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长链非编码RNA TUG1对宫颈癌细胞放射敏感性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长链非编码RNA(lncRNA)牛磺酸上调基因1(TUG1)通过调控自噬对宫颈癌细胞放射敏感性的影响及作用机制。方法:构建放射抵抗的宫颈癌细胞株HeLa/IR和SiHa/IR。用细胞克隆形成实验评估HeLa/IR和SiHa/IR细胞的放射敏感性;实时反转录PCR(RT-qPCR)检测各组细胞中lncRNA TUG1的表达;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各组细胞中自噬蛋白Beclin1、微管相关蛋白轻链3(LC3)Ⅱ/LC3Ⅰ、p62的表达。将NC-siRNA、TUG1-siRNA、TUG1-siRNA+雷帕霉素(自噬激活剂)转染至HeLa/IR和SiHa/IR细胞,分别命名为NC-siRNA组、TUG1-siRNA组、TUG1-siRNA+雷帕霉素组。用RT-qPCR检测lncRNA TUG1的转染效率;Western blot检测沉默lncRNA TUG1对自噬蛋白表达的影响;流式细胞术分别检测沉默lncRNA TUG1对HeLa/IR和SiHa/IR细胞增殖能力和凋亡的影响。采用 t检验分析两组之间的差异,单因素方差分析进行多组间的比较。 结果:与HeLa、SiHa细胞比较,HeLa/IR、SiHa/IR细胞的存活分数显著升高,细胞中lncRNA TUG1的表达均显著升高,自噬蛋白Beclin1和LC3Ⅱ/LC3Ⅰ蛋白表达均明显升高,p62蛋白表达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与NC-siRNA组比较,TUG1-siRNA组HeLa/IR、SiHa/IR细胞中lncRNA TUG1的表达、细胞活力明显降低,细胞凋亡率明显升高,Beclin1和LC3Ⅱ/LC3Ⅰ蛋白表达明显降低,p62蛋白表达明显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与TUG1-siRNA组比较,TUG1-siRNA+雷帕霉素组HeLa/IR细胞中Beclin1和LC3Ⅱ/LC3Ⅰ蛋白表达均明显升高,p62蛋白表达明显降低,细胞活力明显降低,细胞凋亡率明显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沉默lncRNA TUG1可通过调节自噬增强宫颈癌细胞的放射敏感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表达荧光素酶的胰腺癌细胞系的建立及其在免疫细胞杀伤效力检测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构建表达报告基因荧光素酶和肿瘤相关抗原间皮素(mesothelin,MSLN)基因的胰腺癌细胞系,评估其作为靶细胞在评价免疫细胞的肿瘤杀伤效力中的应用。方法:构建表达荧光素酶、MSLN基因的慢病毒载体,包装慢病毒,感染胰腺癌细胞系,抗生素筛选后,有限稀释法获得单细胞克隆,并验证目的基因的稳定表达。实时无标记细胞分析(real-time cell analysis,RTCA)和荧光素酶活性检测方法体外检测免疫细胞对肿瘤细胞的杀伤效力。将构建的细胞系接种B-NDG小鼠建立表达荧光素酶的胰腺癌肿瘤模型,利用活体成像技术检测荧光素酶表达水平,监测小鼠体内胰腺癌肿瘤生长情况。在胰腺癌小鼠模型中验证嵌合抗原受体T(chimeric antigen receptor T,CAR-T)细胞的肿瘤杀伤能力。结果:本研究建立了稳定表达荧光素酶和MSLN基因的胰腺癌细胞系panc-1-luc、panc-1-luc-MSLN和capan-2-luc细胞。3种细胞的报告基因表达水平较高,与细胞数量呈正相关,panc-1-luc-MSLN细胞的MSLN阳性率达95.6%。体外肿瘤细胞杀伤试验结果表明MSLN-CAR-T细胞能特异性杀伤MSLN抗原阳性的panc-1-luc-MSLN细胞和capan-2-luc细胞,最小杀伤率分别为(70.00±18.19)%和(57.00±5.29)%,而对MSLN阴性的panc-1-luc细胞无杀伤作用。