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下调热休克蛋白B8在视神经损伤中对小鼠视网膜神经节细胞的保护作用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观察敲低热休克蛋白B8 (HspB8)对鼠视神经钳夹(ONC)后视网膜神经节细胞(RGC)及视网膜功能的影响。方法:构建敲低HspB8的重组腺相关病毒(AAV) 2-小发夹HspB8 (shHspB8)-绿色荧光蛋白(GFP)。雄性C57BL/6J小鼠66只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ONC组、AAV2-shHspB8组、ONC+AAV2-shHspB8组、ONC+AAV2组,分别为10、20、16、10、10只,双眼均作为实验眼。建模后3、7 d,蛋白质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小鼠视网膜HspB8蛋白相对表达变化;GFP免疫荧光染色确定AAV2-shHspB8-GFP转染情况。建模后5 d,视动反应(OMR)、暗适应全视野闪光视网膜电图(ff-ERG)检测各组小鼠视敏度、振荡电位(OPs )、明视负向反应(PhNR)振幅和潜伏期;视网膜铺片计数各组小鼠RGC。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独立样本 t检验、Welch法校正 t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Bonferroni t检验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ONC3组小鼠视网膜中HspB8蛋白相对表达量明显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43.63, P<0.01 )。与正常对照组比较,ONC5组小鼠视敏度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a波、b波、OPs、PhNR振幅下降,b波潜伏期延长,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ONC3组、ONC5组、ONC7组小鼠RGC存活率呈时间依赖性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384.90, P<0.01 )。病毒转染后4周,转染率达峰值。与正常对照组相比,AAV2-shHspB8组视敏度,a波和b波、OPs、PhNR振幅、RGC计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ONC5+AAV2-shHspB8组RGC计数较ONC5组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10.62, P<0.01 )。 结论:ONC诱导HspB8在视网膜中表达,导致RGC死亡并损害小鼠视功能;下调HspB8对ONC所致的RGC死亡具有保护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小口病致病基因诊断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观察1例小口病患者的致病基因突变。方法:来自日本的1例小口病患者纳入研究,详细收集患者病史、家族史。行BCVA、OCT、眼底彩色照相、视野、全视野闪光ERG检查;采集患者外周静脉血,提取全基因组DNA。应用全外显子测序技术检测基因突变位点,应用分析软件明确该突变位点的保守性及可能引起的蛋白结构改变。结果:患者男,71岁。自幼夜盲;其父母为表兄妹近亲婚配。双眼BCVA均为0.7。眼底色泽呈灰暗、带有金黄色反光。双眼暗适应0.01反应熄灭,暗适应3.0反应a、b波振幅均明显降低,b波几乎消失,呈负波形。DNA测序发现SAG基因的一个纯合移码突变(c.924delA, p.N309Tfs*12 )。该移码突变导致SAG编码蛋白的翻译提前终止,结构严重受损。蛋白序列同源性分析结果显示,该突变位点在多个物种中均高度保守,为有害性突变。结论:SAG基因突变位点c.924delA, p.N309Tfs*12是该患者的致病基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Schubert-Bornschein型不完全型先天性静止性夜盲一家系 CACNA1F基因突变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确定1个Schubert-Bornschein型不完全型先天性静止性夜盲(CSNB)家系的致病基因突变。方法:回顾性临床研究。