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机器人辅助腹腔镜技术治疗儿童重复肾合并肾盂输尿管连接部梗阻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机器人辅助腹腔镜技术在儿童重复肾合并上下肾肾盂输尿管连接部梗阻(ureteropelvic junction obstruction,UPJO)治疗中的应用。方法:收集2015年1月至2017年12月上海交通大学附属儿童医院泌尿外科收治的4例运用机器人辅助腹腔镜技术治疗的重复肾合并上下肾UPJO患儿的相关资料。其中,男3例,女1例;平均年龄为4岁4个月,年龄范围为3岁8个月至5岁1个月;均为因腹痛就诊检查发现肾积水,既往无泌尿系感染史,病变均为左侧。术前均完善B型超声、磁共振尿路成像和(或)增强CT、排尿期膀胱尿道造影、同位素肾图检查,未见膀胱输尿管反流。除1例在术前经上述检查未提示存在明确的重复肾征象,其他3例经上述检查后考虑诊断为重复肾;3例患儿于术前行逆行输尿管造影检查(1例为完全性重复肾,2例为不完全性重复肾),1例术前未行逆行输尿管造影检查。术前同位素肾图检查均提示患侧分肾功能明显受损,告知家长病情后,要求保留受累半肾,行机器人辅助腹腔镜手术。均运用机器人辅助腹腔镜技术,采用经典离断式肾盂成形术,未增加辅助孔。结果:术中发现上肾UPJO 1例,为完全性重复肾;下肾UPJO 3例,均为不完全性重复肾,其中1例合并马蹄肾;1例UPJO为扭曲折叠,1例为单纯狭窄,1例为高位输尿管,1例为血管压迫。术中均留置DJ管,腹腔内操作的平均时间为105 min,平均吻合时间为44 min。所有患儿在术中均无中转开放,术后平均住院时间为4.5 d。术后6~8周拔除DJ管,平均随访时间为36个月,范围为26~60个月,术后肾盂分离程度均较术前降低,患肾分肾功能与术前相比,1例略有改善,3例明显改善。结论:应用机器人辅助腹腔镜技术治疗儿童重复肾合并上下肾UPJO是安全、有效的。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儿童医源性输尿管损伤19例临床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总结儿童医源性输尿管损伤的临床特点、处理方法及预后,为降低医源性输尿管损伤的发生率、减少远期肾功能的丢失提供参考。方法:收集2005年1月至2020年12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收治的非泌尿系统手术导致的医源性输尿管损伤19例患儿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4例,女5例;左侧7例,右侧12例;平均年龄为6岁(1~12岁)。对其损伤原因、分类、临床表现、诊断方法、处理原则以及远期随访结果进行总结分析。结果:19例患儿中因腹膜后或盆腔肿瘤手术损伤输尿管的13例,因阑尾切除术、疝囊高位结扎术、巨结肠根治术导致输尿管损伤的各2例。术中即刻发现并处理者有6例,其中输尿管肾盂吻合2例、输尿管端端吻合3例、输尿管再植1例。术后延迟发现者13例,术后诊断时间从4 d至3年。13例中2例因疝囊结扎术所致的输尿管损伤直接行输尿管再植术;其余11例先行肾造瘘,二期行肾盂输尿管吻合术1例、输尿管端端吻合术3例、输尿管再植术1例、膀胱肌瓣成形术2例,阑尾代输尿管2例,剩余2例造影发现输尿管自行愈合,未再次手术。术后平均随诊时间为17个月(8~242个月),术中即刻修复的6例和因疝囊结扎术所致的输尿管损伤直接行输尿管再植术的2例肾盂输尿管未见明显积水,其余11例患儿肾脏均有不同程度积水,但随诊保持稳定。结论:儿童医源性输尿管损伤多发生于腹膜后、盆腔及腹股沟区手术中。术中、术后如能及时发现,对症正确处理,远期肾脏功能多可保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机器人辅助单孔腹腔镜在小儿泌尿生殖系统手术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初步探讨达芬奇Xi机器人系统辅助单孔腹腔镜在小儿泌尿生殖系统手术中应用的可行性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6月至2022年6月在武汉大学中南医院小儿外科施行机器人辅助单孔腹腔镜手术的29例患儿临床资料,其中男13例,女16例;年龄为(5±3.5)岁,范围在1个月至10.5岁。