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肠道菌群情况与发声和多种运动联合抽动障碍患儿神经递质、神经功能及T细胞亚群的相关性分析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 探讨发声和多种运动联合抽动障碍(又称抽动症)患儿肠道菌群分布情况与其神经递质、神经功能及T细胞亚群的相关性.方法 以2020年5月-2023年5月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南京市中西医结合医院收治的97例抽动症患儿作为研究对象,通过耶鲁抽动症整体严重度量表(YGTSS)将所有患儿分为轻度组23例、中度组42例和重度组32例.采集所有患儿粪便样本,采用16S rRNA测序技术和Qiime软件进行肠道菌群α多样性分析[Chao1 指数、observed species(Sobs)指数、Shannon 指数、Simpson 指数];测定 T 淋巴细胞亚群(CD4+、CD8+、CD4+/CD8+)和神经递质[5-羟色胺(5-HT)、多巴胺(DA)、γ-氨基丁酸(GABA)、去甲肾上腺素(NE)]水平;评估两组儿童神经功能;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探讨患儿肠道菌群与神经递质、神经功能及T细胞亚群的关系.结果 与轻度组相比,中度组和重度组的YGTSS评分的运动性抽动、发声性抽动、总分更高(P<0.05);轻度组、中度组和重度组患儿的Chao1、Sobs、Shannon和Simpson指数比较,经方差分析,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轻度组相比,中度组和重度组的α多样性更低(P<0.05);轻度组、中度组和重度组患儿的CD4+、CD8+和CD4+/CD8+比较,经方差分析,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轻度组相比,中度组和重度组的CD4+和CD4+/CD8+更低,CD8+更高(P<0.05);与轻度组相比,中度组和重度组的5-HT和DA更高,GABA、NE、神经功能评分更低(P<0.05).根据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患儿Chao1、Sobs、Shannon和Simpson指数与5-HT、DA呈负相关(P<0.05),与CD4+、GABA、NE和神经功能评分呈正相关(P<0.05).结论 肠道菌群与抽动症患儿的神经递质、神经功能和T细胞亚群密切相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肠道菌群在氯胺酮减轻小鼠术后认知功能障碍中的作用:与膈下迷走神经的关系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评价肠道菌群在氯胺酮减轻小鼠术后认知功能障碍(POCD)中的作用及其与膈下迷走神经的关系。方法:SPF级健康雄性C57BL/6J小鼠144只,18月龄,体质量32~35 g,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8组( n=18):假手术组(Sham组)、手术组(S组)、氯胺酮+手术组(SK组)、氯胺酮+手术+膈下迷走神经切除组(SK+SDV组)、伪无菌小鼠+生理盐水组(GM+V组)、伪无菌小鼠接受S组小鼠粪菌移植组(GM+S组)、伪无菌小鼠接受SK组小鼠粪菌移植组(GM+SK组)和伪无菌小鼠+膈下迷走神经切断+接受SK组小鼠粪菌移植组(GM+SDV+SK组)。吸入2.0%异氟烷麻醉下行胫骨离断髓内固定手术。SK组于缝皮开始时腹腔注射氯胺酮50 mg/kg。术后24 h时收集S组和SK组小鼠的新鲜粪便,制备成粪菌滤液。SK+SDV组于氯胺酮给药前、GM+SDV+SK组于粪菌移植前切断膈下迷走神经。伪无菌小鼠模型:于粪菌移植或膈下迷走神经神经切断前2周将广谱抗生素混合液加入小鼠饮用水中,每2 d更换1次。GM+SK组、GM+SDV+SK组经抗生素干预14 d后,每天固定时间灌胃给予相应小鼠粪菌滤液200 μl,GM+V组给予生理盐水溶剂,连续14 d。胫骨离断髓内固定术后或粪菌移植完成后24 h,收集小鼠粪便,行16S rRNA基因高通量测序,采用ELISA法检测海马IL-6、IL-17、TNF-α、IL-4和IL-10的含量,采用Morris水迷宫实验评价小鼠学习和记忆能力。 