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血管内治疗麻醉管理与患者安全现状调查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调查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患者行血管内治疗(EVT)围手术期麻醉管理和患者安全现状。方法:采用自行设计的问卷星小程序电子问卷,自2023年10月23日至2023年11月23日,通过多个学会和协会渠道进行调查,问卷覆盖中国大陆地区31个省、市以及自治区内的部分二级及以上具有国家EVT资格认证的医疗机构,参与问卷调查者需扫描二维码进入问卷星小程序进行答题,每个微信账户限定提交一份问卷。问卷核心指标包括:①医疗机构概况,机构所在地区、医院认证等级,年度内完成的AIS患者EVT案例数/年有效问卷数及占比;②麻醉医师在AIS患者EVT期间的参与程度,涉及患者交接流程(急诊室-急诊介入治疗室交接)、治疗团队结构(治疗团队麻醉医师组成)、EVT术前麻醉评估、EVT期间麻醉医师与介入医师的沟通和术后患者转运;③ EVT期间麻醉管理的相关信息指标及关注度,涉及循环、呼吸、血糖的维持,相应的药物干预策略、麻醉模式的选择与管理以及围手术期关键信息关注度;④麻醉管理的质量控制。应用以下方法判断问卷的有效性:填写时间超过5 min;同一单位填写多份问卷时,采用大数定律原则处理;在数据分析时,若某选项的反馈数量<1%的有效问卷数,将排除含有该选项的问卷样本。结果:748所具有国家EVT资格认证的医院共回收有效问卷(下简称"问卷")1 096份,其中二级医疗机构146份(约13.3%),三级医疗机构950份(约86.7%)。医院年度内完成51~100例的问卷占比约为22.1%,为最高;而年度内完成401~500例的问卷占比约为2.2%,为最低。由急诊室转至急诊介入治疗室过程中,1 012份问卷(约92.3%)显示麻醉医师参与交接过程;984份问卷(约89.8%)显示治疗团队的成员构成中至少有1名麻醉医师;377份问卷(约34.4%)显示EVT术前未进行麻醉评估;72份问卷(约6.6%)显示,在EVT期间,麻醉医师与神经介入医师间几乎无任何信息交流;101份问卷(约9.2%)显示,麻醉医师几乎不参与术后患者转运。在治疗过程中,约67.1%受访者将术中收缩压管理目标值设置为140~180 mmHg(1 mmHg=0.133 kPa),约87.2%的受访者将AIS患者EVT术中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维持在30~40 mmHg,吸入氧浓度维持在>40%的占比约为84.6%,仅约10.5%的受访者不注重围手术期的血糖管理;约56.0%患者术后带气管导管返回重症监护治疗病房;术后随访患者占比约45.4%;本次问卷中,689份问卷显示倾向选择固定程序型麻醉,407份选择情境适应型麻醉;在麻醉类型与管理倾向性方面,约82.9%的受访者更加注重AIS患者EVT期间的麻醉管理;受访者关注度最高的围手术期关键信息分别为患者的循环系统消息、意识状态及呼吸系统消息(前3位)。约87.5%的问卷(959份)显示,在EVT麻醉管理过程中将参考国内外指南;高达约77%的问卷(844份)显示在围手术期遇到过严重不良事件,包括心搏骤停、导丝穿透血管及过敏性休克等。仅有约40.7%的问卷(446份)显示麻醉科进行了AIS患者EVT神经介入麻醉质量控制报告。结论:麻醉医师是AIS患者行EVT团队的重要组成部分,治疗团队更加注重围手术期麻醉管理和相关危险因素控制,麻醉科在麻醉质量控制方面的工作有待改进。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早产儿的15分钟营养评估法:ABCDE
编辑人员丨6天前
在过去的20年里,由于产前管理和新生儿救治水平的改进,早产儿存活率显著提高。临床上对早产儿营养的关注也更为密切,使早期肠外营养和亲母母乳喂养成为诊疗的标准。但营养领域仍存在许多不确定性。例如,为保证远期认知和代谢的良好结局,宏量营养素的最佳摄入量;为降低坏死性小肠结肠炎发生风险的最佳益生菌方案等。营养学涉及宏量和微量营养素、免疫营养素、微生物组学和营养输送等方面。同时,父母和专业人士的行为、心理以及固有理念也会影响营养供给的实践。虽然许多医疗保健专业人员对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neonatal intensive care unit,NICU)中的几个关键营养概念有所认知,但缺乏简明、系统的评估方法。本文提供了一种用于NICU营养评估的简单方法,概括为“ABCDE”,即体格测量(A)、血生化指标(B)、临床表现和体征(C)、营养摄入(D)和环境和评估(E)。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皮肤奇异型平滑肌瘤1例
编辑人员丨6天前
