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铁死亡相关基因在瘢痕疙瘩中的表达及意义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究铁死亡相关基因在人瘢痕疙瘩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收集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整形科2022年1月至2022年6月诊治的35例瘢痕疙瘩及因其他手术切除的20例正常皮肤组织标本,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瘢痕疙瘩和正常皮肤组织中铁死亡标志物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4(GPX4)的表达情况,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技术(RT-qPCR)检测各组GPX4、溶质载体家族7成员11(SLC7A11,又称xCT)、转铁蛋白受体(TFRC)及核转录因子红系2相关因子2(Nrf2) mRNA的表达水平,蛋白质印迹法检测各组GPX4、xCT、TFRC及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的蛋白表达水平,比色法检测各组组织铁含量。计量资料符合正态分布时,组间比较采用 t检验,若不符合正态分布,组间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 结果: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显示,瘢痕疙瘩组铁死亡标志物GPX4的蛋白表达水平低于正常皮肤组(0.77±0.08比0.92±0.09, t=-3.54, P<0.01)。RT-qPCR结果显示,瘢痕疙瘩组GPX4、xCT及Nrf2 mRNA的表达水平低于正常皮肤组[GPX4:0.74±0.29比1.14±0.49, t=-3.22, P<0.01;xCT:0.81(0.71,1.25)比1.52(0.86,4.64), Z=-2.679, P<0.01;Nrf2:0.49(0.38,1.04)比1.25(0.49,1.73), Z=-2.234, P<0.05],TFRC mRNA的表达水平高于正常皮肤组[1.68(1.13,2.36)比0.87(0.48,1.35), Z=-3.886, P<0.01]。蛋白质印迹法结果显示,瘢痕疙瘩组GPX4、xCT的蛋白表达水平低于正常皮肤组[GPX4:0.75(0.42,0.91)比1.04(0.92,1.96), Z=-3.731;xCT:0.71(0.55,0.86)比0.98(0.95,1.14), Z=-4.941, P均<0.001],TFRC及α-SMA的蛋白表达水平高于正常皮肤组(TFRC:1.13±0.22比0.62±0.16, t=6.342;α-SMA:1.33±0.12比0.51±0.21, t=9.669, P均<0.001)。瘢痕疙瘩组铁含量高于正常皮肤组[(7.59±1.60) μg/g比(3.05±1.28) μg/g, t=9.086, P<0.01]。 结论:瘢痕疙瘩中存在铁死亡现象。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溶质载体转运蛋白22A3基因rs7758229多态性与胰腺癌预后的关系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溶质载体转运蛋白22A3(SLC22A3)基因rs7758229位点多态性与胰腺癌预后相关性。方法:选取2014年3月30日至2016年3月30日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收治的100例接受手术治疗的可切除胰腺癌患者,年龄范围为35~79岁,年龄(49.1±5.7)岁;男61例,女39例;胰头颈癌66例,胰体尾癌34例,TNM分期参考第7版美国癌症联合委员会(AJCC)胰腺癌分期系统,其中Ⅰ期19例、Ⅱ期56例、Ⅲ期25例,于入院第2天抽取空腹静脉血5 ml,使用测序法检测SLC22A3基因rs7758229位点多态性。对患者进行随访,终点为全因死亡,观察rs7758229位点多态性与胰腺癌预后相关性。:应用SPSS 25.0统计软件分析,Hardy Weinberg平衡被用于检测患者基因型分布偏离情况,使用 χ2检验分析SLC22A3基因rs7758229位点多态性患者临床资料相关性,使用Kaplan-Meier法比较SLC22A3基因rs7758229位点多态性与OS相关性;使用Cox比例风险模型对影响OS的预后因素分析。 结果:基因型分析结果表明SLC22A3基因rs7758229位点3种基因型(GG型、GT型、TT型)在胰腺癌的分布频率不同,其中GG型28例(28.0%);GT型51例(51.0%);TT型21例(21.0%)。rs7758229单核甘酸多态性与肿瘤分化程度、临床分期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10.209、10.826, P<0.05)。