所有患儿中肾盂输尿管连接部梗阻16例,重复肾5例,卵巢畸胎瘤3例,发育不良肾2例,膀胱输尿管反流2例,输尿管膀胱连接部梗阻1例,肾囊肿1例。所有患儿均采用多通道单孔腹腔镜手术穿刺器,经脐单部位完成机器人辅助腹腔镜手术,总结分析其手术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并发症等情况。结果:29例机器人辅助单孔腹腔镜手术均顺利完成,无术中中转开放手术。18例行肾盂成形术,4例行输尿管膀胱再植术,1例行输尿管输尿管端侧吻合术,2例行发育不良肾切除,1例行肾囊肿去顶减压术,3例行卵巢肿瘤剔除术;其中15例患儿合并内环口未闭,同时行内环口高位结扎。肾盂成形术、输尿管膀胱再植术和卵巢肿瘤剔除术手术时间分别为(168.5±42.3)min、(152.8±51.7)min、(146.3±32.0)min;术后住院时间分别为(8.3±3.5)d、(7.3±2.6)d、(4.7±2.1)d。肾盂成形术后1例并发尿外漏,充分引流保守9 d后治愈;1例术后2周并发泌尿系感染,口服抗生素治愈。术后随访时间为(18.7±2.5)个月,无其他严重术中术后并发症发生。所有患儿脐部切口隐匿,术后外观满意。结论:经脐机器人辅助单孔腹腔镜应用于小儿泌尿生殖系统的治疗安全可行,切口隐匿美观。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吻合高位穿支的内增压大面积游离股前外侧皮瓣修复四肢大面积软组织缺损6例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吻合高位穿支的内增压大面积游离股前外侧皮瓣(ALTF)修复四肢大面积软组织缺损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2017年6月-2021年6月,青岛大学附属医院手足外科共收治四肢大面积软组织缺损伴骨关节、肌腱外露的患者6例,均应用吻合高位穿支的内增压大面积游离ALTF修复。其中男4例,女2例,年龄32~60(46.0±8.1)岁,损伤原因:5例交通事故损伤,1例机器挤压伤。4例下肢软组织缺损中,2例伴开放性胫、腓骨骨折,1例伴髌骨缺损及腓骨骨折,1例伴腓骨骨折;2例上肢软组织缺损均伴骨和肌腱外露,无骨折;创面面积为25.0 cm×12.0 cm~35.0 cm×19.0 cm。一期行VSD处理,二期采用游离ALTF覆盖创面,采用吻合高位穿支的方式来增大皮瓣切取面积,皮瓣面积为26.0 cm×13.0 cm~36.0 cm×15.0 cm。6例供区直接拉拢缝合缩小创面,剩余创面游离皮片植皮覆盖。术后1、2、3、6个月门诊复查,随后门诊、电话或微信随访。根据皮瓣外观、质地、感觉恢复评价手术效果。结果:6例皮瓣全部成活,术后无皮瓣近端部分坏死。随访6~24(16.7±5.0)个月,皮瓣外观、质地满意,无磨损破溃。皮瓣感觉按照英国医学研究会(BMRC)评定标准,4例恢复到S 3,2例恢复到S 2。2例上肢损伤患者术后肘关节Mayo功能评分为良;4例下肢损伤患者术后膝关节按照美国特种外科医院(HSS)功能评分,3例为优,1例为良,按照美国足踝外科学会(AOFAS)踝-后足功能评分,2例为优,2例为良。供区均无感染,无功能缺失。 结论:游离ALTF穿支较恒定,皮瓣修复时可重建部分感觉,利用吻合高位穿支的方式增大皮瓣切取面积,穿支血管可靠,是四肢大面积软组织缺损较好的修复方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腹腔镜直肠癌根治术中是否保留左结肠动脉的争议与进展
编辑人员丨5天前
