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伤寒杂病论》"饮食如故"涵义浅析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伤寒杂病论》中共有5条涉及"饮食如故"的条文.医家们对此类条文进行注解时,多将"饮食如故"解释为饮食正常或胃气未受疾病影响,忽略"饮食如故"的真实意义及其在临床鉴别诊断中的作用.本文通过整理归纳"饮食如故"相关条文,结合《说文解字》及古今医家对"饮食如故"条文的注解,探究其背后的涵义.笔者认为"饮食如故"作为兼症,当理解为"饮食同之前一样",因其存在于多种疾病中,故不可一味引申为"饮食正常"."饮食如故"在临床鉴别诊断中发挥两种作用:一方面为提示病邪性质,胃里空虚,无实无饮阻滞气机,或胃肠积滞化热,但尚未形成燥屎;另一方面,当中焦成为疾病的致病因素之一时,"饮食如故"可提示胃气尚存,排除中焦影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译介学视域下中医典籍中文化负载词的英译策略研究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由于中医典籍成书年代久远,其在翻译过程中往往存在着大量的文化对应空缺词汇,因此,中医典籍中的文化负载词翻译成了一个重要的环节,也是一个难点.为了使中医文化更好、更广泛、更有效地传播,译者必须针对现实情况采取相应的对策.基于译介学理论,从文化负载词的定义出发,立足文化视角,通过对《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和《金匮要略》等中医典籍中的文化负载词的识别和解读,提出了中医文化负载词在翻译过程中需要熟练运用语言维转换、文化维转换、交际维转换等转换方法,总结了中医典籍文化负载词可以使用直译、音译/音译和注释相结合、省译或意译的方法.目的是通过中医典籍文化负载词的界定和提出的翻译策略的同时,有助于为中医文化负载词英译研究提供新的翻译视角、拓宽研究思维,旨在为解读文化差异、探寻更加合理有效的文化交流路径和方法提供新的启发和切入点,对推动中医文化负载词英译研究及中医药文化对外传播进程的加快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吕志杰教授求索《神农本草经》与经方对厚朴的发挥运用
编辑人员丨2024/7/20
介绍吕志杰教授求索《神农本草经》(以下简称《本经》)与经方对厚朴的发挥运用.吕教授通过探源《本经》,参考诸本草学家之注释,潜心精研经方中运用厚朴的规律,结合自己的临床经验,指出:张仲景在其著作《伤寒杂病论》中对厚朴的应用,既传承了《本经》解表兼通里、行气通血痹之功用,又传承了《名医别录》(以下简称《别录》)行气通腑、下气消痰饮之功用,而经方运用厚朴治表里同病的四个方证中厚朴的主治功用,皆赖其温散之力,厚朴对表里同病有专功特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7/20
-
位于少见部位的无焦痂恙虫病1例
编辑人员丨2024/7/13
目的 报道1例由恙虫病东方体(Orientia tsutsugamushi,Ot)感染引起的不典型皮疹病例,以增进临床医师对该致病微生物及相关疾病的认识,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参考.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3年6月收治于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的1例恙虫病(scrub typhus,ST)病例,并对相关文献进行复习.结果 患者,男,77岁,主诉左前臂皮疹持续1周,并伴有4天的发热,初次入院时被诊断为软组织感染,接受经验性抗感染治疗,包括静脉滴注头孢曲松钠和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然而治疗后患者体温未见下降,皮疹亦未见改善.通过病原宏基因组学二代测序检测结果显示Ot阳性,随后口服盐酸多西环素肠溶胶囊治疗,5小时后患者体温恢复正常,3天后病情明显好转并获准出院,1个月后复诊未见并发症.结论 ST病例相对较为罕见,且临床表现多样、复杂,尤其是在无典型皮疹表现的患者中诊断相对困难.尽管ST的总体死亡率较低,但若未能及时诊断并给予针对性治疗,可能导致严重并发症甚至危及生命.因此,临床医生应加强对该致病微生物及其感染的认识,尽早识别感染并积极治疗,以免发生严重并发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7/13
-
结合《余注伤寒论翼》探讨余听鸿对六气理论的认识
编辑人员丨2023/11/11
