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Venus-P自膨式肺动脉瓣经皮植入术的中期随访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评估经皮植入国产自膨式瓣膜Venus-P在治疗法洛四联症(TOF)术后肺动脉瓣重度返流中的中期临床结果。方法:回顾性研究。2017年12月至2020年12月郑州大学人民医院儿童心脏中心应用Venus-P成功为13例患者实施经皮肺动脉瓣植入术(PPVI),瓣膜型号为(31.9±3.1) mm。13例均为TOF术后合并肺动脉瓣重度返流患者,先前均采用跨环补片重建右心室流出道,其中男7例,女6例,年龄为(17.8±4.7)岁,体质量为(50.2±12.3) kg。13例患者均完成术后12个月的随访,对术后随访信息,如并发症发生情况,瓣膜及心脏功能改善情况和瓣膜相关的再干预情况等进行总结分析。术前和术后右心室舒张末期容积指数(RVEDVi)比较采用配对 t检验,纽约心脏病协会(NYHA)分级比较采用配对 Wilcoxon符号秩和检验。 结果:13例患者均成功实施PPVI,无死亡病例。术后6个月心脏磁共振检查示患者RVEDVi由术前(145.7±9.6) mL/m 2降至(100.2±12.2) mL/m 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术后6个月NYHA心功能分级较术前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1例患者术后12个月出现肺动脉瓣中度返流,超声心动图未见赘生物,血培养亦为阴性,6例患者术后肺动脉瓣无返流,其余6例肺动脉瓣均为轻度以下返流。1例患者术后第6天突发室性心动过速,给予同步电复律后转为窦性心律。除1例术后7个月因急性阑尾炎行阑尾切除术外,无瓣膜相关再干预病例。随访时间(22.8±8.0)个月,瓣膜支架结构完整,无移位、瓣周漏和支架断裂等,无血栓和冠脉受压等并发症。 结论:自膨式Venus-P PPVI对于TOF术后肺动脉瓣重度返流患者安全、有效,中期临床结果满意,但尚需更大样本量和更长时间的临床研究。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不同类型胰腺囊性肿瘤的诊断与治疗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不同类型胰腺囊性肿瘤(PCNs)的诊断与治疗。方法:采用回顾性描述性研究方法。收集2009年1月至2018年12月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收治的244例PCNs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男70例,女174例;中位年龄为43岁,年龄范围为5~79岁。根据患者术前评估结果和术中探查结果确定手术方式。观察指标:(1)PCNs分类和临床病理学情况。(2)PCNs患者术前CA19-9水平情况。(3)影像学检查结果。(4)手术情况。(5)术后并发症情况。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 ± s表示。计数资料以绝对数或百分比表示,组间比较采用 χ2检验。 结果:(1)PCNs分类和临床病理学情况:244例PCNs患者中,浆液性囊性瘤(SCN)76例,黏液性囊性瘤(MCN)56例,实性假乳头状瘤(SPN)96例,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瘤(IPMN)16例。76例SCN患者中,男22例、女54例;年龄为(51±14)岁,年龄范围为22~78岁;32例术前有腹痛,44例术前无腹痛;47例肿瘤位于胰腺体尾部,29例肿瘤位于胰腺头颈部。76例SCN患者术后病理学检查结果均为良性。56例MCN患者中,男16例、女40例;年龄为(49±16)岁,年龄范围为20~79岁;34例术前有腹痛,22例术前无腹痛;35例肿瘤位于胰腺体尾部,21例肿瘤位于胰腺头颈部。56例MCN患者中,11例术后病理学检查结果为恶性。96例SPN患者中,男21例、女75例;年龄为(32±14)岁,年龄范围为5~68岁;42例术前有腹痛,54例术前无腹痛;58例肿瘤位于胰腺体尾部,38例肿瘤位于胰腺头颈部。96例SPN患者中,1例术后病理学检查结果为恶性。16例IPMN患者中,男11例、女5例;年龄为(56±10)岁,年龄范围为41~76岁;11例术前有腹痛,5例术前无腹痛;4例肿瘤位于胰腺体尾部,12例肿瘤位于胰腺头颈部。16例IPMN患者中,6例术后病理学检查结果为恶性。(2)PCNs患者术前CA19-9水平情况:76例SCN患者中,9例术前CA19-9水平升高;67例术前CA19-9水平正常。56例MCN患者中,7例术前CA19-9水平升高,49例术前CA19-9水平正常。96例SPN患者中,14例术前CA19-9水平升高,82例术前CA19-9水平正常。