2021年2月于河南省人民医院经临床、基因检查确诊的一个汉族Schubert-Bornschein型不完全型CSNB家系中1例患者及其父母、兄长纳入研究。详细询问患者病史、家族史并行最佳矫正视力(BCVA)、色觉、眼底彩色照相、全视野视网膜电图(ERG )、频域光相干断层扫描(OCT)检查。采集受试者外周静脉血5 ml,提取全基因组DNA。受检者基因组DNA进行文库构建、聚合全外显子探针进行捕获。对可疑致病突变位点通过Sanger进行验证,并行生物信息学分析确定基因突变位点的致病性。结果:先证者(Ⅱ2)双眼BCVA均为0.4;色觉检查不能辨认红色。眼底检查未见明显异常。双眼黄斑区视网膜厚度轻度变薄。全视野ERG检查,双眼暗适应3.0刺激下ERG b波振幅明显降低,呈负波形。先证者母亲(Ⅰ2)双眼BCVA、色觉、眼底彩色照相、频域OCT检查均正常。全视野ERG检查,双眼各反应振幅轻度降低,暗适应震荡电位振幅明显降低。基因检测结果显示,先证者(Ⅱ2)电压依赖钙离子通道α1F亚基基因( CACNA1F基因)第14号外显子存在c.1761dupC半合子突变。蛋白序列同源性分析结果显示,该位点在多个物种中均高度保守;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显示, CACNA1F基因c.1761dupC (pY588fs)其后发生移码突变,在第10位变成终止密码子在蛋白质保守区出现翻译终止。根据美国医学遗传学和基因组学学会标准和指南,该突变判断为可能致病性变异。先证者母亲(Ⅰ2)为该位点突变携带者。先证者父亲、兄长临床及基因检测结果均未见异常。 结论:CACNA1F基因c.1761dupC是该Schubert-Bornschein型不完全型CSNB家系致病的突变位点。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CACNA1F基因变异相关眼病临床表型特征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观察 CACNA1F基因变异相关眼病患者临床表型特征。 方法:回顾性临床研究。2022年1月1日至2023年10月1日于长沙爱尔眼科医院和济南普瑞眼科医院经临床检查和基因检测确诊的 CACNA1F基因变异相关眼病患者36例纳入研究。患者均行最佳矫正视力(BCVA)、医学验光、眼底彩色照相、光相干断层扫描(OCT)、全视野视网膜电图(ERG)、眼球震颤检查以及基因全外显子测序(WES)。采用对数视力表行BCVA检查,记录时转换为最小分辨角对数(logMAR)视力。采用眼电理仪行全视野ERG检查,采用头盔式多功能视频眼动记录(EMR)系统行眼球震颤检查。观察患者的临床表型特征。 结果:36例患者纳入研究。均为男性,年龄(6.69±5.26)岁。近视14例(38.89%,14/36),等效球镜度(?3.01±4.84)D。WES共发现34个不同核苷酸序列变异,其中致病性、可疑致病性、致病性不明分别为7、20、9例。logMAR BCVA 0.67±0.27;视神经萎缩26例(72.22%,26/36);视神经发育不良6例(16.67%,6/36);眼底色素发育不良伴轻度虹膜透照4例(11.11%,4/36)。中心凹发育不良(Thomas分级)1级5例(13.89%,5/36)。全视野ERG检查,暗适应最大混合反应b波降低呈负波形,振荡电位振幅严重降低。主要表现为残存型(残存暗适应0.01反应波和明适应3.0反应波,30 Hz反应下降呈双峰宽波)、明适下降为主型(明适应全熄灭,残存暗适应反应波)、全熄灭型(明适应暗适应全熄灭)3种表型,分别为10 (27.78%,10/36)、8 (22.22%,8/36)、18 (50.00%,18/36)例。EMR结果显示,36例患者中,低振幅高频率钟摆(PLAHF)眼球震颤32例(88.89%,32/36),其中伴晃头、下颌上抬头位分别为27 (75.00%,27/36)、26 (72.22%,26/36)例。结论:CACNA1F基因变异相关眼病临床表型多样;PLAHF眼球震颤与 CACNA1F基因变异眼病密切相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Leber遗传性视神经病变患者和携带者视网膜电图改变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观察Leber遗传性视神经病变(LHON)患者和携带者图形视网膜电图(PERG)和闪光视网膜电图(FERG)的明视负波反应(PhNR)特征。方法:横断面观察性研究。2021年2~11月于武汉大学人民医院眼科中心检查确诊的LHON患者32例64只眼(LHON组)和患者家系中携带相同基因突变而视力正常的成员15例30只眼(携带者组)纳入研究。LHON组患者均为男性(100.0%,32/32);年龄(23.34±7.41)岁。