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利用犬类嗅觉搜索人体遗骸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1周前
命案侦查过程中,准确找到被丢弃、掩埋的人体遗骸至关重要.寻找人体遗骸的方法主要有人类的视觉搜索、空中探测、地球物理技术、远程成像技术以及犬类嗅觉搜索技术等.犬类嗅觉搜索人体遗骸技术是一种公认的具有时效性的非侵入性搜索方法,是法医调查中最有价值的搜索工具.本文通过系统查阅和总结相关文献资料,以人体遗骸分解产生的挥发性有机化合物为理论基础,探寻犬类嗅觉搜索人体遗骸技术的基本原理,对以人类血迹、人体组织、尸体腐败液、气味替代物作为嗅源训练犬类搜索人体遗骸技术在法医调查中的使用进行综述,从尸体腐败过程中挥发性有机化合物的检测、气味替代物和吸附装置的研发、犬类训练与使用的技战法等角度展望犬类嗅觉搜索人体遗骸技术的应用前景,以期为我国犬类嗅觉搜索人体遗骸技术的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上呼吸道感染后嗅觉障碍患者化学感觉功能评估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观察上呼吸道感染后嗅觉障碍(post-viral olfactory dysfunction,PVOD)患者的嗅觉功能、鼻内三叉神经功能和味觉功能变化,探讨PVOD患者化学感觉功能变化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12月在北京安贞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嗅觉味觉中心就诊的PVOD患者42例,其中男20例,女22例,年龄(48.86±11.47)岁( xˉ±s,后同)。根据PVOD患者性别比选取正常对照组受试者20例。对受试者进行Sniffin′ Sticks嗅觉测试,包括察觉阈(threshold,T)、辨别能力(discrimination,D)和识别能力(identification,I)测试,3项测试得分总和为TDI值。同时对受试者进行嗅觉事件相关电位(olfactory event-related potentials,oERPs)、三叉神经事件相关电位(trigeminal event-related potentials,tERPs)检查和味觉功能测试。根据味觉功能测试结果将PVOD患者分为味觉功能正常(normal gustation,NG)组和味觉功能障碍(gustatory dysfunction,GD)组。比较不同组间的嗅觉、味觉、鼻内三叉神经功能检查结果,并进行相关分析。使用SPSS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42例PVOD患者的病程为5(3,6)[ M( Q1, Q3)]个月,其中14例(33.3%)患者伴有GD。PVOD患者的味觉功能与性别( r=0.565, P<0.001)、吸烟( r=-0.512, P=0.001)、嗅觉障碍病程( r=-0.357, P=0.020)和嗅觉功能( P值均<0.05)相关。GD组患者嗅觉功能较NG组患者差,其中两组间TDI值和T值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10.25±4.58)分比(13.35±3.61)分,(1.54±0.66)分比(2.10±0.88)分, t=2.40、2.10, P值均<0.05]。GD组患者oERPs和tERPs的各波振幅明显低于NG组患者( P值均<0.05)。 结论:PVOD患者的主、客观嗅觉功能、鼻内三叉神经功能和味觉功能均有下降,并存在相关性,提示PVOD患者化学感觉功能间存在协同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PET/CT分子显像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感染中的应用及价值
编辑人员丨1周前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感染患者表现为无症状或有发热、咳嗽、呼吸困难、疲劳、肌痛、头痛、吞咽痛、腹泻、嗅觉丧失或味觉障碍等非特异性症状。部分患者出现严重的并发症,如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心脏损伤和继发感染。PET/CT在肿瘤和炎性反应性疾病的评估、随访和疗效监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该文总结了PET/CT在预测COVID-19感染的预后、早期发现心肌受累、多种分子显像诊断神经系统并发症,以及鉴别肿瘤腋窝淋巴结转移和疫苗接种后炎性反应等方面的临床应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早期结外NK/T细胞淋巴瘤鼻型患者根治性放疗后生存质量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评估早期原发上呼吸消化道结外NK/T细胞淋巴瘤鼻型(ENKTL)患者根治性三维调强放疗后无进展生存(PFS)3个月以上的生存质量,并分析主要症状的相关影响因素。方法:276例患者收治于2012年3月—2021年6月,男性201例,女性75例,确诊时中位年龄为41.5(13~81)岁。调强放疗采用一致的靶区方案和相近的剂量梯度,中位处方剂量54.6 Gy分26次。采用改良的欧洲癌症治疗研究组织(EORTC)QLQ-H&N35量表进行横断面调查,统计分析各生存时间段不良症状的发生率、严重程度及其影响因素。