16例IPMN患者中,4例术前CA19-9水平升高,12例术前CA19-9水平正常。244例PCNs患者中,226例为良性PCNs,18例为恶性PCNs。226例良性PCNs患者中,26例CA19-9水平升高;18例恶性PCNs患者中,8例CA19-9水平升高,两者术前CA19-9水平升高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15.084, P<0.05)。(3)影像学检查结果:244例患者中,163例行超声造影检查,其中SCN 59例,MCN 37例,SPN 55例,IPMN 12例。163例行超声造影检查患者中,82例检查结果与术后病理学检查结果一致,诊断符合率为50.3%(82/163)。其中,SCN、MCN、SPN、IPMN的诊断符合率分别为67.8%(40/59)、54.1%(20/37)、32.7%(18/55)、4/12。244例患者中,198例行CT检查,其中SCN 60例,MCN 44例,SPN 82例,IPMN 12例。198例行CT检查的患者中,135例检查结果与术后病理学检查结果一致,诊断符合率为68.2%(135/198),其中SCN、MCN、SPN、IPMN的诊断符合率分别为76.7%(46/60)、79.5%(35/44)、58.5%(48/82)、6/12。(4)手术情况:244例患者均根据术前评估结果和术中探查结果成功施行手术,术中无死亡病例。76例SCN患者中,20例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20例行保留脾脏的胰体尾切除术、14例行胰体尾切除合并脾切除术、9例行肿瘤局部切除术、7例行保留十二指肠的胰头切除术、6例行胰腺中段切除术。56例MCN患者中,20例行胰体尾切除合并脾切除术、16例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9例行保留脾脏的胰体尾切除术、8例行胰腺中段切除术、3例行肿瘤局部切除术。96例SPN患者中,34例行胰体尾切除合并脾切除术、23例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15例行保留脾脏的胰体尾切除术、12例行肿瘤局部切除术、8例行胰腺中段切除术、3例行保留十二指肠的胰头切除术、1例行全胰腺切除术。16例IPMN患者中,9例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3例行胰体尾切除合并脾切除术、3例行全胰腺切除术、1例行保留脾脏的胰体尾切除术。(5)术后并发症情况:76例SCN患者中,17例发生胰瘘(生化瘘12例、B级胰瘘5例),7例腹腔感染,1例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患者发生胃排空延迟,1例腹腔出血,1例乳糜瘘,1例胰腺中段切除术患者术后发生胰肠吻合口瘘。56例MCN患者中,7例发生胰瘘(生化瘘2例、B级胰瘘5例),3例腹腔感染,2例胆瘘,1例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患者发生胃排空延迟,1例消化道出血,1例术后门静脉血栓形成。96例SPN患者中,14例发生胰瘘(生化瘘5例、B级胰瘘8例、C级胰瘘1例),6例腹腔感染,4例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患者发生胃排空延迟,2例腹腔出血或消化道出血,1例胆瘘,1例术后门静脉血栓形成。16例IPMN患者中,3例发生胰瘘(生化瘘、B级胰瘘、C级胰瘘各1例),2例腹腔出血或消化道出血,1例腹腔感染,1例胆瘘,1例围术期死于肺栓塞。所有并发症根据病情的严重程度,选择保守治疗、经皮穿刺置管引流、介入治疗或二次手术,均好转出院。 结论:PCNs主要包括SCN、MCN、SPN、IPMN。各型PCNs缺乏典型的临床症状,实验室检查也缺乏特异性。术前CA19-9水平可对PCNs术前良恶性判断提供一定参考。影像学检查是PCNs主要的诊断依据。PCNs应严格把握手术指征,有手术指征时应积极手术治疗。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机械血栓清除术在急性下肢缺血治疗中的应用价值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评价机械血栓清除术治疗急性下肢缺血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6月至2019年9月经Rotarex机械血栓切除系统治疗的50例下肢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术中腘动脉破裂4例,技术成功率为92%。7例辅以导管接触性溶栓治疗;4例采用经皮血管腔内成形术;39例采用经皮血管腔内成形术联合支架植入术。手术前后50例患者的踝肱指数分别为0.18±0.24和0.64±0.28( t=12.87, P<0.001)。