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PP1基因突变致晚期婴儿型神经元蜡样脂褐质沉积症1例
编辑人员丨5天前
对2017年苏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1例晚期婴儿型神经元蜡样脂褐质沉积症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患儿,女,4岁,2岁10个月时因"1 d内抽搐2次"就诊,此后频繁出现抽搐,运动、语言及智力进行性倒退。表现为走路不稳,呈醉酒状,易摔倒,持物手抖,言语迟钝,表情淡漠,缺乏眼神语言交流,生活无法自理,仅有1岁多儿童的智商。头颅磁共振成像示小脑萎缩;脑电图示全导高波幅棘慢波、多棘慢波爆发;基因检测:TPP1基因2个杂合变异c.230-1G>C和c.1027G>A (p.E343K),且变异为"可能致病"。提示对存在难治性癫痫、共济失调、运动语言发育落后,及头颅磁共振成像显示小脑萎缩等表现的患儿,应及时行基因检测,以尽早明确诊断、指导产前诊断和遗传咨询。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神经元蜡样质脂褐质沉积症2型一家系临床表型及三肽基肽酶-1基因突变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总结经二代测序确诊的神经元蜡样质脂褐质沉积症2型(CLN2)一家系的临床表型及三肽基肽酶-1(TPP1)基因突变特点。方法:收集2018年6月就诊于郑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神经内科的CLN2一 家系的临床资料,采用二代测序方法对先证者进行全外显子测序,并对家系成员进行一代Sanger验证及致病TPP1基因突变特点分析,总结临床特征。结果:先证者为3岁9个月女童,主要临床表现为全面性强直-阵挛性癫痫发作,智力正常,语言、运动轻度发育落后,眼科检查示双眼屈光不正,视力正常,无黄斑变性。头颅磁共振成像(MRI)示额颞部蛛网膜下腔增宽、脑沟加深,小脑萎缩。TPP1基因存在复合杂合突变,来自表型正常的父母,其中c.1449-1450insG(p.I484Dfs*7)来源于父亲, 为未报道的移码杂合突变,c.1417G>A(p.G473R)来源于母亲,为已知致病的错义突变,符合CLN2复合杂合突变常隐致病特点。先证者同胞哥哥3岁起病,首发症状为肌阵挛癫痫发作,现7岁伴随进行性视力障碍及智力、运动、认知功能倒退,眼科检查发现视网膜变性,头颅MRI提示全脑性萎缩, 小脑萎缩明显。TPP1致病基因及复合杂合突变位点均与先证者一致。现2岁10个月弟弟表型正常,为c.1417G>A (p.G473R)单一杂合突变,来源于母亲, 先证者父母均无临床表型。结论:CLN2是一种罕见的溶酶体贮积症,属于神经退行性疾病之一,主要临床特征为癫痫发作,进行性智力、运动倒退,视力丧失,头颅MRI提示脑萎缩,双眼黄斑变性,TPP1基因复合杂合突变c.1449-1450insG(p.I484Dfs*7)及c.1417G>A(p.G473R)是本例患儿的遗传学病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木薯MeTPP1基因克隆、结构变异及其表达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8/6
旨在研究木薯MeTPP1基因在干旱、低温等非生物胁迫响应中的作用.用同源基因克隆的方法从木薯叶片中克隆MeTPP1基因,用MEGA软件构建Neighbor-joining系统进化树,用DnaSP软件分析基因结构变异,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分析MeTPP1基因在不同胁迫处理下的表达特性.结果表明,MeTPP1基因含有一个1131 bp的开放阅读框,编码376个氨基酸,含有TPP家族保守结构域.系统进化树分析表明,MeTPP1与杨树和杞柳中同源基因的亲缘关系较近,序列相似性分别为77.8% 和74.5%.基因结构变异发现,MeTPP1在木薯野生种和栽培种之间共有9个错义突变,它们可能与MeTPP1的表达有关.实时荧光定量PCR分析表明,MeTPP1表达量受到干旱、低温和ABA处理的响应.上述结果表明,MeTPP1在转录水平参与ABA介导的木薯干旱和低温胁迫,可作为候选基因进一步研究其在木薯抗逆中的功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植物萜类合成关键基因DXS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023/8/6