失访6例(GG型2例,GT型3例,TT型1例),中位随访时间为46个月,死亡73例。Kaplan-Meier分析并Log-rank检验显示,比较rs7758229 GG型患者,rs7758229 TT型患者总生存期(OS)缩短(Log-rank: χ2=11.254, 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Cox比例风险模型结果显示,rs7758229单核甘酸多态性[TT型比GG型, P<0.05,比值比( OR):2.357,95%可信区间( CI):1.524~6.317]、TNM分期( P<0.05, OR:1.194,95% CI:0.031~3.491)、年龄( P<0.05, OR:1.354,95% CI:1.067~4.357)、肿瘤分化程度( P<0.05, OR:1.687,95% CI:1.108~4.217)、切缘情况( P<0.05, OR:1.947,95% CI:1.354~5.218)是影响胰腺癌患者OS的独立预后因素。 结论:SLC22A3基因rs7758229位点多态性与胰腺癌生存率相关,TT型患者的OS更短。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一例先天性糖基化障碍Ⅱm型患儿的 SLC35A2基因变异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对1例先天性糖基化障碍Ⅱm型(congenital disorder of glycosylation type Ⅱm, CDG-Ⅱm)的临床特征及 SLC35A2基因变异进行分析,明确其可能的致病原因,为临床诊断提供依据。 方法:应用全外显子测序对患儿及其父母进行基因变异分析,筛查可疑基因变异进行Sanger验证及相关生物信息学预测分析变异危害性。结果:患儿临床表现为癫痫发作、全面发育迟缓、眼球震颤、心肌炎等症状,头颅MRI示两侧额颞部脑沟及蛛网膜下腔较宽等脑发育不良表现,心脏彩超示左心室壁增厚、卵圆孔未闭。基因检测结果显示患儿 SLC35A2基因存在c.335C>A(p.Thr112Lys)杂合变异,父母在该位点为野生型,属新发变异,查阅相关文献为未见报道的新变异。根据美国医学遗传学与基因组学学会遗传变异分类标准与指南, SLC35A2基因c.335C>A(p.Thr112Lys)变异判定为可能致病(PS2+PM2+PP3)。 结论:SLC35A2基因c.335C>A(p.Thr112Lys)变异可能是该例CDG-Ⅱm患儿的致病原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Dynamin 3在胃癌中的作用机制及预后价值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Dynamin 3(DNM3)在胃癌中的作用机制及预后价值。方法:采用生物信息分析、实验研究方法和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收集2013年1月至2018年7月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收治的153例行根治性胃切除术胃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新鲜胃癌及配对正常组织样本和石蜡切片,行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检测、免疫印迹实验、流式细胞周期实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和预后分析。收集癌症基因组图谱(TCGA)数据库的胃腺癌(STAD)数据集进行生物信息分析。观察指标:(1)胃癌中DNM3基因在TCGA-STAD中的表达情况。(2)胃癌中DNM3的突变和拷贝数改变。(3)胃癌中DNM3的启动子甲基化水平。(4)胃癌中DNM3、p53的蛋白相对表达量。(5)胃癌中DNM3相关性和富集性分析。(6)流式细胞周期G0/G1期、S期、G2/M期的比例。(7)胃癌中免疫细胞浸润和DNM3之间的相关性。(8)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与临床特征之间的相关性。(9)影响胃癌患者5年总生存率的独立因素分析。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 x± s表示,多组间比较采用方差分析,进一步两两比较采用LSD法;两组间比较采用 t检验;偏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 M( Q1, Q3)表示,组间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计数资料以绝对数或百分比表示,组间比较采用 χ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配对样本采用威尔科克森符号秩检验。等级资料采用秩和检验。