RTCA结果显示MSLN-CAR-T细胞对构建的3种胰腺癌细胞均有杀伤能力,最小杀伤率分别为(56.33±7.64)%、(93.00±2.65)%和(26.33±28.15)%;NK-92MI细胞对靶细胞的杀伤不受MSLN限制。免疫缺陷小鼠胰腺癌模型结果显示,体内杀伤效力与体外荧光素酶活性检测结果一致。体内外试验证明,检测靶细胞荧光素酶表达活性,可以反映免疫细胞对靶细胞的杀伤效力。结论:本研究建立了稳定表达荧光素酶的多株胰腺癌单克隆细胞系,可用于体内外免疫治疗产品肿瘤杀伤效力的研究评价。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异紫堇碱衍生物COM33对Huh7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观察异紫堇碱衍生物COM33对肝癌Huh7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影响。方法:以0.625、1.25、2.5、5、10、20、40、80 μmol/L COM33分别处理正常肝细胞LO2和肝癌细胞Huh7 24 h后,采用细胞计数法(CCK-8)检测细胞吸光度( A)值,并在Graphpad prism软件中通过非线性回归分析获得半数抑制浓度(IC 50)。随后采用COM33处理Huh7细胞,以无COM33组设为对照组;细胞克隆实验用于评估COM33对Huh7细胞增殖的影响;10 μmol/L COM33处理Huh7细胞24 h后,在倒置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形态变化,用膜联蛋白V-异硫氰酸荧光素(Annexin V-FITC)/碘化丙锭(PI)双染试剂盒检测细胞凋亡情况,免疫印迹实验检测给药前后细胞中Gasdermin D(GSDMD)蛋白、B细胞淋巴瘤/白血病-2(bcl-2)蛋白、bcl-2相关X蛋白(bax)、半胱氨酰天冬氨酸特异性蛋白酶(Caspase)-9剪切体(cleaved Caspase-9)的表达水平。组间比较采用Student’s t检验。 结果:COM33剂量依赖性地抑制Huh7细胞增殖,且在Huh7细胞中的IC 50值明显低于LO2细胞[(11.99±0.53) μmol/L比(33.33±3.10) μmol/L, t=11.810, P<0.01];给药组细胞形成的克隆集落少于对照组[(681±13)个比(387±29)个, t=15.950, P<0.01];Huh7细胞经COM33处理后出现皱缩变圆、贴壁不良;给药组Annexin V阳性细胞比例高于对照组[(7.28±0.86)%比(1.37±0.09)%, t=11.820, P<0.01];两组细胞GSDMD蛋白表达并无差异,且未检测到GSDMD剪切体;bax蛋白相对表达量给药组高于对照组(1.02±0.04比0.50±0.06, t=12.250, P<0.01);cleaved Caspase-9蛋白相对表达量给药组高于对照组(0.39±0.11比0.07±0.03, t=4.726, P<0.01;0.39±0.11比0.16±0.07, t=2.942, P<0.05);bcl-2蛋白相对表达量给药组低于对照组(0.54±0.06比0.82±0.12, t=3.551, P<0.05)。 结论:COM33对LO2细胞毒性不明显,可有效抑制Huh7细胞增殖,并诱导其凋亡。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编辑导读
编辑人员丨1周前
本期重点号为慢性鼻窦炎(CRS)内在型与精准诊疗。CRS是上呼吸道最常见的慢性炎性疾病之一,即使采取规范的综合治疗方案,目前仍有较高比例的患者出现复发,可能与CRS复杂的发病机制和高度的异质性有关,因此对CRS的精准分型是提高其疗效的关键突破口,而内在型的研究则成为学界研究的前沿。述评《加强国人慢性鼻窦炎内在型研究 推进精准诊疗》从国内外CRS内在型研究最新进展入手,探讨了内在型同临床疗效之间的联系,以期通过加强国人内在型研究推动CRS精准诊疗策略的构建。基于内在型对CRS进行个体化治疗已取得国内外鼻科专家的普遍共识,但如何根据CRS的内在型进行内镜术式选择目前仍没有结论。