43例获得临床成功。随访的1~24个月内,截肢5例;足趾溃疡坏疽未好转2例;血栓复发9例;未观察到出血等并发症。术后3、6、12个月一期通畅率分别为92%、84%、74%。 结论:机械血栓切除系统治疗急性下肢缺血是安全、有效的,具有较理想的短期通畅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腰椎融合术后邻近节段疾病的微创治疗现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邻近节段退变(adjacent segment degeneration,ASDeg)是腰椎融合术后的常见并发症之一,其主要表现为邻近椎间盘突出、邻近椎体骨折或滑脱、邻近节段侧凸畸形、椎管狭窄或关节突关节退变等。当具有影像学ASDeg表现的患者出现腰骶痛、根性下肢痛或间歇性跛行等临床症状时,则称为邻近节段疾病(adjacent segment disease,ASDis),此时往往需要再手术治疗。目前开放术式已广泛应用于ASDis的治疗,包括经后路融合术及经椎间孔入路融合术等,传统手术疗效显著,但其始终存在手术创伤大、术中失血多、手术时间和住院时间长、术后恢复慢等诸多弊端,所以外科医生正在积极尝试将各类微创术式应用于ASDis的治疗。前路腰椎椎体间融合术(anterior lumbar interbody fusion,ALIF)对椎间隙高度及腰椎生理前凸恢复效果更优,但同时也存在较高的血管、泌尿系统及腹腔脏器损伤风险。微创经椎间孔腰椎椎体间融合术(minimally invasive transforaminallumbar interbody fusion,MIS-TLIF)在肌肉(如多裂肌)及韧带保护方面效果显著,但较开放术式,MIS-TLIF对冠状面和(或)矢状面畸形的矫正效果有限,且存在较高的上关节突关节破坏发生率。外侧腰椎椎体间融合术(later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LLIF)的冠状面和(或)矢状面畸形矫正效果显著,椎间隙处理彻底、椎间融合率高,椎间隙高度恢复佳,但因髂嵴的遮挡使其应用受限,且有损伤腰丛及髂血管的风险。极外侧腰椎椎体间融合术(extreme later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XLIF)的髂血管损伤风险低,对原内植物影响小,椎间融合效果好,但不适用于曾有腹膜后手术史、罹患腹膜后脓肿或存在血管变异的患者,术中常需神经电生理监测。斜外侧腰椎椎体间融合术(oblique lumbar interbody fusion,OLIF)较开放术式存在手术创伤小、常见并发症(如硬脊膜损伤)风险低等优点,但因其术中需牵拉交感神经,可能会导致术后肢体冷热障碍,从而影响对手术减压效果的判断。经皮内镜腰椎间盘切除术(percutaneous endoscopic lumbar discectomy,PELD)在充分减压神经及硬膜囊的同时,对脊柱后方组织结构损伤较小,但是不适用于患有ASDis合并严重椎管狭窄、腰椎滑脱或马尾综合征的患者,同时,PELD的学习曲线较其他术式更为陡峭。经皮内镜腰椎椎体间融合术(percutaneous endoscopic lumbar interbody fusion,PELIF)同样存在学习曲线陡峭、易损伤出口神经的缺点,但较开放术式存在出血少、住院时间短、恢复快、并发症(如深静脉血栓、肺栓塞)少等优点。通过文献检索,对不同微创术式治疗ASDis的优、劣势以及不同微创术式的适应证进行综述,以期为未来微创手段治疗ASDis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依替巴肽致血小板减少文献病例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分析依替巴肽致血小板减少的临床特点。方法:检索中国知网、万方、维普、PubMed、Web of Science和Embase数据库(截至2020年5月31日),收集依替巴肽致血小板减少的病例报告类文献,记录患者一般情况、依替巴肽应用情况、血小板减少发生情况、临床处置和转归等信息,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结果:纳入分析的患者共30例,男性17例,女性13例;年龄34~86岁,平均63岁;依替巴肽用药指征为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者20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者9例,盆腔恶性肿瘤切除术前心脏评估者1例。29例有合并用药记录者均联用了肝素类药物,同时联用阿司匹林者25例,氯吡格雷者22例。30例患者应用依替巴肽前血小板计数(PLT)为(129~398)×10 9/L,用药后降至(<1~78)×10 9/L,轻度、重度、极重度血小板减少者分别为1、2、27例。