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Ⅰ导联R/(R+S)对胸前V3导联移行流出道室性心律失常起源部位的鉴别价值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探索鉴别胸前V3 导联移行流出道室性心律失常(OT-VA)起源部位的体表心电图指标.方法:连续选择2017 年1 月至2022 年8 月行导管射频消融术的胸前V3 导联移行OT-VA患者65 例.比较左室流出道起源组(LVOT组)和右室流出道起源组(RVOT组)室性心律失常发作时体表心电图QRS波振幅及相关指标的差异,选择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指标,绘制ROC曲线评价所选取指标鉴别OT-VA起源部位的效能.结果:LVOT组 11例,RVOT组54 例,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且ROC曲线下面积(AUC)最大的指标为Ⅰ导联R波/(R+S)波振幅比[R/(R+S)],其鉴别OT-VA起源部位的AUC(95%CI)为 0.949(0.894~1.000),截断值为 0.50.Ⅰ导联R/(R+S)<0.50 诊断胸前V3 导联移行LVOT起源OT-VA的敏感度、特异度和准确度分别为0.909、0.944 和0.938.结论:Ⅰ导联R/(R+S)<0.50 可准确鉴别LVOT起源的胸前V3 导联移行OT-VA.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希氏-浦肯野系统起搏在置入人工心脏瓣膜患者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探讨希氏-浦肯野系统起搏(HPSP)在置入人工心脏瓣膜患者中应用的可行性与安全性及其对患者心功能的影响。方法:入选2014年9月至2021年6月在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血管内科尝试行HPSP且术前存在人工心脏瓣膜的患者,收集患者的年龄、性别、起搏器植入适应证、置换的人工心脏瓣膜类型、手术并发症、临床随访资料、起搏参数(阈值、R波振幅和阻抗)、QRS时限(QRSd)和左心室达峰时间(LVAT),以及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等超声心动图数据。结果:共纳入32例尝试行HPSP且术前已置入人工心脏瓣膜的患者,其中8例尝试希氏束起搏(HBP),7例成功,24例尝试左束支起搏(LBBP),均成功,总成功率96.88%(31/32)。HBP组的起搏阈值明显高于LBBP组[(1.22±0.78)V对(0.47±0.13)V, P=0.04],感知显著低于LBBP组[(6.63±4.97)mV对(13.09±7.12)mV, P=0.03],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随访(16.21±10.61)个月,两组患者的起搏参数保持稳定。宽QRS波组患者(QRSd≥120 ms)行HPSP后QRSd较术前明显缩短[(152.59±19.79)ms对(132.34±12.78)ms, P=0.004],窄QRS波组患者(QRSd<120 ms)行HPSP后QRSd较术前明显延长[(94.43±7.38)ms对(122.53±10.86)ms, P<0.001];两组患者的LVAT差异无统计学意义[(78.63±9.20)ms对(75.13±13.80)ms, P=0.41]。HPSP后患者的心功能及心脏大小未见明显变化。 结论:人工心脏瓣膜置换术后发生缓慢性心律失常的患者行HPSP成功率高,是可行的,且HPSP可以维持心脏的电同步性,从而保护这类特殊患者的心功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左束支起搏纠正心室异常顺序激动的电张调整性T波特征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观察心室异常顺序激动患者行左束支起搏后电张调整性T波的特征。方法:本回顾性队列研究选取2018年1月至2021年7月于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血管内科永久起搏器植入后(长时起搏组)、临时起搏术后(短时起搏组)或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左束支阻滞组)行左束支起搏的患者。记录并比较患者术前、术后1 d及术后1、3、6、12个月的心电图并分析QRS时限、QT间期、倒置T波(TWI)所在导联及其振幅。结果:纳入89例患者,年龄69.0(57.0,74.0)岁,其中女41例(46.1%,41/89)。左束支起搏成功率为100%,80例(89.9%,80/89)患者术后出现TWI,长时起搏组、短时起搏组和左束支阻滞组的TWI发生率分别为96.4%(27/28)、86.4%(19/22)和87.2%(34/39, P=0.401)。术后TWI在主要导联的发生率为80.0%(64/80,Ⅱ导联)、68.8%(55/80,Ⅲ导联)、75.0%(60/80,aVF导联)、91.3%(73/80,V 3导联)、95.0%(76/80,V 4导联)、87.5%(70/80,V 5导联)、82.5%(66/80,V 6导联)。