结果:接受调查的患者中位年龄为46.2岁,放疗后中位PFS期47.2(3.1~115.7)个月。放疗后较常出现的症状为鼻症状(发生率63.8%)、口干(50%)、牙齿问题(47.1%)、嗅味觉改变、性冷淡等。多数症状较轻(平均标化得分为5.50分,满分100分)且随生存期延长明显减轻,但牙齿问题、性冷淡等症状较显著且反复持续多年。年龄和免疫治疗是症状评分的影响因素,牙齿问题与口干关系密切。结论:早期ENKTL患者放疗后生存质量良好,较显著的症状为鼻症状、牙齿问题、性冷淡等,值得研究改善。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烟瘾者海马及岛叶亚区与其他脑区间静息态功能连接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烟瘾者海马、岛叶亚区与其他脑区间静息态功能连接(rs-FC)的变化及其与烟瘾之间的关系。方法:自2022年1月至2024年6月向社会招募56例受试者为研究对象,其中有烟瘾者27例(烟瘾组),无烟瘾者29例(健康对照组)。烟瘾组受试者均接受多维度烟瘾量表测试。2组受试者均接受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成像(fMRI)检查。比较2组受试者一般资料、海马及岛叶各亚区与其他脑区间rs-FC的差异。采用相关性分析检验烟瘾组受试者海马及岛叶各亚区与其他脑区间rs-FC值与烟瘾量表评分的相关性。结果:烟瘾组与健康对照组受试者年龄、受教育年限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与健康对照组比较,烟瘾组受试者左侧海马内嗅皮质亚区与左侧壳核的rs-FC增强;左侧海马-杏仁核过渡亚区与左侧顶下缘角回、左侧顶上回、左侧枕中回、左侧楔前叶及左侧枕上回的rs-FC减弱;左侧后部岛叶亚区(PI)与双侧楔前叶、双侧距状裂周围皮层的rs-FC增强;左侧腹侧前部岛叶亚区与右侧缘上回、右侧颞上回、右侧中央沟盖的rs-FC增强,与双内侧额上回的rs-FC减弱;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相关性分析发现烟瘾者左侧岛叶的PI亚区与左侧楔前叶的rs-FC值与法氏烟草依赖评估量表(FTND)评分、吸烟严重度指数表(HSI)呈正相关关系( r=0.462, P=0.015; r=0.492, P=0.009);左侧岛叶的PI亚区与右侧楔前叶的rs-FC值与FTND、HSI量表评分呈正相关关系( r=0.417, P=0.031; r=0.472, P=0.013);左侧岛叶的PI亚区与右侧距状裂周围皮层的rs-FC值与FTND、HSI量表评分呈正相关关系( r=0.485, P=0.010; r=0.496, P=0.009)。 结论:烟瘾者海马、岛叶亚区与其他脑区间存在异常改变的rs-FC模式,且这些变化与烟瘾的严重程度及依赖程度相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鼻腔浆液黏液腺错构瘤4例临床病理学特征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鼻腔浆液黏液腺错构瘤的临床病理和免疫组织化学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7月至2023年3月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诊断的4例鼻腔浆液黏液腺错构瘤,整理其组织学特征及免疫表型,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4例均为男性,年龄30~57岁(平均48岁),1例病变位于双鼻腔嗅裂、鼻中隔上部,1例位于右后鼻孔,1例位于鼻中隔后端,1例位于双中鼻道。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鼻塞。鼻内镜下为息肉样肿块。镜下见呼吸上皮下增生的浆液黏液腺呈小叶状或随机排列,部分病例合并呼吸上皮腺瘤样错构瘤。免疫组织化学结果显示呼吸上皮和浆液黏液腺均弥漫表达细胞角蛋白(CK)7。S-100蛋白和SOX10在浆液黏液腺成分中表达,呼吸上皮则阴性。4例中有3例浆液黏液腺缺乏肌上皮,p63阴性,1例呈腺体周围散在阳性。呼吸上皮则显示p63完整的基底细胞着色。结论:鼻腔浆液黏液腺错构瘤少见,可能与呼吸上皮腺瘤样错构瘤为同一病变谱系。诊断需结合组织学形态及免疫组织化学。因常缺乏肌上皮,与低级别非肠型腺癌的鉴别尤为重要,应避免漏诊或过诊断。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喉癌术后患者嗅觉障碍发生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了解喉癌术后患者嗅觉障碍的发生现状,并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于2022年11月—2023年8月选取浙江省肿瘤医院头颈外科收治的76例喉癌术后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一般资料调查表、T&T嗅觉功能检查对研究对象进行评估。采用多重线性回归分析探讨喉癌术后患者嗅觉障碍发生的影响因素。结果:76例喉癌术后患者术后2周的T&T嗅觉功能检查得分为(4.74±0.93)分。76例患者均发生了嗅觉障碍,其中失嗅25例,重度嗅觉减退33例,中度嗅觉减退17例,轻度嗅觉减退1例。多重线性回归结果显示,年龄、文化程度、手术方式、吸烟史是喉癌术后患者嗅觉障碍发生的影响因素。结论:喉癌术后患者会发生不同程度的嗅觉障碍,医护人员应重点关注年龄较大、文化程度较低、全喉切除术、有吸烟史的患者,通过设计切实可行的嗅觉康复方案,早期采取嗅觉训练的方法,以降低嗅觉障碍的发生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编辑导读
