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于RNA-seq的脓毒症相关性脑病小鼠海马转录组分析及竞争性内源性RNA调控网络的构建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采用转录组测序技术(RNA-seq)筛选脓毒症相关性脑病(SAE)小鼠海马差异表达的长链非编码RNA(lncRNA)及mRNA,构建竞争性内源性RNA(ceRNA)调控网络。方法:清洁级健康雄性C57BL/6小鼠10只,6~8周龄,体质量20~25 g,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 n=5):假手术组(Sham组)和脓毒症组(Sepsis组)。Sepsis组采用盲肠结扎穿孔(CLP)法制备小鼠脓毒症模型,Sham组只开腹不进行盲肠结扎和穿孔。分别于术前1 d及术后3 d时行Morris水迷宫实验和条件恐惧实验检测小鼠认知功能。随后Sham组随机处死3只小鼠,Sepsis组处死认知功能测试最差的3只小鼠,取海马组织,通过BGISEQ-500平台行转录组测序,得到差异表达的mRNA和lncRNA,测序结果通过深圳华大基因科技服务有限公司提供的Dr.Tom平台行可视化分析,利用Cytoscape软件构建ceRNA调控网络。 结果:与Sham组比较,Sepsis组逃避潜伏期延长,靶向限停留时间百分比和僵直时间百分比降低( P<0.05)。转录组数据分析共获得差异表达的lncRNA 62个,其中45个lncRNA表达上调,17个lncRNA表达下调;差异表达的mRNA 282个,其中173个mRNA表达上调,109个mRNA表达下调。对差异表达的mRNA进行生物学过程的GO富集分析,结果显示差异表达的mRNA参与了记忆、学习或记忆、炎症应答、衰老相关行为减退的调空、突触可塑性调节等生物学过程;对差异表达的mRNA进行KEGG通路富集分析,结果显示差异表达的mRNA富集于IL-17信号通路、TNF信号通路、NF-κB信号通路等。对差异表达的mRNA进行KDA分析,结果示Ch25h、Il6ra、Lcn2、Sgk1、Nr4a3、Osm、Saa3、Ccl7、Sqle、Dhcr24为SAE的关键基因。基于9个lncRNA、28个mRNA和134个miRNA成功构建了SAE小鼠海马的ceRNA调控网络。 结论:RNA-seq结果分析发现Ch25h、Il6ra、Lcn2、Sgk1、Nr4a3、Osm、Saa3、Ccl7、Sqle、Dhcr24 10个mRNA以及Rian、Gm35874、Gm34347等lncRNA是调控小鼠SAE的关键基因;同时成功构建了SAE小鼠海马基于lncRNA-miRNA-mRNA的ceRNA调控网络。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血清半胱氨酸蛋白酶抑制蛋白C、血清和糖皮质激素调节激酶1、同型半胱氨酸预测肺癌患者术后淋巴结转移的价值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血清半胱氨酸蛋白酶抑制蛋白C(CysC)、血清和糖皮质激素调节激酶1(SGK1)、同型半胱氨酸(Hcy)与肺癌患者术后淋巴结转移的相关性及预测价值。方法:前瞻性选择2016年11月至2018年6月眉山市中医医院收治的行肿瘤切除、系统性淋巴结清扫术治疗的131例Ⅰ~Ⅲ A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术后随访3年,按照随访期是否发生淋巴结转移分为转移组(42例)和未转移组(89例)。术后次日检测患者血清CysC、SGK1、Hcy水平,比较不同TNM分期、分化程度、组织学类型患者CysC、SGK1、Hcy水平,比较术后是否转移组间临床病理特征及3个指标水平的差异;采用Spearman法分析3个指标与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采用多因素logisitic回归模型分析术后淋巴结转移的影响因素(CysC、SGK1、Hcy以中位水平为临界值,>中位水平为水平高);以病理检查结果为金标准,应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3个指标水平单独及联合对术后淋巴结转移的预测价值。 结果:TNM分期Ⅲ A期患者血清CysC、SGK1、Hcy水平均高于Ⅰ~Ⅱ期患者,肿瘤低分化患者均高于中高分化患者,非鳞状细胞癌患者均高于鳞状细胞癌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Spearman相关性分析显示,血清CysC、SGK1、Hcy水平与患者TNM分期( r值分别为0.454、0.672、0.645)、分化程度( r值分别为-0.399、-0.403、-0.451)、组织学类型( r值分别为0.528、0.760、0.611)有相关性(均 P<0.001)。转移组血清CysC[(1.37±0.30)mg/L比(1.16±0.25)mg/L]、SGK1[(53±4)pg/ml比(41±3)pg/ml]、Hcy[(18.3±2.3)μmol/L比(15.4±1.8)μmol/L]水平均高于未转移组(均 P<0.