结果:与Sham组比较,S组术后肠道菌群Simpson多样性指数、Shannon指数、Ace指数降低,海马IL-6、IL-17和TNF-α含量增加,海马IL-4和IL-10含量降低,训练阶段逃避潜伏期、测试阶段逃避潜伏期和游泳距离延长,目标象限停留时间缩短( P<0.05);与S组比较,SK组术后肠道菌群Simpson多样性指数、Shannon指数、Ace指数升高,海马IL-6、IL-17和TNF-α含量降低,海马IL-4和IL-10含量增加,训练阶段逃避潜伏期、测试阶段逃避潜伏期和游泳距离缩短,目标象限停留时间延长( P<0.05);与SK组比较,SK+SDV组术后肠道菌群Simpson多样性指数、Shannon指数、Ace指数降低,海马IL-6、IL-17和TNF-α含量增加,海马IL-4和IL-10含量降低,训练阶段逃避潜伏期、测试阶段逃避潜伏期和游泳距离延长,目标象限停留时间缩短( P<0.05)。与GM+V组比较,GM+S组海马IL-6、IL-17和TNF-α含量增加,IL-4和IL-10含量降低,训练阶段逃避潜伏期、测试阶段逃避潜伏期和游泳距离延长,目标象限停留时间缩短( P<0.05);与GM+S组比较,GM+SK组海马IL-6、IL-17和TNF-α含量降低,海马IL-4和IL-10含量增加,训练阶段逃避潜伏期、测试阶段逃避潜伏期和游泳距离缩短,目标象限停留时间延长( P<0.05);与GM+SK组比较,GM+SDV+SK组海马IL-6、IL-17和TNF-α含量增加,海马IL-4和IL-10含量降低,训练阶段逃避潜伏期、测试阶段逃避潜伏期和游泳距离延长,目标象限停留时间缩短( P<0.05)。 结论:氯胺酮可改善肠道菌群紊乱,减轻小鼠POCD,其机制可能与膈下迷走神经传导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短期极低热量限制对超重/肥胖2型糖尿病患者肠道菌群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究短期极低热量限制(very low-calorie restriction,VLCR)对超重/肥胖2型糖尿病患者的代谢改善疗效,结合微生物多样性检测技术明确肠道菌群的变化,探讨VLCR临床疗效的机制。方法:纳入14例超重/肥胖2型糖尿病患者,住院进行9天VLCR(热量摄入300~600 kcal/d)。在VLCR前后,测量受试者体重、腰围、血压和心率等指标,计算体重指数。检测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空腹胰岛素、血脂等糖脂代谢指标,并计算稳态模型评估的胰岛素抵抗指数。检测肝肾功能、电解质等指标,计算估计的肾小球滤过率。使用SPSS软件分析上述指标在治疗前后的差异。收集受试者VLCR前后的粪便,运用16S rDNA高通量测序技术对粪便样本进行肠道微生物多样性检测,专业软件分析VLCR前后肠道菌群的差异。结果:9天VLCR后,超重/肥胖2型糖尿病患者的体重、体重指数、腰围、血压、空腹及餐后2 h血糖、胰岛素、胰岛素抵抗指数、碱性磷酸酶、三酰甘油和尿素氮显著降低( P<0.05)。血清丙氨酸转氨酶、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γ-谷氨酰转肽酶、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肌酐、估计的肾小球滤过率、尿酸、白蛋白、钙和磷无明显变化( P>0.05)。粪便中肠道菌群的α多样性无显著改变,拟杆菌门的丰度显著升高,厚壁菌门/拟杆菌门的比值从11.79显著下降至4.20。组间差异分析得出狄氏副拟杆菌是关键的差异菌种。 结论:VLCR可显著改善超重/肥胖2型糖尿病患者的体重和糖脂代谢,且无严重不良事件的发生。狄氏副拟杆菌可能是VLCR的标志肠道菌群。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基于全长16S rRNA测序的高尿酸血症人群肠道菌群特征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对高尿酸血症(hyperuricemia,HUA)患者和健康对照人群的肠道菌群特征进行差异性分析,探索肠道菌群与高尿酸之间的相关性。