2019年日本结直肠癌研究学会(JSCCR)指南推荐进展期直肠癌淋巴结清扫范围应包括肠系膜下血管根部淋巴脂肪组织,但并未明确肠系膜下动脉(IMA)结扎部位;美国国家综合癌症网络(NCCN)指南也未明确是否保留左结肠动脉(LCA)。是否保留LCA的争议主要集中在不影响患者肿瘤学结局的前提下,能否同时降低吻合口并发症发生率或术后功能损害。本文结合最新研究进展对上述问题进行评述,最终认为,保留LCA的优势被多数研究支持,可改善近端吻合口血供,技术上可达到与IMA高位结扎相同的淋巴结清扫范围,但是否影响患者生存、降低吻合口漏发生率以及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尚需更多高质量的循证医学证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围肝门外科技术治疗弥漫型肝胆管结石病的临床疗效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围肝门外科技术治疗弥漫型肝胆管结石病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描述性研究方法。收集2010年1月至2015年12月湖南省人民医院收治的122例弥漫型肝胆管结石病病人的临床病理资料;男39例,女83例;中位年龄为51岁,年龄范围为21~82岁。所有病人行围肝门切除术显露高位胆管后,行1~3级胆管切开;通过胆管拼合整形、内吻合解除狭窄后,直视下多种方法结合取尽结石;沿肝脏萎缩或胆管狭窄平面切除严重萎缩肝脏后,行T管或肝胆管盆式内引流。观察指标:(1)手术情况。(2)狭窄解除及结石清除情况。(3)随访情况。采用微信、电话或门诊方式随访。术后第1年每3个月门诊随访1次,行肝功能及腹部B超检查。随后每年复查1次肝功能和腹部B超。怀疑胆管炎或结石复发时行磁共振胰胆管成像和CT检查,了解结石复发情况和病人生存情况。随访时间截至2020年7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 x±s表示,偏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 M(范围)表示。计数资料以绝对数或百分比表示。 结果:(1)手术情况:122例病人手术时间为(253±71)min、肝门阻断时间为15 min(14~38 min)、术中出血量为200 mL(100~1 100 mL)、术后住院时间为(12±5)d。122例病人中,40例发生术后并发症,其中切口感染9例、胆汁漏8例(肝断面胆汁漏5例和胆肠吻合口漏3例)、败血症8例、胸腔积液7例、腹腔脓肿5例、肝衰竭3例、胆道出血1例(部分病人合并多种并发症)。122例病人中,术后死亡2例,其中1例为术后肝衰竭、1例为胆肠吻合口漏并发脓毒血症导致弥散性血管内凝血。胆汁漏及腹腔脓肿病人经B超引导下穿刺置管引流后好转;胆道出血病人为胆肠吻合口出血,经肝右动脉介入栓塞止血;其余并发症经保守治疗后好转。(2)狭窄解除及结石清除情况:88例合并胆管狭窄病人中,85例狭窄解除,狭窄解除率为96.59%(85/88)。122例病人中,103例结石彻底清除,19例残留结石,术后即刻结石清除率为84.43%(103/122)。19例残留结石病人中,3例拒绝行胆道镜取石,16例行T管窦道胆道镜取石碎石术(7例结石清除、9例仍残留结石)。122例病人中,110例最终结石清除,12例最终残留结石,最终结石清除率为90.16%(110/122)。(3)随访情况:122例病人中,120例获得随访(110例最终结石清除、10例残留结石),随访时间为(78±14)个月。120例获得随访病人的1、3、5年结石复发率分别为0.83%(1/120)、6.67%(8/120)、9.17%(11/120)。110例最终结石清除病人的1、3、5年结石复发率分别为0、5.45%(6/110)、5.45%(6/110)。10例残留结石病人的1、3、5年结石复发例数分别为1、2、5例。120例获得随访的病人中,1例因终末期肝病死亡,其余病人生存状态良好。结论:围肝门外科技术治疗弥漫型肝胆管结石病安全、有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肘正中静脉穿通支在建立困难血液透析通路中的超声影像解剖及其临床应用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研究肘正中静脉穿通支的CDU影像解剖学特点及其临床应用,为利用肘部穿通支静脉建立高位血液透析通路的可行性找到依据。