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于伏毒阻络辨治阿尔茨海默病源性轻度认知障碍的思路探究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阿尔茨海默病源性轻度认知障碍是阿尔茨海默病早期发展必经的病理阶段,可归属于中医学"脑络微癥积"范畴.本文基于伏毒阻络学说,探讨了阿尔茨海默病源性轻度认知障碍的中医病因病机、临床转归及中医药干预策略.阿尔茨海默病源性轻度认知障碍的起病特征与伏邪理论"伏潜而后发、毒深而难愈,发可辨、伏不可觉"的特点十分相似.本团队结合临床经验,认为其基本病性为本微虚、标微实,以五脏六腑微虚为本,气、火、痰、瘀等伏邪胶结酿生伏毒为标,多始于气郁,成于痰凝,结于血瘀,终为伏毒,日久渐至正虚,故正虚邪伏、伏毒阻络为本病病机.临证时应尽早干预,秉持"上工治未病"思想,宗扶正祛邪、缓促消用之则,立扶正益智解毒通络之法,以辨证为主、辨病为先,病证结合,宏微观兼调,注重消补兼施、痰瘀同治,以达正盛邪祛脑聪,延缓甚至阻断阿尔茨海默病源性轻度认知障碍至阿尔茨海默病的进程,从而改善患者生活质量,为阿尔茨海默病早期临床防治提供理论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基于"欲病救萌"研究半夏泻心汤治疗胃癌前病变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2025/5/17
胃癌目前是我国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胃癌前病变(PLGC)是胃癌前发展的重要环节,对癌前病变的二级预防成为目前研究的重点."半夏泻心汤"出自张仲景《伤寒论》,"治未病"最早源自于《内经》即"上工治未病,不治已病,此之谓也".结合"治未病"理论,中医药对胃癌的干预分为三个部分,PLGC"欲病就萌,防微杜渐"、早期胃癌"既病早治,防其传变"以及胃癌恢复期"瘥后调摄,防其复发".本文以"欲病救萌,防微杜渐"为切入点,从半夏泻心汤组方用药、PLGC的中医学认识等方面对其治疗PLGC进行归纳与梳理,为进一步研究半夏泻心汤对PLGC的治疗提供参考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5/5/17
-
胃"炎-癌转化"的中西医结合慢病管理与获益
编辑人员丨2023/8/26
慢性萎缩性胃炎(CAG)是消化系统常见慢性疾病及癌前疾病,黏膜萎缩基础上伴发肠上皮化生及异型增生是胃癌前病变.肠型胃癌是有着明确演化阶段的"炎-癌转化"过程.胃"炎-癌转化"过程是一个缓慢的过程,呈现的动态、可逆的特点为抑制病情进展提供了特殊机会.胃癌前状态的主要干预手段包括根除幽门螺杆菌治疗及药物治疗.CAG的干预应是一个综合但又个性化的慢病管理过程.在规范的疾病管理中,每个环节均需体现中医特色,在"上工治未病"的思想指导下分层次管理.未病先防是疾病管理的第一层次,主要针对无症状人群或疾病缓解期症状消失的人群.既病防变是疾病管理的第二层次,也是关键层次,需严格控制胃癌高危因素和定期监测病情.最后为愈后防复.对于胃"炎-癌转化"慢病管理的获益评价要着眼于全程、着眼于远期、着眼于患者,全面阐释中西医结合的优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26
-
逆针灸对肥胖症预防机制研究的思路探讨
编辑人员丨2023/8/6
针灸治疗肥胖症由于疗效突出在临床上被广泛运用."逆针灸"作为针灸中的"未病先防",对疾病的预防有一定的作用.目前逆针灸防治肥胖症的疗效以及作用机制方面的研究较少,本文从逆针灸的作用机制以及其与转录因子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PPARγ)的关系着手,探讨逆针灸防治肥胖症的机制,以期为今后此方面的研究提供思路与方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四合一”服务团队实施中医养生指导和健康宣教对2型糖尿病患者的干预效果评价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观察“四合一”服务团队实施中医养生指导对2型糖尿病患者的干预治疗效果.方法 将160例社区2型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80例,通过签约家庭医生制服务系统管理,并进行常规干预治疗和定期回访;治疗组80例,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建立以政府主导、社区卫生指导、居委会配合、志愿者协作的“四合一”服务团队,并进行中医养生指导和健康宣教干预治疗.2组均治疗12个月后,比较2组患者治疗前后空腹血糖(FPG)及糖化血红蛋白(HbA1c)水平变化情况,以及对糖尿病知识、中医养生知识的掌握情况,并比较2组患者治疗依从性情况.结果 治疗组治疗后FPG及HbA1c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治疗后糖尿病知识及中医养生知识的掌握情况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治疗依从性情况明显好于对照组(P<0.05).