携带者组15例30只眼中,男性2例(13.3%,2/15),女性13例(86.7%,12/15);年龄(43.44±7.65)岁。选取同期健康志愿者24名48只眼作为对照组。其中,男性8名(33.3%,8/24),女性16名(66.7%,16/24);年龄(23.42±2.54)岁。所有受检者均采用视觉电生理仪行PERG、FERG检查。记录PERG的P50波、N95波振幅和FERG的PhNR、a波、b波振幅。采用光相干断层扫描仪测量受检眼视盘周围视网膜神经纤维层(pRNFL)厚度,包括平均以及鼻侧、上方、下方、颞侧象限。三组受检眼之间a波、b波、PhNR、P50波、N95波振幅以及pRNFL厚度比较行单因素方差分析;不同参数之间的相关性行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与对照组比较,LHON组、携带者组患眼PhNR振幅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11.973, P<0.001)。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LHON患眼PhNR振幅与鼻侧、颞侧象限pRNFL厚度显著相关( r=0.249、0.272, P=0.048、0.030)。LHON组、携带者组、对照组受检眼PERG的P50波振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F=1.342, P=0.265)。LHON组、对照组受检眼N95波振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960)。 结论:与对照组比较,LHON患者和携带者FERG的PhNR振幅显著降低。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经胰岛素强化治疗后转换为德谷胰岛素利拉鲁肽注射液治疗的2型糖尿病患者1例
编辑人员丨1周前
报道1例在广州市花都区人民医院内分泌科就诊,采用短期胰岛素强化治疗后转化为德谷胰岛素利拉鲁肽注射液联合阿卡波糖、二甲双胍、达格列净的2型糖尿病患者的治疗过程。患者为39岁女性,9个月前在外院诊断为糖尿病。体重指数(BMI)27.69 kg/m 2,腰围86.3 cm。糖化血红蛋白(HbA 1c)14.0%,静脉空腹血糖12.98 mmol/L,2 h血糖16.15 mmol/L。空腹C肽1.70 μg/L,糖负荷后1 h C肽为2.45 μg/L,糖负荷后2 h C肽为2.76 μg/L。胰岛素相关抗体均阴性。患者诊断为T2DM合并多个并发症(周围神经病变、糖尿病性皮肤病、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入院后胰岛素强化治疗5 d后,胰岛素剂量调整至地特胰岛素20 U(1次/d)、门冬胰岛素(早餐前14 U、中餐前12 U、晚餐前12 U),并联合阿卡波糖50 mg(3次/d)、达格列净10 mg(1次/d)、二甲双胍0.5 g(3次/d),患者血糖仍然控制不达标。将地特胰岛素转换为德谷胰岛素利拉鲁肽注射液(起始16剂量单位,1次/d)治疗,并且逐渐停用短效胰岛素,联合原口服药,出院时空腹血糖6.5 mmol/L,餐后2 h血糖10.6 mmol/L。随访1个月,德谷胰岛素利拉鲁肽注射剂剂量调整为22剂量单位(1次/d),其他口服降糖药物维持不变。血糖逐渐控制平稳,出院第2周葡萄糖在目标范围内时间达78.9%~97.8%。3个月后患者复诊,HbA 1c 6.8%,空腹血糖5.1 mmol/L,餐后2 h血糖8.4 mmol/L,体重下降3 kg,腰围下降2.3 cm。患者无低血糖症状,无明显消化道不良反应。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D型人格冠心病患者的注意偏向特征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D型人格冠心病患者的注意偏向特征,为阐明D型人格作用于冠心病的发病机制以及制订相应预防策略提供新的理论视角。方法:应用目的抽样法及事件相关电位(ERP)研究经验法,选取2021年3—9月在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心血管内科住院治疗的40例冠心病患者为研究对象,应用D型人格量表测评将研究对象分为D型人格组和非D型人格组,并根据年龄、性别、受教育年限进行1∶1匹配分组。应用抑郁自评量表排除抑郁者,应用负性认知加工偏向问卷测量其负性注意偏向程度,并以情绪面孔图片作为实验刺激材料,分别应用行为学的点探测范式和ERP技术对患者注意偏向进行分析。结果:最终纳入15例D型人冠心病患者和15例非D型人格冠心病患者。