方法:在中国人民解放军战略支援部队特色医学中心2021年健康体检人群中招募63名成年志愿者,其中HUA患者25例,健康对照人群38例,采集他们的粪便样本,通过使用全长16S rRNA测序技术,对所有受试者粪便样本进行分析,研究不同尿酸水平人群的肠道菌群构成特征。结果:HUA组与健康对照组肠道菌群的整体组成存在差异,α多样性指数在HUA组明显降低,β多样性分析可以看出两组间存在明显差异。在菌群组成上,HUA组表现为拟杆菌门增多,厚壁菌门降低。通过LEfSe差异分析,发现HUA组具有独特的菌群结构,以普拉梭菌( Faecalibacterium prausnitzii)为代表的多种短链脂肪酸(SCFAs)产生菌明显降低;唾液链球菌( Streptococcus salivarius)、脆弱拟杆菌( Bacteroides fragilis)、 Fusobacterium hwasookii、 Flavonifractor plautii、黏液分枝杆菌( Mycobacterium mucogenicum B)、 Blautia sp003287895在HUA组明显升高。此外,通过PICRUSt2功能基因预测发现HUA组人群肠道菌群短链脂肪酸合成途径等相关代谢降低,与特有的菌群结构一致。 结论:HUA人群与健康对照人群比较,存在特有的肠道菌群构成和代谢特征。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复杂性肛瘘患者肠道微生态检测及分析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通过16S rDNA基因测序检测复杂性肛瘘患者的肠道菌群分布,探讨其与健康人的菌群分布是否存在差异。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方法,回顾性收集2020年6月至12月期间杭州市第三人民医院接受手术治疗的30例复杂性肛瘘患者临床资料(复杂性肛瘘组),并按1∶1配比选择本院健康体检人群30例作为对照组(健康对照组)。病例纳入标准:(1)符合腺源性肛瘘诊断的标准,且症状持续3个月以上;(2)术前已行电子结肠镜检查排除肠道炎性反应、炎性肠病等;(3)复杂性肛瘘的定义为符合下面情况之一者:瘘管跨越2/3及以上的肛门括约肌;包含两个以上的外口或瘘管;既往已行肛瘘手术后确认复发者。排除标准:(1)合并有炎性肠病、慢性腹泻或便秘、糖尿病、消化道恶性肿瘤、肝肾功能障碍等;(2)克罗恩病、外伤、特殊感染(如放线菌病和结核病)等引起的肛瘘;(3)近1个月内使用过抗生素、益生元、益生菌等可能影响肠道微生态制剂者;(4)认知缺陷不能配合者。提取研究对象的粪便样本总DNA,扩增细菌16S rDNA基因序列的V4高变区,利用Illumina Miseq平台进行高通量测序,最后进行操作分类单元(OTU)聚类、进行Alpha多样性和LEfSE数据分析,其中Chao指数或ACE指数越大,表明微生物区系的预期物种丰度越高,Simpson指数越小或Shannon指数越大,表明微生物区系多样性越高。两组间性别、年龄、体质指数(BMI)、饮酒吸烟史基线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说明两组具有可比性。本研究观察指标包括两组的测序和质量控制、Alpha多样性分析和物种及其丰度分析以及LEfSE分析。 结果:复杂性肛瘘组与健康对照组的主要优势菌都是厚壁菌门和拟杆菌门,分别占93.4%±32.0%和87.4%±41.2%;在属水平上,复杂性肛瘘组的普雷沃菌属(4.9%±7.4%比0.1%±1.1%, P<0.001)、巨细胞菌属(3.9%±8.2%比0.5%±4.2%, P<0.05)和毛螺菌属(2.6%±5.7%比0.1%±3.4%, P<0.05)的丰度明显更高,而变形菌属(0.02%±4.2%比9.3%±14.4%, P<0.01)、肠球菌属(0.02%±2.3%比9.3%±19.6%, P<0.05)、拟杆菌属(24.7%±9.9%比29.8%±9.1%, P<0.05)和克雷伯菌属(0.4%±4.2%比3.9%±7.3%, P<0.05)相对更低。与健康对照组相比,复杂性肛瘘组肠道菌群多样性更丰富,表现为ACE指数更高[(293.30±44.00)比(218.75±33.83), t=102.069, P<0.001],Chao指数也更高[(318.40±41.99)比(250.00±46.38), t=77.818, P=0.028],Shannon指数更高[(3.36±0.29)比(2.43±0.34), t=9.657, P=0.001];而Simpson指数更低[(0.103±0.013)比(0.131±0.013), t=5.551, P=0.04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韦荣菌科、Selenemondales 及厌氧菌纲(均属于厚壁菌门)的菌株总体上对两组样本肠道菌群差异的影响最大(LDA 值均>4)。 