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围绝经期及绝经后女性睡眠障碍相关风险因素及治疗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睡眠障碍是指睡眠量的异常、质的异常或在睡眠时发生某些临床症状,严重影响人体功能及健康.睡眠障碍的发病与年龄呈正相关,由于绝经综合征、代谢相关疾病而高发,女性围绝经期通常是女性睡眠障碍发生的转折点.围绝经期及绝经后睡眠障碍主要表现为入睡困难和睡眠维持障碍、日间功能障碍,严重情况下出现焦虑、抑郁情绪.根据相关风险因素对症治疗,缓解绝经相关症状,改善睡眠质量,增加有效睡眠时间,恢复社会功能,提高生活质量,是治疗围绝经期睡眠障碍的目标.围绝经期及绝经后睡眠障碍的治疗措施包括非药物治疗(睡眠卫生教育、失眠认知行为疗法)和药物治疗(绝经激素治疗、精神类及镇静催眠药、褪黑素、中医中药等).综述围绝经期及绝经后女性睡眠障碍相关风险因素及诊断治疗研究进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社区围绝经期女性的健康特征与健康需求研究
编辑人员丨2天前
背景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科技的持续革新,人类平均预期寿命逐渐延长,导致围绝经期女性群体逐渐庞大.这一趋势给社区开展围绝经期健康管理工作带来严峻挑战.目的 了解社区围绝经期女性的健康特征与健康需求,探讨二者间关系,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开展和改进围绝经期健康管理工作提供证据支持.方法 选取 2023年2-3月在上海市浦东新区花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及其下属站就诊或陪同就诊的围绝经期女性为研究对象(n=260).采用问卷调查法,收集研究对象健康特征(涉及生理阶段、社会特征、疾病状况、生活方式、生活质量)、对更年期的了解程度和治疗态度,以及对更年期相关知识和更年期疾病预防保健的需求.结果 50.0%(130/260)的围绝经期女性有慢性病现病史,51.9%(135/260)的围绝经期女性有慢性病既往史,73.8%(192/260)的围绝经期女性睡眠质量为一般/差,33.5%(87/260)的围绝经期女性几乎不运动.58.5%(152/260)的围绝经期女性完全不了解/仅听说过更年期,41.9%(109/260)的围绝经期女性对更年期治疗持消极态度,45.0%(117/126)的围绝经期女性较需要/非常需要更年期相关知识,66.6%(173/260)的围绝经期女性需要/非常需要更年期疾病预防保健.有序多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文化程度、近 3 个月更年期症状发生数量、对更年期治疗态度是围绝经期女性对更年期相关知识需求的影响因素(P<0.05),文化程度、对更年期治疗态度是围绝经期女性对更年期疾病预防保健需求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 本研究揭示了围绝经期女性健康特征(如文化程度、症状严重程度)对健康需求的影响.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应基于精确数据优化围绝经期女性健康管理方案,为社区围绝经期女性提供全方位、个性化的健康管理服务.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补肾安神"针刺法治疗围绝经期失眠fNIRS初步研究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 探索补肾安神针刺法对围绝经期失眠(perimenopausal insomnia,PMI)患者前额叶功能活动的调节作用.方法 将40例PMI患者随机分为两组,针刺组和药物组,针刺组穴取百会、照海、申脉、肾俞、三阴交、安眠、太溪,每日1次,每次30 min,治疗2周;药物组口服佐匹克隆片,每次7.5 mg,每晚1次,治疗2周.同时招募与之相匹配的健康人20名设为健康组,采集患者治疗前后及健康人基线的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ittsburgh sleep quality index,PSQI)评分和功能性近红外光谱技术(functional near-infraredspectroscopy,fNIRS)数据,分析针刺对PMI患者前额叶功能活动的影响.