方法:2016年11月至2019年10月,应用CDU检查75例成年人的150侧肘正中静脉,测量穿通支长度和内径,对肘正中静脉穿通支进行超声影像解剖学分型;对其中38例前臂造瘘困难的慢性肾衰患者采用肘正中静脉穿通支-肱(桡)动脉吻合的方法建立血液透析通路,观测瘘管血流量,记录瘘管成熟时间,测量有效血管长度,得出长期使用率。结果:肘正中静脉穿通支位置恒定,出现率为94.0%,靠近肱动脉,多于静脉汇合处发出,超声影像解剖可分4型,各型之间的血管长度和血管内径无明显差异( P>0.05);38例患者内瘘成熟后均可满足血液透析需求,I型和II型患者瘘管的有效血管长度优于III型( P<0.01),3型患者瘘管的长期使用率分别是84.6%、85.7%和72.7%。各型之间的瘘管血流量和成熟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肘正中静脉穿通支高位造瘘术安全可靠,以I型和II型最优,可以为前臂血管耗竭、高龄糖尿病肾病以及瘘管血栓复通失败的困难造瘘患者提供一个安全高效的血液透析通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游离桡动脉掌浅支腕横纹皮瓣亚急诊修复手指皮肤缺损25例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应用桡动脉掌浅支腕横纹皮瓣亚急诊修复手指皮肤软组织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自2014年8月至2017年3月,采用游离桡动脉掌浅支腕横纹皮瓣修复手指复合组织缺损患者25例27个皮瓣,男22例,女3例;年龄16~48岁,平均34.3岁。末节指腹缺损18例,近中节指掌侧皮肤软组织缺损4例,末节远指间关节背侧皮肤缺损3例,其中合并伸肌腱止点缺损3例,合并指固有神经缺损4例。清创后皮肤缺损面积1.4 cm×2.5 cm~1.8 cm×3.2 cm,指动脉缺损长度1.5~3.4 cm,指神经缺损长度0.6~3.0 cm,伸肌腱缺损长度1.2~2.0 cm,入院后行彩色超声多普勒检查了解桡动脉浅支走行情况和从桡动脉的起点,入院3~5 d后行游离桡动脉掌浅支腕横纹皮瓣修复。术后随访观察被修复指的外形、皮瓣挛缩情况,两点分辨觉,以及腕部供区的瘢痕,观察腕部、手指的活动情况。结果:术后24例皮瓣顺利存活,供区愈合良好;有1例术后第二天出现动脉危象,经过探查再次吻合血管后好转。有1例术前超声发现血管变异,桡动脉在桡骨茎突近端6 cm发出,术中向近端分离高位切取。术后随访7~12个月,平均8个月,皮瓣颜色及质地与周围皮肤接近,供区瘢痕不明显,腕部屈伸活动正常。皮瓣的两点分辨觉平均为7.3 mm(6.2~9.3 mm),缝合神经组平均7.4 mm,未缝合神经组平均7.1 mm,皮瓣感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按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会拇、手指再造功能评定试用标准评定:优17例,良5例,中3例。结论:桡动脉掌浅支存在血管变异,术前超声及时发现后,亚急诊行腕横纹皮瓣修复手指软组织缺损仍然安全可行。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空肠营养管在高位消化道畸形患儿术后早期肠内营养的临床应用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空肠营养管在高位消化道畸形患儿早期肠内营养的临床应用。方法:选择2019年1月至2021年12月昆明市儿童医院新生儿科行Ⅰ期肠切除吻合术的高位消化道畸形患儿进行前瞻性研究,采用区组随机数分组法分为空肠营养管组和对照组,空肠营养管组术后48~72 h通过空肠营养管早期给予肠内营养,对照组在胃肠功能恢复后经口喂养。比较两组患儿术后热量及蛋白质摄入量、体格生长指标、住院时间、肠外营养应用时间、全量经口喂养时间及术后并发症等。结果:空肠营养管组24例,对照组28例。