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针刺同步手功能康复训练对脑卒中患者上肢感觉及运动功能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观察针刺同步手功能康复训练对脑卒中患者上肢运动及感觉功能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64例脑卒中患者分为针刺同步康复组(简称同步组)和针刺联合康复组(简称对照组),每组32例。2组患者均给予常规手功能康复训练和针刺治疗,其中同步组患者上述疗法同步实施,对照组患者上述疗法非同步实施,2组患者均连续治疗4周。于治疗前、治疗4周后分别采用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上肢部分(FMA-UE)、功能独立性量表(FIM)、改良Barthel指数量表(MBI)、改良Ashworth痉挛评级(MAS)、改良版诺丁汉感觉功能量表(reNSA)及Fugl-Meyer感觉功能量表(FMA-S)对2组患者进行疗效评定。结果:在感觉功能方面,治疗后同步组reNSA深、浅感觉评分及FMA-S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 P<0.05),2组患者reNSA复合感觉评分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在运动功能方面,治疗后同步组FMA-UE及MBI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 P<0.05),2组患者屈肘肌MAS评级及FIM评分组间差异仍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针刺同步手功能康复训练能进一步改善脑卒中患者上肢感觉及运动功能,促进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提高,该联合疗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功能性电刺激联合Vojta反射性翻身疗法对痉挛型脑瘫患儿翻身发育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观察功能性电刺激联合Vojta反射性翻身疗法对痉挛型脑瘫患儿翻身发育的影响。方法:选取年龄6月至8月的痉挛型脑瘫患儿8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成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患儿40例。对照组采用单纯的Vojta反射性翻身疗法进行治疗,治疗组在Vojta反射性翻身治疗的基础上增加胸廓主诱发带区域和腹肌区域的功能性电刺激治疗。功能性电刺激治疗每日1次,每次20 min,每周治疗5 d,连续治疗6周。于治疗前和治疗6周后(治疗后)采用粗大运动评价量表(GMFM-88)A区评估2组患儿的粗大运动功能,同时采用改良Ashworth肌张力评估量表(MAS)评估2组患儿上、下肢的肌张力。结果:治疗后,2组患儿的GMFM-88量表A区评分、上肢MAS评分和下肢MAS评分较组内治疗前均显著改善( P<0.05),且治疗组患儿治疗后的GMFM-88量表A区评分、上肢MAS评分和下肢MAS评分分别为(39.45±4.91)分、(2.63±0.74)分和(2.67±0.66)分,均显著优于对照组治疗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在Vojta反射性翻身疗法的基础上增加功能性电刺激可显著改善痉挛型脑瘫患儿的翻身发育和肢体肌张力。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游离桡动脉掌浅支腕横纹皮瓣修复手指软组织缺损17例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应用游离桡动脉掌浅支腕横纹皮瓣移植修复手指软组织缺损的手术方法和临床疗效。方法:自2014年2月至2022年5月,海南中德骨科医院手足外科对收治的17例手指软组织缺损伴有肌腱或指骨外露的患者,设计并切取同侧桡动脉掌浅支腕横纹皮瓣移植修复。皮瓣大小为2.0 cm×2.0 cm~4.5 cm×2.0 cm,受区吻合动脉为指掌侧固有动脉或指总动脉,静脉为伴行静脉或皮下浅表静脉。皮瓣供区直接缝合。术后给予预防感染、抗凝、抗血管痉挛及对症治疗。出院后通过门诊、电话或微信等方式进行定期随访,观察其临床效果。结果:术后17例皮瓣完全成活,16例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6~18个月,平均14个月。末次随访时,皮瓣外形良好,质地柔软,指体屈、伸功能正常,保护性感觉恢复良好;两点辨别觉(TPD)为8~12 mm,平均8 mm;供区除遗留线形瘢痕外,无其他不良反应。按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会上肢部分功能评定试用标准评定手部的功能恢复,结果优14例,良1例。结论:应用桡动脉掌浅支腕横纹游离皮瓣移植修复手指软组织缺损,术区在同一肢体,手术方便快捷,供、受区组织结构相近,更能恢复指体功能,是移植修复手指软组织缺损较为理想的手术方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高选择性神经切断术与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治疗上肢痉挛的临床对比
编辑人员丨4天前