结果 治疗前,PMI患者额叶的前运动皮层区(BA6)的氧合血红蛋白(HbO)浓度明显高于健康组(P<0.05);背外侧前额叶区(BA9)、双侧额极区(BA10)的HbO浓度明显低于健康组(P<0.05).治疗后,两组PMI患者额叶的前运动皮层区(BA6)的HbO浓度较前明显降低(P<0.05);双侧前额叶额极区(BA10)、左侧背外侧前额叶区(BA9)、腹外侧前额叶区(BA44、BA45)的HbO浓度明显升高(P<0.05).治疗后组间比较,针刺组在左侧背外侧前额叶区(BA9)激活显著(P<0.05).结论 该研究为围绝经期失眠的过度觉醒假说提供了影像学依据,证明了前额叶在睡眠觉醒过程的重要作用,进一步揭示了补肾安神针刺治疗围绝经期失眠的脑功能机制,为治疗靶点的选择提供了新思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尤昭玲教授诊疗早发性卵巢功能不全患者IVF-ET中医辅助方案的构建与临证实践
编辑人员丨2天前
早发性卵巢功能不全(premature ovarian insufficiency,POI)是指女性在 40 岁之前出现性腺功能的减退,临床表现为继发性闭经、不孕,常伴有夜间睡眠过程中出汗、失眠、记忆力减退等围绝经期症状.本文主要介绍尤昭玲教授对患者行中医辅助IVF-ET论证思路及特色治疗.尤教授认为POI患者不孕的主要病因为肾元亏虚、血瘀致病,故在治疗上以固本培元、活血化瘀为主,并根据二期序贯与三期三法,采用尤氏"辨卵调泡八法",妙用花药随证加减,同时佐以食疗巩固疗效.并附验案 1则,以资佐证.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绝经前乳腺癌患者围绝经期症状管理体验的质性研究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探讨绝经前乳腺癌患者围绝经期症状困扰与应对体验,为制订绝经前乳腺癌患者围绝经期症状干预方案提供理论依据和研究基础。方法:本研究为质性研究。采用目的抽样法,选取2020年12月—2021年4月在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乳腺外科和门诊随诊的12例合并围绝经期症状的绝经前乳腺癌患者进行半结构式深入访谈,采用Colaizzi 7步分析法进行资料整理和分析。结果:绝经前乳腺癌患者围绝经期症状管理体验提炼出2个类属和6个主题,类属1为症状管理的困境,包含负性情绪增加、症状认知的缺乏、消极应对方式、信息支持不足;类属2为症状管理应对策略,包含积极自我调整、社会支持。结论:绝经前乳腺癌患者围绝经期症状困扰较重,医护人员应关注绝经前乳腺癌患者围绝经期症状管理的阻碍因素,激发患者积极自我调整、健康生活方式,加强围绝经期症状的评估和长期随访,提供专业的健康指导和便捷的医疗服务。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绝经期血管舒缩症状与心血管疾病相关性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天前
血管舒缩症状(VMS)是围绝经期及绝经女性的典型症状之一,其发生率高,发病时间较长,长期困扰着广大绝经妇女。心血管疾病是绝经后女性主要死亡原因之一。此前有研究者认为绝经期VMS与绝经后女性心血管疾病的发生有一定相关性,但存在争议。关于绝经女性VMS与心血管疾病发生风险、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和亚临床指标的相关性研究进行较多,结果提示绝经期VMS可能预示着绝经后发生心血管疾病。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围绝经期女性心理障碍的诊治
编辑人员丨2天前
围绝经期包含了性腺功能开始衰退到完全丧失的整个过程,历时1至10余年不等,是女性心理疾病高发的脆弱"窗口期",这一时期女性的心理健康状况与其老年期心理健康状况密切相关。情绪障碍、睡眠障碍、认知功能障碍是常见于围绝经期及绝经后女性的心理与认知障碍,但目前受到的关注不足,因此,本文就前述三类障碍的患病现状、发病机制及干预治疗等方面的研究现状进行论述,以期为实施预防、治疗与干预方案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围绝经期及绝经后女性性生活体验的Meta整合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系统整合围绝经期及绝经后女性性生活的心理体验,为临床医护人员开展性健康指导和针对性的干预方案提供循证依据。