结论:与健康对照组相比,复杂性肛瘘患者肠道菌群多样性更丰富,提示某些肠道菌群及其代谢产物可能在肛瘘发病中发挥了一定的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侵袭性牙周炎、慢性牙周炎与牙周健康者龈下菌群的差异研究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比较侵袭性牙周炎(aggressive periodontitis,AgP)、慢性牙周炎(chronic periodontitis,CP)与牙周健康者(periodontally healthy,PH)龈下菌群的差异,为牙周病的病因学研究及基于菌群调控的牙周病新疗法提供参考。方法:按纳入标准收集2013年12月至2014年12月在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口腔医院·南京市口腔医院牙周病科门诊就诊的AgP(AgP组)、CP(CP组)患者和PH受试者(PH组)各10例,根据X线片和口内情况初步预估取样位点后,收集各组龈下菌斑并记录各项牙周临床指数,提取龈下菌斑样本中的DNA,PCR扩增、构建DNA文库并对16S rDNA测序。最终可成功构建文库并测序者包含:8例AgP患者的18个样本,10例CP患者的31个样本和8名PH志愿者的10个样本。对各组样本的α多样性和β多样性以及菌群构成进行分析和比较,并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评价细菌与探诊深度的相关性。结果:菌群分析显示,AgP组龈下菌群的α多样性显著低于其他两组( P<0.05)。在门水平,AgP和CP组拟杆菌门丰度[分别为(36.8±7.4)%、(37.2±6.3)%]、螺旋体门丰度[分别为(16.0±5.4)%、(11.8±3.6)%]均显著高于PH组[分别为(27.5±11.2)%、(5.2±4.4)%]( P<0.05),而放线菌门和变形菌门丰度[AgP组分别为(4.2±3.3)%、(12.9±5.1)%;CP组分别为(6.1±2.6)%、(12.1±4.0)%]均显著低于PH组[分别为(19.3±13.1)%、(23.0±10.1)%]( P<0.01);AgP组龈下菌群中螺旋体门和柔壁菌门的丰度[分别为(16.0±5.4)%、(1.7±1.2)%]均显著高于CP组[分别为(11.8±3.6)%、(0.7±0.6)%]( P<0.05)。在属水平,AgP组龈下菌群中棒状杆菌属、放线菌属、 Saccharibacteria_norank、月形单胞菌属、 Oribacterium的丰度显著低于CP组,而产线菌属、 Lentimicrobiaceae_norank、 Defluviitaleaceae_UCG_011、 Family_XI_unclassified的丰度显著高于CP组( P<0.05)。主坐标分析显示,各组样本存在聚类现象。线性判别分析显示,AgP组富集菌包括螺旋体科等,CP组富集菌包括拟杆菌科等。相关性分析显示,AgP组中密螺旋体属、 Defluviitaleaceae_UCG_011、支原体属、卡氏菌属、 Fretibacterium的丰度与探诊深度呈显著正相关( r=0.525~0.750, P<0.05),丛毛单胞菌科-未分类的属、链球菌属、二氧化碳噬纤维菌属、奈瑟菌属、普雷沃菌属、消化球菌属、劳尔菌属、 Bergeyella和放线菌属的丰度与探诊深度呈显著负相关( r=-0.617~-0.490, P<0.05);CP组小类杆菌属、 Family_XI_unclassified、卡氏菌属、消化链球菌属、 Pelospora和理研菌科_RC9_肠组的丰度与探诊深度呈显著正相关( r=0.430~0.533, P<0.05)。 结论:牙周炎症和健康时其龈下菌群存在明显不同;AgP和CP的龈下菌群也存在明显差异,提示这可能是两种不同的疾病。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吴茱萸碱对四氯化碳诱导肝纤维化小鼠肠道菌群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研究吴茱萸碱对四氯化碳(CCl 4)诱导肝纤维化小鼠的改善作用及其对肠道菌群的影响。 