运用Pearson相关系数或Spearman相关系数检验两组的相关性。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采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采用Kaplan-Meier法绘制生存曲线并计算生存率,采用Log-Rank检验进行生存情况分析。使用Benjamini-Hochberg错误发生率校正对 P值进行调整。 结果:(1)胃癌中DNM3基因在TCGA-STAD中的表达情况。TCGA-STAD数据库中DNM3基因在27个肿瘤组织和配对正常组织中的表达水平分别为0.775(0.605,1.161)和1.216(0.772,1.681),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Z=-2.64, P<0.05)。DNM3基因在笔者中心48对胃癌组织和配对正常组织中mRNA表达水平分别为4.370(2.870,6.040)和2.520(0.850,4.170),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Z=-4.39, P<0.05)。(2)胃癌中DNM3的突变和拷贝数改变。TCGA-STAD数据库中16例胃癌患者发生DNM3突变或体细胞拷贝数改变,其中6个错义突变,1个截断突变,8个拷贝数增加,1个拷贝数减少。TCGA-STAD数据库370例胃癌患者中DNM3突变前后的mRNA表达水平分别为6.13(5.40,7.08)和5.02(3.98,5.46),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Log 2FC=-1.11, Z=-2.59, P<0.05)。(3)胃癌中DNM3的启动子甲基化水平。TCGA-STAD数据库中372例胃癌患者DNM3甲基化水平与DNM3 mRNA的检测结果显示:DNM3甲基化水平为0.198(-0.458,0.301),DNM3 mRNA表达水平为6.014(5.141,6.628),DNM3甲基化水平与DNM3 mRNA表达水平呈负相关( r=-0.38, P<0.05)。32例患者随访结果显示:16例DNM3高甲基化组和16例DNM3低甲基化组患者3年总生存率分别为18.8%和41.3%,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风险比=1.40, P<0.05)。免疫印迹实验结果显示:AGS细胞用0、0.5、1.0 μmol/L 5-azacytidin处理后的DNM3相对表达量分别为0.270±0.020、0.357±0.051、0.599±0.039,3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57.84, P<0.05)。HGC-27细胞用0、0.5、1.0 μmol/L 5-azacytidin处理后的DNM3相对表达量分别为0.316±0.038、0.770±0.031、0.877±0.052,3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156.30, P<0.05)。(4)胃癌中DNM3、p53的蛋白相对表达量。免疫印迹实验结果显示:转染DNM3质粒和对照质粒的AGS细胞中DNM3、p53的蛋白相对表达量分别为0.688±0.047、0.872±0.041和0.249±0.029、0.352±0.020;转染DNM3质粒和对照质粒的AGS细胞比较,上述蛋白相对表达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13.77,19.74, P<0.05)。转染DNM3质粒和对照质粒的HGC-27细胞中上述蛋白相对表达量分别为0.969±0.069、1.464±0.081和0.456±0.048、0.794±0.05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10.57,12.06, P<0.05)。(5)胃癌中DNM3相关性和富集性分析。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DNM3与胃癌中RBMS3、CNTN4、PDE1A基因呈正相关( r=0.52,0.52,0.50, P<0.05),与SLC25A39、PAICS、GAPDH基因呈负相关( r=-0.41,-0.40,-0.40, P<0.05)。基因集富集分析结果显示:与核糖体和氧化磷酸化有关的基因集在DNM3低表达组中上调[富集分数(NES)=-3.30,-2.16, P<0.05],而淋巴细胞和非淋巴细胞之间的免疫调节相互作用在DNM3高表达组中上调(NES=1.67, P<0.05)。基因本体论分析结果显示:DNM3低表达与有丝分裂姐妹染色体分离(编号:0000070)、无义介导衰变的核转录mRNA分解过程、姐妹染色体分离(编号:0000819)、核转录mRNA分解代谢过程、氧化磷酸化的调控有关(NES=-2.29,-3.10,-2.33,-2.56,-2.68, P<0.05)。