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TNM分期Ⅲ A期( OR=2.944,95% CI 1.556~6.847, P=0.004)及CysC水平高(>1.23 mg/L, OR=2.431,95% CI 1.402~5.226, P=0.008)、SGK1水平高(>50 pg/ml, OR=4.010,95% CI 1.815~11.748, P=0.004)、Hcy水平高(>16.8 μmol/L, OR=3.742,95% CI 1.747~9.142, P=0.001)是术后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ROC曲线分析显示,血清CysC、SGK1及Hcy水平单独预测术后淋巴结转移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769、0.808、0.816,CysC+Hcy、CysC+SGK1、Hcy+SGK1预测的AUC分别为0.889、0.890、0.910,3个指标联合预测的AUC为0.936。 结论:NSCLC术后转移患者血清CysC、SGK1及Hcy水平均高于未转移患者;三者的水平与患者TNM分期、组织学类型正相关,与分化程度负相关;三者联合检测对NSCLC患者术后淋巴结转移具有较好的预测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Ⅱ型多磷酸肌醇4-磷酸酶在甲状腺乳头状癌中的作用及其机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观察Ⅱ型多磷酸肌醇4-磷酸酶(INPP4B)在人甲状腺乳头状癌组织及其癌旁正常组织的表达,观察INPP4B表达对甲状腺乳头状癌细胞增殖、迁移和侵袭等生物学行为的影响,探讨其调节机制。方法:采用定量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和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2019年1月至2019年12月期间30例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癌组织及其癌旁正常组织中INPP4B的表达水平。在甲状腺乳头状癌细胞系IHH4细胞中敲减INPP4B表达,采用系列体外试验检查INPP4B表达水平改变对IHH4细胞功能的影响。计量资料用两独立性 t检验,并进行Mann-Whitney U检验非参数分析。 结果:RT-PCR结果显示,在30例甲状腺乳头状癌组织中,有22例INPP4B mRNA水平明显升高,癌组织中INPP4B的高表达率为73.3%(22/30),显著高于癌旁正常组织(3.3%,1/30)( P<0.01)。Western blot结果显示,在30例甲状腺乳头状癌组织中21例INPP4B蛋白呈上调表达,与RT-PCR检测结果符合率为95.5%。在IHH4细胞中敲减INPP4B表达可上调上皮型钙黏蛋白(E-cadherin)表达3.61倍( χ2=33.800, P<0.05);下调磷脂酰肌醇3-激酶(PI3K)表达0.24倍( χ2=14.300, P<0.05)、下调血清/糖皮质激素调节激酶3(SGK3)表达0.18倍( χ2=19.400, P<0.05)、下调卷曲蛋白(Twist)表达0.31倍( χ2=8.700, P<0.05)和下调波形蛋白(Vimentin)表达0.25倍( χ2=15.800, P<0.05);但敲减INPP4B表达对磷酸化蛋白激酶B(p-Akt)表达影响很小,仅下调0.96倍( χ2=0.000, P>0.05)。噻唑蓝(MTT)增殖试验表明,敲减INPP4B表达可显著抑制IHH4细胞的增殖能力。细胞克隆形成试验结果显示,与对照组[(138±11)个]比较,敲减INPP4B表达组[(76±9)个]的体外集落数量显著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9.692, P<0.05)。刮痕愈合试验结果表明,敲减INPP4B表达组和对照组的IHH4细胞刮痕愈合率分别为(33.48±0.05)%和(93.29±0.0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68.582, P<0.01)。Transwell试验结果显示,敲减INPP4B表达组和对照组的IHH4细胞迁移细胞数分别为8(4,16)个和129(94,186)个,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U=0, P<0.01)。 