方法:计算机检索中国知网、万方、维普网、中华医学期刊网、中国生物医学数据库、PubMed、Web of Science、Cochrane Library、Embase等数据库中有关围绝经期及绝经后女性性生活体验的质性研究,检索时限为建库至2023年5月25日。采用澳大利亚循证卫生保健中心质性研究质量评价标准评价文献质量,采用汇集性Meta整合方法进行结果整合。结果:共纳入13篇文献,提炼出32个完整结果,归纳成9个新类别,综合成4个整合结果。整合结果1:围绝经期及绝经后女性出现明显的性认知、性需求差异;整合结果2:围绝经期及绝经后女性体验到性生理兼性心理的改变;整合结果3:多重复杂因素影响围绝经期及绝经后女性性生活;整合结果4:围绝经期及绝经后女性采取不同方式应对性改变。结论:医护人员应关注围绝经期及绝经后女性性改变,探索其相关影响因素,帮助其树立正确的性观念,并给予性健康支持与帮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自体骨髓有核细胞移植治疗卵巢功能减退的效果研究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探讨自体骨髓有核细胞移植对卵巢功能减退相关疾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基于2020年9月至2021年8月期间在上海计生所医院和上海新虹桥国际医学中心就诊的早发性卵巢功能不全、围绝经期综合征和反复辅助生殖失败的28例患者资料,开展自身前后对照研究。对患者进行超声引导下自体骨髓有核细胞注入卵巢,比较治疗前后患者自觉症状报告情况、子宫内膜厚度、双侧卵巢体积和、双侧卵巢卵泡个数及双侧卵巢卵泡最大径和的变化,同时比较雌二醇、卵泡刺激素(follicle-stimulating hormone,FSH)、黄体生成素(luteinizing hormone,LH)、孕酮、泌乳素及睾酮水平的变化。结果:自体骨髓有核细胞移植治疗后,患者双侧卵巢卵泡数、双侧卵巢卵泡最大径和分别增加(1.26±2.12)个和(5.40±8.92)mm,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05, P=0.006)。治疗后子宫内膜厚度、双侧卵巢体积和有增加趋势,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均>0.05)。但在治疗前后单侧变化幅度更大的卵巢体积、卵泡个数和卵泡最大径的分析显示,治疗后卵巢体积、卵泡数量及卵泡最大径均增加,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07, P<0.001, P=0.002)。治疗后FSH、LH、孕酮和泌乳素水平降低,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均>0.05)。疾病类型分层分析显示,治疗后子宫内膜、双侧卵巢卵泡数和及卵泡最大径和呈增加趋势,但仅在围绝经期综合征患者中双侧卵泡个数和以及卵泡最大径和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08, P=0.047)。 结论:本研究提示自体骨髓有核细胞治疗可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卵巢功能,有望成为早发性卵巢功能不全、围绝经期综合征、反复辅助生殖失败患者的新治疗方法,但尚需扩大样本量进行深入研究。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黄连-肉桂药对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天前
黄连-肉桂是中医经典药对,具有交通心肾的作用,临床运用广泛。目前,主要针对黄连-肉桂配伍前后的化学成分,在性质、质量及体内过程等方面开展研究。该药对具有镇静催眠、降糖、抗抑郁、抗心律失常等药理作用,涉及调控神经递质、调节炎性细胞因子、抗氧化、调节肠道菌群等机制。现有研究尚存不足,如黄连-肉桂配伍后的物质基础变化研究,以及在心血管系统、脂质代谢、围绝经期综合征等方面的药理作用研究还需补充完善;黄连-肉桂在镇静催眠、降糖、抗抑郁等方面的最佳配伍比例还需进一步探析。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