChAT、CHRNA7、IL-6、A2M、CYP2D6、BChE、5HT2a、PON-1和ESR1基因,为临床医生治疗AD时选择药物提供参考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水通道蛋白4抗体阳性儿童视神经炎的临床特征和预后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观察水通道蛋白4 (AQP4)抗体阳性儿童视神经炎(AQP4-PON)的临床、影像学特征和预后。方法: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2015年1月至2018年12月于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眼科确诊的AQP4-PON患儿14例23只眼纳入研究。所有患儿均行BCVA、眼底彩色照相、眼眶MRI检查;行OCT检查10例15只眼,测量患眼视盘周围神经纤维层(pRNFL)、黄斑区节细胞层+内丛状层(mGCIPL)厚度。采用基于细胞的间接荧光免疫法检测血清AQP4抗体和髓鞘少突胶质细胞糖蛋白抗体。随访时间28~ 59个月。分析患儿临床特征、神经影像学特征及预后情况。结果:14例患儿中,男性2例(14.3%),女性12例(85.7%)。平均发病年龄(13.3±3.0)岁。首次发病时,单眼10例,双眼4例。表现为视神经炎11例(78.6%),极后区综合征2例(14.3%),脊髓炎1例(7.1%)。伴眼痛10例(71.4%),同时合并自身抗体阳性5例(35.7%)。首次发病时间<2周时,眼底检查可见视盘水肿7只眼(38.9%)。发病时间3个月时,行OCT检查的15只眼,平均pRNFL、mGCIPL厚度分别为(62.33±11.07)、(54.17±5.42)μm。眼眶MRI检查结果显示,视神经呈长T2信号14例(100.0%),伴有T1强化病灶11例(78.6%)。首次发病时间<2周时,BCVA≤0.1者16只眼(88.9%),经糖皮质激素治疗后BCVA≤0.1者7只眼(38.9%),≥0.5者9只眼(50.0%)。随访过程中出现复发11例,加用免疫抑制剂治疗。末次随访时,14例中,累及双眼9例(64.3%,9/14),进展为视神经脊髓炎5例(35.7%,5/14);23只眼中,BCVA≥0.5者8只眼(34.8%,8/23)。结论:AQP4-PON以女性患儿多见;视功能受损严重,易复发;部分患儿可进展为视神经脊髓炎。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胸科手术病人术后恶心呕吐的危险因素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筛选胸科手术病人术后恶心呕吐(PONV)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收集2018年1月至2020年1月择期行胸科手术病人的病历资料,性别不限,年龄18~80岁,ASA分级Ⅰ~Ⅲ级。记录病人年龄、性别、学历、ASA分级、晕动症、吸烟史、饮酒史、心脏病史、高血压病史、糖尿病病史、术前血常规、肝功能、电解质指标;手术方式、手术类型、手术时间、术中神经阻滞、麻醉诱导前地塞米松、术中舒芬太尼、右美托咪定用量和术后PCIA、术后补救性阿片类镇痛药和止吐药使用情况;根据术后24 h内恶心呕吐发生情况,分为PONV组和非PONV组;根据是否发生呕吐,将PONV组分为恶心组(PON组)和呕吐组(POV组)。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法筛选胸科病人PONV的危险因素。结果:本研究共纳入3 791例病人,PONV组144例,非PONV组3 647例。PONV发生率3.80%;POV组38例,POV发生率26.4%。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晕动症、女性、肺楔形切除术、术后PCIA和术后补救性阿片类镇痛药用量增多是胸科手术病人PONV的危险因素,术中使用右美托咪定是其保护因素;晕动症、女性和高血压病史是PONV病人发生呕吐的危险因素( P<0.05)。 结论:晕动症、女性、肺楔形切除术、术后PCIA和术后补救性阿片类镇痛药用量增多是胸科手术病人PONV的危险因素,术中使用右美托咪定是其保护因素;晕动症、女性和高血压病史是胸科手术PONV病人发生呕吐的危险因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缺铁性贫血孕妇血清可溶性转铁蛋白受体、膜铁转运蛋白1、对氧磷酶1表达水平及检测意义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目的:探讨可溶性转铁蛋白受体(sTfR)、膜铁转运蛋白1(FPN1)、对氧磷酶1(PON1)在缺铁性贫血(IDA)孕妇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选取IDA孕妇182例为IDA组,根据IDA严重程度将IDA组分为轻度组(80例)、中度组(61例)和重度组(41例),另选取同期健康孕妇73例为健康对照组.比较各组孕妇血清sTfR、FPN1、PON1水平.比较IDA组和健康对照组贫血相关指标.分析血清sTfR、FPN1、PON1水平与血红蛋白(Hb)、平均红细胞体积(MCV)、血清铁蛋白(SF)水平的相关性.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血清sTfR、FPN1、PON1对孕妇IDA的诊断价值.记录所有孕妇不良结局发生情况,根据最终母婴结局将所有研究对象分为母婴结局正常组(179例)和母婴结局不良组(76例).比较不同母婴结局孕妇血清sTfR、FPN1、PON1水平.结果:与健康对照组比较,IDA组sTfR、FPN1水平升高,PON1水平降低(均P<0.05).IDA组Hb、MCV、SF水平低于健康对照组(均P<0.05).血清sTfR、FPN1与Hb、MCV、SF呈负相关,PON1与Hb、MCV、SF呈正相关(均P<0.05).血清sTfR、FPN1、PON1对孕妇IDA均有一定诊断效能,且联合检测诊断价值更高(均P<0.05).重度组血清sTfR、FPN1水平高于轻度和中度组,PON1水平低于轻度和中度组(均P<0.05).与健康对照组比较.IDA组母婴不良结局总发生率更高(P<0.05).与母婴结局正常组比较,母婴结局不良组血清sTfR、FPN1水平升高,PON1水平降低(均P<0.05).结论:血清sTfR、FPN1、PON1在IDA孕妇中均呈异常表达,三者联合检测对IDA诊断效能较高,且与IDA严重程度和母婴结局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类风湿关节炎患者肌骨超声和外周血超氧化物歧化酶、对氧磷酯酶-1表达特征及其相关性分析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目的 探究类风湿关节炎患者肌骨超声和外周血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对氧磷酯酶-1(PON-1)表达特征及其相关性.