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维可视化技术在脊柱颈胸段原发性肿瘤手术治疗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三维可视化技术在脊柱颈胸段原发性肿瘤手术治疗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病例系列报告。纳入2019年6月—2021年6月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脊柱外科手术治疗的颈胸段原发性脊柱肿瘤患者2例。病例1为男性,47岁,C 6、7椎体孤立性纤维瘤,术前有颈部疼痛及上肢放射痛症状,伴左侧肢体无力。病例2为女性,17岁,T 1椎体动脉瘤样骨囊肿,有颈肩痛症状,合并左上肢远端肌力下降。2例患者术前均接受CT扫描并使用Mimics软件建立三维可视化脊柱颈胸段模型,采用激光快速成型打印技术制作与实物1∶1大小的3D打印脊柱颈胸段模型,规划设计并定制3D打印人工椎体,分别用于术前评估肿瘤分期、制定个体化手术方案,以及术中指导置钉和脊柱序列重建。病例1采用前后联合入路,行前路C 6、7椎体切除、3D打印人工椎体置入+后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病例2采用单纯后入路,行胸椎肿瘤切除+3D打印人工椎体置入+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观察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手术并发症情况,评估手术前后颈部及上肢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和上肢肌力,随访期间观察肿瘤是否复发及脊柱稳定性。 结果:2例患者均顺利完成颈胸段椎体肿瘤切除+脊柱重建手术。病例1手术时间6.5 h,术中出血量1 200 mL;病例2手术时间4.5 h,术中出血量1 000 mL。2例患者术后疼痛症状明显缓解、自觉肌力逐渐恢复正常。病例1术后第7天发现伤口处脑脊液漏,经穿刺抽液、加压包扎治愈;术后出现声音嘶哑,随访至3个月时好转。病例2未见术后并发症。2例患者术后均随访12个月。末次随访时见患者椎体及肢体功能良好,肿瘤无复发,脊柱稳定性良好。病例1术前左侧颈部和左上肢疼痛VAS评分分别为7分和5分,末次随访时分别为3分和0分;术前左侧上、下肢各肌肌力均有不同程度下降,末次随访时除左侧指伸肌肌力为Ⅳ级以外的其余各肌肌力均为Ⅴ级。病例2术前左侧颈部和左上肢疼痛VAS评分6分和3分,末次随访时分别为2分和0分;术前左上肢指伸肌和指屈肌肌力Ⅳ级,末次随访时均恢复至Ⅴ级。结论:三维可视化技术是一种直观、动态、全面的影像学评估方法,结合3D打印技术,可在术前明确肿瘤分期、制定手术方案,术中指导手术置钉及脊柱序列重建,对于颈胸段椎体原发性肿瘤的手术治疗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强化肩胛带训练与针灸、康复锻炼联用对脑卒中后偏瘫肩痛患者肢体功能和改良巴氏指数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分析强化肩胛带训练与针灸、康复锻炼联用对脑卒中后偏瘫肩痛患者恢复的影响。方法:选取宁波市第六医院内科2017年1月至2019年12月收治的脑卒中后偏瘫肩痛患者86例进行研究。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对照组41例,采用康复锻炼加针灸治疗;观察组45例,采用强化肩胛带训练、针灸联合康复锻炼。两组连续干预8周,评定患者的肢体功能恢复情况、日常生活能力以及肩部疼痛程度。结果:观察组干预后肩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为(1.14±0.48)分,明显低于对照组的(3.01±0.62)分;运动功能评定量表(Fugl-Meyer)评分为(42.68±5.46)分,改良巴氏指数评定量表(MBI)评分为(82.75±8.93)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的(30.78±4.93)分、(71.48±9.06)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15.530、10.622、5.801,均 P<0.05)。 结论:强化肩胛带训练、针灸联合康复锻炼有助于提高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增强肢体功能,临床意义重大,值得推广应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肌内效贴联合威伐光治疗肩关节周围炎的临床疗效观察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研究肌内效贴联合威伐光治疗肩关节周围炎的临床效果。方法:纳入86例肩关节周围炎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3例。2组患者均接受20 min威伐光照射治疗,每日1次,每周治疗7 d;观察组在威伐光治疗结束后增加肌内效贴治疗,每日1次,每周治疗6 d后暂停1次,治疗均连续进行2周。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2周后,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肩关节活动度(ROM) 测量、Constant-Murley肩关节功能评估法(CMS)对2组患者的肩痛程度、肩关节主动ROM(AROM)和被动ROM(PROM)以及肩关节功能对患者日常生活的影响程度进行评估。结果:①治疗后,对照组和观察组患者的VAS评分分别为(3.42±1.50)和(1.54±1.65)分,较组内治疗前[(6.29±1.37)和(6.19±1.51)分]均有明显改善( P<0.05),且治疗后观察组VAS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 P<0.05)。②治疗后,2组患者的AROM和PROM均较组内治疗前明显改善( P<0.05),且观察组的前屈、后伸、外展、外旋AROM及前屈、外展PROM均明显优于对照组( P<0.05)。③治疗后,对照组和观察组患者的CMS评分总分[(66.38±12.26)和(81.57±14.25)分]较组内治疗前[(45.24±10.32)和(43.89±11.54)分]均有明显改善( P<0.05),且观察组改善更为明显,治疗后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肌内效贴联合威伐光治疗对减轻肩周炎患者的肩痛、改善ROM、提升日常生活质量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温针电针配合运动疗法与经皮电神经刺激治疗卒中后偏瘫肩痛临床研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温针电针配合运动疗法和经皮电神经刺激(transcutaneous electrical nervestimulation, TENS)治疗缺血性卒中后偏瘫肩痛的疗效。