专家论坛《基于内在型的慢性鼻窦炎手术治疗》通过介绍CRS内在型的分型标准、国人CRS内在型的区域异质性及其与手术疗效的关系,重点阐述基于内在型的CRS内镜鼻窦术式的选择,以期提高临床医师对CRS个体化治疗的理解。近期,随着数字信息化在CRS临床应用的迅猛发展,人工智能、特别是基于病理全玻片数字化图像(WSI)的深度学习技术在CRS内在型的精确诊断中展露了重要的作用。论著《基于病理全玻片数字化图像的人工智能鼻息肉分型及JESREC诊断标准的对比研究》探讨了基于WSI的人工智能慢性鼻窦炎伴鼻息肉(CRSwNP)分型及其临床特征,发现基于人工智能和WSI诊断的嗜酸性CRSwNP患者的过敏症状和哮喘比例、外周血嗜酸粒细胞和血清总IgE水平较高,鼻息肉中炎性细胞百分比与非嗜酸性CRSwNP患者存在差异,且日本难治性嗜酸性慢性鼻窦炎流行病学调查研究(JESREC)诊断标准在该回顾性队列研究中具有较好的一致性。综述《基于人工智能的慢性鼻窦炎内在型诊断助力精准医学》概括了近期有关国人CRS内在型和人工智能在CRS内在型诊断及治疗策略中的相关研究。论著《CD8 +Treg细胞在慢性鼻窦炎中的表达及其与嗜酸粒细胞浸润的研究》旨在明确CD8 +调节性T细胞(Treg细胞)在CRS患者鼻黏膜组织和外周血中的表达,及其与鼻黏膜组织中嗜酸粒细胞(Eos)浸润的关系。发现CD8 +Treg细胞在CRSwNP患者尤其是嗜酸性CRS患者鼻黏膜组织中所占比例降低,与细胞毒性T细胞(Tc)2、Tc17趋势相反,与Eos计数呈负相关。提示CD8 +Treg比例降低可能与CRS患者鼻黏膜免疫失衡及Eos浸润有关。论著《外周血血清炎性介质与鼻息肉内在型之间的关系》比较了不同内在型CRSwNP患者的临床特征及外周血炎性介质的表达水平,探寻和内在型关联的外周血生物标志物。发现尽管高嗜酸和低嗜酸CRSwNP患者在特应性体质比例、哮喘和变应性鼻炎合并率、外周血嗜酸粒细胞绝对值及百分比方面有显著差异,但临床特征、外周血细胞以及炎性介质不能有效区分4种不同内在型的CRSwNP,需进一步寻找客观、方便、可靠、与内在型关联的生物标志物。综述《慢性鼻窦炎伴鼻息肉的整体评估与个体化精准治疗》结合表型和内在型,分析总结“病”和“人”的整体评估以及如何对慢性鼻窦炎伴鼻息肉患者提供最佳的个体化治疗,为下一步精准治疗提供参考。近年来,随着单克隆抗体类生物治疗药物治疗CRS的相关临床研究取得了令人鼓舞的结果,CRS的生物靶向治疗正逐渐走入临床。继续教育园地《慢性鼻窦炎伴鼻息肉的生物靶向治疗》介绍了CRS生物靶向治疗药物的作用机制及临床效果,讨论了生物靶向治疗的患者选择和疗效评估,并展望了生物制剂的临床应用前景。除了重点号内容外,本期还推出了《中国变应性鼻炎诊断和治疗指南(2022年,修订版)》,新指南在《变应性鼻炎诊断和治疗指南(2015年,天津)》的基础上,增加了大量近5年发表在国内外权威学术期刊上的最新研究成果,在变应性鼻炎流行病学、发病机制、诊断和治疗方面均更新了较多内容,特别添加了环境控制、抗IgE治疗、药物联合治疗策略,详细扩充了免疫治疗相关内容,与当前变应性鼻炎研究热点和临床重点难点问题紧密结合,旨在为耳鼻咽喉头颈外科临床和科研工作者提供科学、严谨、细致的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蛇菰多糖对肺鳞癌细胞增殖和迁移的影响及作用机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蛇菰多糖对人肺鳞癌NCI-H520细胞增殖和迁移的影响及作用机制。方法:本研究为实验研究。运用不同浓度蛇菰多糖(0、25、50、75、100、125 mg/L)处理肺鳞癌NCI-H520细胞26 h,CCK-8法分析不同浓度的蛇菰多糖对NCI-H520细胞活力的影响。取对数生长期的NCI-H520细胞分为对照组和蛇菰多糖组(125 mg/L),克隆形成实验、划痕实验分别比较2组NCI-H520细胞增殖和迁移能力,通过蛋白质印迹法比较2组NCI-H520细胞增殖相关蛋白(CDK4、Cyclin D3、Cyclin D2)和迁移相关蛋白(Fibronectin、α-SMA)表达。定量反转录PCR(qRT-PCR)比较2组RP11-1212A22.4、miR-146a-5p的表达。运用TCGA数据库评估RP11-1212A22.4在肺鳞癌组织中的表达。LncRNASNP软件预测RP11-1212A22.4和miR-146a-5p之间的结合位点。