方法:于2019年8月,将30只SPF级雄性C57BL/6小鼠平均分为正常组、模型组及吴茱萸碱组。正常组小鼠腹腔注射橄榄油(2 ml/kg),模型组和吴茱萸碱组小鼠腹腔注射20%的CCl 4(2 ml/kg),每周2次,连续6周;成功建立肝纤维化模型后,吴茱萸碱组小鼠每天灌胃吴茱萸碱18 mg/kg,连续4周。检测各组小鼠血清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白蛋白(ALB)及总蛋白(TP)水平,观察小鼠肝组织病理学改变,测定吴茱萸碱对肝纤维化小鼠肠道菌群丰度及多样性的影响,检测各组小鼠肝脏组织中炎症因子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1β(IL-1β)及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 结果: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小鼠体重和血清中ALB、TP水平降低,肝指数和ALT、AST水平升高,肠道菌群Shannon和Simpson指数降低( P<0.01);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小鼠粪便中乳酸菌属( Lactobacillus)、阿克曼氏菌( Akkermansia)、拟杆菌属( Bacteroides)丰度降低,肠球菌属( Enterococcus)、腔隙杆菌属( Lachnoclostridium)丰度升高( P<0.01);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小鼠肝组织中IL-6、IL-1β、TNF-α mRNA和蛋白表达明显上调( P<0.01)。与模型组相比,吴茱萸碱能降低肝纤维化小鼠肝指数和血清中ALT、AST水平,提高ALB及TP水平( P<0.05),改善肝组织炎细胞浸润及纤维化程度,上调肝纤维化小鼠肠道菌群Shannon和Simpson指数( P<0.05);与模型组相比,吴茱萸碱可提高乳酸菌属、阿克曼氏菌、拟杆菌属丰度,降低肠球菌属、腔隙杆菌属丰度( P<0.05);与模型组相比,吴茱萸碱可降低肝纤维化小鼠肝组织中IL-6、IL-1β及TNF-α 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 P<0.05)。 结论:吴茱萸碱对肝纤维化具有改善作用,其机制可能与改善肠道菌群、抑制肝脏炎症反应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HPV16阳性子宫颈鳞状细胞癌患者下生殖道菌群构成及特征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人乳头瘤病毒(HPV)16亚型感染的子宫颈鳞状细胞癌患者下生殖道菌群的分布及特征。方法:前瞻性横断面研究。选取2019年8月至2020年6月就诊于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的6例HPV16单一型别阳性子宫颈鳞状细胞癌患者(子宫颈癌组),选取同期体检人群中液基薄层细胞学检查未见异常且HPV阴性6名健康女性为健康对照组。患者抗肿瘤治疗前、健康对照者体检时用无菌棉拭子采集子宫颈后穹窿处分泌物,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扩增细菌16S rRNA基因V1-V2高变区,分析菌群分布及特征。结果:子宫颈癌组和健康对照组年龄分别为(51±8)岁、(48±3)岁,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t=0.63, P=0.540),两组均有孕产史,无吸烟史。