患者女,74岁,因右侧大腿肿物3年,增大1年就诊。患者于3年前在右侧大腿发现鸽子蛋大小的肿物,无明显疼痛、麻木等不适。肿物逐渐增大,于1年前增至"苹果"大小,自感坠胀不适,遂就诊。门诊以右大腿上段内侧纤维肉瘤收入病房。既往体健,无家族遗传病史。体检:各系统无异常。皮肤科检查:右大腿上段内侧可见一约13 cm × 8 cm椭圆形包块,表面无红肿、破溃,皮肤感觉及血运良好,余未见异常。彩色超声检查示右侧大腿内侧探及11.2 cm × 10.3 cm的低回声,界限清,形态尚规则,内部回声不均匀,间以少量无回声。彩色多普勒超声可见红蓝血流信号,频谱多普勒超声测得动脉血流频谱。核磁共振成像示右侧大腿内侧肌间隙类圆形长T1长T2信号肿块影(图1),信号不均匀,中心见环形长T1短T2信号影及斑片状稍短T1长T2信号区,DWI周围呈高信号,中心呈低信号,边界清晰,邻近肌肉组织受压。右侧大腿软组织穿刺活检提示奇异细胞性平滑肌瘤,瘤细胞怪异,但增殖活性极低,不排除子宫起源,所见病变微小。活检标本肉眼观为一类圆形肿物,体积9 cm × 9 cm × 7 cm,切面可见多量出血坏死,包膜完整。光镜下瘤细胞呈短梭形或卵圆形,胞质红染,核大深染,形态奇异(图2),核分裂象少见。免疫表型:内皮细胞标记物(CD34)、平滑肌肌动蛋白、结蛋白、高分子量结蛋白(H-caldesmon)、类肌钙蛋白皆阳性,上皮膜抗原、肌红蛋白、肌浆蛋白、Melan-A、黑素瘤标志物HMB45皆阴性,核增殖指数Ki-67指数约2%,细胞周期蛋白D1(cyclinD1)约20%阳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支气管镜检查快速现场评估对重症侵袭性支气管肺曲霉病的诊断价值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支气管镜检查快速现场评估(B-ROSE)在重症侵袭性支气管肺曲霉病(IBPA)中的诊断价值,旨在为获得微生物学证据之前开始抗真菌治疗提供依据。方法:采取前瞻性队列研究方法,入选2014年6月至2022年6月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呼吸加强监护治疗病房(RICU)收治的疑诊为IBPA的重症肺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排除入院时以其他病原体(如细菌、结核分枝杆菌)感染为主者。入RICU 24 h内尽快实施床旁B-ROSE,从而指导是否开始抗真菌治疗。以目前侵袭性曲霉病国际诊断标准作为"金标准",计算B-ROSE的诊断符合率、敏感度和特异度等,并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评估该方法对诊断IBPA的预测价值。结果:共176例疑诊IBPA的重症肺炎患者纳入研究。依据国际诊断标准,IBPA 81例,非IBPA 95例;根据B-ROSE早期诊断,IBPA 89例,非IBPA 87例。B-ROSE的诊断符合率为84.09%(148/176),B-ROSE诊断重症IBPA的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844,95%可信区间(95% CI)为0.782~0.905,敏感度为87.65%,特异度为81.05%,阳性预测值为79.78%,阴性预测值为88.51%,漏诊率为12.35%(10/81),误诊率为18.95%(18/95)。与真阴性组比较,假阴性组(漏诊组)长时间(≥14 d)使用糖皮质激素的比例〔70.0%(7/10)比9.1%(7/77), P<0.01〕以及伴有糖尿病的比例〔40.0%(4/10)比10.4%(8/77), P<0.05〕均显著性升高;但两组B-ROSE均表现为黏膜出血、充血及水肿〔100.0%(10/10)比94.8%(73/77), P>0.05〕,提示黏膜急性炎症改变为非特征性。与真阳性组比较,假阳性组(误诊组)长时间(≥14 d)使用糖皮质激素的比例显著降低〔33.3%(6/18)比60.6%(43/71), P<0.05〕;B-ROSE结果显示,误诊组表现为黏膜白斑、黑斑及伪膜的病例比例亦显著降低〔16.7%(3/18)比52.1%(37/71), P<0.01〕,提示长时间(≥14 d)使用糖皮质激素的病例以及B-ROSE表现为黏膜白斑、黑斑和伪膜的病例不容易误诊。容易误诊为IBPA的肺炎样表现的疾病主要有肺结核(38.9%,7/18)、炎症样表现的肺腺癌(27.8%,5/18)以及肺血管炎(16.7%,3/18)等。 结论:在获得微生物学证据之前,B-ROSE有助于重症IBPA早期抗曲霉治疗的决策,该方法快速、简单,有较高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如B-ROSE缺少特征性样改变,尤其对于长时间使用糖皮质激素和糖尿病患者并发的重症肺炎,需注意IBPA漏诊;而肺结核、炎症样表现的肺腺癌和肺血管炎等疾病应警惕误诊为IBPA。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危重患儿血流动力学监测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6天前