结论:INPP4B在甲状腺乳头状癌组织中呈高表达,提示其可能对甲状腺癌的发生发展有重要作用;体外细胞水平敲减INPP4B表达能够抑制癌细胞增殖、迁移和侵袭能力,提示INPP4B在甲状腺乳头状癌中起促癌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原发与继发胰腺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的临床特征及预后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研究原发与继发胰腺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患者的临床特征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年4月至2020年6月就诊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的胰腺DLBCL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靶向测序(55个淋巴瘤相关基因)评估患者的基因突变情况,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Cox回归模型评估患者总生存(OS)和无进展生存(PFS)的影响因素。结果:共纳入80例患者,其中原发胰腺DLBCL 12例,继发胰腺DLBCL 68例。与原发胰腺DLBCL相比,继发胰腺DLBCL患者结外受累数目较多( P<0.001)、国际预后指数(IPI)评分较高( P=0.013)。原发与继发胰腺DLBCL患者OS和PFS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值分别为0.120和0.067)。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IPI评分中高危/高危( P=0.025)和双表达(DE)( P=0.017)是影响胰腺DLBCL患者OS的独立不良预后因素;IPI评分中高危/高危( P=0.021)是影响胰腺DLBCL患者PFS的独立不良预后因素。29例患者的靶向测序结果显示,PIM1、SGK1、BTG2、FAS、MYC和MYD88在胰腺DLBCL患者中的突变率大于20%,其中PIM1突变(OS: P=0.006,PFS: P=0.032)和MYD88突变(OS: P=0.001,PFS: P=0.017)与继发胰腺DLBCL患者较差的OS和PFS相关。 结论:原发与继发胰腺DLBCL患者的生存无显著差异,IPI评分中高危/高危、DE是影响胰腺DLBCL患者预后的不良因素。PIM1、SGK1、BTG2、FAS、MYC和MYD88是胰腺DLBCL中常见的突变,且具有PIM1及MYD88突变的患者预后不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miRNA-4469靶向PDIA4基因调控肾癌细胞的增殖和侵袭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miRNA-4469(miR-4469)体外调控肾癌细胞增殖和侵袭的机制。方法:基于OncomiR数据库分析miR-4469不同表达水平患者生存差异。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qRT-PCR)法检测miR-4469在肾癌细胞株ACHN、OS-RC-2、SK-RC-20、769-P、A498和正常肾小管上皮细胞株HK-2中的表达,将miR-4469表达水平最低的肾癌细胞分为miR-4469组和对照组,分别转染miR-4469模拟物和阴性对照序列。采用CCK-8法检测两组细胞增殖能力(以吸光度值表示),采用Transwell实验分析两组侵袭细胞数。应用TargetScan Release 8.0软件预测miR-4469与蛋白二硫化物异构酶A4(PDIA4)mRNA的结合位点,采用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实验验证miR-4469与PDIA4 mRNA的靶向关系。采用qRT-PCR法检测各组细胞PDIA4 mRNA的表达量,采用蛋白质印迹法检测各组细胞PDIA4蛋白和PI3K-AKT-m-TOR通路蛋白表达水平。结果:分析OncomiR数据库相关数据显示,miR-4469高表达肾癌患者的总生存优于miR-4469低表达患者( P<0.001)。各肾癌细胞株中miR-4469的相对表达量均低于HK-2细胞(均 P<0.05),其中769-P细胞miR-4469表达量最低,选取769-P细胞进行后续实验。miR-4469组769-P细胞增殖能力低于对照组( P<0.01)。miR-4469组769-P细胞侵袭数少于对照组[(19± 3)个比(64±7)个, t=5.44, P=0.002]。与共同转染野生型PDIA4和miR-4469阴性序列组相比,共同转染野生型PDIA4和miR-4469模拟序列组细胞相对荧光素酶活性低(0.42±0.07比1.01±0.08, t=5.74, P=0.001);共同转染突变型PDIA4和miR-4469阴性序列组与共同转染突变型PDIA4和miR-4469模拟序列组间细胞相对荧光素酶活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0.99±0.11比1.02±0.11, t=0.19, P=0.001)。