结论 通过“四合一”服务团队管理的干预模式,采用中医养生指导和健康宣教干预治疗社区2型糖尿病患者,可明显更好地控制患者FPG及HbA1c水平变化,提高患者糖尿病知识及中医养生水平,提高治疗依从性,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并预防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药膳在小儿五脏养生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2023/8/6
小儿五脏有余及不足的生理特点不是相互独立的,而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小儿某一脏腑的轻微变化,很容易引起有关脏腑、甚至五脏关系的破坏,导致疾病发生.小儿药膳根据儿童五脏的生理病理特点,施用具体不同的药膳配方,不仅满足小儿的生长需求,而且借药物之性矫正机体脏腑阴阳之偏,机体的阴阳得以相对的平衡、协调,从而增强小儿机体抵御外邪侵袭的能力,预防疾病的发生,达到“未病先防”“上工治未病”的目的.另外,考虑到小儿惧怕苦味,小儿药膳可以少用药物,甚至不用药物,应多选用药食两用的中药,如山药、茯苓、枸杞、百合等.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基于协同理论的哈萨克民族医药治未病公卫政策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8/6
中医古语"上工治未病而先防",治未病即现代医学称之为预防保健,在中国传统医药中是鲜明特色的中国养生观,哈萨克民族医药是中国传统医药的有机组成部分,在养生保健等治未病领域存在独特的见解和方法.随着人口老龄化和慢病成本的逐年增加,越来越受到政府的重视,政府陆续出台相关政策,呈现多样化趋势,并且成为中国梦的组成之一.政府的政策是民族医药治未病发展的有力保障,同时治未病的发展对于缓解我国医疗卫生负担,构建和谐社会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结合在哈萨克民族医院从事管理多年工作经验,从相关医药政策中整理挖掘哈萨克民族医药治未病发展的政策因素.分析中国哈萨克民族医药治未病公卫政策的协同性是否充分体现,梳理中国哈萨克民族医药治未病公卫政策,最终确立协同理论在中国哈萨克民族医药治未病公卫政策体系中的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基于治未病的逆针灸对脂质代谢双向调控的机制浅析
编辑人员丨2023/8/6
逆针灸是"治未病"的重要手段,指在机体未病或发病之前预先运用针灸干预来达到防治疾病的一种方法.现代研究表明,逆针灸对机体脂质代谢有明显的正性干预作用,而脂质代谢与中枢神经系统(CNS)尤其是位于下丘脑的食欲调节中枢密切相关.其调控作用的发挥是多信号、多通路的复杂过程,外围信号提供的关于摄食的信息经过大脑的集成反应以及与能量稳态相关的神经肽途径,来达到调控脂质代谢的作用.口水代谢通路是脂质代谢的重要通路,研究证明唾液内含有多种神经肽,其中许多与摄食、脂质能量代谢密切相关,而这些神经肽的相关受体,广泛分布在唾液腺或支配唾液腺的神经中.故此,本文从神经肽-口水代谢通路-食欲调节中枢轴角度探讨逆针灸对脂质代谢双向调控的机制,以期对防治脂质代谢紊乱相关疾病提供科学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从4个维度应用经方治疗痛经的体会
编辑人员丨2023/8/6
中医临床应用《伤寒杂病论》的经方治疗痛经的经验历史悠久.但目前中医界对如何使用经方治疗痛经认识不足,思维多局限于辨证论治和方证相应两端.辨证论治灵活多变,但过程繁琐,难以复制,经验不易于总结传承,初学者很难领会其精髓.方证相应精准速效,但主观性强,过于机械,选错方时副作用明显,面对复杂疾病或多病集于一身时,应对乏效.笔者剖析二者的优势和局限性,创立了集二者优势于一身的“四维疗法”,临床上通过辨病症、辨证机、辨时间、辨体质4个维度应用经方治疗痛经,疗效满意.四维疗法是一种思维方式,指导临床医生精准诊断,精准选方用药,同时因人因时,个性化针对性地予以健康指导,这对于“上工治未病”也具有一定的意义.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基于"治未病"理念浅谈衰老及老年养生
编辑人员丨2023/8/6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及老龄化进程的加速发展,老年人养生调护问题不容忽视."治未病"作为中医养生思想的核心理念,提倡防治疾病于未形之先,从而达到增强体质、延年益寿的作用,在指导养生方面具有重要价值.本文基于"治未病"理念,从起居、情志、饮食等方面浅谈衰老及老年养生,旨在为老年人群增强养生调护意识提供理论借鉴.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