血流动力学不稳定是危重患儿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实时、动态地监测血流动力学变化是重症监护病房和手术室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过去的50年里,有创肺动脉导管热稀释法一直被公认为是监测血流动力学的"金标准"。由于该技术易对机体造成创伤、并发症多,且操作难度大,近年来在临床的使用率已经下降。因此,微创或完全无创、操作简单、且准确度与有创方法高度相关的血流动力学监测技术越来越受到儿科临床医生的关注。本文通过对临床常用的血流动力学监测技术的测量原理及使用现状做一总结,以期为临床实践中选择合适的监测方法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儿童神经纤维瘤病Ⅰ型合并肾病综合征一例并文献复习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1例儿童神经纤维瘤病Ⅰ型(NF1)合并肾病综合征患儿的临床特点和治疗情况,并进行文献复习。方法:对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儿科病房2021年11月确诊的1例NF1合并肾病综合征患儿的临床资料、实验室检查、肾脏病理、基因检测等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以"神经纤维瘤病Ⅰ型""肾病综合征""Neurofibromatosis type Ⅰ""Nephrotic syndrome"为检索词分别在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和PubMed数据库进行文献检索并文献复习,总结NF1合并肾病综合征的临床特点、肾脏病理等。结果:患儿,男,11岁,因水肿、蛋白尿1年半于2021年11月收入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小儿内科。临床表现为低蛋白血症、大量蛋白尿、水肿、高脂血症、牛奶咖啡斑、腋窝雀斑、白内障等。肾脏病理提示微小病变肾小球病。基因检测发现患儿存在 NF1(NM_000267)基因c.680dupA(p.Y227X)位点杂合突变,确诊为NF1。经泼尼松、他克莫司诱导肾病综合征缓解治疗,院外继续口服药物,门诊随访期间,肾病综合征控制情况好,NF1目前无新的临床症状出现。 结论:儿童NF1合并肾病综合征患儿生后不久出现牛奶咖啡斑,随年龄增长,牛奶咖啡斑分布逐渐增多,且双侧腋下出现雀斑,无皮肤或皮下神经纤维瘤。对NF1患儿的长期随访很重要,应密切关注患儿随年龄增长,NF1合并肾病综合征的病情变化。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三瓣膜修复治疗风湿性心脏瓣膜病的近中期效果观察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应用三瓣(主动脉瓣、二尖瓣和三尖瓣)膜修复手术治疗风湿性心脏瓣膜病的近中期临床疗效。方法:病例系列报告。纳入2018年1月—2022年6月南京鼓楼医院心胸外科风湿性心脏病(RHD)患者38例。38例中,男10例、女28例,年龄38~69(53.2±8.8)岁。纽约心脏协会心功能分级:Ⅰ级17例,Ⅱ级8例,Ⅲ级10例,Ⅳ级3例。合并二尖瓣中度及以上反流20例,合并主动脉瓣中度及以上反流18例,合并主动脉瓣狭窄18例,合并三尖瓣中度及以上反流19例。患者均采用胸骨正中切口行三瓣膜修复术治疗。观察指标:(1)观察术中体外循环时间、主动脉阻断时间及手术时间;术中经食管心动超声检查,观察瓣膜修复效果。(2)观察患者术后24 h胸腔、心包纵隔引流量,心脏外科重症监护病房(CICU)住院时间,术后低心排血量综合征、低氧血症、严重心律失常、包积液等严重并发症发生情况,以及有无因术后出血二次开胸手术。术后出院前复查经胸心脏超声,观察主动脉瓣、二尖瓣、三尖瓣反流情况。(3)出院后定期随访,复查经胸超声心动图,观察有无瓣周漏、瓣膜修复后反流情况、二尖瓣舒张期峰值流速、二尖瓣平均跨瓣压差;复查心电图,观察有无持续性房颤;观察心血管相关不良事件的发生情况,以及因瓣膜反流需二次手术情况。结果:(1)38例患者均完成三瓣膜修复。术中体外循环时间97~205(138±30)min、主动脉阻断时间76~149(106±26)min,手术时间96~255(161±55)min。术中经食管心动超声检查提示,术前主动脉缩流颈(4.2±0.7)mm;瓣膜修复后主动脉瓣轻中度反流2例,二尖瓣轻中度反流2例,其余患者无反流或轻微反流,均无收缩期前向运动现象。(2)38例患者术后CICU住院时间2.0(2.0,2.5)d,胸腔、心包纵隔24 h引流量270(225,465)mL。术后切口愈合良好,无低心排血量综合征、低氧血症、严重心律失常等并发症发生,无二次开胸病例,无术后早期死亡病例。出院前复查心脏超声显示,38例患者术后均无瓣膜狭窄,主动脉瓣和二尖瓣轻中度反流各2例,三尖瓣轻中度反流4例,其余瓣膜均轻微或轻度反流。(3)38例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3~54(22.3±4.5)个月。随访期间38例患者胸闷、气喘、心悸、头晕症状均得到不同程度地改善,活动耐力较术前明显增加,无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无一例患者死亡。