萜类物质是自然界中广泛存在的一类天然化合物,对植物、动物和人类都有重要价值.1-脱氧木酮糖-5-磷酸合成酶(DXS)对萜类物质合成调控起关键作用,是2-C-甲基-D-赤藻糖醇-4-磷酸(MEP)途径的第一个酶,也是该途径的一个限速酶,亚细胞定位于类囊体中,具有质体转运肽序列和3个功能结构域:TPP结合结构域、转酮醇酶结构域和嘧啶结合结构域,可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其活性.目前已从178种植物中克隆分离到DXS基因,按蛋白同源性可分为3类:DXS1、DXS2和DXS3.DXS基因表达具有组织特异性、昼夜节律性,与花朵、果实发育程度和品种有关.转外源或内源DXS基因的植株过表达或抑制表达都会引起植物光合色素(如叶绿素和类胡萝卜素)、内源激素(如脱落酸和赤霉素)和单萜等萜类物质含量的改变.重点综述了DXS蛋白的特性、基因的类型、基因表达、调控和遗传转化方面的研究进展,以期为植物育种和代谢调节提供理论和实践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柑橘大实蝇滞育和非滞育蛹体内海藻糖含量的调控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通过比较柑橘大实蝇Bactrocera minax蛹滞育期与滞育前和滞育后以及滞育蛹与非滞育蛹体内海藻糖和葡萄糖含量的变化、海藻糖合成代谢途径中关键酶的活力变化以及关键酶基因的表达量变化,明确蛹滞育期间海藻糖合成代谢途径中关键酶对海藻糖含量的调控.[方法]利用分光光度法检测柑橘大实蝇滞育前(1日龄蛹)、滞育期(30,60和90日龄蛹)以及滞育后(120和150日龄蛹)蛹体内海藻糖与葡萄糖含量的变化,以及海藻糖合成代谢途径中的海藻糖-6-磷酸合成酶(TPS)、海藻糖-6-磷酸磷酸酯酶(TPP)和海藻糖酶(Tre)活力的变化;利用实时定量荧光PCR (qPCR)检测TPS,TPPB,TPPC-1,TPPC-2和Tre-1基因表达量的变化.向1日龄蛹体内注射20-羟基蜕皮酮(20E)作为处理(以注射10%乙醇为对照),分别于注射后1和30 d比较处理组与对照组蛹体内海藻糖与葡萄糖含量、关键酶活力以及上述基因表达量的差异.[结果]柑橘大实蝇蛹进入滞育后,海藻糖含量显著升高,葡萄糖含量无显著变化;TPS和TPP的酶活力以及TPS,TPPC-1和TPPC-2表达量在化蛹后逐渐升高,于滞育期达到最高水平,维持至羽化前显著下降;TPPB表达量在整个蛹期无显著差异;Tre酶活力以及Tre-1表达量在化蛹后逐渐升高,于滞育早期达到最高水平,随后显著下降,羽化前再次显著上升.注射20E后1d,与对照组相比,处理组蛹体内海藻糖与葡萄糖含量、关键酶(TPS,TPP和Tre)活力以及TPS,TPPC-2和Tre-1表达量无显著变化,TPPB表达量显著下降,TPPC-1表达量显著上升;注射后30 d,与对照组滞育蛹相比,处理组非滞育蛹海藻糖含量显著上升,葡萄糖含量、TPS和Tre酶活力、TPS和Tre-1表达量显著下降,TPP酶活力以及TPPB和TPPC-2表达量无显著差异.[结论]柑橘大实蝇蛹体内海藻糖的含量在合成代谢途径中关键酶的调控下,随着滞育状态发生变化,表明海藻糖与滞育之间存在密切的关系,但其作用机理仍待进一步研究.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神经元蜡样质脂褐质沉积症的临床和脑电图特点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总结神经元蜡样质脂褐质沉积症(NCL)的临床和脑电图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儿科2000年2月至2015年8月确诊为NCL患儿的临床表型和脑电图检查结果.