D型人格冠心病患者负性认知加工偏向问卷总分及负性沉思偏向维度得分均高于非D型人格冠心病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行为学实验数据显示,在非D型人格组患者中,积极面孔图片较消极面孔图片在不一致条件刺激下的反应时更短( F=10.646, P<0.05),一致性提示类型较不一致提示类型消极面孔图片刺激下的反应时更短( F=4.744, P<0.05);ERP实验数据显示,与非D型人格组患者相比,D型人格组患者对消极面孔图片及积极面孔图片刺激均能诱发更大的N1波幅( F=8.973, P<0.05);在非D型人格组患者中,积极面孔图片刺激能诱发更大的P3波幅( F=6.750, P<0.05)。 结论:D型人格冠心病患者存在负性注意偏向,表现为对消极刺激更敏感,并在认知加工的早期即投入了更多的注意资源,且对消极刺激存在注意脱离困难。临床医护人员应对D型人格冠心病患者减少负性刺激并进行积极的心理干预,以降低负性刺激对患者预后的不良影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低浓度氯喹保护成年小鼠视网膜神经节细胞抵抗N-甲基-D-天冬氨酸的兴奋性毒性作用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观察不同浓度氯喹对N-甲基-D-天冬氨酸(NMDA)损伤模型小鼠RGC的保护作用及可能调控机制。方法:健康雄性C57/BL6小鼠54只,随机分为氯喹低浓度组、氯喹高浓度组、PBS对照组,每组均为18只。氯喹低浓度组、氯喹高浓度组小鼠分别按体重10、100 mg/kg剂量腹腔注射氯喹;PBS组小鼠腹腔注射等体积PBS。腹腔注射1次/d,连续2d后,氯喹低浓度组、氯喹高浓度组小鼠左眼玻璃体腔注射5 nmol/L NMDA,对侧眼注射等体积PBS。建模后7d,视网膜铺片RGC染色,计数RGC存活数目;建模后9、10d,分别行视动反应和ERG检查;建模后11 d,行视网膜免疫荧光染色检测各组小鼠视网膜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荧光表达和实时荧光定量PCR (RT-PCR)检测各组小鼠视网膜GFAP、TNF-α、IL-6 mRNA表达。各组间RGC密度、视敏度、光负性反应(PhNR)波振幅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建模后7d,与PBS对照组小鼠RGC密度比较,氯喹低浓度组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54.41, P<0.01);氯喹高浓度组降低,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F=1.18, P>0.05)。氯喹低浓度组小鼠视敏度、PhNR波振幅均高于PBS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9.10、17.60, P<0.05、<0.01 )。氯喹低浓度组小鼠视网膜GFAP绿色荧光表达明显少于PBS对照组、氯喹高浓度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23.66, P<0.05 )。低浓度氯喹组小鼠视网膜GFAP ( F=110.20)、IL-6 ( F=167.60)、TNF-α ( F=17.78)mRNA表达较高浓度氯喹组、PBS对照组显著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0、<0.001、<0.010)。 结论:低浓度氯喹对NMDA损伤所致RGC丢失有保护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与抑制胶质细胞活化与炎症反应有关;高浓度氯喹会加重RGC凋亡。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DJ-1蛋白对视神经钳夹伤后小鼠视网膜神经节细胞及视功能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观察Park7基因编码的DJ-1蛋白对小鼠视神经钳夹损伤(ONC)后视网膜神经节细胞(RGC)及视功能的影响。方法:健康雄性C57BL/6J小鼠37只和116只分别随机分为正常组、ONC 2 d组、ONC 5 d组、ONC 7 d组和对照组、Park7组、Park7-ONC组、ONC组、绿色荧光蛋白(GFP)-ONC组。ONC 2 d组、ONC 5 d组、ONC 7 d组小鼠分别于建立ONC模型后2、5、7 d处死取材,进行后续实验。Park7组、Park7-ONC组小鼠玻璃体腔注射敲低Park7基因的重组腺相关病毒(rAAV)1 μl,GFP-ONC组小鼠玻璃体腔注射仅带有GFP的rAAV 1 μl;注射后4周观察病毒转染情况。