采用Pearson法分析TCGA数据库肺鳞癌组织中miR-146a-5p与RP11-1212A22.4表达的相关性。将NCI-H520细胞分为4组:共转染miR-NC和WT-RP11-1212A22.4组、共转染miR-146a-5p和WT-RP11-1212A22.4组、共转染miR-NC和MUT-RP11-1212A22.4组、共转染miR-146a-5p和MUT-RP11-1212A22.4组。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实验验证4组RP11-1212A22.4和miR-146a-5p的靶向结合。结果:不同浓度的蛇菰多糖对NCI-H520细胞增殖抑制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63.41, P<0.001)。与0 mg/L剂量相比,蛇菰多糖25、50、75、100、125 mg/L剂量作用下的肺鳞癌NCI-H520细胞增殖抑制率均上升(均 P<0.01)。与对照组相比,蛇菰多糖组NCI-H520细胞克隆形成能力[(106.80±14.42)个比(39.66±8.69)个; t=3.99, P=0.007]和迁移能力[(43.16%±3.38%)比(12.26%±3.55%); t=6.31, P=0.001]被抑制。与对照组相比,蛇菰多糖组NCI-H520细胞中增殖相关蛋白(CDK4、Cyclin D3、Cyclin D2)和迁移相关蛋白(Fibronectin、α-SMA)表达均下降(均 P<0.01)。与对照组相比,蛇菰多糖组NCI-H520细胞中RP11-1212A22.4的表达升高[(1.06±0.36)比(7.08±0.29); t=12.96, P<0.001]。TCGA数据库分析显示,肺鳞癌组织中RP11-1212A22.4表达低于癌旁组织[(5.61±0.81)比(7.21±0.74); t=23.12, P=0.001]。LncRNASNP预测显示,RP11-1212A22.4基因序列与miR-146a-5p存在特异的结合区域,评分最高为0.99。与共转染miR-NC和WT-RP11-1212A22.4组相比,共转染miR-146a-5p和WT-RP11-1212A22.4组的NCI-H520细胞荧光活性降低[(0.99±0.12)比(0.26±0.06); t=5.56, P=0.001];共转染miR-NC和MUT-RP11-1212A22.4组与共转染miR-146a-5p和MUT-RP11-1212A22.4组荧光活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0.97±0.05)比(1.00±0.07); t=0.26, P=0.804]。miR-146a-5p与RP11-1212A22.4的表达呈负相关( r=-0.82, P<0.01)。与对照组相比,蛇菰多糖组miR-146a-5p的表达降低[(5.42±0.77)比(1.01±0.36); t=5.20, P=0.002]。 结论:蛇菰多糖具有抑制肺鳞癌NCI-H520细胞增殖和迁移的作用,其分子机制可能与蛇菰多糖调控RP11-1212A22.4/miR-146a-5p通路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AFAP1L1在胃癌中的表达及对胃癌细胞增殖能力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观察AFAP1L1基因在胃癌中的表达及与患者预后的相关性,并探讨其在胃癌发生、发展中的相关功能及可能机制。方法:利用癌症基因组图谱(TCGA)数据分析AFAP1L1在泛癌中的表达差异情况,并通过Kaplan-Meier分析AFAP1L1与胃癌及其他肿瘤预后的相关性。在胃癌中选择与AFAP1L1正相关的前300个基因进行基因本体(GO)富集、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信号通路分析。最后利用RNA干扰技术沉默胃癌细胞中AFAP1L1表达后进行细胞计数试剂盒(CCK-8)测定,集落形成测定和裸鼠皮下移植瘤实验评估AFAP1L1对胃癌细胞增殖的影响。多组间比较应用单因素方差分析,两组间比较采用 t检验。 