miR-4469组769-P细胞PDIA4 mRNA相对表达量低于对照组[0.98±0.23比7.19±2.23, t=2.77, P=0.032]。与对照组相比,miR-4469组769-P细胞PDIA4蛋白和PI3K-AKT-m-TOR通路相关的p-PI3K、p-AKT、p-mTOR、p-SGK1蛋白表达量均低(均 P<0.05)。 结论:miR-4469与肾癌患者生存可能有相关性,其在各肾癌细胞株中表达均下调。miR-4469可能通过PDIA4调节PI3K-AKT-m-TOR通路,从而抑制肾癌769-P细胞增殖和侵袭。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循环肿瘤DNA检测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治疗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基因突变的可行性及其预后预测价值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循环肿瘤DNA(ctDNA)检测在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CAR-T细胞)治疗难治复发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R/R DLBCL)中的预后预测价值,为CAR-T细胞治疗失败患者的预防和后续治疗提供一定指导。方法:纳入2017年12月至2022年3月在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接受CAR-T细胞治疗的48例R/R DLBCL患者。对患者治疗前外周血进行187个淋巴瘤相关基因集的ctDNA检测。将患者分为完全缓解(CR)和未达完全缓解(nonCR)两组。使用卡方检验和 t检验比较组间临床特征的差异,使用Log-rank检验比较组间生存差异。 结果:CAR-T细胞治疗R/R DLBCL nonCR患者中,突变频率最高的10个基因由高到低依次为TP53(41%)、TTN(36%)、BCR(27%)、KMT2D(27%)、IGLL5(23%)、KMT2C(23%)、MYD88(23%)、BTG2(18%)、MUC16(18%)、SGK1(18%)。Kaplan-Meier生存分析结果表明相较于ctDNA突变基因数≤10的患者,ctDNA突变基因数>10的患者总生存(OS)(1年OS率:0对73.8%, P<0.001)和无进展生存(PFS)较差(1年PFS率:0对51.8%, P=0.011)。治疗前MUC16突变阳性的患者OS更好(2年OS率:56.8%对26.7%, P=0.046),而BTG2突变阳性的患者OS较差(1年OS率:0对72.5%, P=0.005)。 结论:ctDNA检测可以作为评估CAR-T细胞治疗R/R DLBCL患者疗效的工具,治疗前的基因突变负荷、MUC16以及BTG2的突变具有潜在的预后预测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血清CXCR7、SGK1水平与急性心肌梗死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预后不良的关系
编辑人员丨2周前
目的 探讨血清C-X-C基序趋化因子受体7(CXCR7)、血清/糖皮质激素调节激酶1(SGK1)水平与急性心肌梗死(AMI)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预后不良的关系.方法 选取2020年9月—2022年12月于南京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急诊科接受PCI术的AMI患者100例为AMI组,同期医院健康体检者50例为健康对照组,根据PCI术后1年预后情况将AMI患者分为预后不良亚组30例和预后良好亚组70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清CXCR7、SGK1水平;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AMI患者PCI术后预后不良的影响因素;建立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价血清CXCR7、SGK1水平对AMI患者PCI术后预后不良的预测价值.结果 与健康对照组比较,AMI组血清CXCR7水平降低,SGK1水平升高(t/P=9.613/<0.001、9.955/<0.001);100例AMI患者PCI术后1年不良预后发生率为30.00%(30/100);与预后良好亚组比较,预后不良亚组血清CXCR7水平降低,SGK1水平升高(t/P=6.254/<0.001、5.329/<0.001).