方法:选取本院2016年5月-2019年3月符合入选标准的68例卒中后偏瘫肩痛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每组34例。2组均按指南给予西医常规疗法治疗,在此基础上对照组给予运动疗法和TENS,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温针电针。2组均治疗4周。采用VAS量表评估肩痛程度,采用Fugl-Meyer运动量表评估上肢运动功能,采用改良Barthel指数评估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采用肩手综合征评估量表(Shoulder Hand Syndrome Score, SHSS)评估患者感觉、远端水肿及运动情况,采用角度尺测量法测评肩关节前屈、后伸、外展、内旋、外旋的活动度,采用ELISA法检测hs-CRP、IL-6水平,评价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观察组VAS评分低于对照组( t=5.778, P<0.01),上肢Fugl-Meyer运动量表、改良Barthel指数评分高于对照组( t值分别为10.933、14.493, P值均<0.01);肩关节前屈、后伸、外展、内旋、外旋活动度均大于对照组( t值分别为16.251、12.006、29.001、16.008、24.003, P值均<0.01);感觉、远端水肿、运动评分均低于对照组( t值分别为5.331、5.172、6.221, P值均<0.01)。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4.1%(32/34)、对照组为67.7%(23/34),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6.087, P=0.014)。治疗后观察组血清hs-CRP[(10.55±1.72)mg/L比(13.81±2.79)mg/L, t=6.551]、IL-6[(9.31±1.56)μg/L比(11.78±1.90)μg/L, t=7.149]水平均低于对照组( P<0.01)。 结论:温针电针配合运动疗法与TENS可改善卒中后偏瘫肩痛患者的肩痛症状,降低炎性细胞因子水平,提高疗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不同肌内效贴贴扎方式治疗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的疗效观察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观察不同肌内效贴贴扎方式对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患者手肿胀程度、肩痛、上肢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60例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患者分为对照组、A组、B组、C组,每组15例。4组患者均予以康复训练和常规药物治疗,A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进行手部爪形+腕部I形+肩部I形贴扎,B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进行手部爪形+腕部I形+肩部Y形贴扎,C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进行手部爪形+腕部I形+肩部Y形+肩部I形贴扎。治疗前和治疗4周后(治疗后),采用排水法计算患者双手体积差,用远红外热成像仪测量患者双手温度差,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Fugl-Meyer量表(FMA)、改良Barthel指数(MBI)评定患者的肩痛、上肢运动功能、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结果:治疗前,4组患者双手体积差、双手温度差、VAS、FMA、MBI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与组内治疗前比较,4组患者治疗后双手体积差、双手温度差、VAS、FMA、MBI评分均有所改善( 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A组、B组、C组双手体积差、双手温度差、VAS评分减少、FMA评分增加( P<0.05)。C组治疗后FMA评分[(27.69±6.91)分]高于对照组[(12.87±3.04)分]、A组[(20.57±6.16)分]、B组[(18.64±5.73)分]( P<0.05)。4组治疗后MBI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康复训练和肌内效贴均可有效减小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患者的双手体积差和双手温度差,减轻患肩痛,提高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在康复训练基础上,进行手部爪形+腕部I形+肩部Y形+肩部I形贴扎还可提高患者患侧的上肢运动功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基于奥马哈系统的临床护士颈肩腰痛远程干预方案的构建与实践效果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构建基于奥马哈系统的临床护士颈肩腰痛远程干预方案并评价其效果。方法:于2020年7—10月按病区随机抽取某三级医院颈肩腰痛护士94名。采用信封法按病区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各47名,其中干预组脱落1名,余46名,对照组脱落4名,余43名。干预组采用远程干预方案(以奥马哈系统为理论框架,采用文献回顾、半结构访谈和专家咨询法构建临床护士颈肩腰痛远程干预方案),对照组采用常规指导。采用一般资料调查表、锻炼依从性调查表、认知-行为-症状评分(K-B-S)、视觉模拟评分量表(VAS)评价干预效果。结果:干预组护士锻炼依从性为78.26%(36/46),对照组为39.53%(17/4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干预6周后,干预组护士认知和行为得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症状得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VAS得分、颈肩腰部疼痛发生频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基于奥马哈系统的临床护士颈肩腰痛远程干预方案具有良好的安全性、科学性,可改善颈肩腰痛护士认知和行为,降低疼痛强度和频率,且护士依从性较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主客观评估在脑卒中偏瘫肩痛患者活动性疼痛管理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主客观结合评估在脑卒中偏瘫肩痛患者活动性疼痛管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2018年6月—2019年9月收治的76例脑卒中偏瘫肩痛患者,随机分成干预组与对照组,每组各38例。