α多样性分析结果显示,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子宫颈癌组sobs指数( t=3.25, P=0.009)及chao指数( t=2.91, P=0.016)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子宫颈癌组shannon指数高( t=2.07, P=0.065),simpson指数低( t=1.74, P=0.113),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采用基于bray-curtis距离的主坐标分析(PCoA)进行数据降维分析显示,子宫颈癌组与健康对照组间β多样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R2=0.154, P=0.018)。门水平上,与健康对照组相比,子宫颈癌组厚壁菌门占比低(30.21%比68.28%),拟杆菌门占比略低(6.87%比8.11%),而放线菌门(26.91%比14.42%)及变形菌门(27.33%比0.67%)占比高。属水平上,与健康对照组相比,子宫颈癌组乳杆菌属及棒状菌属占比低,失去优势菌群,而红球菌属、克雷伯菌属、气球菌属等占比明显高,且子宫颈癌组菌群种类较健康对照组多。线性判别分析(LDA)显示,属水平上,红球菌属(LDA=5.04)、克雷伯菌属(LDA=4.71)、肠杆菌属(LDA=4.29)、罗尔斯通菌属(LDA=4.28)、苍白杆菌属(LDA=4.23)、韦荣球菌属(LDA=4.14)为子宫颈癌组特征菌群;门水平上,健康对照组厚壁菌门(LDA=5.23)可为标志性物种;种水平上,子宫颈癌组红球菌( P=0.025)、罗尔斯通菌( P=0.045)、韦荣氏球菌( P=0.044)、卡氏伯克霍尔德菌( P=0.045)、假单胞菌( P=0.043)等均较健康对照组多,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HPV16单一型别阳性子宫颈鳞状细胞癌患者下生殖道菌群多样性、丰富度较健康女性增加,乳杆菌属丰度下降;红球菌属、克雷伯菌属可作为其标志性下生殖道菌群,但仍需进一步验证。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基于16S核糖体RNA高通量测序的特重度烧伤患者肠道菌群动态变化分析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基于16S核糖体RNA(rRNA)高通量测序分析特重度烧伤患者肠道菌群的动态变化规律。方法:本前瞻性观察性研究纳入2017年2—6月中国科学院大学宁波华美医院收治的符合入选标准的5例男性特重度烧伤患者(年龄32~48岁),采集其休克期(伤后3 d内)、急性感染早期(伤后4~14 d)、急性感染中期(伤后15~28 d)、急性感染后期(伤后29 d至出院前1周)及出院前1周内的粪便样本,各时期样本数均为5。使用pH计测定粪便样本的pH值,高通量测序技术对粪便样本的16S rRNA V3、V4区进行测序。QIIME分析软件分析肠道菌群操作分类单元(OTU)数目、α多样性(Chao1指数、Shannon指数)和门、科的相对丰度,非加权组平均法聚类分析肠道菌群β多样性,Tax4Fun预测肠道菌群功能变化。对数据行单因素重复测量方差分析、Bonferroni法、配对样本Wilcoxon秩和检验及Bonferroni校正。结果:(1)本组特重度烧伤患者急性感染早、中期粪便pH值分别为7.40±0.45、7.56±0.45,明显高于休克期的6.68±0.36( P<0.05或 P<0.01)。(2)共获得2 333 584条有效高质量序列,序列长度为415 bp左右,共获得1 209个OTU,所有标本测序覆盖度均达99.0%以上。本组特重度烧伤患者急性感染早、中、后期OTU数目、Chao1指数明显低于休克期( Z值均为2.023, P<0.05);出院前1周内OTU数目、Chao1指数明显高于急性感染早、中、后期,Shannon指数明显高于急性感染早、中期( Z值均为2.023, P<0.05)。(3)本组特重度烧伤患者休克期样本菌群结构与出院前1周内相似度高,与急性感染早、中、后期相似度低。各个单独样本的分析显示,大部分样本聚类规律与分期样本一致。休克期肠道菌群加权Unifrac距离明显短于急性感染早、中、后期( Z=3.326、2.570、2.690, P<0.05或 P<0.01),其他时期肠道菌群加权Unifrac距离相近。(4)门水平上,与休克期比较,急性感染早、中、后期厚壁菌门细菌相对丰度降低,变形菌门和拟杆菌门细菌相对丰度升高;上述3个菌门细菌相对丰度在出院前1周内与休克期相近。伤后不同时期科水平上相对丰度前5的优势菌有较大差异,休克期的前5优势科细菌相对丰度在急性感染早、中、后期降低。