结果:TCGA数据分析显示,AFAP1L1在包括胃癌在内的多种肿瘤中高表达。生存分析结果显示AFAP1L1高表达与胃癌的预后差相关( P<0.05)。基因富集与功能分析显示ALKBH1高表达与细胞增殖相关基因密切相关,沉默AFAP1L1能抑制胃癌细胞的增殖和克隆形成能力,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23.412、29.153, P<0.05),同时沉默AFAP1L1后裸鼠移植瘤的体积和重量也明显小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12.462、9.541, P<0.05)。 结论:AFAP1L1在胃癌组织中高表达可作为患者预后不良的分子标志物,可通过促进细胞增殖促进胃癌发生和发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腹水来源的外泌体对卵巢上皮性癌干细胞样细胞的干性特征及侵袭能力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卵巢上皮性癌(卵巢癌)患者腹水来源的外泌体对卵巢癌干细胞样细胞(OCS-LC)干性特征及侵袭能力的影响。方法:(1)采用无血清悬浮培养法诱导卵巢癌细胞系A2780细胞生成OCS-LC,并采用成球实验、分化功能实验以及流式细胞仪检测等方法鉴定OCS-LC的成球克隆生长、定向分化潜能、干性标志物CD 133表达等干性特征。(2)采用超速离心法提取卵巢癌来源外泌体(OCDE),包括卵巢癌患者腹水来源及A2780细胞来源的外泌体[即腹水来源外泌体(ADE)及细胞来源外泌体(CDE)],采用透射电镜观察外泌体形态、纳米颗粒跟踪分析(NTA)法测量外泌体粒径、蛋白印迹(western blot)法检测特异性蛋白分子热休克蛋白70(HSP-70)、CD 63、CD 9的表达等方法对外泌体ADE和CDE进行鉴定。(3)将ADE和CDE分别与OCS-LC共培养,即ADE+OCS-LC组、CDE+OCS-LC组,以磷酸盐缓冲液(PBS)与OCS-LC共培养作为空白对照组。通过观察3组OCS-LC的成球周期、最大球直径及成球率,评估各组OCS-LC的成球能力;采用免疫荧光染色法检测3组OCS-LC的干性标志物CD 133的表达;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3组OCS-LC中干细胞转录因子八聚体结合转录因子4(Oct-4)和Nanog mRNA的表达;穿膜小室(transwell小室)实验检测3组OCS-LC的侵袭能力。 结果:(1)OCS-LC的鉴定:成球实验显示,OCS-LC单细胞悬液在无血清培养基中可二次成球生长;分化功能实验显示,OCS-LC细胞球在含血清培养基中改变生长方式,分化成呈贴壁生长的A2780细胞;流式细胞仪检测显示,OCS-LC中CD 133阳性( CD133+)细胞的比例为(18.9±0.9)%,显著高于其对照(即A2780细胞)的(0.6±0.5)%( t=38.570, P<0.01)。(2)OCDE的鉴定:透射电镜下观察,外泌体ADE和CDE均可见清晰的脂质双层膜结构,一侧呈凹陷的半球形或杯托样;NTA法测量显示,外泌体粒径主要在30~100 nm范围,平均粒径67.2 nm;western blot法检测显示,特异性蛋白分子HSP-70、CD 63、CD 9均呈阳性表达。(3)共培养后,成球实验显示,空白对照组、ADE+OCS-LC组、CDE+OCS-LC组OCS-LC均可继续成球生长,其中ADE+OCS-LC组细胞呈现两种生长方式,大部分细胞继续维持干性成球生长,小部分细胞出现分化,呈贴壁生长;3组OCS-LC的成球周期分别为(15.3±1.5)、(10.3±0.6)、(6.7±0.6) d,细胞球最大直径分别为(100.3±3.2)、(145.2±5.1)和(170.0±2.1) μm,成球率分别为(1.05±0.20)%、(4.15±0.10)%和(10.45±0.25)%,3组分别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均<0.05),且CDE+OCS-LC组分别与ADE+OCS-LC组比较,差异也均有统计学意义( P均<0.05)。