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心脏起搏导线相关三尖瓣反流的危险因素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心脏起搏导线相关三尖瓣反流(lead-related tricuspid regurgitation,LRTR)是心脏起搏治疗中最常见的临床并发症之一。本研究主要探讨引起LRTR的危险因素。方法:前瞻性入选2017年2月到2018年4月在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心律失常中心首次植入起搏器或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ICD)治疗的72例患者,结合二维+三维超声心动图,对植入术前、术后急性期(1周内)以及1年进行评价。起搏器植入后新发三尖瓣反流(TR)或反流程度加重的患者归为TR阳性组,无TR或反流程度不加重的患者归为TR阴性组,比较两组间TR比例、右心房内径、右心室内径、起搏导线植入类型以及合并基础疾病等超声心动图和临床指标,并应用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筛选可能引起LRTR的危险因素。结果:72例患者均完成术后1年随访。与TR阴性组相比,TR阳性组患者TR呈中重度反流的比例明显升高,伴右心房、右心室内径增大以及右心室射血分数降低;TR阳性组患者合并病态窦房结综合征的比例低(62.5%对85.7%, P=0.039),合并2型糖尿病的比例高(43.8%对14.3%, P=0.010),导线常引起三尖瓣隔叶(18.8%对0, P=0.009)、后叶(25%对1.8%, P=0.008)受限。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发现合并2型糖尿病( OR=6.425,95% CI 1.371~30.121, P=0.018)、导线引起后叶受限( OR=20.038,95% CI 1.097~265.991, P=0.043)是导致LRTR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论:2型糖尿病、导线引起后叶受限是导致LRTR独立危险因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上海市无导线起搏器的临床应用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评估并总结上海地区无导线起搏器(Micra)的患者选择、植入策略、起搏参数以及不良事件发生情况。方法:本研究为描述性研究。回顾性选取2019年12月至2023年7月在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等50家上海地区心脏中心植入无导线起搏器的患者,观察和评估无导线起搏器的适应证、植入部位、程控检测起搏参数(阈值、感知、阻抗)、手术时间、X线曝光量、术后程控随访参数(阈值、感知、阻抗)、AV同步率(如为Micra AV)及不良事件。结果:入选1 620例患者,年龄(72.6±15.3)岁,男923例、女697例,其中心房颤动(房颤)伴慢心室率496例(30.6%,496/1 620),病态窦房结综合征476例(29.4%,476/1 620),房室传导阻滞648例(40.0%,648/1 620),植入成功率99.8%(1 617/1 620)。手术时间(43.8±17.6)min,X线曝光量(82.82±38.0) mGy,其中1 283例(79.2%,1 283/1 620)患者植入部位在中位室间隔,248例(15.3%,248/1 620)植入部位在低位室间隔,58例(3.6%,58/1 620)植入部位在高位室间隔,31例(1.9%,31/1 620)植入部位在心尖部。术中测得的起搏阈值(0.56±0.26) V/0.24 ms,心室感知(10.04±4.16) mV,阻抗(888.0±250.7) Ω。Micra AV 1个月随访时平均房室同步率为76.6%,1年随访时平均房室同步率为79.0%。共发生了38例(2.35%,38/1 620)不良事件:股静脉血栓6例(0.37%,6/1 620)、动静脉瘘3例(0.19%,3/1 620)、假性动脉瘤4例(0.25%,4/1 620)、心脏穿孔9例(0.56%,9/1 620)、无导线起搏器移位3例(0.19%,3/1 620)、感染1例(0.06%,1/1 620)、起搏阈值升高5例(0.31%,5/1 620)、设备故障2例(0.12%,2/1 620)、非手术死亡5例(0.31%,5/1 620)。结论:无导线起搏器植入总体上安全可行,术者多首选植入在中位室间隔。尽管并发症发生率低,但是一旦发生,较传统经静脉起搏系统严重且处理相对更困难并可能危及生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闭环刺激对快速房性心律失常的干预作用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研究旨在评估闭环刺激(closed-loop stimulation,CLS)功能对快速房性心律失常的干预作用。方法:入选2016年8月至2018年3月在中日友好医院植入CLS功能双腔起搏器的患者30例(男18例),年龄(64.3±14.7)岁,年龄范围47~89岁。简单随机法分为A组(先DDD-CLS模式后DDDR模式,每种模式3个月)和B组(先DDDR模式后DDD-CLS模式,每种模式3个月),并采取单盲、自身交叉对照原则,分别观察并比较两种模式的心房及心室起搏比例、自动模式转换(AMS)次数及持续时间和房性心动过速(房速)负荷百分比。