应用依替巴肽至发生血小板减少的时间,29例为1~24 h(≤6 h者21例),1例为174 h(连续用药168 h)。30例患者中10例无临床症状,14例有出血症状(其中5例合并血红蛋白减少),1例仅出现血红蛋白减少,5例出现其他症状。除1例患者发生血小板减少前已停药6 h外,余29例患者均在血小板减少发生后立即停用依替巴肽;7例未给予其他干预,1例给予糖皮质激素和咖啡酸片治疗,其余22例给予输注血小板、输注红细胞等治疗。除1例患者无血小板减少好转时间记录外,29例血小板减少于停药后7 h~12 d好转。3例患者在停药后发现血栓形成(1例死亡)。2例患者再次应用依替巴肽后再次发生血小板减少,停药并治疗后均好转,但1例最终因感染性休克、多器官衰竭等死亡。 结论:依替巴肽可导致极重度血小板减少,多发生在用药后6 h内,可无出血症状。停用依替巴肽并视病情给予输注血小板等治疗,症状多可好转。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Rotarex机械血栓切除系统在下肢动脉血栓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2024/4/13
目的 探讨Rotarex机械血栓切除系统在下肢动脉血栓中的应用并评价其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应用Rotarex治疗的61例(71 条患肢)下肢动脉血栓患者临床资料,急性期35例,亚急性期21例,慢性期5例.远端流出道差的患者应用保护伞,鞘管连接高压滴注生理盐水,球囊扩张后出现限流型夹层者行支架置入.术中远端血管栓塞者联合导管抽吸取栓.血栓栓塞患者术后抗凝治疗,原位血栓形成患者术后双抗治疗.术后1月、3月、6月彩色多普勒超声或CT血管成像(CTA)随访.结果 59例应用6F Rotarex治疗,2例应用8F Rotarex治疗.10例应用保护伞,49例行球囊扩张治疗,5例支架置入,10例联合应用导管吸栓;4例血管破裂,3例球囊压迫成功止血,1例胫腓干破裂应用覆膜支架修复.严重不良事件4例,围术期截趾7例.随访3~6月(平均4.9月),1例6月后再次出现缺血症状,行支架治疗,余随访期间无下肢缺血症状发生.结论 Rotarex机械血栓切除系统治疗下肢动脉血栓,具有微创、快速、高效的优点,联合导管抽吸、支架置入等方法,可进一步维持血管通畅,快速缓解下肢缺血症状.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4/13
-
经皮脊柱内镜在单节段或跳跃性多节段胸椎黄韧带骨化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2024/1/13
探讨经皮脊柱内镜在单节段或跳跃性多节段胸椎黄韧带骨化中的应用效果。 方法:选择我院2018年6月-2021年3月单节段或跳跃性多节段胸椎黄韧带骨化患者20例为对象,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各10例。对照组采用传统开放性后路椎板切除减压手术治疗,观察组采用经皮脊柱内镜手术治疗。术后7天对患者效果进行评估,并完成6个月随访,比较2组日本骨科协会( JOA)评分、手术指标、视觉模拟疼痛( VAS)评分、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结果:2组术后6个月JOA评分均得到明显提高;观察组术后6个月躯体感觉、下肢运动、下肢感觉及括约肌功能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 05);观察组术后7天VAS评分低于术前(P<0. 05);观察组手术时间、出血量、术后7天VAS评分均短(少)于对照组(P<0. 05);观察组术后腰背僵硬、脑脊液漏、下肢静脉血栓、术后腹胀、下肢感觉恶化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 05)。结论:经皮脊柱内镜用于单节段或跳跃性多节段胸椎黄韧带骨化中能提高JOA评分,手术创伤较小,有助于减轻患者疼痛,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值得推广应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1/13