免疫荧光染色法检测显示,空白对照组、ADE+OCS-LC组,CDE+OCS-LC组OCS-LC细胞球中呈绿色荧光的 CD133+细胞数依次增多,3组OCS-LC细胞球中 CD133+细胞比例[分别为(26.6±1.5)%、(46.2±2.1)%和(58.4±2.2)%]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187.588, P<0.05),且CDE+OCS-LC组较ADE+OCS-LC组更高( t=6.753, P<0.05)。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显示,空白对照组、ADE+OCS-LC组、CDE+OCS-LC组OCS-LC中Oct-4 mRNA的表达水平分别为1.04±0.12、3.46±0.24、4.03±0.31,Nanog mRNA表达水平分别为1.00±0.07、1.57±0.32、2.66±0.15,3组分别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均<0.05),且CDE+OCS-LC组均显著高于ADE+OCS-LC组( P均<0.05)。transwell小室实验显示,空白对照组、ADE+OCS-LC组、CDE+OCS-LC组的侵袭细胞数依次增多,分别为(30±5)、(102±4)、(210±7)个,3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820.800, P<0.05),且CDE+OCS-LC组显著高于ADE+OCS-LC组( t=23.202, P<0.05)。 结论:卵巢癌ADE能够增强和维持OCS-LC的干性特征,促进肿瘤细胞的侵袭转移,但CDE优于ADE。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CRIM1对非小细胞肺癌辐射敏感性和转移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富含半胱氨酸型运动神经元蛋白1(CRIM1)对非小细胞肺癌(NSCLC)辐射敏感性和转移的影响及可能的机制。方法:采用短发夹RNA(shRNA)敲降NSCLC H460、H358细胞中CRIM1的表达,并将H460、H358细胞分别分为3组:H460细胞、H460-shCRIM1细胞、H460-shNC细胞和H358细胞、H358-shCRIM1细胞、H358-shNC细胞,其中shCRIM1表示用shRNA敲降CRIM1的表达,shNC表示阴性对照。采用小干扰RNA(siRNA)敲降H358细胞中CRIM1的表达,并将细胞分为2组:H358-siNC细胞和H358-siCRIM1细胞。采用细胞克隆形成实验(照射剂量为0、1、2、4 Gy)、慧星实验(照射剂量为8 Gy)和细胞免疫荧光实验(照射剂量为6、8、12 Gy)观察CRIM1对H460细胞辐射敏感性的影响。采用Transwell实验、细胞黏附实验观察CRIM1对H460、H358细胞转移的影响。构建小鼠H460原位肿瘤模型,采用组织病理学检查评估裸鼠肺内原位接种肿瘤转移情况。采用转录组学分析法探讨CRIM1影响NSCLC细胞转移的可能机制。组间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 t检验。 结果:克隆形成实验结果显示,与H460-shNC细胞相比,1、2 Gy照射后H460-shCRIM1细胞的克隆形成率明显降低[1 Gy:(87.04±8.04)%对(58.01±4.39)%;2 Gy:(48.23±1.22)%对(31.43± 0.08)%],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4.48、19.50,均 P<0.05)。慧星实验结果显示,8 Gy照射后H460-shCRIM1细胞的olive尾距长于H460-shNC细胞,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27±0.54对1.05±0.42, t=2.14, P<0.05)。