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立医院多院区一体化管理探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多院区发展是大型公立医院优质资源扩容的有效形式。针对多院区权责利关系、功能定位、学科布局、医疗质量与服务同质化、人财物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作者总结了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在多院区建设过程中构建的一体化管理体系。该体系包括标准为导向的质量体系、需求为导向的服务体系、岗位为导向的人事体系、高效为导向的财务体系、共享为导向的信息体系以及互融为导向的文化体系,形成了"院区协同、差异定位、同质发展"的一体化管理模式,显著提升了医院管理效能、服务能力和运营效率,可为公立医院管理者提供有效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长三角跨区域松散型医疗联合体发展困境及对策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跨区域松散型医疗联合体(以下简称医联体)是当前长江三角洲区域(以下简称长三角)医疗服务一体化发展的重要载体。本研究采用史密斯政策执行过程模型,从理想化政策、政策执行机构、政策目标群体和政策执行环境4个维度,分析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背景下,以上海市三级公立医院为牵头单位,江苏、浙江和安徽3个省份的医疗机构为成员单位组建的跨区域松散型医联体的发展困境。经分析,跨区域松散型医联体发展政策尚未明确医联体组织管理模式、运行机制和实施路径,医联体法人治理结构不成熟;政策执行机构在专项资金支撑和相关配套政策制定方面相对滞后;政策目标群体的参与度不足及其激励机制不完善;政策执行环境存在各地医疗卫生服务规章制度不统一,各地政府卫生筹资能力不同,医疗机构管理理念协同性不足,以及信息系统缺乏统一标准等问题。基于上述困境,本研究提出应加强跨区域松散型医联体发展规划布局,健全法人治理结构;强化政府主体责任,提高政策执行能力;完善跨区域松散型医联体内部合作运行机制,提升目标群体认同感;优化政策执行环境,落实各项支持措施,为进一步推动长三角优质医疗资源的协同发展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新医科”视域下公共卫生融合创新式教育的逻辑路径与实践路径探索
编辑人员丨1周前
为加快推动我国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本文以健康中国战略下的“新医科”建设对公共卫生教育提出的新要求为出发点,指出当下存在“孤岛式”公共卫生教育的瓶颈问题,从树立新理念、构建新结构和建立协同育人新体系三方面来说明发展公共卫生融合创新式教育的历史必然性和深远意义。从逻辑路径和实践路径分别提出建设全链条式的公共卫生教育体系,构建医教研一体化协同育人机制,建设多渠道、多元化融合创新的“公卫”课程资源,下好数字化公共卫生教育新形态的先手棋等一系列举措,以期全面推动“医防融合”“学科交叉融合”的公共卫生教育改革创新,为健康中国建设战略下全方位培养复合创新型医学人才提供建设思路和有效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基于协同论的医养结合服务衔接机制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识别文献中医养结合服务衔接要点,在协同论视角下建立医养结合服务衔接机制,为促进我国医养结合一体化发展提供参考。方法:检索2013年9月至2021年9月中国知网数据库中医养结合相关文献,检索式为TI=医养结合AND SU=(衔接+转换+协调+机制),"北大法宝"和百度学术数据库进行补充检索。采用文献内容分析法筛选医养结合衔接要点,以协同论为视角构建医养结合衔接机制。结果:共纳入42篇文献,经分析得出8个医养结合衔接要点,包括医疗、养老、康复、护理4个横向衔接要点,居家、机构、社区3个纵向衔接要点,机构型医养1个核心衔接要点。基于协同论和8个衔接要点构建出"431"式医养结合服务衔接机制,即医疗、护理、康复和养老服务的横向联动,居家、机构和社区模式的纵向跳转,并以机构型养老为重心的发展模式。结论:医养结合服务衔接不畅是阻碍我国医养结合一体化发展的关键难题,应积极推进"431式"医养结合服务衔接发展,做到横向联动、纵向跳转、资源共享,推进我国养老体系高质量发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一院多区模式下高校附属医院临床医学本科教育管理路径探索
编辑人员丨1周前
一院多区模式有利于推动优质医疗资源扩容和区域均衡分布、提高城市整体医疗水平,同时对公立医院的一体化运营管理能力提出了高要求。高校附属医院作为医疗卫生服务与高等医学教育体系的关键组成部分,面对一院多区改革需同步在医疗及教育两方面完成重组调整。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六人民医院于2021年完成临港院区整建制并入母体医院工程,至今一体同质化管理模式已颇具成效。在此过程中,临床医学本科教育管理部门梳理分析多院区教学管理与人才培育难点,旨在通过应用“同质-差异-协同”理念在多院区间形成协调互促发展的临床医学本科教育管理机制,为丰富一院多区管理实践、提升高校附属医院临床医学本科教育质量提供参考路径。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长三角一体化背景下多主体协同松散型医疗联合体建设的实践与启示
