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多发性内分泌肿瘤2型早期精准诊治策略
编辑人员丨1秒前
多发性内分泌肿瘤2型(MEN2)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的神经内分泌癌症综合征,临床特征性表现为甲状腺髓样癌,伴或不伴嗜铬细胞瘤、甲状旁腺功能亢进和内分泌腺外表型;有2种亚型MEN2A和MEN2B。基于 RET突变与MEN2表型的相关性,通过产前诊断和植入前基因检测,可预防(preventive)MEN2发生;整合 RET突变和血清降钙素等检测,可准确预测(predictive)MEN2进展,进而实施MEN2的个性化(personalized)精准治疗。此外,着力提高对MEN2的认识,需医务人员、患者和家属,以及相关组织机构的共同参与(participation),并辅以心理支持(psychological support),可促进MEN2的综合诊治水平的全面提高。MEN2的“5P诊治策略”是精确医学的范例代表,可有效避免或减少MEN2的临床危害,改善MEN2患者预后及其生活质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秒前
-
ARL4C在脑胶质瘤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编辑人员丨1秒前
目的:探讨ADP-核糖基化样因子4C(ARL4C)在脑胶质瘤中的表达水平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来自中国脑胶质瘤基因组图谱(CGGA)数据库(325例)和癌症基因组图谱(TCGA)数据库(609例)的胶质瘤患者的临床资料。选取45例来源于2013年7月至2016年12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外科的胶质瘤手术标本,分别采用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方法检测肿瘤组织中ARL4C的表达水平。基于数据库资料和45例胶质瘤手术患者的数据,应用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探讨肿瘤组织中 ARL4C的表达水平与其病理学分级以及患者总体生存期的关系。 结果:CGGA数据库和TCGA数据库分析结果显示:(1) ARL4C的表达水平随胶质瘤世界卫生组织(WHO)分级的升高而增加(均 P<0.001);(2)与低表达 ARL4C的患者相比,高表达 ARL4C的患者异柠檬酸脱氢酶突变率更低,而年龄偏高(均 P<0.001);(3)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 ARL4C的表达与胶质瘤患者的不良预后有关, ARL4C高表达组的总生存期较 ARL4C低表达组短(均 P<0.001)。45例脑胶质瘤患者数据的分析结果显示:(1) ARL4C的基因表达水平随WHO分级的升高而增加( P=0.013);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证实,ARL4C蛋白的表达具有同一趋势( P=0.001);(2)高表达 ARL4C患者的生存期短于低表达 ARL4C患者( HR=2.590,95% CI:1.193~5.621, P=0.016)。 结论:脑胶质瘤中的ARL4C表达水平与肿瘤病理学级别有关,高表达 ARL4C的患者预后不良。ARL4C可能成为脑胶质瘤治疗和预后评估的新靶点。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秒前
-
Leber遗传性视神经病变的细胞及动物模型应用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1秒前
Leber遗传性视神经病变(LHON)是一种由线粒体DNA突变引起的致盲性疾病,是研究线粒体异常的经典疾病模型,其主要突变位点为m11778G.A、m.3460G.A和m.14484T.C. LHON细胞模型主要通过淋巴母细胞、成纤维细胞、细胞杂种和诱导多能干细胞等产生,LHON动物模型主要通过鱼藤酮和 ND4突变体诱导小鼠产生。尽管对于LHON模型的研究已取得不错成果,但构建理想的实验模型仍存在较多困难,严重限制了对LHON发病机制和治疗药物的探索。详尽了解现有模型在LHON中的应用及特征,有助于完善实验设计和构建新模型。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秒前
-
Leber遗传性视神经病变患者和携带者视网膜电图改变
编辑人员丨1秒前