细胞免疫荧光实验结果显示,H460-shCRIM1细胞受照后磷酸化组蛋白H2AX foci数多于H460-shNC细胞(6 Gy:14.33±2.81对11.00±3.92;8 Gy:34.00±11.14对21.17±6.15;12 Gy:25.80±3.96对20.17±3.31),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2.45、5.52、2.47,均 P<0.05)。Transwell实验结果显示,H460-shCRIM1、H358-shCRIM1细胞的迁移率分别较H460-shNC、H358-shNC细胞明显升高,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4.73、10.19,均 P<0.05)。细胞黏附实验结果显示,H460-shCRIM1、H358-shCRIM1细胞的黏附能力分别较H460-shNC、H358-shNC细胞下降,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2.86、3.66,均 P<0.05)。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显示,原位接种H460-shCRIM1细胞的裸鼠肺内转移灶明显多于H460-shNC细胞。转录组学分析结果显示,筛选出的细胞黏附相关基因连接黏附分子2(JAM2)、连接蛋白3(NECTIN3)和紧密连接蛋白4(CLDN4)在H460-shCRIM1、H358-siCRIM1细胞中的表达均下降;并在体外实验中得到验证,其中,H460-shCRIM1细胞相较于H460-shNC细胞分别下降了86.66%、49.35%、30.27%( t=47.52、7.47、18.98,均 P<0.05),H358-siCRIM1细胞相较于H358-siNC细胞分别下降了36.60%、31.70%、50.00%( t=7.40、7.10、16.56,均 P<0.05)。 结论:抑制CRIM1可增强NSCLC细胞H460的辐射敏感性,CRIM1可能通过影响肿瘤细胞连接的方式影响NSCLC的转移。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细胞毒性T细胞淋巴瘤134例临床病理学特点及预后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细胞毒性T细胞淋巴瘤(cytotoxic T-cell lymphoma,CTL)临床病理学特点及预后。方法:回顾性收集2008至2020年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八九医院(原第一五二中心医院)和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共计134例CTL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检测肿瘤细胞的免疫表型、EB病毒感染状态和T细胞受体(TCR)克隆性,分析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结果:134例CTL患者中,男女比例1.7∶1.0,中位年龄为49.5岁(范围3~83岁),60岁以下者100例(74.6%)。有B症状者占46.9%(53/113)。多数患者表现为全身浅表淋巴结肿大。按Ann Arbor系统分期,Ⅰ~Ⅱ期占36.8%(39/106),Ⅲ~Ⅳ期占63.2%(67/106)。伴有结外侵犯者占51.6%(66/128)。脾脏受累占24.2%(31/128)。形态学上表现为异型淋巴细胞弥漫性生长,浸润破坏正常组织结构。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显示肿瘤细胞阳性表达T细胞抗原(CD2、CD3、CD5、CD7),表达减弱或表达缺失其中一个或多个抗原者占72.0%(77/107)。根据肿瘤细胞CD4和CD8的表达量分组,其中CD8 +>CD4 +组70例(52.2%)。T细胞胞质内抗原1(TIA1)和颗粒酶B表达率分别为99.2%(119/120)和79.8%(95/119)。CD20异常表达率27.6%(37/134),CD56阴性。Ki-67阳性指数中位值为45.0%(范围5%~80%)。EB病毒编码的小RNA原位杂交检测均为阴性。TCR基因克隆性检测,所检的49例样本TCR基因重排结果均为阳性,其余病例未检测。