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于HS-GC-Orbitrap联用定性与定量测定活血止痛膏挥发性成分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目的 建立活血止痛膏中挥发性成分定性、定量检测方法.方法 采用顶空进样-气相色谱-静电场轨道阱质谱(HS-GC-Orbitrap)技术进行分析.样品除去背膜,以乙腈为溶剂,顶空进样;以高纯氦气为载气,TG-5SILMS色谱柱,程序升温,恒压模式,电子轰击源(EI源),全扫描监测模式测定.结果 可定性活血止痛膏中 5 味药的 12 个主要成分,同时定量测定樟脑、异龙脑、龙脑、薄荷脑、水杨酸甲酯和丁香酚等 6 个成分.结论 研究建立的方法提升了活血止痛膏质量控制水平,操作简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基于数据挖掘对头痛吸嗅方的用药规律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4/3/16
目的 基于数据挖掘技术,探索头痛吸嗅方的调治规律.方法 收集《中医方剂大辞典》、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维普中文期刊从建库至 2022 年 8 月 30 日收录的运用吸嗅疗法调治头痛的方剂,并提取组成、主治病症等信息.采用SPSS 25.0进行频次分析,采用SPSS Modeler 18.0 分析药物配伍关联规则.结果 共纳入方剂 50首,涉及 3种剂型和 5种用法,以散剂(92%)和搐鼻法(62%)为主;包含 98 味药物,以解表药和活血化瘀药最为多见,常用药物为川芎、芒硝、细辛、乳香、白芷、雄黄.性味归经方面,药物的性以温为主;味以辛、苦居多;归经以肝经为主.关联分析得到川芎—青黛、乳香—没药—雄黄、乳香—没药—川芎、川芎—石膏—芒硝等核心药对 11 个.聚类分析挖掘出 3个治疗不同证型头痛的吸嗅方潜在新方组合,瘀血阻络证常用药物组合为乳香、没药、芒硝、雄黄,风热证常用药物组合为薄荷、青黛、川芎、石膏、细辛,风寒证常用药物组合为白芷、鹅不食草、丁香、麝香.结论 本研究利用数据挖掘方法初步分析了头痛吸嗅方的调治规律,结果表明,吸嗅方治疗头痛以散剂为主要剂型,主要使用方法为搐鼻法,体现"辛以解表,寒温并用,化瘀行气止痛"的治疗原则,强调从肝论治.建议护理人员在临床工作中,根据头痛患者的证型,辨证施护,并在有医嘱的前提下选用合适的吸嗅方剂型及给药方法,以更好地发挥中医护理的优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3/16
-
复方南星止痛凝胶的制备及评价
编辑人员丨2024/1/13
目的 制备复方南星止痛凝胶(Compound Nanxing Pain Relief Gel,CNPRG),并对其进行质量及致敏性评价.方法 CNPRG以Carbopol 980 NF为基质,将外观、黏度、涂展性、离心稳定性、低温稳定性、高温稳定性作为综合考察指标,采用单因素试验结合Box-Behnken效应面法优化处方,从而制备CNPRG;初步建立CNPRG的外观、pH、黏度、稳定性、挥发性成分气相鉴别、次乌头碱及丁香酚含量测定等质量评价方法;采用主动皮肤过敏试验对CNPRG进行致敏性评价研究.结果 所得CNPRG最佳处方为:Carbopol 980 NF用量0.35 g,载药量1.02 g,甘油量5.00 g,pH=6.20.其外观如果冻,表面光滑、均匀、细腻;pH=6.20±0.03;黏度68.43±1.14 Pa·s;离心、高温、低温稳定性均良好,无分层、析出药液现象;气相鉴别检出樟脑、冰片、桂皮醛、丁香酚、丹皮酚等挥发性成分;检出次乌头碱含量0.2981±0.0072 μg·g-1;检出丁香酚含量155.66±0.96 μg·g-1;CNPRG确认无致敏性.结论 CNPRG外观良好、质量稳定、无致敏性,可为复方南星止痛膏以缓解致敏性为导向开发新剂型提供选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1/13
-
复方南星止痛膏活性成分在不同接收介质中的透皮扩散行为比较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比较复方南星止痛膏活性成分在不同介质中的透皮扩散行为.方法:采用改良的Franz扩散池,以离体裸鼠的皮肤作为透皮屏障,以生理盐水,pH 7.4磷酸盐缓冲液和30%聚乙二醇400(PEG400)生理盐水为接收介质,比较复方南星止痛膏活性成分的透皮扩散行为.采用HPLC测定样品中肉桂酸、桂皮醛、丹皮酚、丁香酚、水杨酸甲酯的含量,流动相乙腈(A)-0.1%乙酸水溶液(B)梯度洗脱(0 ~8 min,20% ~ 40%A;8~ 15 min,40%~60%A;15~20 mim,60%~80%A;20~25 min,80%A),检测波长276 nm和320 nm.结果:生理盐水和pH7.4磷酸盐缓冲液作为透皮扩散介质时,丁香酚、丹皮酚的扩散规律符合零级动力学及一级动力学方程;水杨酸甲酯的扩散符合Ritger-Peppas方程;肉桂酸与桂皮醛在生理盐水接收液中存在相互转化,10 h后,肉桂酸显著增加,桂皮醛大幅度下降;在pH7.4磷酸盐缓冲液中,桂皮醛和肉桂酸释放10 h后趋于饱和,释放量不再增加.PEG400组丹皮酚、丁香酚符合零级动力学及一级动力学方程;肉桂酸及桂皮醛的转化不明显,12 h后,桂皮醛持续释放,肉桂酸释放完毕后即不再释放;水杨酸甲酯的透皮扩散更接近于Higuchi方程.结论:30% PEG400生理盐水作为接收介质时,各成分的透皮扩散速率明显较优,且可抑制桂皮醛向肉桂酸的转化,可作为复方南星止痛膏后续透皮扩散研究的接收介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国医大师李士懋治寒凝型胸痹常用中药药对探析