末次随访复查经胸超声心动图显示:主动脉瓣和二尖瓣均无狭窄,主动脉瓣和二尖瓣轻中度反流各3例,其余瓣膜均是轻微或者轻度反流;二尖瓣舒张期峰值流速0.8~1.9(1.3±0.3)m/s,二尖瓣平均跨瓣压力差2.6~4.8(3.1±1.4)mmHg(1 mmHg=0.133 kPa)。复查心电图,24例行房颤射频消融的患者残留房颤3例,未见新发术后心律失常患者。结论:对于风湿性心脏病累及三瓣膜的患者,若二尖瓣有修复可能性,三尖瓣轻度以上功能性瓣膜反流,主动脉瓣瓣叶质量尚可、中度以下狭窄或关闭不全,可同期行三瓣膜修复术,并可有效改善患者术后近中期瓣膜反流情况,获得较好的近中期临床疗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期间开展显微外科手术专家共识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前,国内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简称新冠肺炎,COVID-19)疫情防控形势持续向好,各地生产、生活秩序加速恢复。然而,复工、复产带来的人员聚集和流动可能增加疫情反复的风险,境外疫情爆发带来的病例输入压力与日俱增。在"内防反弹,外防输入"的疫情防控要求下,如何开展显微外科手术,做到既满足患者日常诊治需求,又避免疫情扩散,亟待一份专家指导意见。中华医学会显微外科学分会和《中华显微外科杂志》编辑部组织部分显微外科专家,总结、讨论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进行疫情防控及开展显微外科手术的经验,形成专家共识:①根据患者新冠病毒感染风险的级别选择治疗方案,对于高风险患者,可选择非手术治疗或延迟手术,不影响预后者应暂缓进行手术,必须实施急诊手术者,应在III级防护下进行手术;对于低风险患者,可在I级防护下开展各类显微外科手术。院前急救或需进行紧急手术而未完成新冠肺炎排查,未能确定风险级别者,需在II级以上(含II级)防护条件下进行手术。②设置过渡病房(病区),集中收治中、高风险患者。③医务人员实施分级防护,正确使用防护用品。④中、高风险患者围术期处置应统一指挥,严格遵守疫情防控指引,有序落实人员、物品及环境准备。⑤需加强医护人员新冠肺炎知识及院感培训,以及手术人员在防护条件下进行显微外科操作的培训。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医路有你,携爱同行——暨多种模式在肿瘤患者健康教育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6天前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牵涉到方方面面,但补短板是硬任务。我国为发展中国家,医疗资源相对不足。然而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肿瘤的发病率一直位居前三位,在全民健康工作中占有重要地位。其中关爱肿瘤患者,安徽理工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肿瘤内科通过举办公益讲座——名医大讲堂,建立家庭扶贫病房,通过建立"云端医疗"——微信群以及通过肿瘤宣传周发放宣传册等方式进行健康教育,上述方法有创意、可评估、可持续,以后会进一步改进和完善,为肿瘤患者提供更多的帮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基于DEU理念的“微病房”教学在神经外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中的应用研究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究基于实习专用病房(dedicated education units,DEU)理念的“微病房”教学在神经外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外科2021级22名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学员作为对照组,采用传统教学;2022级24名学员作为观察组,采用基于DEU理念下的“微病房”教学。比较两组学员培训前后理论知识及操作技能成绩、临床思维能力及教学满意度。采用SPSS 21.0进行卡方检验、 Z检验和 t检验。 结果:观察组学员出科操作技能[(190.63±4.35)vs.(86.79±4.82)]及病例分析成绩[(190.54±5.06)vs.(86.13±5.35)]均高于对照组( P<0.05);观察组学员培训后开阔思想、统筹思维、求知欲及认知成熟度方面的评分均高于对照组( P<0.05);观察组学员对神经外科规范化培训带教教师、教学方法及教学效果满意的人数占比均高于对照组( P<0.05)。 结论:将基于DEU理念的“微病房”教学应用于神经外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中,可有效提高培训学员临床实践能力及职业素质,培养其专科临床思维,提升其自主学习能力,改善培训质量,值得推广应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