肢体痉挛是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常见后遗症,遗留的运动功能障碍给患者带来极大痛苦,并给社会带来沉重负担。非手术治疗效果不佳时,外科手术治疗成为临床选择。本文对解除痉挛的神经手术"高选择性神经切断术"与"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两种术式展开综述,对比分析其临床应用。结果显示两种术式均可有效改善中枢神经系统损伤患者的肢体痉挛情况,高选择性神经切断术更适用于痉挛靶肌肉较为局限的、支配神经明确的患者,对肢体远端关节如腕、指关节活动功能的改善更为明显。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更适用于存在广泛痉挛的肢体,对肢体近端关节如肩、肘等大关节痉挛的改善效果较明显。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经椎体前路健侧颈7神经移位术治疗中枢性上肢痉挛性瘫痪的解剖学研究与临床应用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解剖观察经椎体前路C 7神经移位术中C 7神经的定位、走行及长度等相关解剖特征;探讨椎体前路健侧C 7神经移位术治疗中枢性上肢痉挛性瘫痪的可行性、安全性及临床疗效。 方法:(1)选取4具新鲜冰冻成人尸体头颈部标本,其中男2具、女2具,年龄46~72岁(平均59岁)。模拟椎体前路C 7神经移位术,显微镜下游离C 7神经近端椎间孔处至远端神经分叉处,测量C 7神经与锁骨内侧缘垂直距离、C 7神经长度以及椎体前路C 7神经移位的最短距离。(2)回顾性分析2019年11月—2020年12月江苏省苏北人民医院2例脑出血术后中枢性上肢痉挛性瘫痪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均为女性,年龄分别为50岁和51岁,患侧上肢瘫痪,肌力分别为0级和1级,肌张力均较高。2例患者均采用椎体前路健侧C 7神经移位手术治疗,观察患者上肢感觉与运动功能、上肢肌力和肌张力恢复情况,以及手术并发症情况。 结果:(1)经椎体前路可充分显露和定位两侧C 7神经,C 7神经走行于前斜角肌与中斜角肌之间,C 7神经与锁骨内侧缘垂直距离1.7~2.5(2.1±0.3)cm,C 7神经长度5.6~6.8(6.4±0.5)cm,椎体前路C 7神经移位的最短距离4.8~5.7(5.3±0.4 cm)。(2)2例中枢性上肢瘫痪患者均顺利完成椎体前路健侧C 7神经移位手术。2例患者术后健侧上肢运动功能均正常,健侧上肢出现疼痛和麻木感,均在1个月恢复。2例患者患侧上肢痉挛症状均得到明显缓解,其中1例患者随访12个月,末次随访时患侧上肢感觉正常,近端肌力3级、远端肌力2级;另1例患者随访8个月,末次随访时患侧上肢感觉正常,近端肌力1级、远端肌力0级。2例患者均未见切口感染、健侧上肢肌力减退等并发症发生。 结论:对于中枢性上肢痉挛性瘫痪,经椎体前路健侧C 7神经移位术治疗安全、可行,是一种较好的选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重复经颅磁刺激联合镜像疗法对痉挛型偏瘫患儿上肢运动功能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观察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联合镜像疗法对痉挛型偏瘫患儿上肢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符合入选标准的痉挛型偏瘫患儿62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31例。对照组患儿给予常规康复训练治疗,包括运动疗法、作业疗法、针灸治疗,每日1次,每项治疗30 min。2组患儿均住院治疗4周,治疗组患儿则在常规康复训练基础上先给予rTMS,患儿舒适坐位并佩戴治疗帽,刺激频率为5.0 Hz,治疗强度选择6 mT(弱档),每日1次,每次20 min;随后给予镜像疗法治疗,选取相对安静的治疗室,让患儿端坐在治疗椅上,治疗椅前放置桌子,平面镜放置在患儿双上肢之间,让患儿看自己健侧上肢的活动在镜子中的成像,将健侧活动的画面利用想象复制到患侧,同时患侧上肢尽可能与健侧上肢做同样的运动,每日1次,每次20 min。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4周后(治疗后),采用Carroll上肢功能试验(UEFT)、改良Ashworth评定量表(MAS)、Peabody精细运动发育量表(PDMS-FM)对2组患儿患侧上肢的整体功能、肌张力及精细运动功能进行评估和比较。结果:治疗前,2组患儿的UEFT、MAS和PDMS-FM评分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治疗后,除对照组患儿的MAS评分[(2.76±0.82)分]与组内治疗前[(2.88±0.78)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外,对照组治疗后UEFT评分[(26.54±4.65)分]和PDMS-FM评分[(110.53±15.32)分]均明显高于组内治疗前[(22.58±5.56)和(101.76±15.29)分],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而治疗组治疗后的UEFT、MAS和PDMS-FM评分[(29.42±4.93)、(2.36±0.73)和(119.87±13.45)分]分别与组内治疗前[(23.09±6.08)、(2.92±0.75)和(105.95±14.87)分]及对照组治疗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rTMS联合镜像疗法可有效改善痉挛型偏瘫患儿的上肢运动功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原发性周围神经过度兴奋综合征的临床及神经电生理特征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原发性周围神经过度兴奋综合征(PNHS)患者的临床和神经电生理特征。方法:回顾性纳入2016年4月至2023年1月就诊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的原发性PNHS患者20例。记录患者的临床表现及神经电生理检测结果。依据血和脑脊液抗结旁区接触蛋白相关蛋白-2(CASPR2)和(或)抗富亮氨酸胶质瘤失活1蛋白(LGI1)抗体检测结果,比较抗体阳性组和抗体阴性组患者的临床和电生理特征。结果:患者男12例,女8例,年龄(44.0±17.2)岁,病程[ M( Q1, Q3)]2.3(1.1,11.5)个月。运动症状包括肌束颤动、肌颤搐和肌肉酸痛,肌肉痉挛和僵硬;以下肢(17例)多见,其次是上肢(11例)、头面部(11例)和躯干(9例)。19例(19/20)患者存在感觉异常和(或)自主神经障碍。13例患者出现中枢神经系统症状。5例患者合并肺癌或胸腺病变。