多因素 Logistic 回归显示,Gensini 评分高、KILLIP 分级≥ Ⅲ级、SGK1 升高为 AMI 患者 PCI 术后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OR(95%CI)=1.071(1.025~1.119)、4.501(1.172~17.282)、1.132(1.046~1.224)],CXCR7 升高为独立保护因素[OR(95%CI)=0.956(0.926~0.987)].血清 CXCR7、SGK1 及二者联合预测AMI患者PCI术后预后不良的AUC分别为0.794、0.779、0.902,二者联合的AUC大于血清CXCR7、SGK1单独预测(Z/P=3.062/0.002、2.930/0.003).结论 AMI患者血清CXCR7水平降低、SGK1水平升高,是PCI术后不良预后的影响因素,二者联合对其预测价值较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周前
-
SGK3在小鼠卵母细胞第一次减数分裂恢复中的作用及其机制
编辑人员丨3周前
目的:探讨血清和糖皮质激素诱导的蛋白激酶3(SGK3)在小鼠卵母细胞第一次减数分裂恢复中的作用,初步阐明SGK3在哺乳动物卵母细胞早期发育中的调控机制.方法:利用超排卵技术获取生发泡(GV)期小鼠卵母细胞,利用显微注射技术将表达质粒体外转录获得的SGK3 mRNA注射至GV期卵母细胞,分为对照组、Tris-EDTA缓冲液(TE)组和SGK3 mRNA组,采用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各组小鼠卵母细胞中SGK3蛋白表达水平,显微注射SGK3 mRNA后1、2、3和4 h观察并计算各组卵母细胞生发泡破裂(GVBD)率,采用SGK3抗体稀释抑制实验观察各组卵母细胞形态表现,采用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体外培养不同时间点卵母细胞中磷酸化SGK3(pSer48)(SGK3-pSer48)和磷酸化细胞分裂周期蛋白2(CDC2)(pTyr15)(CDC2-pTyr15)蛋白表达水平.结果:与对照组和TE组比较,SGK3 mRNA组小鼠卵母细胞中 SGK3蛋白表达水平升高(P<0.01),显微注射后1和2h时GVBD率升高(P<0.01).SGK3抗体稀释抑制实验,随着SGK3抗体浓度增加,各组小鼠卵母细胞GVBD率呈浓度依赖性降低.过表达SGK3后,与对照组比较,SGK3 mRNA组小鼠卵母细胞中检测不到CDC2-pTyr15蛋白表达的时间至少提前1 h.不同稀释浓度SGK3抗体作用后,与对照组比较,随着SGK3抗体浓度升高和时间的延长,小鼠卵母细胞中CDC2-pTyr15蛋白表达水平逐渐降低(P<0.01),SGK3-pSer486蛋白表达水平逐渐升高(P<0.01).结论:过表达SGK3可以增加小鼠卵母细胞GVBD率,加快CDC2-pTyr15的脱磷酸化,而CDC2-pTyr15的脱磷酸化晚于SGK3-Ser486的磷酸化.SGK3可能作为CDC2上游调节因子参与调控小鼠卵母细胞第一次减数分裂的恢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周前
-
circ-CPA4调节miR-140-3p/SGK1轴对非小细胞肺癌细胞增殖、凋亡、迁移和侵袭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目的:探讨环状RNA羧肽酶A4(circ-CPA4)调节miR-140-3p/血清和糖皮质激素诱导的蛋白激酶-1(SGK1)轴对非小细胞肺癌(NSCLC)细胞增殖、凋亡、迁移和侵袭的影响.方法:将H1299细胞分为5组:Ct组、si-NC组、si-circ-CPA4组、si-circ-CPA4+inhibitor-NC 组、si-circ-CPA4+miR-140-3p inhibitor 组.采用实时荧光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qRT-PCR)检测circ-CPA4、miR-140-3p表达;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细胞计数试剂盒(CCK-8)法检测细胞增殖;划痕愈合实验检测细胞迁移;Transwell检测细胞侵袭;免疫印迹检测SGK1、半胱氨酸蛋白酶3(Caspase-3)、细胞周期蛋白D1(CyclinD1)、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蛋白表达;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实验检测circ-CPA4与miR-140-3p、miR-140-3p与SGK1的靶向关系.将上述5组细胞悬液分别皮下注射到裸鼠体内,30天后,处死裸鼠并分离肿瘤,称量肿瘤质量.