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列腺癌骨转移诊疗专家共识解读
编辑人员丨5天前
前列腺癌骨转移是常见病症,近年来诊断和治疗有进展,但争议犹存。南方护骨联盟专家组根据当前的循证医学证据,发布了2023年前列腺癌骨转移专家共识,提炼了七大亮点。一、强调晚期前列腺癌治疗导致的骨质疏松及相关评估和防治:晚期治疗影响骨健康,特别是内分泌治疗和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或新型抗雄药物。建议对患者行骨质疏松评估和骨折预防。二、多种影像学检查手段优势互补诊断骨转移:X线平片适合诊断骨折和骨质破坏,但敏感性较低;CT对细微骨质变化敏感,特别是骨皮质破坏;MRI对评估转移灶与邻近软组织的关系,脊柱转移瘤和脊髓受压情况敏感且特异;SPECT骨扫描是筛查首选;18F-FDG和18F-NaF PET-CT诊断骨转移优于SPECT,18F/68Ga-PSMA PET/CT则更优。三、骨穿刺活检的应用场景:(1)怀疑骨转移但无骨质破坏的孤立病灶;(2)未进行前列腺原发或转移病灶病理检查的mCRPC患者,需要病理证实以进行化疗或放疗;(3) mCRPC患者行骨转移灶活检以进行病理和基因检测,指导精准治疗。四、强调调整生活方式的重要价值:均衡饮食,保持钙平衡;科学锻炼,维护骨骼健康;良好生活习惯,多晒太阳;注意防跌。五、合理应用骨保护剂:分为mHSPC和mCRPC两个阶段,存在骨质疏松和骨折风险高的mHSPC患者,推荐规律使用地舒单抗(60 mg/6月)、或者唑来膦酸(4~5 mg/年);存在骨转移的mCRPC,推荐地舒单(120 mg/4周)、或者唑来膦酸(4 mg/3~4周),一般连续使用不超过2年。六、核素诊疗一体化:核素治疗分为α粒子和β射线,目前有锶-89(89Sr)、镭-223(223Ra)和PSMA介导的核素靶向治疗药物。锶-89(89Sr)虽然能止痛,但因骨髓抑制副作用大,不被推荐用于前列腺癌。镭-223(223Ra)不仅能止痛,还能延长生存期,适用于特定条件的mCRPC患者。PSMA介导的177Lu-PSMA-617治疗,可提高中位生存时间4个月。七、局部治疗,非必要,很重要:外放疗能缓解骨痛、提升生活质量,延长生存。手术旨在增强骨骼稳定性,改善神经功能,缓解疼痛,控制局部肿瘤。手术包括脊柱、四肢和骨盆转移瘤手术,需警惕并发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Xp11.2易位/TFE3基因融合相关性肾癌的影像学表现:与肾嫌色细胞癌比较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Xp11.2易位/TFE3基因融合相关性肾癌(以下简称Xp11.2肾细胞癌)的影像学特征,并与肾嫌色细胞癌进行比较。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1月至2020年1月北京大学第一医院经病理证实的28例Xp11.2肾细胞癌患者和28例肾嫌色细胞癌患者,均为术前23例行CT检查、5例行MRI。观察并记录其临床特征和影像学特征,CT图像主要观察病灶侧别、位置、大小、边界、形状、密度均匀性、成分(实性、囊实性、囊性)、出血、钙化、淋巴结转移及远处转移,测量各期肿瘤实性部分的CT值。MRI图像主要观察病灶在各序列的信号和强化方式。采用独立样本 t检验或χ 2检验比较2种病变间临床和影像学特征的差异。 结果:Xp11.2肾细胞癌和肾嫌色细胞癌患者年龄分别为(27±10)岁和(37±7)岁,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4.99, P<0.001)。Xp11.2肾细胞癌最长径(5.4±2.2)cm,肾嫌色细胞癌为(6.9±1.8)c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2.93, P=0.005)。Xp11.2肾细胞癌与肾嫌色细胞癌间密度均匀性、病灶成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 2=4.60、18.67, P=0.032、<0.001),病灶侧别、位置、边界、形状、出血、钙化、淋巴结转移、远处转移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增强扫描Xp11.2肾细胞癌皮髓质期和延迟期实性成分CT值均大于肾嫌色细胞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11.80、20.15, P均<0.001)。5例Xp11.2肾细胞癌T 1WI呈等或稍高信号,T 2WI呈稍低信号,增强后2例呈延迟强化、3例延迟期强化程度减低。 结论:Xp11.2肾细胞癌与肾嫌色细胞癌的影像表现(病灶大小、密度均匀性、组成成分、增强后皮髓质期和延迟期实性成分CT值)有一定差异,结合临床表现(发病年龄),有助于临床术前鉴别诊断。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青少年巨大肠系膜上皮样血管内皮瘤侵犯空肠1例
