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症肌无力的治疗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6天前
重症肌无力(MG)是一种常见的神经肌肉接头(NMJ)传递障碍性疾病,主要由NMJ的乙酰胆碱和肌肉特异性受体酪氨酸激酶传递受阻、免疫系统障碍、基因等因素所引起.MG患者的主要症状是骨骼肌无力和异常疲劳,严重情况下可能导致呼吸或吞咽困难,危及生命.MG可发生在各个年龄阶段,治疗周期长且复杂.随着对疾病认识的不断提高,相关诊断和治疗取得了较为显著的进步,尤其是药物治疗方面取得了许多新的进展.MG治疗主要包括胆碱酯酶抑制剂、肾上腺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胸腺切除术等.对于MG危象的治疗主要包括免疫球蛋白、血浆置换、免疫吸附等方法,以及新型的血浆交换技术和辅助机械通气.随着药物的多样性进展,临床上对于药物的选择也有了更多考量,如经济能力、病情严重程度、疗效持久性、不良反应的严重程度等.该综述着重介绍了MG治疗药物的作用机制、主要适应证、用药方式和不良反应等内容,以便更好地选择符合病情的药物.该综述也提及部分其他的对MG可能有治疗作用的药物,特别是一些临床治疗效果较好的新型药物,如靶向生物制剂、补体抑制剂.通过该综述的阐述,可以更精准地选择合适的治疗药物,为患者减轻痛苦,同时也为药物研发提供未来方向.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病人早期肺康复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6天前
肺康复是对病人进行全面评估后,通过制定运动训练、呼吸锻炼、营养干预等个体化治疗方案,以期减轻症状,提高自理能力,改善长期健康状况的一种综合干预措施.自美国胸科医师学会于1974年首次提出肺康复定义以来,经过几十年的发展,肺康复的形式及内容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从仅仅作为药物治疗的补充慢慢变成了一项综合性的治疗方式.目前肺康复主要包括呼吸肌锻炼、运动训练、辅助排痰、机械通气、营养支持等多个方面内容,其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病人肺功能的康复作用已获得广大医务工作者的认可.同时,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后的入院早期进行适当的肺康复训练也已获得越来越多研究者的关注.该文通过检索国内外相关文献来综述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早期肺康复的研究进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胃出口梗阻的诊疗进展
编辑人员丨6天前
胃出口梗阻也称幽门阻塞或狭窄,是指由于十二指肠、胃远端、幽门管、幽门前区机械压迫或阻塞引起的幽门狭窄,患者会出现胃内容物不能通过的现象,并可伴有恶心、呕吐、腹痛和食欲减退等相关症状,这大大降低了患者的生命质量,对个体影响极大,危害程度极高,科学治疗该病具有极其重要的社会意义.根据胃出口梗阻的发病机制,本文就其临床诊断情况以及治疗策略作一综述,从而为胃出口梗阻的诊疗情况提供一定的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下肢动脉减容术中的远端栓塞保护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下肢动脉准分子激光消融(excimer laser ablation,ELA)和机械性血栓清除(percutaneous mechanical thrombectomy,PMT)术中远端栓塞保护(distal embolic filter protection,DEFP)的应用策略。方法:收集2019年10月至2021年8月下肢动脉ELA或PMT术中进行DEFP的29例患者临床资料,回顾分析保护伞的选择、应用指征及策略,分析较大栓子捕获的高风险因素。结果:29例患者中,男21例,女8例,年龄(70.3±11.0)岁。共计29条肢体,32处病变:支架内再狭窄(ISR)5处,血栓形成或栓塞10处,慢性完全闭塞性病变(CTO)17处,根据病变性质选择减容装置。保护伞释放与回收技术成功率100%,栓子总体捕获率77.3%,较大栓子捕获率36.4%,术中远端栓塞发生率3.4%。ELA治疗高度钙化CTO病变或长段ISR病变时,较大栓子捕获率均高达60.0%,且前者较治疗非高度钙化CTO病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下肢动脉ELA和PMT术中选择性应用保护伞,对预防远端栓塞具有重要意义。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机械减容技术在下肢动脉硬化闭塞性病变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机械减容技术在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性病变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6月至2020年6月北京大学第三医院介入血管外科应用Rotarex机械减容治疗的52例下肢动脉硬化闭塞患者的临床资料。男性37例,女性15例,年龄(69.4±10.1)岁(范围:47~89岁)。病变位于髂动脉6例,股腘动脉42例,同时累及髂动脉和股腘动脉4例。