-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并血栓形成手术编码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10/28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并血栓形成是血管外科常见急症,通常采用动脉旁路术、动脉内膜剥脱术及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支架置入术等手术方式进行治疗,其治疗目的是重建动脉血流通道,其手术术式和组合方式多样.以实例分析临床常见治疗术式及其ICD-9-CM-3手术分类编码,其中动脉旁路术39.29,动脉内膜切除术(剥脱术)38.18,经皮血管成形术39.50,支架置入术:药物洗脱支架00.55和00.60、非药物洗脱39.90,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继发感染形成坏疽时,需截肢治疗,分类于84.1-下肢截断术.编码员应熟悉主要手术选择原则及治疗该疾病的各种手术术式,阅读手术记录,查阅ICD-9-CM-3指导手册时注意另编码、包括及不包括,提高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手术编码的准确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10/28
-
超声引导下经皮球囊扩张术应用于血管通路狭窄治疗的效果观察
编辑人员丨2023/10/28
目的 探究超声引导下经皮球囊扩张术应用于动静脉内瘘狭窄治疗中的效果.方法 2018年1月—2022年9月湖北省黄冈市浠水县中医院开展动静脉内瘘狭窄手术治疗探究,从收治的此类患者中随机选取病例,共82例,按照选取顺序编号,采用随机分组,设为对照组及试验组,前者开展经皮血栓切除术治疗,后者开展超声引导下经皮球囊扩张术治疗,比较2组内瘘通畅率、再狭窄发生情况、手术后并发症和相关临床指标.结果 试验组手术后3个月、6个月、12个月内瘘通畅率分别为90.24%、85.36%、80.47%,均高于对照组(x2=3.998,4.232、4.661,P=0.046,0.040、0.031);手术后3个月、6个月、12个月内瘘再狭窄率分别为2.44%、7.32%、14.63%,均低于对照组(x2=3.905、4.479、5.185,P=0.048、0.034、0.023);试验组并发症发生率为2.44%,低于对照组(x2=3.905,P=0.048);试验组手术后狭窄处内径、透析血流量、内瘘自然流量大于对照组(t--12.425、5.391、7.875,均P<0.001).结论 在动静脉内瘘狭窄患者治疗中,超声引导下经皮球囊扩张术应用于血管通路狭窄/闭塞治疗时安全性较高,能够改善再狭窄,利于患者内瘘震颤恢复,值得推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10/28
-
AngioJet机械吸栓与置管溶栓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成本效益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8/19
背景与目的:下肢深静脉血栓(DVT)是住院患者常见的并发症,目前对其治疗倾向于快速清除血栓,以减少血栓后遗症的出现.方法主要包括导管接触性溶栓(CDT)及经皮机械性血栓清除术(PMT),但对CDT和PMT的适应证仍有一定争议,卫生经济学方面也缺少相关研究,无法衡量CDT和PMT治疗方法使患者受益的情况.本研究旨在通过分析接受外科治疗的下肢DVT患者来综合评估比较CDT和AngioJet两种治疗方式对患者的获益情况,为临床医生选择合适的治疗方式提供一些建议,使患者在疗效、生活、经济上能够得到最大的获益.方法:收集苏北人民医院血管外科2018年12月—2020年8月确诊下肢DVT并接受CDT或AngioJet方式治疗的患者临床与随访数据,分析疗效(证候积分)、成本效益,以及随访彩超复查结果、Villalta评分及CIVIQ-2评分.结果:共纳入79例下肢DVT患者,其中AngioJet治疗47例(AngioJet组),CDT治疗32例(CDT组).两组患者一般资料与耗材使用情况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治疗后症状均明显好转,AngioJet组痊愈率高于CDT组(34.04%vs.12.50%,P<0.05),两组住院时间无明显差异(P>0.05),AngioJet组住院费用明显高于CDT组(77 498.11元vs.66 092.58元,P<0.05),但AngioJet组每达到1%的痊愈率的费用低于CDT组(2 579.83元vs.5 287.41元).两组术后随访彩超复查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Villalta评分及CIVIQ-2评分均显示,AngioJet组治疗效果均优于CDT组(均P<0.01).结论:AngioJet及CDT均可有效地治疗下肢DVT,AngioJet对于下肢DVT患者来说是卫生经济效益较高的治疗方式,同时提供患者更好的生活质量.经济允许情况下可考虑选用AngioJet治疗方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1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