编辑人员丨5天前
本文报道1例巨大的肠系膜上皮样血管内皮瘤侵犯空肠的病例,患者临床表现为无明显诱因出现腹痛腹胀1个月,影像学检查显示腹腔内巨大囊实性肿块,伴有钙化成分及杂乱分隔,增强呈轻度不均匀强化,误诊为脂肪肉瘤。患者经对症抗感染、手术、引流等处理后症状好转出院,术后病理确诊为肠系膜上皮样血管内皮瘤,术后随访8年未见复发及明显并发症发生。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胰管内生长的胰腺腺泡细胞癌3例影像学特征
编辑人员丨5天前
回顾性分析3例经病理确诊为胰管内生长的胰腺腺泡细胞癌患者的影像学资料。男性2例、女性1例,平均年龄56岁。肿瘤位于胰头部1例、胰尾部1例、全胰腺1例;肿瘤长径平均4.7 cm,均为实性肿块,边界清晰。3例CT平扫均呈等密度,增强后1例呈明显强化,2例呈渐进性强化。1例MRI检查T 1加权成像呈稍低信号,T 2加权成像呈稍高信号。3例主胰管扩张,内径平均2.7 cm。1例呈结节状,位于主胰管腔内;2例部分位于主胰管腔内。2例胰腺实质萎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少突胶质细胞肿瘤的影像诊断与鉴别
编辑人员丨5天前
本文对少突胶质细胞肿瘤的流行病学、病理、CT、MRI表现及鉴别诊断进行梳理,对其影像表现进行分析和总结。Ⅱ级少突胶质细胞瘤的传统影像学表现为位置表浅,肿瘤呈团块状,密度/信号不均匀,钙化是其主要特征,可囊变,出血、瘤周水肿轻,增强表现呈无强化或轻度强化,同时要与胚胎发育不良性神经上皮瘤、脑炎、脑梗塞做鉴别;Ⅲ级间变型少突胶质细胞瘤常表现为坏死、囊变、出血、瘤周水肿明显,呈明显不均匀强化,应与胶质母细胞瘤及单发转移瘤鉴别。全面掌握少突胶质细胞肿瘤的影像诊断要点,有助于术前分级诊断和鉴别。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肾脏软骨肉瘤的影像学表现1例
编辑人员丨5天前
该文报道1例肾脏软骨肉瘤患者的CT及MRI表现。男,73岁,因“血尿、腰痛不适1 d”就诊,CT示伴有钙化灶的软组织肿块,增强扫描可见肿块分隔及边缘延迟强化;MRI示肿块呈小叶状改变,T 1WI呈稍高信号,T 2WI呈不均匀低信号,扩散加权成像呈低信号,增强扫描可见间隔及周围延期强化,右肾静脉内见充盈缺损。术后病理诊断为肾脏软骨肉瘤。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基于CT检查影像组学胃神经内分泌肿瘤预后的预测模型构建及其应用价值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构建基于CT检查影像组学胃神经内分泌肿瘤(GNEN)预后的预测模型,探讨其应用价值。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收集2011年8月至2020年12月2家医学中心收治的182例(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124例,郑州大学附属肿瘤医院58例)GNEN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男130例,女52例;年龄为64(56~70)岁。182例患者通过随机数字表法按7∶3随机分为训练集128例和验证集54例。182例患者均行CT增强检查。观察指标:(1)影像组学模型的构建与验证。(2)影响训练集GNEN患者预后因素分析。(3)GNEN患者预后预测模型构建与评估。偏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 M(范围)表示,组间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计数资料以绝对数表示,组间比较采用 χ2检验、校正 χ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采用Kaplan-Meier法计算生存率和绘制生存曲线,采用Log-rank检验进行生存分析。单因素和多因素均采用COX回归模型。使用R软件(4.0.3版本)glmnet软件包进行最小绝对收缩和选择算子方法(LASSO)-COX回归分析,使用rms软件包(4.0.3版本)生成列线图和校准曲线图,使用Hmisc软件包(4.0.3版本)计算C-index,采用dca.R软件包(4.0.3版本)进行决策曲线分析。 