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分析结果显示:DNM3低表达在核糖体和氧化磷酸化中存在上调和串联(NES=-3.34,-2.21, P<0.05)。(6)流式细胞周期G0/G1期、S期、G2/M期的比例。流式细胞周期实验结果显示:转染pCMV-DNM3质粒的AGS细胞G0/G1期、S期、G2/M期的比例分别为65.1%±3.0%、17.3%±3.0%、17.6%±1.0%,转染对照质粒的AGS细胞上述指标分别为53.4%±4.0%、26.3%±2.0%、20.3%±3.0%。转染DNM3质粒与转染对照质粒的AGS细胞比较,G0/G1期、S期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4.05,4.32, P<0.05)。(7)胃癌中免疫细胞浸润和DNM3之间的相关性。免疫细胞浸润实验结果显示:DNM3 mRNA表达水平与肥大细胞,NK细胞,pDCs,B细胞,滤泡辅助T细胞,有效记忆T细胞,T细胞,中央记忆T细胞,CD8 T细胞,DC细胞,巨噬细胞,γ-δT细胞(Tgd),iDCs,嗜酸性粒细胞浸润水平呈正相关(Spearman相关系数分别为0.41,0.29,0.26,0.20,0.22,0.22,0.13,0.16,0.15,0.14,0.14,0.17,0.18,0.22, P<0.001,<0.001,<0.001,<0.001,<0.001,<0.001, P=0.015,0.002,0.004,0.005,0.005, P<0.001,<0.001,<0.001);与Th17细胞,Th2细胞,NK CD56dim细胞浸润水平呈负相关( r=-0.18,-0.23,-0.10, P<0.001, P=0.001和 P=0.046)。(8)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与临床特征之间的相关性。免疫组织化学分析结果显示:DNM3在105例胃癌组织和105例配对正常组织中的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评分分别为3(2,4)分和6(4,9)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Z=-7.35, P<0.05)。70例DNM3低表达与35例DNM3高表达胃癌患者性别、肿瘤部位、N分期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χ2 =4.29,7.67,6.86, P<0.05)。(9)影响胃癌患者5年总生存率的独立因素分析。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病理学T分期为T3~4期和DNM3染色评分低是胃癌患者5年总生存率的独立危险因素(风险比=1.91,0.51,95%可信区间为1.06~3.43,0.26~0.98, P<0.05)。DNM3低表达组胃癌患者和高表达组胃癌患者的5年总生存率分别为44.3%和65.7%,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5.02, P<0.05)。 结论:DNM3是一种肿瘤抑制因子,也是胃癌预后不良的独立预测因子,它可能通过甲基化调控胃癌的细胞周期和肿瘤微环境中的免疫抑制。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患者的临床及遗传学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Hereditary spherocytosis,HS)患者临床及遗传学特点,报道发现的新突变位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6月1日至2023年1月31日在武汉儿童医院就诊的35例HS患儿的临床资料,其中24例男孩,11例女孩,年龄7.8(4.0,9.9)岁,分析其临床、血常规及生化检测等实验室结果,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对纳入患儿进行致病基因检测,不同基因型之间血液学参数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进行数据分析。 结果:35例患者临床表现为贫血;33例患儿存在黄疸、28例患儿脾大,11例患儿合并胆石症;35例患儿的基因检测结果均为阳性,17例患儿携带ANK1基因突变,14例患儿携带SPTB基因突变,1例患儿携带SPTA1基因突变,1例患儿携带SLC4A1基因突变;其中2例患儿同时携带ANK1和SPTB基因突变;35例患儿中共检测出39个突变位点,根据ACMG指南分为27个致病变异,6个可能致病变异,6个临床意义未明变异;所有变异位点中8个为已报道突变,31个为未见报道的新突变;携带ANK1变异的患儿与携带SPTB变异的患儿相比,外周血红细胞数量、血红蛋白含量、网织红细胞计数等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HS患儿致病基因突变以ANK1和SPTB突变为主,携带其2种基因型的患儿之间表型无明显差异;并报道了31个新突变,扩展了该类疾病的变异谱。