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论俞穴
编辑人员丨2023/10/28
俞穴为针灸学的立足之本,要说明白针灸之理,必先明俞穴的结构与功能.通过发掘《黄帝内经》有关俞穴分类、分布、结构的论述,提炼出"奇正论""节交论""关机论"三论,指出俞穴按有无固定位置分为"经俞"和"奇俞"两大类,经俞又分为脉俞、骨空、气穴、募穴四类;俞穴分布总规律是在"节之交",俞穴特别是大俞要穴分布的密度与关节大小及其功能的复杂度呈正比;俞穴是一内有"机"外有"关"的立体结构,其"机"在脉会中,而"脉会"可探寻可考量.另就经俞与奇俞的关系、经俞不同状态的意义,以及俞穴研究的路径选择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讨论和分析,提出未来俞穴研究急需解决的关键问题及解题思路,以供针灸学守正创新之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10/28
-
论“小承气穴”的组成和临床应用举例
编辑人员丨2023/8/6
通过多年临床总结,发现合谷、支沟、中脘、天枢4穴配伍有小承气汤之功,可轻泄热结、通腑和下,遂命名为“小承气穴”.临床应用“小承气穴”治疗胃痛、继发性癫痫、窦性心动过缓、肩痛疗效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哑门穴古今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023/8/6
哑门穴最早见于《素问·气穴论篇》,属督脉,为督脉、阳维脉的交会穴, “回阳九针穴”之一.因其深部紧邻生命中枢——延髓,针刺具有危险性,故进针角度和深度尤为重要.哑门穴具有利机关、清神志、通经络的作用,临床中应用较广,具有明确的临床疗效.文章通过纵览古代文献和现代研究,从哑门穴的源流、定位、针刺角度、针刺深度、临床应用、现代医学研究6个方面作一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体外循环与红细胞损伤
编辑人员丨2023/8/6
体外循环(cardiopulmonary bypass,CPB)是一种非生理模式,当血液暴露在"异物表面"或非生理性条件下(机械应力、高温/ 低温、湍流、气穴等现象)会发生血细胞损伤,最明显的红细胞(red bloodcells,RBCs)损伤表现为立即或者延迟性"溶血",另一种状况就是发生"亚致死性损伤(sublethal redblood cells trauma,SRBCsT)".溶血导致RBCs 破碎、数量减少,RBCs 比容降低,携氧量下降,降低组织与细胞的供氧.亚损伤虽然没有导致RBCs 直接破碎,血红蛋白(hemoglobin,Hb)漏出,但会使RBCs变形性降低、携氧能力受到影响,无法顺利通过微毛细血管输送氧气,从而影响微循环血供,最终导致低氧、贫血等不良事件.临床上"溶血"容易认知,相关研究较多,但是SRBCsT 因为辨别困难,目前有关的文献报告较少.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穴会"——针灸施治处理论的延伸
编辑人员丨2023/8/6
针灸临床上取治于体表非固定处虽是常法,但相对于固定施治处之腧穴,其理论提升却长期阙如."穴会"概念始见于《素问》关于孙络之会、谿谷之会的功能和意义等论述中.笔者基于对相关文本的深入分析,认为其内容性质当属对针刺非固定处的理论认识,进而从针刺施治处认识的角度分析穴会与经穴等在理论及其表达方面的关联与异同等,提出有关穴会的论述,是对非固定部位的一大类针灸施治处经验的理论升华,应成为当今针灸理论构建的资源,丰富对针灸体表刺激部位规律与本质的认识.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调冲任、固肾元"针灸法对黄体功能不全患者卵泡发育及妊娠结局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观察"调冲任、固肾元"针灸法对脾肾阳虚型黄体功能不全患者排卵情况及胚胎着床情况的影响.方法:将80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观察组予针灸疗法,穴取神庭、神阙、关元、气穴、列缺、公孙、太溪、足三里、太冲,卵泡期于太溪加用灸盒施灸,排卵期加强对太冲穴的刺激,黄体期于神阙至关元、足三里、太溪加用灸盒施灸;对照组取关元、大赫、三阴交、次髎、秩边、神阙,卵泡期于三阴交加用灸盒施灸,黄体期于神阙至关元加用灸盒施灸.两组患者每周一、三、五治疗,经期停止治疗,连续治疗3个月经周期,随访3个月经周期.治疗结束后观察患者临床妊娠率,并比较两组治疗前后排卵率、排卵期最大卵泡直径及最大卵泡直径差值、血清孕酮(P)、基础体温类型(BBT).