V 4、V 5导联TWI振幅最大,分别为-0.49(-0.31~-0.90)mV和-0.49(-0.27~-0.67)mV。术后1、3、6、12个月仍存在TWI的患者分别为53例(66.3%,53/80)、41例(51.3%,41/80)、35例(43.8%,35/80)、32例(40.0%,32/80)。TWI患者校正后的QT间期(QTc间期)在术后1 d大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519±52)ms对(491±40)ms, P<0.001],术后1个月QTc间期(517±34 ms)与术后1 d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756),术后3个月QTc间期小于术后1 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498±36)ms对(519±52)ms, P=0.005]。随访12.0(5.0 ~ 23.5)个月,随访期间导线参数稳定,有2例患者出现心力衰竭再住院事件。 结论:大多数心室异常顺序激动的患者行左束支起搏后会出现电张调整性T波现象,约50%患者的TWI在术后3个月内消失;TWI主要分布在V 3~V 6导联,V 4、V 5导联倒置T波振幅最大;QTc间期在术后延长,3个月左右恢复至术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暴发性心肌炎患者心电图特征分析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探讨暴发性心肌炎人群心电图特征,为暴发性心肌炎的诊断提供重要线索。方法:该研究为回顾性研究。入选2017年2月至2022年4月在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确诊为急性心肌炎的患者,根据临床诊断分为暴发性心肌炎组和非暴发性心肌炎组。以同期246名健康体检人群作为对照组,比较3组的临床资料及心电图特征。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心电图参数对暴发性心肌炎患者左心室射血分数的影响,构建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评估不同心电图参数对暴发性心肌炎的预测价值。结果:共纳入180例患者(暴发性心肌炎组123例,非暴发性心肌炎组57例),年龄(35.0±16.2)岁,男性106例(58.89%)。与非暴发性心肌炎组相比,暴发性心肌炎组患者心电图显著异常:窦性心动过速、室性心动过速/心室颤动(室颤)、逸搏心律、右束支传导阻滞、三度房室传导阻滞、ST段抬高、低电压、QTc间期延长、QRS波增宽的发生率更高( P均<0.05)。心电图参数显示,暴发性心肌炎组患者全导联QRS波振幅低于非暴发性心肌炎组( P<0.01)。暴发性心肌炎组的平均心率及QTc间期高于非暴发性心肌炎组及对照组( P均<0.05)。尽管ST段抬高在暴发性心肌炎组发生率更高,心电图参数显示除Ⅲ和aVF导联外,其余导联ST段水平均较对照组压低( P均<0.05),部分导联ST段改变在暴发性心肌炎组与非暴发性心肌炎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各导联在非暴发性心肌炎组与对照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QRS波增宽和心率增快是暴发性心肌炎组患者左心室收缩功能减低的影响因素( OR=16.914,95% CI:1.367~209.224, P=0.028; OR=1.026,95% CI:1.010~1.042, P=0.001)。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分析结果显示心率>86.90次/min,QTc>431.50 ms,RV5+SV1<1.72 mV对暴发性心肌炎诊断有一定预测价值。 结论:暴发性心肌炎患者存在显著且严重的心电图异常,心电图的特征性改变可为暴发性心肌炎患者的诊断提供重要线索。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高频QRS
编辑人员丨1周前
顾名思义,高频 QRS(High Frequency QRS,HFQRS)是指QRS波的高频成分,其可经一项特殊技术处理后而被测量.常规心电图主要检测0.05Hz~100Hz之间的低频成分,而高频QRS技术采集与测量的心电信号的频率均在100Hz以上,但其振幅比低频成分低出数百倍,故只能以微伏(μV)为单位计量.高频QRS是心肌缺血发病早期的指标,其在识别早期心肌缺血的敏感性和特异性明显优于传统心电图检测技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可充电动物遥测系统在自然状态小鼠心电监测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目的 探讨可充电动物遥测系统在自然状态小鼠心电监测中的应用,并提供自然清醒状态小鼠的心电参数.方法 20只C57小鼠(雌雄各半)安装植入式电极,连续记录小鼠全天24 h心电活动并分析其心电参数.结果 20只C57小鼠均完成24 h监测.C57小鼠全天平均心率为(493.55±73.29)次/分.