结果 30例患儿中,男18例,女12例;发病年龄9个月~7岁;首发症状为癫痫发作22例,智力运动发育落后或倒退7例,视力下降1例.临床表现包括进行性智力运动倒退29例,癫痫发作28例(其中17例有多种发作类型,肌阵挛发作23例,局灶性发作16例,不典型失神发作5例,强直阵挛发作3例,失张力发作1例,强直痉挛发作1例),视力下降19例,共济失调20例,锥体束征阳性13例.21例眼底检查,其中黄斑变性7例,视神经萎缩8例,视网膜色素变性2例,正常8例.30例头颅磁共振成像(MRI)检查均显示脑萎缩,其中大脑皮质及小脑弥散性萎缩14例,仅有小脑萎缩6例,脑萎缩伴侧脑室旁白质T2W高信号10例.脑电图(EEG)检查27例,背景均为弥散性慢波,睡眠期无顶尖波及睡眠纺锤波7例;局灶性痫样放电15例,广泛性痫样放电6例,兼广泛性和局灶性痫样放电6例,广泛性慢波阵发4例;闪光刺激诱发痫样放电3例;10例监测到临床发作,其中肌阵挛发作4例,不典型失神发作3例,局灶性发作3例,失张力发作1例,强直痉挛发作1例.外周血酶学检查13例,其中三肽基肽酶(TPP1)缺乏8例,棕榈酰蛋白硫酯酶(PPT1)缺乏1例.28例患儿进行了皮肤和/或肌肉电镜活检,皮肤和/或肌肉电镜检查见曲线体15例、嗜锇颗粒2例、指纹体2例、曲线体及直线体1例、指纹体及嗜锇颗粒1例.3例患儿行NCL相关基因检测,分别发现1例CLN6基因复合杂合突变及2例TPP1基因纯合突变.30例患儿依据发病年龄、酶学检查及皮肤和肌肉病理检查结果分为婴儿型5例、晚婴型20例及少年型5例.结论 儿童NCL的临床特点为多种类型的癫痫发作(肌阵挛发作最常见)、智力运动发育落后或倒退、视力下降、共济失调和锥体束征阳性;头颅MRI特点为脑萎缩,伴或不伴脑白质病变;脑电图背景为弥散性慢波,痫样放电可为局灶性和/或广泛性;特异性酶学或皮肤、肌肉病理检查或基因检测可明确诊断.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疑似儿童神经元蜡样脂褐质沉积症5例诊断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探讨儿童神经元蜡样脂褐质沉积症(NCL)的诊断方式,特别是基因诊断的意义.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7年1月在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就诊的5例临床疑诊NCL的患儿资料,其中男3例、女2例,有2例为兄妹关系.患儿发病年龄3岁4个月至8岁11个月,来院首诊年龄3岁6个月至14岁.对脑影像表现异常的4例患儿及其父母、兄弟提取外周血DNA,检测相关基因.结果 4例确诊为NCL,1例为儿童癔症.基因检测:例1 TPP1基因c.887-17A>G为剪切变异;c.646G>A为错义变异.例2TPP1基因c.1015 1016 del为移码变异;c.640C>T为无义变异.例3 CLN6基因核苷酸改变为c.158T> C(p.L53P)及c.889C >T(p.P297S).3例父母均只携带其中1个杂合变异,例3受检者哥哥未携带突变.例4 CLN3基因c.1160_ 1169 delCAGCCTACGTinsGC杂合突变,母亲未检测到该突变,缺失父亲样本;CLN3基因外显子E3-E8杂合缺失,为真实缺失,母源.随访15 ~ 60个月,无死亡病例.结论 对于怀疑NCL的患儿应及时检查头颅磁共振成像、脑电图及基因检测,导致NCL的基因突变TPP1 (c.887-17A>G,c.1015_1016 del),CLN3(c.1160_1169 delCAGCCTACGTinsGC),CLN6[(c.158T>C(p.L53P),c.889C >T(p.P297S)]位点均为首次报告,基因型对于NCL的分型、判断预后十分重要.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川西獐牙菜SmDXS2基因的克隆及表达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8/6