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HIF-1α在糖尿病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诱发肾损伤中的作用:与SLC7A11的关系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评价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在糖尿病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诱发肾损伤中的作用及其与溶质运载蛋白7家族成员11(SLC7A11)的关系。方法:SPF级健康雄性SD大鼠,4周龄,体重100~130 g,高脂高糖饲料自由饮食,每周测1次体重,体重达到240 g后腹腔注射1%链脲佐菌素(STZ)-柠檬酸盐缓冲液35 mg/kg诱导2型糖尿病模型,STZ注射后继续予以高脂高糖饲料饲养,1周后尾静脉取血检测血糖,3次随机血糖≥16.7 mmol/L表明2型糖尿病模型制备成功。造模成功后继续高脂高糖饲养6周,取2型糖尿病大鼠18只,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组( n=6):糖尿病假手术组(DS组)、糖尿病心肌缺血再灌注组(DIR组)和糖尿病心肌缺血再灌注+HIF-1α激动剂DMOG组(DIR+DMOG组)。取非糖尿病大鼠12只,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 n=6):非糖尿病假手术组(NS组)和非糖尿病心肌缺血再灌注组(NIR组)。采用结扎左冠状动脉前降支30 min再灌注120 min的方法建立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于再灌注120 min时分离右侧颈内动脉取血,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肌酐(Cr)、尿素氮(BUN)、中性粒细胞明胶酶相关脂质运载蛋白(NGAL)浓度;取部分肾组织,采用HE染色法观察肾脏组织病理学结果,进行肾小管损伤评分;Western blot法检测肾组织HIF-1α和SLC7A11的表达。 结果:与NS组比较,DS组和NIR组血清Cr、BUN、NGAL浓度和肾小管损伤评分升高,DS组肾组织HIF-1α和SLC7A11表达下调,NIR组肾组织HIF-1α和SLC7A11表达上调( P<0.05);与DS组比较,DIR组血清Cr、BUN、NGAL浓度和肾小管损伤评分升高,肾组织HIF-1α和SLC7A11表达上调( P<0.05);与NIR组比较,DIR组血清Cr、BUN、NGAL浓度和肾小管损伤评分升高,肾组织HIF-1α和SLC7A11表达下调( P<0.05);与DIR组比较,DIR+DMOG组血清Cr、BUN、NGAL浓度和肾小管损伤评分降低,肾组织HIF-1α和SLC7A11表达上调( P<0.05)。 结论:HIF-1α参与了心肌缺血再灌注诱发糖尿病大鼠肾损伤的过程,与调控SLC7A11表达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SLC35A2基因新生变异致先天性糖基化障碍1例
编辑人员丨4天前
先天性糖基化障碍(CDG)是一组累及多器官系统的遗传代谢性疾病,相对罕见。我院收治1例SLC35A2基因相关CDG患者,临床表现为成串痉挛发作、发育迟缓、多发畸形等。家系3人全外显子基因组测序发现SLC35A2基因新生杂合错义变异:c.844G>A(p.Gly282Arg),根据美国医学遗传学与基因组学学会指南预测为可能致病性突变。此位点国内尚未见报道。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二甲双胍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疗效与SLC47A1基因多态性的相关性研究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索二甲双胍治疗SLE疗效及安全性与SLC47A1 rs2289669位点基因多态性的相关性。方法:盲态纳入二甲双胍治疗SLE的多中心、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临床研究中完成试验并自愿捐献外周静脉血样本的受试者,检测SLC47A1基因多态性位点突变情况。分析记录随访12个月内二甲双胍组和安慰剂组受试者SLE疾病活动情况及不良事件发生情况,分析疗效/安全性和不同基因型的相关性。分别使用 t检验、 χ2检验对计量资料和计数资料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2016年5月24日至2017年12月13日,共盲态纳入二甲双胍组受试者31例,安慰剂组35例。