编辑人员丨1周前
医疗卫生事业是长江三角洲区域(以下简称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作者以上海市第十人民医院和苏州尹山湖医院合作实践为例,介绍了政府、城市医院、跨省基层医疗机构多主体协作的松散型医疗联合体(以下简称医联体)合作模式。其中,地方政府提供政策、资金保障与指导,上级医院输出管理理念、人才和技术,地方政府所在下级医院通过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进行双培养,达到双成长,通过三级医院与基层医院的高落差合作,尹山湖医院得到全面发展。作者认为,多主体协同、跨区域的松散型医联体可充分发挥松散型医联体合作模式的优势,实现多方共赢,对推动长三角医疗卫生事业区域一体化建设具有借鉴意义。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基于医院智能孪生体的全场景智慧医院建设实践探索
编辑人员丨1周前
应用新的技术手段与方法,深耕医疗业务场景,提高诊疗效率和质量、提升运营管理水平与患者就医体验,是智慧医院建设进一步发展的方向。广东省第二人民医院基于医院智能孪生体技术框架进行了全场景智慧医院建设实践探索,建设医院智能运营中心、全场景智慧病房与智能安防消防一体化管理中心,促进了业务协同,实现了高效的万物互联体验,推进了安防消防一体化联动管理,可有效解决数据联通不足、应用场景碎片化、覆盖范围有限、移动性差等问题,为全场景智慧医院建设与应用提供借鉴。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公立医院一院多区管理的探索与实践
编辑人员丨1周前
公立医院建设一院多区是实现优质医疗资源扩容的有效形式。郑州人民医院在梳理一院多区普遍面临的重点和难点问题的基础上,以"管理一体化、服务同质化、联勤保障化、发展优质化"为核心目标,确立了"党委管总、总部主建、院区主战、联勤保障"的一院多区战略,以及"以协同为导向的同质化管理"和"以需求为导向的差异化院区定位和学科布局"的战术。建立一体化管理体系、医疗质量体系、优质服务体系、人事管理体系、成本管理体系、文化建设体系和信息化管理体系实现同质化管理,并以需求为导向科学确定院区定位与学科布局,以期为公立医院建立一院多区管理模式提供借鉴。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基于数据生命周期的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数据平台建设
编辑人员丨1周前
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的迅速发展推动了大规模、多中心和多形式的临床研究开展,而如何高效整合利用临床研究数据资源成为了亟须解决的问题。国家老年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基于美国地质调查局提出的科学数据生命周期模型,设计"S-C-V-C-R-A"数据管理平台框架,确定标准化(standardization)、可控(controllable)、可见(visible)、可信(credible)、可靠(reliable)、可得(available)6项数据管理原则,通过解决数据聚合、数据标准化和数据共享3项关键技术,搭建一体化临床科研数据平台,实现数据的管理计划标准化、获取可控、处理可见、分析可信、存储可靠、发布与共享可得,解决了数据质量差、利用效率低、安全性低、共享难的问题。截至2023年7月,该平台已聚合487 096例老年临床病例数据,开展10余项科研项目,支撑200余家协同创新网络单位,建设4个老年特色人群队列。该平台实现了数据管理计划、获取、处理、分析、保存、发布与共享的全流程一站式服务,提升了科研效率,促进了协同研究和数据共享。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基于流程再造的急诊多学科远程会诊初探
编辑人员丨1周前
多学科会诊可增进学科间交流,提高会诊质量。但传统的多学科会诊存在信息延迟、急救资源浪费等问题。医院依托通信技术和互联网,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通过远程视频开展面向医院内部的远程联合急诊、远程会诊和多学科联合诊疗(MDT)等多种医疗服务,结合专家丰富的临床经验,推进医疗协作的内部组织建立。远程医疗技术目前已用于医院急救工作中,为推进急救急诊能力和水平的快速提高做出了贡献,且具有巨大的潜力。在此背景下,作者对基于流程再造的院前院内一体化多学科远程会诊模式进行了初步探索,以急诊为中心构建了特色鲜明的院前院内多学科远程会诊模式,以期对我国院前院内急诊模式的发展提供有针对性的建议与参考。院前院内一体化多学科远程会诊模式旨在以远程会诊提升医院急诊救治能力,加强学科联合,缩短诊治环节,缓解医患矛盾,促进院前院内急救协同调度。通过在安徽省某医院的试点,证明了该流程可以缩短就诊环节,降低医院感染发生率,提高抢救成功率,能够为我国急诊会诊模式的改进提供参考。随着5G通信和信息技术的向前推进,远程会诊将会不断完善,可进一步提高医疗资源的可及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