对照组患者采用VAS结果的疼痛管理,干预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主客观结合评估法的疼痛管理,分别于入组、出院时采用VAS、简明疼痛程度量表(BPI)和肩关节被动活动度对两组患者进行评定。结果:干预后两组患者VAS得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干预组的BPI评分及肩关节被动活动度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主客观结合的疼痛管理能有效促进脑卒中偏瘫肩痛患者的疼痛管理质量提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闭环靶控深度与中度肌松用于妇科腹腔镜手术效果的比较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比较闭环靶控深度与中度肌松用于妇科腹腔镜手术的效果。方法:本研究为前瞻性研究。选取2020年3月至2021年3月于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行择期妇科腹腔镜手术患者50例,年龄18~64岁,BMI 18~30 kg/m 2,ASA分级Ⅰ或Ⅱ级,采用计算机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 n=25):TOF闭环靶控中度肌松组(TOF组)和强直刺激后单刺激肌颤搐计数(PTC)闭环靶控深度肌松(PTC组)。2组均采用罗库溴铵闭环靶控输注。TOF组肌松程度目标水平为TOF计数l或2,PTC组肌松程度目标水平为PTC计数1或2。记录术者肌松满意度评分、分级及满意率、平均气腹压、罗库溴铵用量、恢复指数、TOF比值恢复至0.9的时间及气管拔管时间。记录术后腹部VAS评分和补救镇痛药物使用情况,记录术后48 h内患者肩痛、手臂痛、恶心、呕吐以及低氧血症等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 结果:与TOF组比较,PTC组术者肌松满意度评分、分级和满意率升高,平均气腹压降低,罗库溴铵总用量及平均用量升高,TOF比值恢复至0.9的时间延长,术后腹部VAS评分和氟比洛芬酯使用率降低( P<0.05),恢复指数、气管拔管时间、术后低氧血症、肩痛、手臂痛及恶心、呕吐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与闭环靶控中度肌松相比,闭环靶控深度肌松为妇科腹腔镜手术提供了更加满意的手术条件,并降低气腹压力及减少相关并发症发生,且不增加术后不良反应的发生。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筋针运动疗法联合关节松动术治疗肩袖修补术后肩关节僵硬的疗效观察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观察筋针运动疗法联合关节松动术治疗肩袖修补术后肩关节僵硬患者的疗效。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50例关节镜下肩袖修补术后肩关节僵硬患者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每组25例。2组患者均给予常规干预,包括局部热敷、经皮神经电刺激及牵伸训练等,对照组在此基础上辅以关节松动术治疗,观察组在关节松动术治疗前辅以筋针运动疗法,每周治疗5 d,连续治疗4周。于治疗前、治疗4周后分别检测2组患者肩关节被动活动度(ROM),并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估疼痛程度,采用肩痛和残疾指数(SPADI)评估患者肩关节功能恢复情况。结果:治疗后2组患者疼痛VAS评分及SPADI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 P<0.05),肩关节ROM均较治疗前明显增加( P<0.05);并且观察组治疗后肩关节ROM[前屈(134.92±19.7)°、外展(132.56±29.35)°、外旋(55.20±18.95)°]、疼痛VAS评分[(1.60±0.58)分]及SPADI评分[(疼痛评分为(20.96±9.81)%,功能障碍评分为(20.43±13.69)%,总分为(20.64±11.08)%]亦显著优于对照组水平( P<0.05)。 结论:筋针运动疗法联合关节松动术治疗肩袖修补术后肩关节僵硬患者具有协同作用,能进一步缓解疼痛,增加肩关节ROM,改善肩关节功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姿势解密技术对脑卒中后偏瘫肩痛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姿势解密技术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肩痛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10月至2020年6月青岛大学附属医院康复医学科收治的患者4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20例。对照组接受常规康复训练,常规康复训练采取良肢位摆放、肩关节主被动活动、神经发育疗法进行治疗,治疗为每日40 min,每周5 d,共治疗4周。治疗组接受姿势解密技术治疗,通过评价肩关节复合体、胸椎、腰椎和骨盆带中立位姿势,找到处于异常位置的关节和肌肉,将调整其结构和功能,治疗为每日40 min,每周5 d,共治疗4周。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后,采用目测类比评分法(VAS)评分、上肢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FMA)及改良Barthel指数(MBI)对2组患者的疼痛程度、上肢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进行评估。结果:治疗后,治疗组VAS[(2.00±2.29)分]、MBI[(78.65±17.99)分]和FMA[(46.30±10.20)分]评分均较组内治疗前[(7.50±0.89)分、(43.75±13.85)分和(24.10±9.13)分]均有明显改善( P<0.01),且治疗组的改善显著优于对照组[VAS评分(4.90±1.02)分、MBI评分(63.25±11.15)分和FMA评分(37.00±9.51)分],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1)。 结论:姿势解密技术可有效缓解脑卒中后偏瘫肩痛并改善上肢功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