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宏基因组高通量测序揭示血液病患者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感染谱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宏基因组高通量测序(mNGS)所揭示的感染谱特征,为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后感染诊断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11月河北燕达陆道培医院行allo-HSCT后出现全身或局部感染症状的血液病患者64例。用mNGS方法检测血液、脑脊液、肺泡灌洗液等标本中存在的所有病原微生物基因序列,并结合患者的临床表现确定致病或疑似致病的病原体。结果:共对64例allo-HSCT患者进行了97份样本的mNGS检测。革兰阳性菌中最常见为溶血葡萄球菌(19例次)和人葡萄球菌(14例次),革兰阴性菌中最常见为鲍曼不动杆菌(8例次);病毒中最常见的为巨细胞病毒、EB病毒和细环病毒(分别为35、22和23例次);真菌中最常见的为球形马拉色菌(14例次)和近平滑念珠菌(8例次)。3例检测到结核分枝杆菌复合群,均见于急性髓系白血病移植后患者。1例患者痰液中检测到口腔支原体,寄生虫未见。结论:mNGS可全面揭示血液病allo-HSCT后的感染谱,尤其对于少见和难培养病原微生物检测具有显著优势,可有效帮助临床感染病原体的诊断。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人体重要寄生虫重组TPx参与免疫调控、免疫诊断及免疫预防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硫氧还蛋白过氧化物酶(TPx)属于过氧化物氧还蛋白超家族一员,广泛表达于寄生虫各个生长发育阶段及其排泄分泌物中。一方面,重组TPx蛋白可参与宿主免疫调控;另一方面,重组TPx蛋白作为诊断性抗原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可用于寄生虫病的免疫诊断;此外,还可作为候选疫苗分子用于寄生虫病的免疫预防。文中就人体重要寄生虫重组TPx蛋白对宿主免疫调控、免疫诊断及免疫预防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人芽囊原虫感染在肠道疾病中的致病作用
编辑人员丨5天前
人芽囊原虫是常见的人类肠道单细胞寄生原虫。人芽囊原虫感染是否对健康有害仍是一个值得争议的话题。由于多数感染患者短期内一般不伴有明显的特异性临床症状,人芽囊原虫自发现以来并未引起临床的广泛关注。人芽囊原虫在炎症性肠病、结直肠癌中的致病机制复杂且尚未阐明,巨大的遗传多样性及地区性的分布差异限制了相关研究的整合和发展。国际上针对人芽囊原虫致病性的很多研究结果相互矛盾,进一步提示不同亚型的虫体在致病机制上的复杂性。近年来随着流行病学研究的不断深入和基层临床诊断水平的不断提高,人芽囊原虫是否在诸多肠道相关疾病中发挥重要作用被人们重新审视和探索。文章结合目前国内外相关流行病学和分子生物学研究,对人芽囊原虫感染在肠道疾病中的致病作用予以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胆管癌动物模型建立方法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疾病动物模型的意义是为了研究疾病的发生、发展规律和研究防治措施。在对疾病动物模型的研究中,有意识地改变自然条件下不可能或不容易排除的因素,能更加准确地观察模型的变化,并将研究结果推及于人类疾病。胆管癌是一种发生在胆道系统的侵袭性上皮恶性肿瘤,具有高度异质性和不良的预后。为了研究胆管癌的发生发展机制和和开发潜在药物,建立合适的胆管癌动物模型显得尤为重要。本文综述目前常用的胆管癌动物模型,包括致癌物和寄生虫诱导模型、移植瘤模型和基因工程小鼠模型。这些模型各有优劣,能够从不同角度模拟人类胆管癌的特征,如肿瘤微环境、免疫反应、分子变异等。本文讨论这些模型在药物筛选和评价方面的应用,并指出目前存在的一些问题和挑战,以期为胆管癌的研究和治疗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巨噬细胞在棘球蚴病中的作用及虫源性分子对巨噬细胞调控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5天前
巨噬细胞作为天然免疫的主要成员,可通过细胞吞噬、抗原提呈及免疫调节等方式或途径清除病原体,在棘球绦虫等寄生虫感染中发挥重要作用。同时,棘球绦虫幼虫(棘球蚴)可通过多种虫源性分子,如蛋白、核酸分子等,调控宿主巨噬细胞功能,实现在宿主体内的长期寄生。本文重点对巨噬细胞在棘球蚴病中的作用以及虫源性分子对巨噬细胞调控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寄生虫感染中TGF-β/Smad信号通路参与调控宿主T细胞免疫应答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5天前
