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象思维下大枣功效浅析
编辑人员丨2周前
象思维来源于《周易》,是通过将自然界万物相似或者相近的事物,相互联系并进行整理归纳总结,从而得出事物的客观规律及其本质.象思维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主要思维方式,也是中医学的核心思维方式.对于中药大枣的认识更是离不开象思维的指导.大枣作为鼠李科植物枣的干燥成熟果实,可入脾、肺、心三经,具有补中益气,养血安神等作用.基于对象思维的认识,从大枣的生理特性、作用功效、临床应用三个方面对大枣的药用价值进行重新梳理解读,希望在临床发挥更多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周前
-
从"风火"论治变态反应性疾病思路
编辑人员丨2024/7/6
变态反应性疾病临床常见,其病位虽不同,但病机却有一定共性.总体而言,人体阴阳协调,则一气周流,如"春风"生养万物.一旦各种原因导致阳气郁而不升或逆而不降,疏布失常的"阳气"在人体内过度聚集,愈郁则愈欲疏泄,久积必终向外透解,如"风火"之邪侵及人体各处皮肤孔窍,则会出现相关部位的过敏症状.临床诊治中,根据变态反应性疾病发作的病机,常用熄风火以缓症状、透余热以防复发、养脉络以促复原、调五脏以兼标本等治法,并坚持以辨证为先、因势利导、急缓有异、清透兼施、整体局部辨证结合等为治疗原则,取得了良好疗效.文末列举一则验案加以说明,希望帮助读者更好理解和应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7/6
-
基于儒道哲学探析黄元御"一气周流"气化体系
编辑人员丨2024/1/13
"一气周流"作为黄元御学术思想的高度概括,后人对其阐述颇多,然尚未深入,大多停留在《四圣心源》的中气五行气机上,在其理法方面的系统性研究尚少,当从其源头再探"一气周流"理论结构,方能深刻阐述其学术思想内涵.黄氏提炼《道德经》《易经》中的"天道"规律,并结合岐黄、扁鹊、仲景之学,整合出一气周流气化观.其以中气作为气化中心,并以阴阳规律发散变化万物,又以阴阳规律归化于中气,如此周而复始,此过程中万物相互作用,构成了一个完备的气化体系.故本文主要从黄氏中气思想(万物并作、复命归根)、扶阳思想(气运原力)、五运六气思想(周流气象)等进行剖析总结,旨在使其理论更具系统性和具象化,以使临床"一气周流"气化理法体系的运用趋于完善.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1/13
-
五行特性"土爰稼穑"考释
编辑人员丨2023/12/30
[目的]提高中医学术界对"土爰稼穑"中"爰"字解释的准确性,回归经典原旨的解读,进一步深化对"脾为后天之本"理论源流的认识.[方法]从训诂学出发,在分析《尚书·洪范》有关五行特性经文中"曰""爰""稼穑"字义的基础上,对五行特性"土爰稼穑"作出新解读.[结果]"爰"字当以"于焉"以及"援引""引用"为解,其要义有二:其一明示"爰"与"水曰润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从革"之"曰"的区别;其二强调土行特性包罗万象,土固然可以用来"稼穑",但其用又绝非"稼穑"之一途,土行特性是"稼穑"所难以囊括殆尽的,所以特地冠以"爰"字,以示不得已而勉强援引"稼穑"论说.[结论]《尚书·洪范》之"土爰稼穑"本质上已凸显了土行的重要性,"土生四象"也蕴意其中,或为"土生万物"哲学命题的滥觞.该命题对中医学影响深远,并最终孕育出"脾为后天之本"等重要的经典理论.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12/30
-
探析中医象思维之思维步骤
编辑人员丨2023/8/6
象思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原创性思维,对中医学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笔者深受王永炎院士的启发,并结合自身对象思维的理解,将象思维的内涵概括为象思维是在获取自然界万物之物象和意象的基础上,运用取象比类的方法将事物进行归类,然后建立或运用象模型,根据象模型中内部关系来分析不同类事物之间的关系,从而解释已知事物和认识未知事物的思维方法,具体的思维步骤为观物取象→取象比类→建立(运用)象模型→象以尽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李东垣《兰室秘藏》学术思想