91例患者获得随访,中位随访36个月(范围1~240个月),死亡40例(44.0%)。疗效达完全缓解者23例(含13例局限性单一结外肿块患者)。患者3年和5年总生存率分别为53.5%和49.4%。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B症状、脾脏受累、结外侵犯、临床分期、CD8 +>CD4 +表型、CD20异常表达和Ki-67阳性指数(>60%)对患者总生存率的影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将单因素分析有统计学意义的指标纳入多因素Cox回归模型,结果显示脾脏受累和CD8 +>CD4 +表型是影响CTL患者总生存率的独立预后因素。 结论:CTL以60岁以下成年男性多见,常伴有B症状,结外侵犯比例高,CD8阳性表型更多见;脾脏受累和CD8 +>CD4 +表型是CTL预后风险评估的独立预测因子;部分局限性单一结外CTL患者预后良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BALB/c小鼠格雷夫斯病模型靶向TSHR和ICAM-1治疗的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靶向促甲状腺激素受体(TSHR)和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治疗格雷夫斯病(GD)的新方法。方法:设计合成TSHR的小干扰RNA(siRNA)及ICAM-1单克隆抗体(mAb)。30只GD模型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siRNA治疗组、ICAM-1 mAb治疗组及未治疗组,另取10只正常小鼠作为空白对照。治疗前、后测定小鼠血清甲状腺素(T 4)、促甲状腺激素(TSH)、TSH受体刺激性抗体(TSAb)、TSH刺激阻断性抗体(TSBAb)水平,治疗结束后测定各组小鼠体质量、心率,评估甲状腺摄取 99Tc mO 4-能力、甲状腺大小及病理变化。采用两独立样本 t检验、配对 t检验及单因素方差分析处理数据。 结果:3次治疗后,siRNA组、ICAM-1 mAb组小鼠体质量均低于正常小鼠( F=3.50, P=0.025),心率均低于未治疗组GD模型鼠( F=24.73, P<0.001),其中siRNA组心率下降明显,接近正常小鼠。3次治疗后,siRNA组、ICAM-1 mAb组小鼠血清T 4[(27.58±1.94)、(27.24±3.50) μg/L]、TSAb[(331.44±43.38)、(275.16±45.80) mU/L]、TSBAb[(13.94±1.11)、(14.59±1.02) mU/L]水平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T 4:(65.71±6.89)、(70.84±8.46) μg/L, TSAb:(457.33±45.85)、(443.91±42.32) mU/L, TSBAb: (15.83±5.92)、(17.05±6.16) mU/L; t值:4.45~10.87,均 P<0.05],2组小鼠血清TSH水平[(0.13±0.05)、(1.46±0.34) mU/L]均较治疗前明显上升[(0.04±0.05)、(0.06±0.03) mU/L; t值:-2.22、-5.87, P值:0.007、<0.001],ICAM-1 mAb组小鼠TSH升高幅度及TSAb降低幅度高于siRNA组( t值:1.03、-1.63, P值:0.002、0.031)。治疗后siRNA组、ICAM-1 mAb组小鼠均见甲状腺部分腺叶摄取 99Tc mO 4-能力减低,相应腺叶肿大程度缩小。治疗组小鼠甲状腺病理可见甲状腺滤泡吸收空泡减少,胶质稀薄现象有所改善。小鼠心、肝、肾病理未见明显损伤。 结论:靶向TSHR的siRNA及ICAM-1 mAb均对GD模型鼠有治疗作用,在控制心率方面siRNA效果更好,在升高TSH及降低TSAb方面ICAM-1 mAb效果更好。上述治疗方法安全、有效,可以为GD的靶向治疗提供新思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