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外来中药紫茉莉根的药性再探索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紫茉莉 Mirabilis jalapa L.为紫茉莉科紫茉莉属植物,原产自热带美洲,明代传入我国,以根为主要药用部位。整理发现,紫茉莉根的药性研究不完善,药性记载与目前应用不完全相符,且存在“生熟异治”情况。本研究对其药性进行再探索,紫茉莉根苦、辛,微寒,归膀胱、肝、胃经,具有清热利湿、解毒、活血、祛风除湿、滋阴之功。内服,入煎剂,成人用量为15~30 g,不宜以原粉形式服用,脾胃虚寒者慎服,孕妇禁服;外用,鲜品适量,捣敷。熟紫茉莉根,土家族和维族医学所载,其经水煮或蒸透,药性改变,补益作用增强,但缺少相关研究。对紫茉莉根的中药药性进行再探索,可为临床应用、标准完善及产品开发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国医大师李济仁从五脏论治痿病
编辑人员丨1周前
国医大师李济仁教授主张治痿需谨守病机,详辨虚实,酌情施治。根据其临床经验结合先贤的学术思想,可知新安医学流派治疗痿病以五脏辨证为纲,具体体现在治法上内外相合,补泄并举:从肝取疏肝解郁、活血化瘀法;从心取镇心安神、益气升阳法;从脾取补益脾胃、燥湿化浊法;从肺取清金保肺、燥湿化痰法;从肾取培补肝肾、填精益髓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基于三大典册及现代文献产后缺乳中医食疗方调护规律的关联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采用数据挖掘技术,探究古今文献中产后缺乳食疗方的常用食物及中医食疗干预产后缺乳的调治规律,为产后缺乳的食疗实践提供循证依据。方法:查阅古代文献《中国药膳大辞典》《中医食疗方全录》《中医方剂大辞典》,现代文献检索中国知网、中国生物医学数据库、维普和万方等数据库,检索时限为建库至2022年10月1日。收集调治产后缺乳的食疗方,并提取其方名、组成等信息,采用Excel 2019进行频数分析,采用SPSS 18.0分析食物配伍关联规则,采用SPSS 26.0进行聚类分析。结果:共纳入151首食疗方,含119味食物,其中以猪蹄、粳米、酒酿的使用频次较高。食物的性以平、温为主;味以甘为主;归经以脾、胃、肝、肾为主。在支持度≥2.0%、置信度≥60.0%的条件下,核心食物组合为19个,食物间关联规则为8条。基于聚类运算分析,得到核心食物组合4类。结论:中医食疗调治产后缺乳时,讲究以补气养血为主,补气为先,注重调护产妇脾胃,强调甘缓平补、固本培元之法。遵循补益肝肾、健脾利水、滋阴养血、清热化痰等治法,虚当补之,盛当疏之的治则。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基于数据挖掘的中医食疗方调治小儿积滞的规律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采用数据挖掘技术分析中医食疗方调治小儿积滞的规律。方法:收集《中医方剂大辞典》《中医食疗方全录》以及《中国药膳大辞典》中调治小儿积滞的食疗方,提取方名、组成等信息,应用SPSS 22.0进行频次分析,应用Weka进行关联分析。结果:共纳入小儿积滞食疗方99首,涉及食物共62味,累计使用频次224次,其中使用频次较高的食物有鸡内金、粳米、山楂等。食物四性主要集中在平,五味主要集中在甘,归经主要集中在脾、胃经,功效主要集中在消食、补虚。小儿积滞食疗方主治证候以乳食内积、脾虚夹积为主,乳食内积型小儿积滞常用食物组合为"砂仁-鸡内金";脾虚夹积型小儿积滞常用食物组合为"扁豆-山药-粳米""粟米-山药"。结论:中医食疗方调治小儿积滞讲究和合调平,甘缓补益,强调重调脾胃,兼顾调肺,遵循"消补兼施,循因施治"的治则,提倡辨证施食。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刘会聪主任医师运用补中益气汤治疗儿科疾病经验
编辑人员丨2周前
补中益气汤是李东垣名方,出自《内外伤辨惑论》,是"甘温除大热"的代表方,有补益中气、升阳举陷的功效,广泛应用于临床各科.刘会聪主任医师长期从事中医儿科临床工作,认为脾胃虚弱,运化无力而渐生食积、湿热、郁火等,究其根本当用健脾气治其根本,临床善用该方加减治疗儿科慢性病、疑难病、脾胃病,临床疗效颇佳,特总结临床经典病例 3 则,以资验证.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周前
-
基于数据挖掘的中医药治疗胆囊切除术后综合征的用药规律分析
编辑人员丨3周前