所有患者应用Rotarex机械减容,残余狭窄>50%的患者同期行腔内血管成形术,部分患者应用药物涂层球囊,必要时植入支架。收集患者手术情况、并发症情况、术后靶血管再狭窄、再次手术情况等。数据比较采用配对样本 t检验和秩和检验,并应用Kaplan-Meier生存曲线分析术后靶血管通畅率。 结果:52例患者均成功行血运重建,技术成功率100%。所有患者行动脉腔内血管成形术,11例应用药物涂层球囊扩张;24例患者植入支架共26枚(2例植入2枚支架),其中9例为髂动脉支架,15例为股腘动脉支架,支架长度为(11.3±3.3)cm(范围:6~23 cm)。术中发生远端栓塞2例,均以大腔导管抽吸方法取出栓子。1例髂动脉病变患者术后发生靶病变急性闭塞,急诊行股动脉切开取栓术,术后恢复良好。患者住院时间(4.8±1.9)d(范围:2~9 d),出院时踝肱指数为0.81±0.16,较术前的0.34±0.16明显改善( t=-25.160, P<0.01),卢瑟福分级为[ M(IQR)]1(1),较术前的3(1)明显降低( Z=-6.825, P<0.01)。中位随访时间19个月(范围:6~42个月)。随访期间,2例患者因停用抗血小板药物,分别于术后2周和2个月时发现靶血管急性血栓形成,其中1例因静息痛明显再次行血运重建,另1例因消化道出血,不能行抗凝治疗,未再次手术;4例患者死亡,死亡原因为腹腔感染1例,肺癌1例,冠心病2例;13例患者超声提示靶血管病变再狭窄>50%,均位于股腘动脉,其中3例再次行腔内治疗。本组患者术后半年、1年和2年的靶血管累积通畅率分别为94.2%、87.4%和51.4%,股腘动脉病变术后半年和1年的靶血管累积通畅率分别为92.9%和84.3%。 结论:对于下肢动脉硬化闭塞性病变,采用Rotarex机械减容安全有效,与动脉腔内血管成形术联合应用可减少股腘动脉支架的应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二维斑点追踪成像联合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对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疑诊患者冠状动脉显著狭窄的预测价值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联合二维斑点追踪成像(2D-STI)技术和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RT-3DE)评估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NSTE-ACS)疑诊患者左心室(左室)心肌应变及机械同步性,探讨超声联合指标对冠状动脉显著狭窄的预测价值。方法:入选2020年12月至2021年6月于解放军南部战区总医院心血管内科就诊的入院24~72 h内拟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的NSTE-ACS疑诊患者95例。所有患者在冠状动脉造影术前均行超声心动图检查,应用2D-STI评估左室心肌整体收缩期峰值纵向应变(GLPS)及分支区域收缩期峰值应变(TLPS),同时行RT-3DE分析得到心肌16节段达最小收缩容积时间离散度(Tmsv16-SD)、达最小收缩容积最大时间差(Tmsv16-Dif)及经R-R间期校正后的达最小收缩容积时间离散度(Tmsv16-SD/R-R)等左室机械同步性参数。根据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存在冠状动脉左主干或其他任意主支管腔直径狭窄≥70%的患者为冠状动脉显著狭窄组(53例),左主干及各主支狭窄均<70%患者为冠状动脉非显著狭窄组(42例),比较两组间一般临床特征、左室心肌应变和机械同步性参数的差异,并建立二分类Logistic回归模型,绘制单一及联合超声参数预测冠状动脉显著狭窄的ROC曲线,计算ROC曲线下面积(AUC)。结果:与冠状动脉非显著狭窄组相比,显著狭窄组左室心肌应变参数GLPS减低,左室机械同步性参数Tmsv16-SD、Tmsv16-Dif、Tmsv16-SD/R-R增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GLPS和Tmsv16-SD、Tmsv16-Dif、Tmsv16-SD/R-R单独预测NSTE-ACS疑诊患者冠状动脉显著狭窄的AUC分别为0.78、0.69、0.71和0.67。GLPS与Tmsv16-Dif双指标联合试验预测冠状动脉显著狭窄的结果为:串联试验的特异性为90.5%;并联试验的敏感性为83.0%;联合指标预测试验的敏感性为90.7%,特异性为60.1%,AUC为0.82(95% CI=0.73~0.89),约登指数为0.508。 结论:NSTE-ACS疑诊患者存在冠状动脉显著狭窄时,多有左室心肌应变减低及机械运动失同步。联合评价左室心肌应变和机械同步性可以作为无创识别疑诊NSTE-ACS患者冠状动脉存在显著狭窄的方法之一,有助于筛选需要侵入性检查的患者。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早期运动安全管理方案在ICU机械通气患者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评价对重症监护病房(ICU)机械通气患者应用早期运动安全管理方案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采用历史对照的观察性研究方法,选择2019年4月至6月济宁医学院附属医院ICU收治的45例重症呼吸衰竭机械通气患者作为观察组,实施早期运动安全管理方案,包括:联合ICU医生、ICU护士、呼吸治疗师、康复师、营养师和心理咨询师组建多学科安全管理团队,共同制定患者早期运动计划;配置运动及安全防护设备;评估早期运动风险,制定早期运动处方;制定营养处方和心理处方;开展患者早期运动宣教并与患者及时交流;加强团队成员培训。