休克期的非优势科如肠杆菌科、链球菌科、拟杆菌科细菌相对丰度在急性感染早、中、后期大幅升高,成为这些时期新的优势科;出院前1周内部分产酸菌科细菌相对丰度恢复至接近休克期水平。(5)急性感染早、中期肠道菌群的某些氨基酸代谢、糖酵解和糖异生、丙酮酸代谢等功能较休克期减弱,急性感染后期肠道菌群某些氨基酸和糖类代谢较休克期增强,休克期与出院前1周内肠道菌群功能基因分布相似。 结论:特重度烧伤患者肠道内环境及菌群结构在急性感染早、中期发生了明显变化,pH值升高,菌群种类及多样性减少,尤其是产酸菌科细菌的相对丰度明显降低,但随着患者治疗结束而恢复。可考虑将粪便pH值和肠道变形菌门及产酸菌科细菌变化作为反映特重度烧伤患者肠道菌群紊乱水平的指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基于16S rDNA测序分析脓毒症大鼠早期肠道微生态的变化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通过16S rDNA测序技术探究脓毒症大鼠早期肠道微生态变化。方法:将60只雄性SD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盲肠结扎穿孔术(CLP)组和假手术组(Sham组),每组30只。CLP组采用CLP法制备脓毒症大鼠模型;Sham组只开腹但不进行盲肠结扎穿孔。术后24 h每组取8只大鼠肠道粪便及腹主动脉血,其余大鼠用于观察7 d存活情况。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对粪便样本进行16S rDNA测序,利用序列对比和聚类后获得的操作分类单元(OTU)信息进行多样性分析(α多样性和β多样性)、主坐标分析及线性判别分析效应量分析(LEfSe),观察脓毒症大鼠早期肠道微生态的变化并挖掘标志性菌群。结果:制模后24 h,CLP组大鼠出现呼吸急促、毛发散乱等表现,且血清TNF-α水平较Sham组显著升高(ng/L:43.95±9.05比11.08±3.27, P<0.01);制模后7 d,Sham组大鼠全部存活,而CLP组大鼠累积生存率仅31.82%。多样性分析显示,Sham组与CLP组α多样性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物种数量(个):520.00±52.15比492.25±86.61,Chao1丰富度估计量:707.25±65.69比668.93±96.50,Shannon指数:5.74±0.42比5.79±0.91,Simpson指数:0.93±0.03比0.94±0.05,均 P>0.05〕;β多样性分析显示,无论是否根据OTU加权,组间差异均大于组内差异(丰度加权矩阵: R=0.23, P=0.04;丰度不加权矩阵: R=0.32, P=0.01)。门水平差异菌群分析显示,与Sham组相比,CLP组变形菌门和TM7菌门丰度显著升高〔18.100%(15.271%,26.665%)比6.974%(2.854%,9.764%),0.125%(0.027%,0.159%)%比0.018%(0.008%,0.021%),均 P<0.05〕;在属水平上,CLP组螺杆菌属、钌杆菌属、颗粒链菌属、梭菌属ⅩⅧ等机会致病菌的丰度较Sham组显著升高〔5.090%(1.812%,6.598%)比0.083%(0.034%,0.198%),0.244%(0.116%,0.330%)比0.016%(0.008%,0.029%),0.006%(0.003%,0.010%)比0.001%(0%,0.003%),0.094%(0.035%,0.430%)比0.007%(0.003%,0.030%),均 P<0.05〕,而拟普雷沃菌属、罗姆布茨菌属等益生菌的丰度较Sham组显著降低〔7.345%(3.662%,11.546%)比22.504%(14.403%,26.928%),0.113%(0.047%,0.196%)比1.229%(0.809%,2.290%),均 P<0.01〕。LEfSe分析结果显示,厚壁菌门所属益生菌在Sham组显著富集,罗姆布茨菌是富集最显著的菌种;而螺杆菌属、颗粒链球菌属和梭菌属ⅩⅧ等机会致病菌在CLP组显著富集,螺杆菌_NGSU_2015为富集最显著的菌种。 结论:脓毒症早期大鼠肠道微生态结构显著改变,主要表现为拟普雷沃菌属等益生菌丰度显著降低,螺杆菌属等机会致病菌丰度显著升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