雌鼠全天平均心率为(522.83±63.70)次/分,最大心率673.60次/分,最小心率385.90次/分.雄鼠全天平均心率为(464.27±70.55)次/分,最大心率641.60次/分,最小心率321.50次/分.雌性小鼠的全天平均心率快于雄性小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雄性小鼠夜间平均心率较白天平均心率增快,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白天07:00-19:00,夜间19:00-次日07:00小鼠相关心率变化指标结果显示,雌性小鼠白天平均心率较夜间平均心率增快,雄性小鼠白天平均心率较夜间平均心率减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麻醉状态下小鼠的心电指标结果显示,雌、雄小鼠P波振幅、P波时限以及R R间期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雄性小鼠的QRS时限较雌性小鼠延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雌、雄小鼠QRS振幅以及QT间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可充电动物遥测系统可安全、微损伤地对自由活动状态的小鼠进行24小时心电参数记录,其记录的信号清晰、稳定,可用于正常及急慢性模型小鼠自然状态下心率及心律的监测.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心电图QRS波时限特点及与预后关系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4/8/24
目的 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心电图QRS波时限的特点及和预后关系分析.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0年6月至2021年5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积水潭医院收治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共111例,设为观察组,观察组被进一步分为收缩性心力衰竭组(n=56)和舒张性心力衰竭组(n=55).另选择同期健康体检人员109例为对照组.比较收缩性心力衰竭组与舒张性心力衰竭组一般资料情况,比较观察组与对照组心电图QRS波时限及振幅,比较收缩性心力衰竭组与舒张性心力衰竭组QRS波时限及振幅,统计1年后慢性心力衰竭患者预后良好及预后不良情况,采用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慢性心力衰竭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结果 观察组QRS波时限长于对照组,QRS振幅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收缩性心力衰竭组QRS波时限长于舒张性心力衰竭组,QRS振幅高于舒张性心力衰竭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预后良好组89例(80.18%),预后不良组22例(19.81%),2组与年龄、病程、疾病类型无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与合并高血压、合并糖尿病、有无吸烟史、NYHA分级、QRS波时限、QRS振幅有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合并高血压、合并糖尿病、有无吸烟史、NYHA分级、QRS波时限、QRS振幅是影响慢性心力衰竭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心电图QRS时限延长,可能作为帮助诊断慢性心力衰竭疾病和评估病情严重程度的重要指标,可能是影响慢性心力衰竭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但本文关于慢性心力衰竭患者QRS波时限研究,实验人员仅采纳本院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存在一定局限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8/24
-
右心室造影辅助左束支区域起搏的应用效果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4/8/10