目的:观察Leber遗传性视神经病变(LHON)患者和携带者图形视网膜电图(PERG)和闪光视网膜电图(FERG)的明视负波反应(PhNR)特征。方法:横断面观察性研究。2021年2~11月于武汉大学人民医院眼科中心检查确诊的LHON患者32例64只眼(LHON组)和患者家系中携带相同基因突变而视力正常的成员15例30只眼(携带者组)纳入研究。LHON组患者均为男性(100.0%,32/32);年龄(23.34±7.41)岁。携带者组15例30只眼中,男性2例(13.3%,2/15),女性13例(86.7%,12/15);年龄(43.44±7.65)岁。选取同期健康志愿者24名48只眼作为对照组。其中,男性8名(33.3%,8/24),女性16名(66.7%,16/24);年龄(23.42±2.54)岁。所有受检者均采用视觉电生理仪行PERG、FERG检查。记录PERG的P50波、N95波振幅和FERG的PhNR、a波、b波振幅。采用光相干断层扫描仪测量受检眼视盘周围视网膜神经纤维层(pRNFL)厚度,包括平均以及鼻侧、上方、下方、颞侧象限。三组受检眼之间a波、b波、PhNR、P50波、N95波振幅以及pRNFL厚度比较行单因素方差分析;不同参数之间的相关性行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与对照组比较,LHON组、携带者组患眼PhNR振幅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11.973, P<0.001)。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LHON患眼PhNR振幅与鼻侧、颞侧象限pRNFL厚度显著相关( r=0.249、0.272, P=0.048、0.030)。LHON组、携带者组、对照组受检眼PERG的P50波振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F=1.342, P=0.265)。LHON组、对照组受检眼N95波振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960)。 结论:与对照组比较,LHON患者和携带者FERG的PhNR振幅显著降低。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秒前
-
应用二代测序方法检测痰标本中结核分枝杆菌耐药性的探索性研究
编辑人员丨1秒前
目的:比较二代测序(NGS)检测方法在痰标本和结核分枝杆菌菌株中耐药性的诊断效能,从而探讨NGS方法检测痰标本耐药性的可行性。方法:本研究属于回顾性研究,收集了北京胸科医院2017年1—12月收治50例肺结核患者的痰标本和相应的临床分离菌株。用NGS方法分别检测痰标本和相应的临床分离菌株 katG、 inhA、 rpoB、 embA、 embB、 rpsL、 rrs、 gyrA、 gyrB、 tlyA的基因突变。采用比例法对菌株进行表型药敏试验(drug susceptibility test,DST)。以DST结果为参考,分别计算临床菌株NGS方法、痰标本NGS方法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以及与表型DST的一致性统计量( Kappa)。对于NGS检测在痰标本和菌株样本中的准确性比较用 χ2检验。 结果:在各种突变基因中, rpoB(63.83%,30/47)与 rrs(57.45%,27/47)最常见,其次是 katG(46.81%,22/47)、 rpsL(29.79%,14/47)、 gyrA(27.66%,13/47)、 embB(21.28%,10/47)、 tlyA(12.77%,6/47)、 gyrB(8.51%,4/47),以及 inhA启动子区(19.15%,9/47)、 embA启动子区(12.77%,6/47)突变。NGS方法与异烟肼、利福平、乙胺丁醇、二线注射类药物(链霉素、卷曲霉素、卡那霉素、阿米卡星)、左氧氟沙星的耐药表型相比,在痰样本中,敏感度分别为85.71%、91.67%、77.78%、81.82%、100.00%、87.50%、100.00%、69.23%,特异度分别为100.00%、94.12%、87.50%、89.47%、97.06%、96.97%、94.29%、89.29%。在菌株样本中,敏感度分别为92.86%、100.00%、81.82%、86.96%、88.89%、80.00%、100.00%、85.71%,特异度分别为100.00%、92.86%、87.10%、94.74%、100.00%、100.00%、97.14%、92.86%。与表型药敏结果相比,在痰标本中,NGS方法对异烟肼、利福平、卷曲霉素、卡那霉素、阿米卡星具有较好的检测效能( Kappa值≥0.75);在菌株中,NGS方法对异烟肼、利福平、链霉素、卷曲霉素、卡那霉素,阿米卡星及左氧氟沙星具有较好的检测效能( Kappa值≥0.75)。以NGS方法检测菌株的准确度为参照,检测的所有药物耐药情况在菌株和痰标本中的准确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本研究表明通过NGS技术检测痰标本及菌株基因型来预测异烟肼、利福平及二线注射类药物(卷曲霉素、卡那霉素、阿米卡星)耐药均具有较好的效能,提示NGS方法直接检测痰标本作为早期耐药检测方法的可行性及潜力。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秒前