结果:观察组有6例在治疗过程中顺利受孕,10例在随访期顺利受孕,临床妊娠率为40.0%(16/40);对照组有1例治疗过程中顺利受孕,5例在随访期顺利受孕,临床妊娠率为15.0%(6/40),观察组妊娠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后正常排卵率为90.0%(36/40),对照组为70.0%(28/40),两组治疗后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P<0.05),观察组有高于对照组的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排卵期最大卵泡直径及最大卵泡直径差值、血清P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治疗后最大卵泡直径及最大卵泡直径差值、血清P改善更明显(P<0.05).两组治疗后基础体温类型均优于治疗前(P<0.05);治疗后,观察组BBT正常型33例,对照组正常型22例(P<0.05).结论:"调冲任、固肾元"针灸法可促进脾肾阳虚型黄体功能不全患者卵泡发育,改善优势卵泡形态,提高血清孕酮水平,在提高排卵率、改善妊娠结局方面疗效优于常规针灸.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腹骶部"蜻蜓点水"偶刺联合拔罐治疗慢性盆腔炎临床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观察腹骶部"蜻蜓点水"偶刺加拔罐为主治疗慢性盆腔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0例慢性盆腔炎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0例.治疗组采用腹骶部"蜻蜓点水"偶刺加拔罐生物灯照射治疗,先于下腹部行拔火罐加生物灯照射10~15 min.起罐后取气海→关元、三角灸→气穴、大横→外陵、水道→大赫、提托→子宫等穴沿皮下透刺,行程氏"蜻蜓点水"补法;然后带针俯卧,取十七椎、关元俞、腰眼、次髎、胞肓等穴直刺,得气后行"蜻蜓点水"泻法加生物灯照射;三阴交、附阳平补平泻,留针30 min.起针后腰骶部加闪罐.对照组采用常规针刺气海、关元、水分、带脉、子宫、足三里、三阴交、阴陵泉、附阳等穴,平补平泻,留针30 min,起针后,加拔火罐治疗.两组均每周治疗3次,1个月为1个疗程.连续治疗3个疗程进行统计分析,评价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4.74%,高于对照组78.38%,且治疗组临床治愈显效率71.05%,显著高于对照组的51.35%(P<0.05).治疗组症候积分在治疗后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腹骶部"蜻蜓点水"偶刺加拔罐治疗慢性盆腔炎,疗效显著,明显优于常规针刺治疗.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从穴位名称论“气”
编辑人员丨2023/8/6
“气”穴不仅是中医认识人体的重要结构,且在刺灸治疗时亦是施术定位的评判标准.针刺调气关键在于补泻,而补泻的关键是如何辨气,如何辨正邪大小.“用针之类,在于调气”,意欲调气,需要医者先“治其神”,医者要摒弃杂念,内省自视,保持极虚静的精神状态才能守神.“针响”“医者得气”及“二次得气”在治疗层次上相差较大,前两类处于致病的启动阶段,施术者必须在“针响”“医者得气”的基础上判别疾病的阴阳盛衰及证候的寒热虚实,诊其脉气大小后施以相应的补泻手法,才可激发“二次得气”,这是针刺得气补泻的内在本质.“凡刺之道,气调而止”,知气之所在而守其门户,守门户运用于临床即是守神.临床上运用“气”穴时应擅于调气与治神,二者中调神为先导,调气为关键,“以神导气,令气易行,以意通经”,达到经脉调畅,血脉通利,阴阳调和之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心绞痛穴位敏化的流行病学与临床应用研究——成都中医药大学梁繁荣教授科研团队介绍
编辑人员丨2023/8/5
穴位敏化理论是经络腧穴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经脉"内属于府藏,外络于肢节"(《灵枢·海论》) ;穴位为"气穴",是"脉气所发"和"神气之所游行出入"的特殊部位.由于经络与相应脏腑、器官、部位之间的特殊络属和联络关系,随机体生理病理状态变化,穴位会处于相对的"静息态"转变为"激活态",出现"有诸内者,必形诸外"(《丹溪心法》)的敏化现象.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再析腧穴之意
编辑人员丨2023/8/5
文章结合《黄帝内经》原文经义,以中华文化为根脉,站在文字发生及训诂角度,从中医独特思维模式出发,品读《黄帝内经》时代腧穴语系下“穴”“俞”“骨空”“气穴”“节”等不同称谓之名,进一步释名解义,明晰它们与经典腧穴概念所涵蕴的“非皮肉筋骨”“游行出入”“神气”之意的高度契合,再析腧穴本意,以期为深度理解腧穴提供一个汉字文化的路径,并冀此为突破口不断提高针灸理论水平与实践能力.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