针极肌电图特征性异常自发电位包括肌颤搐电位(19例)、束颤电位(12例)、痉挛电位(3例)、神经性肌强直电位(1例)等,以下肢肌肉、特别是腓肠肌(12例)多见。8例患者存在后发放电位,7例出现胫神经后发放。7例患者血清抗CASPR2抗体阳性,其中3例同时存在抗LGI1抗体;1例患者单纯血清抗LGI1抗体阳性。与抗体阴性组相比( n=12),抗体阳性组( n=8)患者的病程更短[ M( Q1, Q3),1.8(1,2)个月比9.5(3.3,20.3)个月, P=0.012],胫神经后发放电位的出现率更高(6/8 比 2/12, P=0.019)。抗体阳性患者免疫治疗方案(多药、单药、未免疫治疗分别为6、2、0例)与抗体阴性组(3、6、3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U=21.00, P=0.023)。 结论:原发性PNHS患者运动神经兴奋症状、针极肌电图自发放电和M波后发放电位均以下肢多见;临床应重视对感觉神经和自主神经过度兴奋的表现的识别。抗CASPR2抗体阳性的PNHS患者可能需要多种药物联合免疫治疗。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两种肌内效贴贴扎方法对痉挛型偏瘫脑瘫患儿上肢运动功能的疗效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观察不同肌内效贴(KT)贴扎方法对痉挛型脑瘫偏瘫患儿上肢运动功能的临床疗效差异。方法:选取符合标准的痉挛型脑瘫偏瘫患儿74例,随机分为对照组25例、观察A组25例和观察B组24例。3组患者儿均给予常规上肢康复治疗,观察A组和观察B组则在常规上肢康复治疗的基础上分别增加两种不同肌内效贴贴扎方法进行治疗,肌内效贴治疗隔日1次,连续治疗8周。于治疗前和治疗8周后(治疗后)评估2组患儿上肢的肌张力[改良Ashworth痉挛量表(MAS)]、精细运动功能[精细运动功能评定量表(FMFM)]和前臂旋后角度。结果:治疗后,3组患者的MAS评分、FMFM评分和前臂旋后角度与组内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观察A组和观察B组治疗后的MAS评分、FMFM评分和前臂旋后角度均显著优于对照组治疗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观察A组治疗后的MAS评分与观察B组治疗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而观察B组治疗后的FMFM评分为(82.96±5.08)分,显著优于观察A组治疗后的(73.08±4.73)分,前臂旋后角度为(30.17±2.35)°,却显著低于观察A组治疗后的(36.76±2.6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KT治疗可有效地改善痉挛型脑瘫偏瘫患儿的上肢运动功能,且贴扎方法不同,疗效也不一致。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超级显微外科技术在小儿单指Yamano Ⅰ区断指再植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超级显微外科技术在小儿Yamano Ⅰ区断指再植中的应用。方法:收集2020年1月至2022年11月徐州仁慈医院行单指Yamano Ⅰ区断指再植术7例患儿的临床资料,7例均为单指男患儿,年龄为5.6(2~12)岁。采用超级显微外科技术吻合动、静脉进行断指再植,术后予预防感染、抗血管栓塞、抗血管痉挛等对症治疗,通过门诊、电话、微信等方式随访观察治疗效果。结果:7例断指再植后全部成活,其中1例术后出现血管动脉危象,予解痉治疗后血管动脉危象解除;1例术后出现血管静脉危象,予侧切口放血后血管静脉危象解除。随访时间6~18个月,成活的患指无畸形,外形饱满,颜色红润,质地饱满,甲床完整,手指各关节屈伸活动正常。按照"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会上肢部分功能评定试用标准"评定,优6例,良1例,优良率100%。结论:超级显微外科技术可用于小儿Yamano Ⅰ区断指再植手术,是小儿Yamano Ⅰ区断指再植的理想治疗方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上肢多关节机器人训练对痉挛型偏瘫脑瘫患儿上肢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观察上肢多关节机器人训练对痉挛型偏瘫脑瘫患儿上肢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52例痉挛型偏瘫脑瘫患儿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每组26例。2组患儿均给予常规康复干预,包括等速肌力训练、作业治疗、蜡疗、低频脉冲电、推拿按摩等,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辅以上肢多关节机器人训练,对照组则在相同时间段辅以作业治疗。于治疗前、治疗3个月后分别采用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上肢部分(FMA-UE)评定患儿上肢运动功能情况,采用组块测试(BBT)评定患儿手部运动功能,采用改良Barthel指数量表(MBI)评定患儿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情况。结果:治疗前2组患儿FMA-UE、MBI评分及BBT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治疗后2组患儿上述指标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 P<0.05);并且治疗后观察组患儿FMA-UE评分[(57.32±19.35)分]、MBI评分[(90.98±26.91)分]亦明显优于同期对照组水平( P<0.05)。 结论:在常规康复干预基础上辅以上肢多关节机器人训练,能进一步改善痉挛型偏瘫脑瘫患儿上肢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该联合疗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