从2019年1月至3月入院接受机械通气治疗的重症呼吸衰竭患者中,选择45例性别、年龄和人工气道方式与观察组相匹配的患者作为对照组,该组患者机械通气常规护理包括:病情监护、用药护理、环境管理和常规检查协助等。比较两组患者护理干预后抑郁焦虑情绪、舒适度、肺功能和生活质量的改善情况,以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性别、年龄和人工气道方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实施护理干预前,两组患者抑郁焦虑情绪、舒适度、肺功能和生活质量比较无明显差异。给予不同护理方案干预后,两组患者上述情况均明显改善,且以观察组改善更为显著,表现为:观察组干预后患者医院焦虑抑郁量表(HAD)评分和用力肺活量(FVC)明显低于对照组〔HAD评分(分):10.80±2.54比17.51±3.66,FVC(L):1.81±0.42比2.23±0.39,均 P<0.01〕,舒适状况量表(GCQ)评分、1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FEV1/FVC比值、FEV1占预计值百分比(FEV1%)和简明健康调查量表(SF-36)各个维度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GCQ评分(分):110.87±5.33比96.93±3.02,FEV1(L):1.99±0.37比1.71±0.15,FEV1/FVC比值:0.88±0.04比0.84±0.03,FEV1%:(88.98±8.57)%比(80.41±4.45)%,心理功能评分(分):49.74±9.88比40.17±8.95,躯体功能评分(分):27.65±9.46比20.32±9.53,社会关系评分(分):62.14±6.33比50.28±8.76,一般健康评分(分):38.61±8.48比30.63±8.93,均 P<0.01〕。观察组患者并发症总体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24.44%比57.78%, P<0.01)。 结论:对ICU机械通气患者应用早期运动安全管理方案,可以提高临床疗效,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同时可以进一步规范医护人员的行为,保证早期运动顺利开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姜黄素结合三维生物打印的甲基丙烯酸酐化明胶水凝胶可减少活性氧诱导的脂肪干细胞凋亡并提高糖尿病创面移植物的存活率
编辑人员丨6天前
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AGE)与AGE受体(AGER)相互作用,可产生活性氧,导致皮肤Fb和血管内皮细胞凋亡,从而阻碍糖尿病创面愈合。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韩春茂教授和王新刚教授团队在《Burns & Trauma》杂志发文《Curcumin?incorporated 3D bioprinting gelatin methacryloyl hydrogel reduces reactive oxygen species?induced adipose?derived stem cell apoptosis and improves implanting survival in diabetic wound》。该团队制备了一种含有姜黄素的三维生物打印甲基丙烯酸酐化明胶(GelMA)水凝胶支架,将其植入脂肪干细胞(ADSC)并应用于小鼠糖尿病创面。通过结构表征、蛋白质印迹法、活性氧和细胞凋亡测定来评估其抗氧化和抗细胞凋亡活性,并通过创面愈合实验评估了姜黄素通过AGE/AGER/核因子κB p65途径对细胞凋亡的潜在调节作用。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到,质量分数10%的GelMA水凝胶支架具有较好的机械性能和生物相容性,其圆形网状结构使其具有可打印性;苏木精?伊红染色显示,应用姜黄素?GelMA?ADSC的全层皮肤缺损裸鼠在第14、21天创面再上皮化更好;原位末端标记检测显示,姜黄素可减轻皮肤组织的细胞凋亡;血管内皮标志物CD31和α平滑肌肌动蛋白检测提示,姜黄素?GelMA?ADSC可诱导血管生成,从而加速糖尿病创面愈合。该研究说明姜黄素?GelMA?ADSC水凝胶是一种可有效加速创面愈合的生物材料。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压力控制容量保证通气联合个性化呼气末正压通气对脑肿瘤手术患者氧合功能及术后肺部并发症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术中采用压力控制容量保证通气(PCV-VG)模式联合个性化呼气末正压通气(PEEP)的通气策略,对脑肿瘤手术患者氧合功能及术后肺部并发症(PPCs)发生率的影响。方法:选择2023年1月至2023年6月临沂市人民医院60例择期行脑肿瘤手术的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PCV-VG通气模式组(T组)和容量控制通气(VCV)模式组(C组),每组30例。T组因病情变化排除1例,实际纳入29例患者。