结果:与DDDR模式相比,DDD-CLS模式下心房起搏比例更高(66.5%±11.8%对55.8%±14.0%, OR=1.30,95% CI 1.06~1.73, P=0.007)、AMS次数更少[(369±409)次对(596±761)次, OR=0.62,95% CI 0.32~0.88, P=0.025]、房速负荷更低(17.9%±3.6%对29.3%±7.3%, OR=0.61,95% CI 0.18~0.71, P=0.034)。 结论:CLS功能可能具有降低双腔心脏起搏器术后患者快速房性心律失常负荷的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植入型心电监测仪对60岁以上不明原因晕厥患者的诊断和干预价值研究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植入型心电监测仪在60岁以上不明原因晕厥患者中的诊疗价值。方法:该研究为多中心、前瞻性队列研究,纳入2018年6月至2021年4月于北京医院、阜外医院、北京安贞医院、普仁医院就诊的60岁以上不明原因晕厥患者。依据是否自愿接受植入型心电监测仪植入将入选患者分为植入组和传统随访组。终点事件为入组后再次发作晕厥,以及通过植入型心电监测仪记录的心律失常阳性事件判断或经传统随访检查后明确诊断心原性晕厥。使用Kaplan‐Meier生存分析比较两组间心原性晕厥累计诊断率差异。采用多因素Cox回归分析不明原因晕厥患者明确诊断心原性晕厥的独立预测因素。结果:共入选198例不明原因晕厥患者,年龄(72.9±8.25)岁,随访558.0(296.0,877.0)d,男性98例(49.5%)。植入组100例(50.5%),传统随访组98例(49.5%)。与传统随访组相比,植入组患者更高龄、更易发生合并症,基线心电图提示一度房室传导阻滞者占比更高,而体重指数更低( P均<0.05)。随访期间植入组共计58例(58.0%)患者的植入型心电监测仪记录到心律失常阳性事件。植入组心原性晕厥诊断率[42.0%(42/100)比4.1%(4/98), P<0.001]及治疗干预率[37.0%(37/100)比2.0%(2/98), P<0.001]均高于传统随访组。Kaplan‐Meier生存分析显示,与传统随访组相比较,植入组心原性晕厥累计诊断率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HR=11.66,95% CI 6.49~20.98,log-rank P<0.001)。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植入型心电监测仪植入、既往心房颤动、糖尿病或基线心电图提示一度房室传导阻滞是不明原因晕厥患者明确诊断心原性晕厥的独立预测因素( P均<0.05)。 结论:植入型心电监测仪提高了不明原因晕厥患者的诊断率和干预率,显著增加不明原因晕厥的诊断效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无导线起搏器对超高龄患者的可行性和安全性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无导线起搏器对超高龄老年人应用中的可行性及安全性。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非随机队列研究,连续纳入2019年12月至2022年6月在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心内科年龄≥85岁植入无导线起搏器患者。分析患者的基线临床资料,包括合并症、既往手术情况及抗凝和/或抗血小板药物使用情况,无导线起搏器植入术中记录起搏器程控参数(阈值、R波振幅、阻抗)及手术相关并发症。结果:共纳入55例超高龄患者,男33例,女22例,体重指数(BMI)为(23.0±4.4)?kg/cm 2,年龄(90.1±3.8)岁。植入起搏器适应证:病态窦房结综合征37例,房室传导阻滞30例。所有患者均成功植入无导线起搏器(Micra),植入部位均为右心室间隔中部。植入时起搏电学参数:阈值(0.5±0.3)?V/0.24 ms、R波振幅(9.3±4.5)?mV、阻抗(917.6±354.1)?Ω。围术期未出现心脏穿孔、心脏压塞、血管并发症、深静脉血栓、器械移位、器械感染、胸痛、血胸等不良事件。 结论:在≥85岁超高龄患者中植入无导线起搏器是安全、可行的,无导线起搏器将为此类患者提供一种可替代经静脉起搏器的治疗方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左束支区域起搏在不同QRS时限患者中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4天前
左束支区域起搏是目前最具前景的生理性起搏技术。在宽QRS时限患者中,与传统起搏方式比较,左束支区域起搏在宽QRS时限患者中展现出更高的安全性、更优的电学参数、明显改善的心功能、可跨越阻滞部位起搏等诸多优势。在正常QRS时限患者中,左束支区域起搏同样具有以上优势,对病态窦房结综合征、难治性心房颤动合并心力衰竭及需高心室起搏比例等患者有显著疗效。该文就左束支区域起搏的解剖基础、电学特点、在宽和正常QRS时限患者中的临床应用及并发症等进展进行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九分区法左束支区域起搏临床应用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研究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评价无多导仪指导的新简化左束支区域起搏(LBBaP)方法(九分区法LBBaP)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该研究为回顾性研究。