-
一个黏多糖贮积症Ⅱ型家系的IDS基因致病变异特征分析
编辑人员丨1秒前
目的:鉴定1个黏多糖贮积症Ⅱ型(mucopolysaccharidosis type Ⅱ,MPS Ⅱ)家系的遗传变异,并对变异位点艾杜糖醛酸-2-硫酸酯酶(IDS):c.323A>C进行功能学研究。方法:收集中国北方地区1个五代83名个体的MPS Ⅱ家系,其中包括4例患者。通过尿液黏多糖、Alder-Reilly小体检测对该病进行辅助诊断,并对核心家系成员进行IDS酶活性检测;通过对MPS Ⅱ家系患者进行全外显子组测序及生物信息学分析,筛选出该家系候选变异位点,并通过PCR-Sanger测序进一步确定变异位点。最后,针对致病基因变异位点,将野生型IDS过表达质粒(pCMV-hIDS-WT)及携带突变位点的IDS过表达质粒(pCMV-hIDS-c.323A>C)分别转染COS-7细胞,进行IDS酶活性检测。结果:先证者(Ⅳ3)及Ⅳ4经尿液黏多糖、Alder-Reilly小体及IDS酶活性检测诊断为MPS Ⅱ,Ⅳ3、Ⅳ4、Ⅲ19和Ⅲ32基因检测均携带IDS:c.323A>C错义变异,确诊为MPS Ⅱ患者;并有8名个体为IDS:c.323A>C错义变异携带者,Ⅱ2、Ⅱ4、Ⅱ8、Ⅱ12、Ⅱ14、Ⅲ5、Ⅲ7、Ⅳ14排除MPS Ⅱ诊断。COS-7细胞体外实验结果显示,该错义变异可导致IDS酶活性显著降低。结论:本研究确定了IDS:c.323A>C:p.Y108S在体内和体外均可导致IDS酶活性显著降低,判定为MPS Ⅱ的致病性变异。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秒前
-
凋亡相关蛋白激酶样蛋白1低甲基化对表皮生长因子受体19外显子缺失突变型肺癌患者预后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1秒前
目的:探讨凋亡相关蛋白激酶样蛋白1(DAPL1)低甲基化对表皮生长因子受体19外显子(EGFR Del19)缺失突变型肺癌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收集基因组数据共享(GDC) TCGA肺腺癌、TCGA肺腺癌、TCGA肺癌数据库中肺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分析DAPL1甲基化水平对EGFR Del19缺失突变患者预后的影响。相关性分析采用线性回归模型,采用Kaplan-Meier法绘制生存曲线,两组间生存曲线的差异采用Log rank检验。结果:GDC TCGA肺腺癌、TCGA肺腺癌和TCGA肺癌数据库中,DAPL1高表达肺癌患者的5年生存率(分别为31.9%、27.5%和33.0%)高于DAPL1低表达者(分别为11.0%、11.6%和13.8%),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值分别为0.006、0.028和0.025);EGFR Del19缺失突变亚型肺癌患者的DAPL1中位表达水平(分别为12.8、2.75和2.9)高于EGFR其他亚型突变者(分别为11.6、1.75和1.8,均 P<0.05)。TCGA肺腺癌和TCGA肺癌数据库中,DAPL1甲基化水平较低的肺癌患者5年生存率(分别为22.4%和16.4%)高于DAPL1甲基化水平较高的肺癌患者(分别为15.1%和14.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DAPL1表达水平与EGFR突变亚型呈正相关( r=0.909, P<0.05),与DNA甲基化呈负相关( r=-0.891, P<0.05)。肺癌患者DAPL1的表达受DNA甲基化调控,进而影响肺癌患者的预后。 结论:DAPL1的高表达或低甲基化与肺癌EGFR Del19缺失突变亚型有关,DAPL1低甲基化肺癌患者的总生存时间更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秒前
-
SMARCA1基因在非小细胞肺癌中表达的生物信息学分析及临床意义
编辑人员丨1秒前
目的:通过生物信息学方法分析SMARCA1基因在非小细胞肺癌(NSCLC)中的表达和临床意义。方法:应用HPA、TIMER和UALCAN数据库分析SMARCA1在NSCLC和正常肺组织中的表达差异。以GEPIA、TIMER数据库样本中SMARCA1表达的中位数作为分界点,分为高表达SMARCA1组和低表达SMARCA1组,探索SMARCA1表达水平与NSCLC患者预后关系。采用UALCAN数据库分析SMARCA1基因在肺腺癌不同临床亚组的表达情况。cBioPortal数据库分析SMARCA1在NSCLC中的遗传突变信息。通过STRING数据库分析SMARCA1潜在蛋白相互作用。运用TISIDB数据库探索SMARCA1表达与NSCLC肿瘤免疫浸润的关系。结果:TIMER和UALCAN数据库分析表明SMARCA1在肺腺癌中表达均高于正常组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01)。