两组术前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空肠营养管组术后第1周平均摄入热量[(108.7±8.3)kcal/(kg·d)比(97.9±7.0)kcal/(kg·d)]、蛋白质[(3.4±0.3)g/(kg·d)比(3.1±0.2)g/(kg·d)]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两组术后第2周平均每日摄入热量、蛋白质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两组头围和体重随时间的变化与营养支持方式有关,空肠营养管组增长趋势较对照组明显( P<0.05),但两组身长随时间的增长趋势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两组肠外营养时间、全量经口喂养时间、住院时间和术后并发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术后48~72 h通过空肠营养管开始进行肠内营养在高位消化道畸形患儿的术后营养管理中是安全可行的,在促进患儿术后体格生长的同时不增加术后并发症发生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再次手术治疗先天性巨结肠初次根治术后中远期并发症的临床研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评估先天性巨结肠初次根治术后因中远期并发症而再次手术的原因,总结手术方法并评估其预后。方法:收集2016年1月至2020年1月收治于首都儿科研究所附属儿童医院普通外科的37例因先天性巨结肠初次根治术后发生中远期并发症而再次接受手术治疗的患儿。其中,男29例,女8例,男女比为3.625∶1;再次手术年龄为(3.8±2.4)岁,范围为9个月至12岁;初次根治手术年龄范围为4 d至6岁(本院4例,外院33例)。初次手术采用单纯经肛门根治术6例,腹腔镜辅助根治术16例,开腹手术15例。肛门直肠手术技术:外院患儿中,32例采用Soave-like技术,1例采用心形吻合技术;本院4例均采用内括约肌部分切除术(transanal rectal mucosectomy and partial internal anal sphincterectomy,TRM-PIAS)。再次手术原因:病变段残留19例,吻合口瘢痕狭窄5例,各种瘘管形成8例(直肠阴道瘘2例,高位复杂肛瘘4例,直肠舟状窝瘘1例,直肠尿道瘘1例),拖出肠管扭转3例,回盲部卡压梗阻1例,过长的肌鞘狭窄1例。再手术所采用的手术方式:采用腹腔镜或开腹辅助经肛门巨结肠根治术,肛门直肠手术技术采用经肛门直肠黏膜切除、TRM-PIAS法。本研究将术后随访时间满1年的24例患儿分为两组,其中将12例结肠肛管吻合患儿作为组一,将12例回肠肛管吻合患儿作为组二;同样选取两组患儿作为对照组,其中将既往经一次腹腔镜辅助根治手术的常见型和短段型的37例先天性巨结肠患儿作为对照组一,将既往经一次根治手术的33例全结肠型巨结肠患儿作为对照组二。将组一和对照组一,组二和对照组二,分别进行对比以评估预后。结果:所有患儿均顺利完成手术,一期根治手术34例(结肠肛管吻合20例,回肠肛管吻合12例,结肠肛管吻合+回肠瘘口还纳2例);分期手术3例(根治术后3~6个月关瘘)。其中腹腔镜手术12例;腹腔镜松解直肠后转开腹手术14例;开腹手术11例。手术时间范围为120~240 min;出血量范围为5~20 ml;术后住院时间范围为7~14 d。短期并发症为粘连肠梗阻1例,吻合口裂开1例。组一发生污粪的例数显著高于对照组一,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08),组二的污粪发生例数显著高于对照组二,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07);组二发生小肠结肠炎的例数显著低于对照组二,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2)。其余各项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组一和组二患儿在术后均无吻合口狭窄、直肠黏膜脱垂、瘘管复发、尿潴留和尿失禁发生。 结论:对于先天性巨结肠初次根治术后出现并发症的患儿进行再次手术治疗是安全有效的,术后效果较满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