1-脱氧-D-木酮糖-5-磷酸合成酶 (1-deoxy-D-xylulose-5-phosphate synthase, DXS) 是2-C-甲基-D-赤藻糖醇-4-磷酸 (MEP) 途径的第一个关键酶.该研究根据川西獐牙菜Swertia mussotii转录组数据, 克隆获得其DXS2基因 (Gen Bank注册号MH535905) , 命名为Sm DXS2.生物信息学分析表明Sm DXS2基因无内含子, 其开放阅读框全长2 145 bp, 编码714个氨基酸, 分别属于20种氨基酸, 其中丙氨酸、甘氨酸和色氨酸含量最高;相对分子质量为76. 91 k Da, 理论等电点为6. 50, 属亲水性蛋白;二级结构中α-螺旋占36. 83%, 延伸链占9. 38%, loop占53. 78%;序列内部无信号肽, 没有跨膜区, 为非分泌型蛋白;序列中含有TPP结合位点、嘧啶结合结构域和C端的转酮酶结构域;系统发育分析结果显示Sm DXS2与滇龙胆DXS2共聚于一个分支.Sm DXS2基因在大肠杆菌中表达的重组蛋白相对分子质量约为94 k Da, 与预测蛋白大小一致.该研究为进一步探讨该基因的功能和利用基因工程手段提高川西獐牙菜中环烯醚萜类化合物产量提供了理论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进行性肌阵挛癫痫患儿26例致病基因及临床表型特点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总结进行性肌阵挛癫痫(PME)患儿的致病基因和临床表型特点.方法 采用横断面设计的方法,2014年1月至2018年10月前瞻性收集在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儿科神经门诊及病房临床诊断为PME的患儿,共收集PME患儿26例,男11例、女15例.通过目的基因一代测序、靶向捕获二代测序癫痫基因检测包或家系全外显子组等方法,对患儿及其父母进行致病基因检测,并对患儿的基因型与表型特点进行分析.结果 26例PME患儿起病年龄为3月龄至15岁,临床特点包括肌阵挛、多种类型的癫痫发作和进行性神经功能倒退.明确致病基因的患儿15例,包括TPP1基因3例,NEU1、GBA、TBC1D24、KCNC1基因各2例,CLN6、MFSD8、ASAH1和ATN1基因各1例.4例患儿发现可能的致病基因,其中2例GOSR2基因复合杂合变异,1例KCTD7基因复合杂合变异,1例国际未报道的TARS基因复合杂合变异.7例患儿尚未明确致病基因.15例致病基因明确的患儿中,符合神经元蜡样质脂褐质沉积症(NCL)者5例,唾液酸沉积症、神经型戈谢病各2例,齿状核红核苍白球路易体萎缩症、脊肌萎缩症-进行性肌阵挛癫痫各1例.结论 PME包括一组具有遗传异质性的神经遗传病,明确PME的致病基因对判断预后及遗传咨询具有重要意义.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甲状腺功能亢进症周期性麻痹死亡病例报告及文献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前,我国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简称甲亢)的发病率高达1.3%.甲亢患者死亡的原因多数是在手术中发生甲状腺危象.甲亢性周期性麻痹(hyperthyroidism and periodic paralysis, TPP)是甲亢的并发症之一,主要临床表现是甲状腺功能亢进、低钾血症、肌无力,患者可因呼吸衰竭而死亡.另外,持续的低钾血症还可引起心律失常[1] .该病好发于男性,我国及日本、越南、菲律宾、韩国较为多见[2-3].我国TPP患者占男性甲亢患者的13%,好发年龄为30~55岁[2,4].有研究结果 显示,TPP是环境因素、甲状腺毒症、基因易感性共同作用的结果 [5].本研究拟通过对1例TPP死亡病例的讨论并结合国内外文献进行的分析,探讨患者的死亡原因及TPP的发病机制,提高对TPP患者的临床治疗和管理水平,以降低发病率、死亡率,提高预后的转归.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