编辑人员丨1周前
本期无重点号。论著《健康人群脉冲-阶跃-正弦(PSS)试验结果的初步分析》认为PSS试验在不同年龄组健康人群有良好耐受性,可以检测双侧和单侧水平半规管的中频功能,以及已经代偿的单侧前庭功能低下,是一种新型前庭检测手段。论著《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筛查问卷的设计与验证》一文基于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常见病史和临床经验设计了快速筛查问卷,通过研究得出该问卷灵敏度和特异度均较高,可在临床上对BPPV患者进行筛查。论著《防控COVID-19期间上呼吸道炎症患者嗅区病原微生物分布与嗅觉障碍的关系》分析发现在防控COVID-19期间,上呼吸道炎症患者嗅区鼻病毒或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或定植与嗅觉障碍的发生密切相关。副流感病毒1型感染可造成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患者相对持久的嗅觉障碍。金黄色葡萄球菌、鼻病毒的定植分别与慢性鼻窦炎和变应性鼻炎患者发生嗅觉障碍有关。论著《ACE2在慢性鼻窦炎伴鼻息肉中的表达及调控分析》研究得出ACE2在ECRSwNP和non-ECRSwNP中具有不同的表达模式,这可能与组织炎性因子浸润不同以及miRNA调控通路差异相关。论著《胃蛋白酶在鼻咽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同鼻咽癌放射治疗后生活质量的相关性分析》发现,鼻咽癌组织中胃蛋白酶表达阳性率升高,放疗前后唾液中的胃蛋白酶明显高于正常人,提示咽喉反流可能参与了鼻咽癌的进程,并影响患者放疗后的生活质量。论著《喉高速摄影结合声门区波形分析痉挛性发声障碍的声带振动特征》认为喉高速摄影结合声门区波形对研究痉挛性发声障碍患者的声带振动特征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其中速度商参数具有较好的特异性。论著《儿童颈部神经母细胞瘤的临床及预后分析》总结得出,原发于颈部的神经母细胞瘤起病年龄较小,多为低、中危组,规范治疗预后较好。推荐对儿童颈部的神经母细胞瘤采用最小破坏性的手术方法,即在保留重要结构的前提下尽可能完整切除肿瘤,但不应为了追求肿瘤完全切除而牺牲重要结构。论著《局部皮下筋膜蒂V-Y皮瓣在面部皮肤缺损修复的临床应用》认为对于面部中小型缺损的修复,如处理恰当,V-Y皮下筋膜蒂皮瓣有可能成为“不易坏死”的局部皮瓣。论著《SIGLEC-15对喉鳞状细胞癌的作用及机制研究》分析发现,SIGLEC-15在喉鳞状细胞癌中高表达并与预后相关,可通过JAK2-STAT3通路促进喉鳞状细胞癌的进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高压氧治疗长期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症状的现状和展望
编辑人员丨1周前
随着新型冠状病毒(以下简称新冠病毒)感染人数的持续增多,长期新冠病毒感染症状(以下简称长期新冠症状)日益引发国内外广泛关注,这些症状通常包括疲劳、呼吸急促、咳嗽、认知功能减退、嗅觉或味觉丧失等。长期新冠症状的机制目前还不完全清楚,有微血栓导致组织缺氧、免疫功能紊乱和炎症反应、新冠病毒在体内长期存活、EB病毒再激活等学说。高压氧治疗在新冠病毒肺炎急性期的救治方面已取得良好的效果,最近研究显示高压氧对于长期新冠症状也具有显著的治疗作用。相比传统药物治疗,高压氧治疗不良反应更少、安全性更高,具有常压下所有药物和治疗手段无法替代的优势。因此,高压氧治疗长期新冠症状具有的临床应用前景和研究价值,值得积极推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显微手术切除大型嗅沟脑膜瘤的疗效观察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显微手术切除大型嗅沟脑膜瘤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5月至2022年5月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外科采用手术切除的大型嗅沟脑膜瘤(最大直径≥3 mm)患者的临床资料,共38例。其中采用单侧经额下入路22例、经翼点入路13例、经眶上外侧入路3例。观察术后的疗效及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38例患者中,Simpson Ⅰ级切除10例(26.3%)、Ⅱ级切除27例(71.1%)、Ⅲ级切除1例(2.6%);9例术中结扎上矢状窦。共10例(26.3%)发生手术相关并发症。其中术后6例(15.8%)脑水肿加重,2例为术中结扎上矢状窦者(1例行去骨瓣减压术);4例发生脑血肿,1例行二次手术清除血肿,3例保守治疗后血肿吸收;发生颅内感染1例、脑脊液鼻漏1例,术后嗅觉损伤加重2例、新发嗅觉损伤5例,新发视力损伤2例、精神症状4例。38例患者术后中位随访时间为31个月(2~84个月)。术前、术后出现的嗅觉损伤症状均未好转;部分患者视力和视野,以及精神症状改善。末次随访肿瘤均无复发,Karnofsky功能状态评分>80分32例,50~80分4例,<50分2例。结论:显微手术切除嗅沟脑膜瘤肿瘤全切除率高,严重并发症的发生率较低;术中结扎上矢状窦引发严重脑水肿的风险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