纳入的受试者基线期临床表现(SELENA)-SLEDAI及治疗方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经检测,受试者SLC47A1 rs2289669基因分型(AA型、GA型、GG型)在二甲双胍组与安慰剂组分布频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二甲双胍组中,出现疾病复发的受试者较未复发的受试者具有更低频率的A等位基因[25%(4/16)与61%(28/46), χ2=6.116, P=0.019 8];AA型患者疾病复发率低于GG型[0(0/8)与57%(4/7), χ2=6.234, P=0.012 5]。二甲双胍组受试者感染发生率较安慰剂组更低[38%(12/31)与69%(24/35), χ2=5.913, P=0.015 0],但二甲双胍组中不同基因型受试者感染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A型受试者较GG型受试者呈现感染发生率降低的趋势[38%(3/8)与72%(5/7), χ2=1.727, P=0.188 8]。 结论:二甲双胍具有良好安全性,可能降低SLE疾病复发风险。二甲双胍治疗SLE的疗效与SLC47A1基因多态性具有相关性,AA基因型患者使用二甲双胍较GG型及GA型可在降低疾病复发率方面得到更优获益。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SLC35A2基因变异相关的先天性糖基化障碍Ⅱ型临床表型特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总结SLC35A2基因变异相关的先天性糖基化障碍Ⅱ型的临床特点,以提高临床医生对本病的认识。方法:回顾性收集2019年4月至2020年2月在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儿科就诊的SLC35A2基因变异致先天性糖基化障碍Ⅱ型的6例癫痫患儿病例资料,对其临床表现和基因检测结果进行分析。结果:6例SLC35A2基因变异致先天性糖基化障碍Ⅱ型患儿中女5例、男1例;癫痫起病年龄为5.5月龄(2月龄~1岁8月龄);癫痫发作类型多样,6例均有痉挛发作,局灶性发作2例,肌阵挛发作2例,强直发作1例,全面强直-阵挛发作1例;6例诊断为婴儿痉挛症伴发育落后,小头、微小骨骼畸形4例,肌张力低下及面容异常3例,乳头内陷2例,视觉异常、听觉诱发电位异常、先天性心脏病及喂养困难见于同1例,脑电图高峰失律6例。头颅磁共振成像异常3例,显示胼胝体薄3例,髓鞘发育落后2例,正常3例。SLC35A2基因框内缺失2例,错义变异1例,剪切位点变异1例,1例在Xp11.23位点缺失2.14 kb(仅含SLC35A2基因),嵌合变异1例;6例均为新发变异。末次随访年龄1岁6月龄~4岁4月龄,其中1例癫痫发作已缓解,5例发作未控制。结论:SLC35A2基因以新生变异为主,该基因导致的先天性糖基化障碍Ⅱ型表型特点为癫痫发作和发育迟缓,以婴儿痉挛症最常见,多伴小头、微小骨骼畸形、肌张力低下及面容异常。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SLC35A2基因变异致先天性糖基化障碍Ⅱm型3例并文献复习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总结 SLC35A2基因变异致先天性糖基化障碍Ⅱm型3例患儿的临床特征、基因变异特点、诊断、治疗及预后。 方法:总结2018—2020年在中南大学湘雅医院儿科就诊的3例确诊为先天性糖基化障碍Ⅱm型(CDG Ⅱm)患儿的临床资料。以“congenital disorders of glycosylation Ⅱm”“ SLC35A2”“先天性糖基化障碍Ⅱm型”“CDG Ⅱm”为关键词,查阅在线人类孟德尔遗传数据库和PubMed数据库、中国知识基础设施工程(CNKI)数据库、万方数据库建库至2022年1月的相关文献,总结 SLC35A2基因变异患者的临床表现、遗传学、治疗及预后特点。 结果:3例患儿均为婴儿期起病,表现为痉挛发作和全面发育落后,经多种抗癫痫发作药物治疗有暂时和部分好转,但不能完全控制;先证者2和先证者3出现丙氨酸氨基转移酶、血小板升高,眼底检查示双眼视网膜色素上皮发育不良,接受了D-半乳糖治疗后,临床或生化指标稍有改善。文献检索 SLC35A2变异报道共22篇99例,共报道75个不同变异位点,均为杂合变异;临床表型主要包括发育迟缓或智力障碍(89/99)、癫痫发作(75/99)、肌张力低下(57/99)、面部外观异常(57/99)、骨骼异常(50/99)、视觉障碍(42/99)、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升高(31/99)、胃肠道症状(28/99)、皮肤异常(26/99)、小头畸形(23/99)、先天性心脏病(12/99),头颅磁共振成像早期可表现为正常,随着年龄增长可出现脑白质异常信号、脑萎缩、胼胝体发育不良、髓鞘形成延迟、侧脑室扩大、脑干萎缩等;有研究显示D-半乳糖治疗能有效改善临床症状。 结论:SLC35A2基因变异导致先天性糖基化障碍Ⅱm型,临床上主要表现为癫痫脑病、全面发育落后,对多种抗发作药物耐药,口服D-半乳糖能改善患者的癫痫发作。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