GEPIA和TIMER数据库中高表达SMARCA1的肺腺癌患者总生存期均短于低表达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HR=1.50, P=0.009; HR=1.12, P=0.044);2组肺鳞癌患者的总生存期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不同性别、年龄、淋巴结转移和TP53突变情况的肺腺癌患者SMARCA1表达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cBioPortal数据库分析提示507例肺腺癌患者中23例携带SMARCA1基因突变,主要为错义突变、剪接突变、截短突变等。SMARCA1的相互作用蛋白网络富集明显,功能主要聚集于核小体动员、定位和组装过程,染色质重塑等生物学途径。在肺腺癌和肺鳞癌患者中,SMARCA1基因与活化的CD4 + T细胞、活化的CD8 + T细胞、效应记忆CD4 + T细胞、效应记忆CD8 + T细胞、调节性T细胞和巨噬细胞浸润程度均呈负相关。 结论:SMARCA1在肺腺癌中高表达,且高表达患者预后更差,其表达与肿瘤免疫浸润呈负相关,因而SMARCA1有望成为肺腺癌早期筛查、预后判断的标志物和免疫治疗靶点。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秒前
-
乙醛脱氢酶 2 基因多态性与对乙酰氨基酚所致肝损伤关系的研究
编辑人员丨1秒前
目的:探讨乙醛脱氢酶2(ALDH2)基因多态性与对乙酰氨基酚(APAP)药物所致肝功能异常的相关性。方法:采用CRISPR/Cas9基因编辑技术构建ALDH2基因敲除小鼠模型,将获得的杂合子型小鼠与异性杂合子交配,提取子代小鼠鼠尾基因组DNA,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方法进行ALDH2基因型鉴定;进一步采用APAP在野生型和ALDH2基因敲除小鼠中诱导急性药物性肝损伤模型,采集小鼠血液和肝脏组织行肝功能指标检测及苏木素-伊红染色、F4/80免疫组织化学检测等。组间均数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LSD- t检验方法进行两两比较。 结果:ALDH2基因敲除小鼠成功繁殖,子代小鼠基因型分别为野生型(ALDH2 +/+)、杂合突变型(ALDH2 +/-)、纯合突变型(ALDH2 -/-)。APAP造模后的生化和组织学实验结果表明:空白对照组的丙氨酸转氨酶(ALT)、天冬氨酸转氨酶(AST)、碱性磷酸酶(ALP)、总胆红素(TBil)水平无明显升高;与空白对照组相比,APAP实验组的ALT、AST、ALP和TBil水平均显著升高( P值均<0.05),其中突变组的ALT( P ?=?0.004)、AST( P ?=?0.002)、TBil( P ?=?0.012)水平显著高于野生型组,且这些指标在纯合突变型的表达水平也显著高于杂合突变型( P值分别为0.003、0、0.006)。另外,杂合突变组小鼠的ALP水平高于纯合突变组( P ?=?0.085)和野生型组小鼠,但只与野生型小鼠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 ?=?0.002)。HE染色结果显示APAP实验组小鼠出现肝细胞变性、坏死,炎性细胞浸润增多,以突变型小鼠最明显;同时,F4/80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显示APAP实验组小鼠肝组织内可见棕褐色颗粒,其表达水平较空白对照组明显增高。 结论:APAP所致肝功能异常与ALDH2基因多态性相关,ALDH2突变型小鼠在APAP造模后的肝损伤症状有所加重,ALDH2基因缺陷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加重APAP诱导的肝生物化学指标异常。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秒前
-
一例 ZEB2基因无义变异所致Mowat-Wilson综合征患者的遗传学分析
编辑人员丨1秒前
目的:探讨1例特殊面容、癫痫、智力低下、长期便秘伴颈部和上肢色素减退的患儿的遗传学病因。方法:对患儿进行全外显子组检测,对候选变异用Sanger测序进行家系验证。结果:先证者携带 ZEB2基因c.586G>T(p.Glu196*)杂合无义变异,既往未见报道。先证者父母未检测到相同变异。 结论:ZEB2基因c.586G>T(p.Glu196*)杂合无义变异可能是患儿发生Mowat-Wilson综合征的原因,颈部及上肢的色素减退考虑与该综合征相关,其母亲再次怀孕时需接受产前诊断。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秒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