余听鸿推崇柯韵伯学术思想,在注解柯韵伯《伤寒论翼》时,融入个人通悟,结合临诊之经验,侧重从六气认识伤寒理论,以气化开阖枢分析三阴三阳,认为此为六经之大纲领.由伤寒而及温病、疫病,将温病统合于六气之中,结合各年气化不同辨治不同瘟疫,将寒温疫联系到一起;将六气理论推广至杂症调理,从气化生克辨治肝病肿胀,从燥湿相对角度理解痉症、痿病.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11/11
-
"独处藏奸"理论探微
编辑人员丨2023/9/23
[目的]探求"独处藏奸"理论的内涵及其临床运用.[方法]通过查阅《黄帝内经》等中医古籍,探寻"独处藏奸"理论之沿流溯源及其含义,并结合后世《伤寒杂病论》《温热论》《临证指南医案》《温病条辨》等古籍中运用此理论辨舌脉以及其他症状的相关论述以及医案演绎,阐释其临床意义.[结果]"独处藏奸"理论源于《内经》,是指单独或者反常的临床表现具有重要的意义.该理论对后世伤寒、温病医家诊察单独或反常的脉、症、舌之阴阳、寒热、表里、虚实及其反映的病位与治疗有很大的启发,是否需要舍弃"独处"是医者需要权衡考虑的重点.[结论]当出现病证难以明确、辨证不易统一的情况时,尤其要注意单独、反常的临床表现,这些临床表现看似次要,实则为疾病全局之关键.谨守"独处藏奸"理论,审慎判断,对临床正确诊治大有裨益.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9/23
-
仲景辨证思维方法探析
编辑人员丨2023/8/6
仲景根据临床四诊资料,循序渐进地进行分析整合,得出证候及相应的治法治则和方药.其理法方药完备而使得诸病均有证可辨、有理可循,诸方均有法可依、有药可组,因而对中医诊治具有普遍的指导作用,还可以使得经方的应用更加灵活,极大地拓展了经方的应用范围.《伤寒论》全书的奈文书写模式绝大多数以方证的形式存在,表明了方证对应法是仲景辨证应用经方的一个重要方法,方证对应直接反应了病证与方药之间一一对应的关系,实质上本身就包含了辨证论治的核心内容.运用方证对应法使得经方的应用执简驭繁、驾轻就熟,而效验必彰,熟悉方证,则莫不善用经方.仲景通过对小柴胡汤做了“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俱的”使用典范,体现了仲景在一系列复杂证候中采用抓主要证候的方法,而这一抓主证法可以使得经方的应用更加准确快捷.值得注意的是,抓主证法的精髓其实包含在了辨证论治法和方证对应法的抓疾病主要矛盾方面的思维当中.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伤寒论》方临证应用体会
编辑人员丨2023/8/6
读《伤寒论》最重要的是用于临床,不仅要明白条文的意义,还需前后文义对照相互贯通,并结合各家的注释和自身的理解,再通过临床实践去掌握.浙江省名中医牟重临教授深研经典,临床使用经方得心应手.笔者随师临证,体会牟师通常采用的方法是:从条文意义,推导病机;以方测证,联系相关理论引伸临床应用;对一些错综复杂的病证,则抓主证与主方,随证配合用药,使用方切中病机;对复杂多变的病症,常与时方交互使用,使经方与时方起着互补作用.下面试以举案例解析所述观点,以飨读者.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巴豆及其应用
编辑人员丨2023/8/6
巴豆攻坚散结、泻下通腑,因其作用峻猛,故现今医者少用,患者畏惧,但巴豆有其独特作用,每能起沉疴痼疾.巴豆在《伤寒杂病论》中多用于救急,共出现5次,见于4首方剂,分别为三物白散(《金匮要略》为桔梗白散)、走马汤、九痛丸与三物备急丸,所治疾病分别为寒实结胸、肺痈、中恶、九种心痛、心腹诸卒暴百病等.巴豆炮制之后既可减少巴豆中植物蛋白的毒性作用,又可避免有效成分巴豆霜的流失,故临床应在掌握其适应证、适应剂量与急救方法的情况下,大胆使用,但应注意巴豆主要针对体质壮实者,需中病即止,勿过量使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经方麻黄类方在皮肤病中的运用
编辑人员丨2023/8/6
经方现在专指张仲景《伤寒杂病论》中的方剂.经方因其药少而精,配伍精良,结构严谨,效专力宏而备受历代医家推崇.在现代临床中,经方运用也极为广泛.麻黄类方是经方中的代表,在皮肤病中运用广泛,如麻黄连翘赤小豆汤、麻杏石甘汤、麻杏薏甘汤、麻黄汤、麻黄加术汤、桂枝麻黄各半汤、桂枝二越婢一汤等.皮肤过敏是一种变态反应,表现为红斑、丘疹、瘙痒等临床症状.桂枝麻黄各半汤由桂枝汤和麻黄汤各取其半组成,可以疏风散寒,解表通络,可以治疗风寒之邪束于肌表的病症.桂枝二越婢一汤由桂枝汤取1/4合越婢汤取1/8组成,可以疏风散寒,解表清热,主治风寒束表,入里化热的病症.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可以解表清热利湿,主治湿热郁于肌表的病症.研究发现,桂枝麻黄各半汤和桂枝二越婢一汤治疗皮肤过敏具有一定疗效,而麻黄连翘赤小豆汤治疗荨麻疹、急慢性湿疹等皮肤病疗效显著,值得关注.研究发现,只要能紧紧抓住方药的客观指征,不论是外感病还是内伤杂病,临床运用麻黄类方皆能取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