编辑人员丨2023/8/6
李东垣的《兰室秘藏》阐发了《黄帝内经》"土者生万物"的理论,提出了"人以胃气为本"的学说,强调脾胃在精气升降中的重要作用,发展了从脾胃论治内伤疾病的学说,注重补益脾胃,顾护元气,并提出了"火与元气不两立,一胜则一负"的理论,创立了治疗阴火的两大方法,即甘温除热法与升阳散火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太极升降论在消化系统疾病中的临床运用
编辑人员丨2023/8/6
《周易》是我国古代人民思想、智慧的结晶 ,是传统思想文化中自然哲学与人文实践的理论根源 ,被誉为"大道之源" ,对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都产生了极其深刻的影响[1 ] .《周易》认为运动是自然界的普遍规律[2 ] .如《易传·系辞上》言及:"富有之谓大业 ,日新之谓盛德 ,生生之谓易."又云:"易之为书也不可远 ,为道也屡迁 ,变动不居 ,周流六虚 ,上下无常 ,刚柔相易 ,不可为典要 ,唯变所适."强调了万事万物都处于动态运动过程中.中医学承袭了《易经》运动观 ,并在后世对该理论进行了质的提升 ,建立了人体气机升降理论[3-4 ].例如张仲景运用《周易》一卦六爻的思想 ,把伤寒病看作一个卦象 ,其六经传变就是六爻之动 ,体现正邪斗争引起的阴阳升降变化.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运用"内阳外阴"本体结构治疗足心热不寐泄泻案
编辑人员丨2023/8/6
"内阳外阴"的阴阳本体结构理论是广西中医药大学唐农教授提出的关于阴阳关系的观点.阴阳本体结构理论完善了"扶阳"学派的理论基础,明确了阴阳的体用关系,在临床上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唐农教授根据"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一阴一阳谓之道"等理论率先提出了"内阳外阴"的阴阳本体结构.该理论道明了阴阳的"体",与"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的"用",阐述了阴阳的体用关系.因此可以全面把握阴阳的相对关系,而并非偏执于单一的"内阴外阳"的"用"的状态."体"和"用"是中国古代哲学中的一对范畴."体"指本体,也就是物质的实质及产生相应活动的基础."用"指功用,指的是物质的作用."体"和"用"在某种程度上与阴阳的属性是十分密切的,比如"肝体阴而用阳",肝之"体"是肝之精血,是肝生理活动的物质基础,是属于阴的;肝之"用"是肝的升发、条达之性以及疏泄的功能,是属于阳的.对于体用关系明体达用,因此,阴平阳秘必须达到阴阳和.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新起点新使命新担当
编辑人员丨2023/8/6
一元复始,万物更新. 我们在耕耘,在成长. 2018,悄然离去;2019,迎面走来. 《医药导报》编委会和编辑部全体工作人员向一直关心和支持本刊成长的领导、专家、通信员、作者和读者表示衷心感谢,并致最美好的祝福!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用中国古语"艰难困苦,玉汝于成"概括和形容中国不畏艰险走过的不平凡历程、穿越风雨取得的不平凡成就. 全国各族人民热烈庆祝我国改革开放40周年取得的辉煌成就,庆祝国家走入新时代,承担新使命,谱写新篇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神”探蕴
编辑人员丨2023/8/6
通过回顾相关文献,对“神”的概念进行廓清与整理.“神”是天地之大道,是天地间任何物质运动的纲纪与统率,而“神”本身是宇宙间的非物质性存在.由于人类自身认知模式的局限,今天人类尚无法对“神”有明晰的认识.梳理“神”的功能及其功能特征,认为神形一体共偕是宇宙万物的基本形态,其中神主导着物质世界的产生、发展、乃至消亡.在生物体,特别是人体,神的作用还体现在精神的活动,它是神的活动的一部分.人受命于天,其神也是来自于天,与天体之精共偕而完成一个多彩的生命乐章.并指出,养神是保持神的功能顺畅的方法,神的功能阻碍是疾病的根本,因而提出,养神即是养生,也是治病.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