结果:(1)影像组学模型的构建与验证:提取182例GNEN患者1 781个影像组学特征,经组内相关系数>0.75的特征筛选和LASSO-COX回归模型进一步降维后,最终筛选14个非零系数影像组学特征,计算影像组学评分(R-score),构建基于R-score的影像组学预测模型。采用R-score的最佳截断值为-0.494,将训练集128例患者分为高风险64例和低风险64例;将验证集54例患者分为高风险35例和低风险19例。影像组学预测模型预测训练集患者18、24、30个月总生存率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3[95%可信区间( CI)为0.76~0.87, P<0.05]、0.84(95% CI为0.73~0.91, P<0.05)、0.91(95% CI为0.78~0.95, P<0.05);验证集上述指标分别为0.84(95% CI为0.75~0.92, P<0.05)、0.84(95% CI为0.73~0.91, P<0.05)、0.86(95% CI为0.82~0.94, P<0.05)。(2)影响训练集GNEN患者预后因素分析。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性别、年龄、治疗方式、肿瘤边界、肿瘤T分期、肿瘤N分期、肿瘤M分期、Ki-67指数、CD56表达是影响训练集GNEN患者预后的独立因素( P<0.05)。(3)GNEN患者预后预测模型构建与评估。纳入性别、年龄、治疗方式、肿瘤边界、肿瘤T分期、肿瘤N分期、肿瘤M分期、Ki-67指数、CD56表达构建临床预测模型,训练集和验证集C-index分别为0.86(95% CI为0.82~0.90)、0.80(95% CI为0.72~0.87);影像组学预测模型上述指标分别为0.80(95% CI为0.74~0.86)、0.75(95% CI为0.66~0.84);临床-影像组学联合预测模型上述指标分别为0.88(95% CI为0.85~0.92)、0.83(95% CI为0.77~0.89)。校准曲线显示:临床预测模型、影像组学预测模型、临床-影像组学联合预测模型的预测能力良好。决策曲线显示:临床-影像组学联合预测模型对GNEN预后的评估能力优于临床预测模型、影像组学预测模型。 结论:经过筛选,通过14个影像组学特征构建GNEN预后的预测模型,该预测模型可较好预测GNEN患者预后,临床-影像组学联合预测模型的预测效能更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基于静脉期增强CT影像组学的机器学习模型术前预测局部进展期胃癌脉管侵犯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评估基于静脉期增强CT影像组学特征的机器学习模型术前预测局部进展期胃癌脉管侵犯(VI)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7月至2020年12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经病理证实的296例局部进展期胃癌患者,VI阳性213例、阴性83例,采用分层抽样方法按7∶3的比例将数据分为训练集(207例)和测试集(89例)。记录患者临床特征,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筛选胃癌VI的独立危险因素。利用Pyradiomics软件提取肿瘤静脉期CT影像组学特征,采用最小绝对收缩和选择算法(LASSO)进行特征筛选,得到最优特征子集,建立影像组学标签。使用极端梯度提升(XGBoost)、逻辑回归(logistic)、朴素贝叶斯(GNB)和支持向量机(SVM)4种机器学习算法,对影像组学标签和筛选出的临床独立危险因素构建预测模型。采用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评估模型预测胃癌VI的效能。结果:分化程度(OR=13.651,95%CI 7.265~25.650, P=0.003)、Lauren分型(OR=1.349,95%CI 1.011~1.799, P=0.042)和CA199(OR=1.796,95%CI 1.406~2.186, P=0.044)是预测局部进展期胃癌VI的独立危险因素。基于静脉期增强CT图像提取了864个影像组学特征,经LASSO筛选出18个最优特征构建组学标签。训练集中,XGBoost、logistic、GNB和SVM模型预测胃癌VI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914(95%CI 0.875~0.953)、0.897(95%CI 0.853~0.940)、0.880(95%CI 0.832~0.928)和0.814(95%CI 0.755~0.873),测试集中分别是0.870(95%CI 0.769~0.971)、0.877(95%CI 0.788~0.964)、0.859(95%CI 0.755~0.961)和0.773(95%CI 0.647~0.898)。