目的:基于数据挖掘的方法研究中医药治疗胆囊切除术后综合征的用药规律.方法:检索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维普)、中国学术期刊数据库(万方)、国家知识基础设施数据库(知网)中中医药治疗胆囊切除后不良反应的相关文献,予Excel建立数据库,并对纳入处方的中药、性味归经、功效进行频数统计并制作矩阵表,将矩阵表导入Spss Modeler 18、IBM Spss Statistics 26进行关联规则分析、聚类分析、决策树模型分析.结果:经药物频次分析得到了 30味高频中药,包含柴胡、白芍、甘草、白术、郁金等,高频功效涉及理气药、清热药、补益药等,高频归经涉及脾经、胃经、肺经、肝经、心经、胆经等,性味以寒温、辛苦甘为主.关联规则分析得到了二项关联规则组合9个,三项关联组合6个.聚类分析得到4类药物组合,决策树模型分析显示白芍为柴胡的最佳识别中药.结论:当前治疗胆囊切除术后综合征患者仍以辨证论治为诊治根本,结合患者临床表现选方用药,以"从肝治胆,固护脾胃,行中寓补,刚柔并济"为基本原则.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周前
-
和胃法在治疗失眠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3周前
和胃法是中医治疗八法和法中的一种方法,广泛应用于临床.失眠是现代社会一种常见病,在其发生发展过程中,脾胃不和是该病发生的重要因素之一.通过既往相关文献可知,中医治疗此病以补益气血法和清热泻火法为主,和胃法在失眠的应用探究较少.近年来调查发现,失眠的发病率和复发率持续走高,脾胃为后天之本,人体气机升降之枢机,心肾水火既济之要道,通过"和胃"法治疗失眠越来越受到重视.根据失眠的发生病机,通过调和脾胃、调和阴阳、调和心肾来探究和胃法在治疗失眠中的应用,可为丰富和胃法治疗失眠提供理论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周前
-
基于"火与元气不两立"辨证论治脑卒中后疲劳
编辑人员丨3周前
脑卒中后疲劳是脑卒中常见并发症,患者持续性主观疲惫感影响康复训练进程,导致整体康复疗效不佳,严重影响恢复期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和生活质量.脑卒中后疲劳在中医属于虚劳范畴,"火与元气不两立"与脑卒中后疲劳的反复发作和加重关系密切.李东垣认为脾胃为元气之本,脾胃元气亏虚为其病机之本,阴火独胜为其致病关键,脑卒中后疲劳患者脾胃元气亏虚、阴火内生,临床表现为整体虚劳.以补益脾胃元气、升举阳气和泻除阴火为治则,选用补脾胃泻阴火升阳汤、升阳散火汤和补中益气汤等治疗脑卒中后疲劳,可降低患者复发率,利于其完成康复训练,并提高生活质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周前
-
王秀娟运用和法论治手汗症经验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王秀娟教授认为,手汗症病机多与局部郁热蕴蒸、经络瘀滞不通有关,主要辨证分型为:肺脾不和证、中焦郁热证与心神失养证.王教授擅长运用和法,从脾胃治疗手汗症,手心汗出过多的肺脾不和证,常运用和脾胃、健脾气或补脾益肺为法,以复肺气之宣肃;中焦郁热证,常用和肝运脾之法,以疏肝泻火、健脾运浊;心神失养证,在补益心脾的基础上侧重健脾益气,中气和则五脏调.王教授治疗手汗症,注重整体辨证,阴阳表里寒热并重,重视中焦气机失调之病机,同时关注情志因素,遵循李东垣"内伤劳役伤脾气,饮食伤胃伤其形"之脾胃观,不忘将现代社会压力下人们的身心疾病因素考虑在内.在用药方面,王教授注重整体观,遣方用药以和为主,重在调和气机,辨证运用和肝疏郁、调和营卫、和解少阳等治法,使机体达到阴平阳秘之稳态.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基于膏方医案探析秦伯未从脾胃论治肺病思想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秦伯未先生遵《灵枢·本脏》"脾坚则脏安难伤"之旨,重视肺与脾胃在生理、病理上的相互关联,善于从调理脾胃的角度治疗肺系疾病.秦老在膏方的运用上颇具心得,反对膏方一味蛮补,认为膏方包含救偏却病之义,应做到补正必兼泻邪,邪去补自得力.秦老临证善用膏方治疗肺系疾病,并将中药膏方与从脾胃论治肺病的思想相结合.在膏方医案中,秦老依病机不同而有针对性地运用滋胃阴、温脾阳、补中气、益消导、助统血、降胃气等法治疗肺系诸病,同时寓泻于补、攻补兼施,并非单纯以补益脾胃之法治疗肺病.对于肺痨、痰饮、体虚外感、外感热病瘥后、咯血、咳嗽等常见肺系疾病,秦老蕴从脾胃论治肺病思想于膏方之中,对疾病预防、发展及瘥后全过程进行综合干预,取得良好疗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