目的 研究右心室造影(RVG)辅助左束支区域起搏(LBBaP)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 采用回顾性研究,纳入2019年1月至2022年6月在该院接受LBBaP的67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收集患者基本信息,包括性别、年龄、临床诊断和心电图参数等.采用RVG三段法辅助LBBaP,具体操作为在右前斜30°透视下进行RVG,将三尖瓣瓣环最高点至右心室心尖部之间连一直线,然后将直线分为3等份,近中段交界处为LB-BaP 电极植入区域.术中同时满足单极起搏QRS波呈右束支阻滞形态,QRS波宽度(QRSd)<130 ms且V5导联左心室刺激到激动达峰时间(S-pLVAT)<90 ms,则定义为LBBaP手术成功.记录手术相关参数和并发症发生情况.术后1、3、6、12个月进行随访,记录电极参数、心电图和心脏彩色多普勒超声结果.结果 67例患者中,男43例,年龄为(65.0±8.0)岁;22例(32.8%)患者为病态窦房结综合征,45例(67.2%)患者为二度Ⅱ型及以上房室传导阻滞.术前QRSd为(103.0±22.0)ms.LBBaP手术成功61例(91.0%).手术时间为(134.6±32.3)min,X射线曝光时间为(43.6±12.6)min.起搏阈值为(0.8±0.4)V,R波感知振幅为(12.1±4.7)mV,阻抗为(741.2±130.8)Ω.在 1 V 起搏时,V5 导联 S-pLVAT 为(83.4±13.7)ms.术后 QRSd 为(116.5±18.3)ms.术中8例发生室间隔穿孔,1例发生束支损伤,无其他严重并发症.随访12个月,所有患者电极参数稳定.结论 RVG三段法辅助LBBaP是一种简单、可行且安全的生理性起搏方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8/10
-
九分区法左束支区域起搏临床应用的单中心经验
编辑人员丨2024/7/20
目的 评估九分区法左束支区域起搏(LBBaP)方法的可行性、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0年6月至2021年12月在泰达国际心血管病医院拟行九分区法LBBaP的患者.收集临床基线资料包括既往病史、QRS波时限、超声心动图.根据手术报告记录术中有无束支电位;左室达峰时间(Sti-LVAT);手术时长,心室导线起搏阈值、感知及阻抗.通过门诊电子病历系统记录患者术后相关并发症,记录随访期间心室阈值、R波振幅、阻抗.按照术中Sti-LVAT是否≤80 ms分为左束支起搏(LBBP)组和左室间隔部起搏(LVSP)组,比较两组心室导线的起搏阈值、感知和阻抗.结果 共纳入285例,263例成功行LBBaP,成功率为92.2%,其中男性148例(56.2%),年龄(63.4±9.1)岁,手术时长为(53.2±16.5)min,术后起搏QRS波时限为(115.4±18.1)ms.53例(20.2%)患者术中Sti-LVAT≥80 ms,为LVSP;210例(79.8%)Sti-LVAT<80 ms,为LBBP.术后12个月时心室导线的起搏阈值和感知均明显高于术中植入时,阈值均<1.5 V,导线阻抗明显低于术中植入时,并且趋于稳定,与术后24个月相关参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LBBP组相比,LVSP组Sti-LVAT[(67.9±7.1)ms,(84.0±3.1)ms]、自身QRS波时限[(94.3±16.7)ms,(110.4±19.7)ms]、起搏 QRS 波时限[(112.1±12.4)ms,(123.2±12.2)ms]更长(P 均<0.05).术后共10例出现手术相关并发症,并发症发生率3.8%.结论 九分区法LBBaP降低了手术难度、简化了手术流程、成功率高,具有可行性,手术相关并发症发生率较低、随访期间导线参数稳定.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7/20
-
房室传导阻滞病人左束支起搏与右心室起搏的临床对照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4/7/13
目的:比较房室传导阻滞病人右心室起搏(RVP)与左束支起搏(LBBP)的起搏特点及起搏参数长期稳定性.方法:回顾性纳入2021年4月-2023年4月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收治的50例需要植入起搏器的房室传导阻滞病人,25例病人接受了 RVP,作为RVP组,另外25例病人接受了 LBBP,作为LBBP组.比较两组手术时间、电极放置及透视时间、QRS间期、术中及随访时心室导联参数.结果:50例病人均成功完成起搏器植入.LBBP组术后QRS间期较术前明显缩短(P<0.01),而RVP组术后QRS间期呈现增加趋势(P<0.05),且RVP组术后QRS间期较LBBP组延长(P<0.01).术中LBBP组起搏阈值低于RVP组[(0.83±0.25)mV与(1.33±0.61)mV,P<0.01],R波振幅明显升高[(10.8±5.3)mV与(6.9±3.4)mV,P<0.01],两组起搏阻抗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LBBP组手术时间和透视持续时间明显长于RVP组(P<0.01).在随访过程中,RVP组与LBBP组起搏参数都保持稳定.结论:与RVP相比,LBBP具有更低的起搏阈值、更高的R波振幅和更短的QRS时间来实现更接近生理传导的起搏,表明LBBP是房室传导阻滞病人的一种生理起搏策略.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7/1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