寄生虫感染是全球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寄生虫可以通过各种方式调节和逃避宿主免疫攻击。近年来研究表明,寄生虫感染过程中,转化生长因子-β(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TGF-β)/Smad信号通路可参与宿主T细胞免疫应答,诱导T细胞向调节性T细胞(regulatory cell,Treg)、辅助性T细胞(helper T cell,Th)增殖与分化,调控Treg/Th17细胞平衡,抑制Th1细胞增殖分化,在寄生虫病的发生发展及其与宿主的相互作用中起重要作用。本文就寄生虫感染过程中TGF-β/Smad信号通路参与调控T细胞免疫应答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肝内胆管癌动物模型和类器官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5天前
肝内胆管癌(ICC)是发病率仅次于肝细胞癌的肝脏恶性肿瘤,其恶性程度高,预后极差。积极推进基础研究,阐明ICC的生物学特性及其分子机制,是创新治疗方式和改善预后的重要途径。稳定可靠且具有代表性的ICC临床前模型是开展基础研究最重要的工具之一。这篇综述从动物模型和类器官模型两个部分对常见ICC临床前模型进行总结和比较,目的是帮助研究人员了解不同模型的优势和不足,为选择合适的研究工具提供参考。在动物模型部分,对化学诱导、寄生虫感染、手术、肿瘤种植、转基因动物和水流动力学注射转染共6种模型的构建方案和特点进行总结,并从可靠性、可重复性和易用性等方面进行比较。在类器官模型部分,分别分析了人源和鼠源ICC类器官的研究进展,并对类器官在ICC研究中的应用场景进行总结。最后,我们对ICC临床前模型的发展趋势进行展望。我们认为基因编辑动物及类器官是ICC模型的发展方向。同时,构建模型时需要关注其不同于肝细胞癌的肝脏背景病变和生物学特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青蒿琥酯对急性刚地弓形虫感染小鼠的治疗作用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青蒿琥酯对急性刚地弓形虫(简称弓形虫, Toxoplasma gondii)感染小鼠的治疗作用。 方法:将64只6 ~ 8周龄C57BL/6雌性小鼠(16 ~ 18 g),按体重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4组:未感染对照组,不做处理;弓形虫感染组(Tg组),每只小鼠经腹腔注射感染100个弓形虫RH株速殖子;弓形虫感染+青蒿琥酯治疗组(Tg + ART组),每只小鼠经腹腔注射感染100个弓形虫RH株速殖子,感染3 h后经腹腔注射青蒿琥酯溶液,剂量为30 mg/kg,每天1次,共连续给药7 d;弓形虫感染+磺胺嘧啶治疗组(Tg + SDZ组),每只小鼠经腹腔注射感染100个弓形虫RH株速殖子,感染3 h后经灌胃给予磺胺嘧啶溶液,剂量为100 mg/kg,每天1次,共连续给药7 d。每组16只小鼠,其中10只小鼠用于观察生存时间,6只小鼠用于监测体重和采集组织标本。从感染后第1天起每天称量小鼠体重。在感染后第7天处死小鼠,称量每只小鼠的肝脏重量,计算肝脏指数;对肝脏组织进行石蜡包埋、切片和苏木素-伊红(HE)染色,光镜下观察各组小鼠肝脏组织的病理变化;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各组小鼠肝脏组织中弓形虫主要表面抗原1(SAG1)mRNA的表达水平,以评估弓形虫虫荷。结果:未感染对照组小鼠全部存活,Tg组生存时间为7 ~ 9 d,Tg + ART组为8 ~ 11 d,Tg + SDZ组为9 ~ 13 d。与Tg组相比,Tg + ART、Tg + SDZ组小鼠的生存时间均较长( P均<0.05)。在感染后第7天,与未感染对照、Tg + ART、Tg + SDZ组相比,Tg组小鼠体重较低( P均<0.05);但Tg + ART、Tg + SDZ组小鼠体重与未感染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均>0.05)。与Tg组相比,Tg + ART、Tg + SDZ组小鼠肝脏指数、肝脏组织SAG1 mRNA表达水平均较低( P<0.05或< 0.001),肝脏组织病理变化也均较轻。与Tg + SDZ组相比,Tg + ART组的肝脏指数、肝脏组织SAG1 mRNA表达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均>0.05)。 结论:青蒿琥酯溶液经腹腔注射给药可在一定程度上延长急性弓形虫感染小鼠的生存时间,降低小鼠肝脏弓形虫虫荷,并减轻肝脏组织的病理损伤。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成人肺部缩小膜壳绦虫感染1例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缩小膜壳绦虫,是鼠类常见的寄生虫,偶然寄生于人体。在全世界有广泛的病例报告。缩小膜壳绦虫通常通过消化道寄生于人体。本文报道1例同时寄生在人体呼吸道及消化道的缩小膜壳绦虫感染,通过对该病例的诊断及治疗的详细介绍,以提高临床医生对本病的认知水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罕见眼内炎的诊断与治疗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眼外伤原因致视力下降的患者,眼内液标本检查显示为真菌或寄生虫感染。外源性眼内炎由真菌及寄生虫感染者较罕见,易被忽视。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