方法 前瞻性选取2019年4月至2022年4月在太原钢铁(集团)有限公司总医院接受治疗的180例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均行关节检查,根据28个关节疾病活动指数(DAS28)分组,23例为稳定期(DAS28评分<2.6分),45例患者为轻度活动期(DAS28评分2.6~3.2分),51例患者为中度活动期(DAS28评分3.2~5.1分),61例患者为重度活动期(DAS28评分≥5.1分).稳定期纳入稳定组,轻度和中度活动期纳入轻中度组,重度活动期纳入重度组.比较各组肌骨超声评分、血清SOD、PON-1水平、膝关节活动度、骨代谢指标[Ⅰ型前胶原羧基端前肽(P Ⅰ NP)、骨保护素、碱性磷酸酶(ALP)]水平,并分析DAS28评分、肌骨超声评分与SOD、PON-1水平的相关性.结果 各组间滑膜增生、血流信号、骨侵蚀、关节积液评分及总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随着病情严重程度增加,各评分呈增加趋势.各组间SOD、PON-1水平以及关节活动度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随着病情严重程度增加,SOD、PON-1水平以及关节活动度呈降低趋势.各组间PⅠNP、骨保护素、ALP水平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随着病情严重程度增加,PⅠNP、骨保护素、ALP水平呈降低趋势.经Pearson相关性分析,患者的DAS28与肌骨超声评分呈正相关(r=0.896,P<0.05),与SOD、PON-1水平呈负相关(r=-0.913、-0.703,P<0.05).肌骨超声评分与SOD、PON-1水平呈负相关(r=-0.850、-0.592,P<0.05),SOD水平与患者的PON-1水平呈正相关(r=0.643,P<0.05).结论 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病情越严重,其肌骨超声评分越高,血清SOD、PON-1水平越低,具有显著相关性.血清SOD、PON-1水平可以用于类风湿关节炎疾病活动度的评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通窍活血汤对瘀血内阻型非痴呆型血管性认知障碍患者的影响研究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目的 探讨通窍活血汤对瘀血内阻型非痴呆型血管性认知障碍(VCIND)患者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8年9月—2021年9月柳州市中医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90例瘀血内阻型VCIND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配至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45例.对照组患者接受基础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接受通窍活血汤辨证施治,均连续治疗12周.比较两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认知功能[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简易智力状态检查(MMSE)量表评分]、颈部血管彩超检查指标[颈部血管斑块数量、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CIMT)及颈总动脉、颈内动脉直径、收缩期峰值血流速度(PSV)、舒张末期血流速度(EDV)、时间平均峰值流速(TAmax)、搏动指数(PI)、阻力指数(RI)]、血清对氧磷酶1(PON-1)、血清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ox-LDL),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 研究过程中观察组脱落1例、对照组脱落3例,最终观察组纳入44例、对照组纳入42例.观察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MoCA、MMSE量表评分分别高于本组治疗前,且观察组MoCA、MMSE量表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对照组颈内动脉PSV快于治疗前,颈总动脉PI、RI小于治疗前(P<0.05);治疗后,观察组颈部血管斑块数量少于治疗前,CIMT及颈总动脉、颈内动脉PI、RI小于治疗前,颈总动脉、颈内动脉PSV、EDV、TAmax快于治疗前(P<0.05).治疗后,观察组颈部血管斑块数量少于对照组,CIMT及颈总动脉、颈内动脉PI、RI小于对照组,颈内动脉直径大于对照组,颈内动脉PSV、TAmax及颈总动脉PSV、EDV、TAmax快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血清PON-1分别高于本组治疗前,ox-LDL分别低于本组治疗前,且观察组血清PON-1高于对照组,ox-LDL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通窍活血汤能够提高瘀血内阻型VCIND患者的临床疗效,改善患者认知功能,且安全性较高,其机制可能与通过升高PON-1、降低ox-LDL而减轻颈部血管粥样硬化程度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肠内营养治疗对重症脑卒中患者炎症应激程度的影响及肠道菌群失调的影响因素
编辑人员丨2024/7/13
目的:分析肠内营养治疗对重症脑卒中患者炎症应激程度的影响及肠道菌群失调的影响因素.方法:选择自2022年1月至2023年5月收治的82例重症脑卒中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1例.对照组予以常规治疗,观察组加用肠内营养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的炎症反应指标、应激反应指标、APACHEⅡ评分、GCS评分,使用因素分析发生肠道菌群失调的影响因素.结果:治疗后,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C-反应蛋白(hs-CRP)、白介素-2(IL-2)、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去甲肾上腺素(NE)、皮质醇(COR)及APACHE Ⅱ评分表达水平低,对氧磷酶-1(PON-1)、谷胱甘肽过氧化(GSH-Px)、GCS评分高(P<0.05);经因素分析,内毒素、高血压和糖尿病均是重症脑卒中患者发生肠道菌群失调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肠内营养治疗能有效降低重症脑卒中患者的炎症应激程度,进而增加患者的临床获益,而患者发生肠道菌群失调与高血压、糖尿病和高水平内毒素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7/1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