ONC组、Park7-ONC组、GFP-ONC组玻璃体腔注射后23 d,建立ONC模型,建模后5 d取材进行后续实验。视网膜铺片免疫荧光染色观察RGC平均密度变化;全视野闪光视网膜电图检测各组小鼠a波、b波和明视负向反应(phNR)潜伏期及振幅变化和振荡电位(OPs)振幅变化;视动反应(OMR)检测小鼠视敏度;蛋白质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各组小鼠视网膜中DJ-1、Bax、B淋巴细胞瘤/白血病-2 (Bcl-2)蛋白相对表达水平。多组间数据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组间两两比较采用最小显著差法 t检验。 结果:与正常组比较,ONC 2 d组、ONC 5 d组小鼠视网膜DJ-1蛋白相对表达量均显著上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16.610、5.628, P<0.01、<0.05)。病毒转染后4周,Park7组小鼠视网膜RGC层、内丛状层可见强GFP表达。与对照组比较,ONC组小鼠视网膜RGC密度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16.520, P<0.000 );与ONC组比较,Park7-ONC组小鼠视网膜RGC密度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6.074, P<0.01 )。随刺激光亮度增加,对照组小鼠暗适应a波、b波潜伏期逐渐缩短,振幅逐渐增大。刺激光亮度3 cd·s/m 2,对照组、Park7组、Park7-ONC组、ONC组、GFP-ONC组小鼠暗适应a波、b波潜伏期及振幅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潜伏期: F= 0.503、2.592, P=0.734、0.068;振幅: F= 0.439、1.451, P=0.779、0.247 );与对照组比较,ONC组小鼠Ops、PhNR振幅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15.07、12.80, P<0.000、<0.001);与ONC组比较,Park7-ONC组小鼠Ops、PhNR振幅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4.042、5.062, P<0.05、<0.01);各组小鼠PhNR潜伏期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F=1.327, P=0.287 )。与对照组比较,ONC组小鼠视敏度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23.020, P<0.000 );与ONC组比较,Park7-ONC组小鼠视敏度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3.669, P<0.05 )。Park7组与对照组、Park7-ONC组与ONC组比较,小鼠视网膜中DJ-1蛋白相对表达量均明显下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47.140、26.920, P<0.000、<0.000);ONC组与GFP-ONC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t= 0.739, P=0.983 )。与ONC组比较,Park7-ONC组小鼠视网膜中Bax蛋白相对表达量明显升高,Bcl-2蛋白相对表达量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5.960、9.710, P<0.05、<0.05);Park7-ONC组Bcl-2/Bax相对表达量比值明显低于ON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13.620, P<0.01 )。 结论:敲低Park7基因后其编码的蛋白质DJ-1表达下调,加重ONC模型小鼠RGC损伤以及视网膜电生理反应及视功能下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髓样细胞触发受体2在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预后判断中的意义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髓样细胞触发受体2(TREM-2)在HBV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HBV-ACLF)疾病预后判断中的意义,以期为临床上HBV-ACLF患者的预后判断提供新的生物学标志物。