结果:在NSCLC组织和细胞中circ-CPA4、SGK1蛋白高表达,miR-140-3p低表达.si-circ-CPA4组与Ct组、si-NC组比较,circ-CPA4、划痕愈合率、OD450值、侵袭细胞数、SGK1、CyclinD1、MMP-2蛋白表达及裸鼠体内肿瘤质量显著降低,miR-140-3p表达、细胞凋亡率、Caspase-3蛋白表达水平显著升高(P<0.05);与 si-circ-CPA4+inhibitor-NC 组比较,si-circ-CPA4+miR-140-3p inhibitor 组对应指标变化趋势与上述相反(P<0.05);沉默circ-CPA4可靶向下调miR-140-3p表达,下调miR-140-3p可靶向促进SGK1蛋白表达.结论:沉默circ-CPA4通过上调miR-140-3p来抑制SGK1蛋白表达,从而抑制NSCLC细胞增殖、迁移、侵袭,并促进细胞凋亡.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SGK1对Cyclin B/Cdc2通路介导小鼠G1期受精卵卵裂的调控作用及其机制
编辑人员丨2024/7/27
目的:探讨血清和糖皮质激素诱导蛋白激酶1(SGK1)在小鼠细胞周期G1期受精卵早期发育过程中的调控作用,并阐明相关机制.方法:取若干只 4~6周龄且体质量约为 20 g的雌鼠和若干只8周龄以上且体质量约为30 g的雄鼠,雌鼠腹腔注射孕马血清促性腺激素(PMSG),每只10 IU,48 h后腹腔注射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每只10 IU,并将注射HCG的雌鼠与雄鼠 1∶1合笼过夜.取交配成功的雌鼠受精卵,注射HCG后分别于 12~21 h、21~26 h、26~28 h和28~30 h收集细胞周期G1期、S期、G2期及M期的受精卵,并于光学显微镜下观察不同细胞周期的细胞形态表现.收集小鼠超排卵后 G1 期受精卵,体外转录生成 mRNA 后,分为未注射组、Tris-EDTA缓冲液注射组(TE注射组)和SGK1-mRNA注射组.采用SGK1抗体与KSOM培养液配置1∶25、1∶50、1∶100、1∶200和0共5种不同浓度SGK1抗体组的培养液,培养小鼠G1期受精卵.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各组小鼠受精卵中SGK1蛋白表达水平和各组小鼠及不同浓度SGK1抗体组HCG注射不同时间受精卵中磷酸化细胞分裂周期因子 2(Cdc2)酪氨酸 15位点(Cdc2-pTyr15)去磷酸化情况,相差显微镜观察各组小鼠和不同浓度SGK1抗体组受精卵发育情况,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HCG注射不同时间小鼠受精卵中磷酸化SGK1-苏氨酸256位点(SGK1-pThr256)和Cdc2-pTyr15蛋白表达水平.结果:与未注射组和TE注射组比较,SGK1-mRNA注射组SGK1蛋白表达水平明显升高(P<0.01).HCG注射后27~28 h,SGK1-mRNA注射组小鼠受精卵中Cdc2-pTyr15磷酸化信号逐渐消失,至HCG注射29 h,Cdc2-pTyr15磷酸化信号完全消失;HCG注射后28~29 h,未注射组和TE注射组小鼠受精卵中Cdc2-pTyr15磷酸化信号逐渐消失,至HCG注射后 30 h,Cdc2-pTyr15磷酸化信号完全消失;随着SGK1抗体浓度升高,不同浓度SGK1抗体组受精卵中Cdc2-pTyr15磷酸化信号减弱和磷酸化信号消失的时间逐渐延长.HCG注射后27 h,SGK1-mRNA注射组小鼠受精卵开始卵裂;HCG注射后31 h,SGK1-mRNA注射组受精卵几乎全部分裂为G2期细胞受精卵;HCG注射后33 h,0 和 1∶200 SGK1 抗体组受精卵全部发生卵裂;随着 SGK1 抗体浓度升高,1∶25、1∶50 和1∶100 SGK1抗体组受精卵卵裂逐渐减少,在1∶25 SGK1 抗体组受精卵卵裂减少最明显.HCG注射后 31 h,与未注射组和TE注射组比较,SGK1-mRNA注射组小鼠受精卵死亡率明显降低(P<0.05),卵裂率明显升高(P<0.05).注射HCG后31和33 h,随着SGK1抗体浓度升高,与1∶200 SGK1抗体组比较,1∶100、1∶50和1∶25 SGK1抗体组受精卵死亡率逐渐升高(P<0.05),卵裂时间延长,受精卵卵裂率降低(P<0.05),并呈剂量依赖性,其中 1∶25 SGK1 抗体组受精卵卵裂率最低.HCG注射后 27 h,小鼠受精卵中SGK1-pThr256蛋白表达水平逐渐升高(P<0.05或P<0.01),并呈时间依赖性;HCG注射后28~29 h,小鼠受精卵中Cdc2-pTyr15蛋白表达水平逐渐降低(P<0.01),并呈时间依赖性,并于HCG注射后30 h完全消失.结论:过表达或抑制SGK1均会影响小鼠G1期受精卵进入M期的时间,SGK1蛋白可能是小鼠G1期受精卵早期发育的调控因子之一,其可能通过Cdc2调节G1期受精卵发育.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7/2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