logistic模型在测试集中AUC最大且稳定性高。 结论:基于静脉期增强CT影像组学特征的机器学习模型术前预测局部进展期胃癌VI均具有较高的效能,其中logistic模型的诊断效能最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颈部CT动静脉同时增强法对影像质量和辐射剂量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颈部CT两段式注射对比剂动静脉同时增强扫描的可行性,及其对影像质量和辐射剂量的影响。方法:前瞻性纳入2022年2月至4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因颈部占位性病变行颈部CT增强检查的30例患者为试验组,颈部CT增强采用两段式注射对比剂动静脉同时增强法。对比剂用量按照患者体质量计算,采用两段注射的方法,第一段对比剂用量为0.7 ml/kg,中间注射生理盐水,第35秒注射第二段对比剂,用量为0.3 ml/kg。回顾性收集2021年12月至2022年1月间性别、年龄与试验组匹配的30例患者为对照组,对照组采用传统动脉期和静脉期双期扫描方法,对比剂用量为1.0 ml/kg,第30秒扫描动脉期,第60秒扫描静脉期。测量试验组双侧颈动脉和颈静脉的CT值,测量对照组动脉期双侧颈动脉CT值,测量静脉期双侧颈动脉和颈静脉CT值,并对试验组图像和对照组动脉期、静脉期图像进行颈动脉强化评分,对试验组和对照组静脉期图像进行颈静脉和病变强化评分。计算两组患者的有效剂量。图像间颈动脉CT值差异的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两两比较采用LSD法;颈静脉CT值的比较采用独立样本 t检验。颈动脉强化评分的比较采用Kruskal-Wallis检验,两两比较采用Nemenyi法;颈静脉和病变强化评分和有效剂量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 结果:试验组颈动脉CT值[左侧(276±24)HU,右侧(273±25)HU],低于对照组动脉期[左侧(329±33)HU,右侧(327±32)HU],高于对照组静脉期[左侧(147±15)HU,右侧(148±16)HU],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01)。试验组颈静脉CT值[左侧(206±18)HU,右侧(203±19)HU]高于对照组静脉期[左侧(154±15)HU,右侧(151±15)HU],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11.88、11.76, P均<0.001)。试验组与对照组动脉期颈动脉强化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624),试验组颈动脉强化评分高于对照组静脉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01);试验组颈静脉和病变强化评分高于对照组静脉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Z=5.01, P<0.001)。试验组辐射有效剂量[2.41(2.04,2.72)mSv]较对照组[5.04(4.18,5.44)mSv]下降52.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Z=-6.24, P<0.001)。 结论:两段式注射对比剂动静脉同时增强法进行颈部CT增强扫描可以得到动脉期和静脉期的综合图像,实现颈动脉、颈静脉和病变的同时强化,并降低辐射剂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Erdheim-Chester病中枢神经系统受累1例
编辑人员丨5天前
本文报道1例Erdheim-Chester病中枢神经系统受累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表现。患者男性,66岁。因额面部多发包块10余年,伴癫痫发作4年,近期加重入院。头颅CT示额部皮下多发软组织密度结节,右侧额叶片状低密度影。MRI示右侧额叶病灶呈长T 1长T 2信号,增强后较明显强化,同时双侧硬脑膜、大脑镰不规则增厚、明显强化。额面部软组织肿块呈长T 1长T 2信号,增强扫描呈较明显强化。行额部包块切除术和脑膜、额叶病变切除术后,病理证实为Erdheim-Chester病侵犯中枢。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