方法:将研究对象分为实验组及对照组,实验组:选取2019年1月1日至2019年12月31日于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感染科收治的HBV-ACLF患者50例,依据患者出院时的实际预后情况将其分为生存组及死亡组(自动出院及死亡患者均视为死亡组,所有入组患者住院时间均超过28d)。对照组:健康人25名。采集实验组及对照组外周静脉血,分离出血浆及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检测其血浆中的TREM-2、白细胞介素(IL)-6、IL-8的浓度,检测PBMC中TREM-2的mRNA的表达。对照组只采集1次血液样本,而实验组则动态采取5次血液样本,时间分别为入院当天,开始治疗后7、14、21、28 d。同时监测HBV-ACLF患者入院时的相关临床指标,包括肝功能丙氨酸转氨酶、天冬氨酸转氨酶、总胆红素、白蛋白及凝血功能国际标准化比值、凝血酶原时间等指标。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 s)表示。计数资料应用 χ2检验进行比较分析;组内均数的比较采用重复测量因素的方差分析;用 t检验对两组间的均数进行分析;两个变量间的相关性分析采用双变量相关分析;用受试者操作特征(ROC)曲线对TREM-2作为诊断标志物的价值进行分析。 结果:HBV-ACLF患者PBMC中TREM-2的mRNA表达在生存组的各个时间点呈现出逐渐增加的趋势,且28 d时显著高于对照组( P < 0.01)。而在死亡组的各个时间点呈现出逐渐减弱的趋势,于28 d时显著低于对照组( P < 0.01)。(1)HBV-ACLF患者血浆中的TREM - 2的含量在生存组的各个时间点总体上呈现出逐渐增加的趋势,入院当天、开始治疗后7、14、21、28 d的水平分别为(1.49±0.85)、(1.62±0.58)、(1.95±0.69)、(2.33±0.71)、(2.00±0.67) ng/ml。而死亡组TREM-2的表达在各个时间点呈现出逐渐减弱的趋势,入院当天、开始治疗后7、14、21、28 d的水平分别为(1.40±0.73)、(1.59±0.79)、(1.56±0.80)、(1.05±0.49)、(0.81±0.21) ng/ml。生存组在各检测时间点均高于死亡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健康对照组血浆中的TREM-2的水平为(1.25±0.35)ng/ml。(2)HBV-ACLF患者血浆中的IL-6、IL-8的浓度在生存组的各个时间点呈现出逐渐降低的趋势,入院当天、开始治疗后7、14、21、28d的水平分别为(46.70±26.31)、(33.98±20.28)、(19.07±10.24)、(14.76±7.84)、(9.12±7.65)pg/ml及(108.29±47.07)、(93.85±26.53)、(79.27±34.63)、(56.72±18.30)、(37.81±13.88) pg/ml。而其在死亡组的浓度则在较高范围内波动,入院当天、开始治疗后7、14、21、28d的水平分别为(41.94±24.19)、(36.99±19.78)、(34.30±20.62)、(34.14±14.52)、(36.64±23.61)pg/ml及(104.65±50.16)、(112.98±45.03)、(118.43±45.00)、(111.67±40.44)、(109.55±27.54) pg/ml。(3)双变量相关性分析结果提示血浆中TREM-2的含量与血浆中促炎细胞因子IL-6、IL-8的水平均呈负相关( r = -0.224, P = 0.025; r = -0.223, P = 0.026)。ROC曲线分析,各个时间点的PBMC中TREM-2的mRNA的水平对HBV-ACLF患者预后判断的ROC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1d=0.667,7d=0.757,14d=0.979,21d=0.986,28d=0.993。而其血浆中TREM-2的含量在各个时间点的ROC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1d=0.522,7d=0.571,14d=0.658,21d=0.927,28d=0.994。 结论:PBMC中TREM-2的mRNA表达及血浆中TREM-2的含量与HBV-ACLF患者的预后存在明显的相关性,其可能通过调节促炎细胞因子IL-6、IL-8的分泌抑制肝脏炎症反应,动态监测TREM-2在外周血的表达有利于判断HBV-ACLF患者的预后情况。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