编辑人员丨2023/8/5
国医大师李士懋教授认为寒凝型胸痹的病机为本虚标实,本虚而生内寒,寒阻运化而致气血失和,进一步萌生痰湿或瘀血.针对寒凝型胸痹,李老提出"寒凝散之"的治疗原则,通过"外散""内温"二法使"寒凝"得以温化外散,使人体气机的升降出入恢复正常.文章总结了李老治疗寒凝型胸痹的常用中药药对:如温化散行之辛温药对:桂枝与麻黄、附子与细辛;清久寒郁遏体内而化之热,少佐辛寒药对:豆豉与栀子、石膏与知母;补益扶阳散寒之辛甘药对:人参与干姜、桂枝与甘草;调畅气机,化瘀祛寒之辛苦药对:生姜与枳实、干姜与黄连;走窜力强,驱寒止痛之辛香药对:沉香与丁香、乳香与没药等.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活血止痛凝胶贴膏与微乳凝胶剂的体内外渗透性比较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5
建立透皮接收液以及体内透析液中丹皮酚(paeonol,Pae)、丁香酚(eugenol,Eug)及胡椒碱(piperine,Pip)的含量测定方法,并对活血止痛凝胶贴膏与微乳凝胶剂的体外渗透性和体内药动学进行研究.采用Franz扩散池法考察活血止痛凝胶贴膏与微乳凝胶剂的经皮渗透性比较研究;采用微透析技术对其进行体内药动学比较研究.分别利用HPLC及UPLC-MS测定透皮接收液及体内透析液中Pae、Eug及Pip的含量;经皮渗透性结果表明,凝胶贴膏中3个成分的累积透过量(Q24)和透皮速率(Jss)均为Eug>Pae>Pip;微乳凝胶剂中除了Pip未达到定量检测限之外,其他2种成分的Q24和Jss的变化规律与凝胶剂是一致的.两者比较发现,凝胶贴膏中Pae、Eug及Pip的Qn和Jss明显高于微乳凝胶剂,说明凝胶贴膏中药物释放速度更快.从药动学结果来看,凝胶贴膏经皮给予后,3个成分可迅速透过皮肤,且驻留时间较长;经皮给予微乳凝胶剂后,Pae和Eug可迅速透过皮肤,但去除药物后,2种成分在体内的浓度逐渐下降.两者比较发现,凝胶贴膏中Pae、Eug及Pip的Cmax、AUC0~760、MRT均高于微乳凝胶剂,说明凝胶贴膏更能促进药物的渗透,还能增加药物的皮肤滞留时间.通过上述研究,为活血止痛膏剂型改进提供了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温通止癌痛代表方丁香止痛膏的应用探析
编辑人员丨2023/8/5
癌痛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中医认为疼痛源于"不通则痛"和"不荣则痛".不同研究者对癌痛患者进行辨证论治,或温阳祛寒,或活血化瘀,或祛痰化浊,或理气行气,或温阳益气,或滋阴养血,均获良效.著名肿瘤专家王沛教授提出了癌性疼痛的外用治疗三大法则,即温通、行气、活血化瘀,在选药上注重以温通为主.胡凯文教授在其"温通"指导原则下总结出丁香止痛膏,全方共奏温通解毒通络、行气活血止痛之功,临床运用多年,对于癌痛,尤其是肿瘤中晚期阳虚患者,疗效颇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基于不同皮肤模型的复方南星止痛膏透皮吸收行为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 制备复合磷脂脂质体人工皮肤膜(Composite phospholipid liposome-based artificial skin membrane,CPLASM)以评价复方南星止痛膏(Compound Nanxing Zhitong Plaster,CNZP)的透皮吸收行为.方法 建立同时测定CNZP中5种活性成分(桂皮醛、丹皮酚、丁香酚、水杨酸甲酯和欧前胡素)的HPLC分析方法.制备CPLASM并与市售人工皮肤膜Strat-MTM、真实皮肤(猪耳皮和大鼠皮)一起用于考察CNZP体外透皮吸收行为,通过透皮吸收参数分析,比较不同人工皮肤膜与真实皮肤之间的相似度.结果 HPLC法能同时测定CNZP中5种活性成分的含量.在活性成分中,桂皮醛和丁香酚的透皮吸收能力最强.CPLASM、Strat-MTM与猪耳皮测定的5种活性成分表观渗透系数相关系数分别为0.9658和0.9433,与大鼠皮测定的5种活性成分表观渗透系数相关系数分别为0.9493和0.9460.结论 应用CPLASM能够有效表征CNZP中活性成分体外透皮吸收行为.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