T组采用PCV-VG通气模式并通过滴定PEEP寻找动态肺顺应性(Cdyn)最大值,与Cdyn最大值对应的PEEP即为最佳PEEP,保持至机械通气结束。C组采用VCV加5 cmH 2O定值PEEP的通气模式。所有患者于麻醉诱导前(T 1)、设定通气模式后15 min(T 2)、拔管后15 min(T 3)进行动脉血气分析,记录动脉血氧分压(PaO 2)、二氧化碳分压(PaCO 2)、乳酸(Lac)和血糖(Glu),计算氧合指数(PaO 2/FiO 2)。记录术前、术后72 h白细胞(WBC)、C-反应蛋白(CRP)、降钙素原(PCT)水平。观察术后72 h PPCs的发生率。 结果:C组和T组PaO 2、PaCO 2的分组效应及时间效应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交互效应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C组和T组PaO 2/FiO 2的分组效应、时间效应和交互效应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T组滴定得出的最佳化PEEP的平均值为7.48 cmH 2O,对应平台压(Pplat)的平均值为14.90 cmH 2O,对应Cdyn最大值的平均值53.37 ml/cmH 2O,与C组定值5 cmH 2O PEEP对应的Pplat和Cdyn相比,T组最佳化PEEP对应的Pplat低于C组( P<0.05),Cdyn高于C组( P<0.05)。T组术后72 h的CRP水平、PPCs的发生率明显低于C组(均 P<0.05)。 结论:与VCV相比,PCV-VG联合个性化PEEP的通气模式能够改善脑肿瘤患者术中肺通气及氧合功能,减少术后72 h肺部炎症的发生,降低PPCs的发生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添加益生菌对脓毒症患儿的远期肺保护作用及其机制探讨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观察补充益生菌对脓毒症患儿自然杀伤T细胞(NKT细胞)和炎症因子的影响及其对远期肺功能的保护作用。方法:选择2021年3月至2022年5月河南省人民医院儿童重症监护病房(PICU)收治的100例脓毒症患儿作为研究对象,并将患儿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安慰剂组和益生菌组,每组50例。两组除给予常规治疗外,益生菌组口服或鼻饲益生菌0.5 g,每日3次,连用30 d;安慰剂组口服安慰剂。另外选择40例健康体检儿童作为健康对照组。于治疗前、治疗7 d和随访时测定两组脓毒症患儿血浆白细胞介素(IL-4、IL-10)、γ-干扰素(IFN-γ)、免疫球蛋白E(IgE)水平,以及外周血和诱导痰液中NKT细胞比例、肺功能水平,并与健康对照组进行对比分析。绘制Kaplan-Meier曲线比较两个脓毒症组咳嗽变异性哮喘(CVA)累积生存率的差异;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法探讨各因素对诱导痰液中NKT细胞比例的影响。结果:最终安慰剂组死亡2例,失访4例;益生菌组死亡3例,失访5例。治疗7 d,两组脓毒症患儿炎症因子水平均呈缓慢下降趋势,虽然益生菌组降低更为明显,但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至随访期,益生菌组炎症因子的下降幅度进一步增加,IL-4及IL-10水平与安慰剂组比较差异出现统计学意义〔IL-4(ng/L):20.3±9.3比27.6±11.9,IL-10(ng/L):23.1±6.8比14.4±4.4,均 P<0.05〕,并伴有IgE水平明显下降(μg/L:53.0±15.6比64.2±16.9, P<0.05)。流式细胞术检测结果显示,两组患儿外周血NKT细胞比例均处于逐渐回落状态,治疗7 d益生菌组外周血NKT细胞比例即较安慰剂组明显下降〔(4.2±0.9)%比(5.3±1.2)%, P<0.05〕,且随访期间外周血及诱导痰液中NKT细胞比例均明显低于安慰剂组水平〔外周血:(2.4±0.9)%比(2.9±0.8)%,诱导痰:(2.5±0.8)%比(3.5±1.0)%,均 P<0.05〕,并与健康对照组儿童相接近;同时益生菌组患儿肺功能指标包括呼气峰流速占预计值的百分比(PEF%)及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用力肺活量(FEV1/FVC)比值均明显高于安慰剂组〔PEF%:(91.3±4.8)%比(85.8±8.6)%,FEV1/FVC比值:(91.8±4.7)%比(87.2±7.4)%,均 P<0.05〕。虽然Kaplan-Meier曲线分析显示两组患儿CVA累及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Log-Rank: χ2=0.260, P=0.613),但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机械通气治疗、过敏史是NKT细胞增多的危险因素〔 β值分别为0.584、0.601,95%可信区间(95% CI)分别为0.069~1.099、0.011~1.192, P值分别为0.027和0.046〕,而服用益生菌为缓解NKT细胞增多的独立性保护因素( β值为-0.984,95% CI为-1.378~-0.591, P=0.001)。 结论:在脓毒症儿童中,早期添加益生菌能促进NKT细胞及炎症因子的恢复,减轻其对患儿远期肺功能的损害,有助于改善患儿的长期预后。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