纳入2018年12月1日—2019年12月31日在北京安贞医院拟接受起搏器置入的患者118例。收集患者性别、年龄、主要临床诊断和心电图参数等基本临床信息;行九分区法LBBaP(将右前斜心室影分为9个区,左束支电极初始旋入点在后下1/3区域),在X线影像下,3830电极的位置位于左束支区域,单极起搏QRS波呈右束支阻滞形态,且刺激到左心室激动的峰值时间<90 ms定义为手术成功。记录术中静脉通路穿刺方式、电极参数、手术时间、X线曝光时间、刺激到左心室激动的峰值时间、起搏器类型、手术成功率、手术并发症和术后即刻心电图参数。术后对患者进行随访,记录电极参数和术后并发症情况。结果:118例患者中,男性62例(52.5%),年龄(65.9±13.4)岁;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患者49例(41.5%),窦房结和房室结双结病变患者6例(5.1%),房室传导阻滞患者63例(53.4%),心房颤动患者26例(22.0%),心肌病患者20例(16.9%);术前QRS波宽度为(109.21±39.03)ms。其中109例成功行九分区法LBBaP手术,成功率为92.4%。104例(95.5%)为腋静脉穿刺,5例(4.6%)为锁骨下静脉穿刺;手术时间为(80.3±23.0)min,X线曝光时间为(12.29±5.13)min;术后QRS波宽度为(116.36±18.11)ms。左束支电极阈值为(0.92±0.63)V,感知为(10.60±5.04)mV,阻抗为(798.71±194.90)Ω;1 V起搏时,刺激到左心室激动的峰值时间为(67.91±12.15)ms,5 V起搏时为(67.52±12.45)ms;置入单腔起搏器1例(0.9%),双腔起搏器106例(97.3%),三腔起搏器2例(1.8%);术中无血肿、气胸和血胸、电极脱位、感染以及囊袋出血等严重手术相关并发症。共有97例(89.0%)患者完成随访,随访(6.21±2.90)个月,所有患者电极参数稳定,无并发症发生。结论:九分区法LBBaP是一种简单、安全和有效的生理性起搏方法,但其远期效果仍待进一步验证。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心房颤动冷冻消融术及无导线起搏器植入术一例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现报道1例病态窦房结综合征合并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行房颤冷冻消融术并单腔无导线起搏器植入术,采取"鞘中鞘"的方法,将冷冻球囊再次成功进左心房。无导线起搏器植入术后再次进行房颤冷冻消融术,术中操作安全、有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缺血与非缺血性左心房扑动的高密度标测及射频消融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陈旧性心肌梗死(心梗)患者左心房动脉缺血或闭塞与左心房自发瘢痕及左心房扑动的关系。方法:本文为回顾性分组对照研究。选取2019年1月至2022年9月在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心内科经电生理标测证实为左心房扑动的患者中既未接受导管消融也无心外科手术史者,分为有冠心病陈旧性心梗病史的缺血组和无冠心病病史/冠状动脉造影无明显狭窄的非缺血组。使用高密度标测,比较两组间电生理特性(心动过速周长、左心房瘢痕面积、缓慢传导区数量、关键峡部宽度等)和消融即刻及远期成功率等。结果:23例左心房扑动患者中既未接受过导管消融也无心外科手术史的左心房扑动患者12例,年龄(74.25±6.50)岁,年龄范围62~84岁,缺血组3例和非缺血组9例。其中8例患者有不同程度的心力衰竭,5例患者在导管消融术前或术后因合并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植入永久起搏器。缺血组(3例)患者的冠状动脉造影均为多支病变,右冠状动脉发出窦房结动脉后,Bachmann束动脉闭塞。12例患者共记录到20种左心房扑动。缺血组患者左心房低电压瘢痕面积相对小和局限,且均位于二尖瓣环附近,非缺血组患者左心房低电压区瘢痕分布较为广泛和弥漫(低电压区/左心房面积占比:缺血组5%±1%对非缺血组13%±5%, P=0.028)。两组患者的激动标测均存在多个折返环。缺血组患者均只有1个缓慢传导区,而非缺血组则有多个缓慢传导区。缺血组的折返环关键峡部较窄,而两组间关键峡部的电流激动传导速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在关键峡部均能记录到长时限、低振幅、多波折的碎裂电位。两组患者在消融术中多数获得即刻成功(缺血组3/3例对非缺血组7/9例, P=0.371),远期随访均有一定比例的复发。 结论:左心房动脉缺血闭塞可能导致左心房缺血和形成瘢痕,参与左心房扑动的触发和维持。与心房自发纤维化相比,缺血相关的心房瘢痕较为局限,折返环关键峡部相对较窄,导管消融有效但存在一定的远期复发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心外膜永久性起搏器植入术治疗小儿严重缓慢型心律失常的疗效及随访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心外膜永久性起搏器植入治疗小儿严重缓慢型心律失常的疗效和经验。方法:收集2010年7月27日至2020年7月28日在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接受永久性起搏器植入术的患儿共52例,其中男25例,女27例,年龄为338 d(143~1696 d ),体重为7.3 kg(5.1~14.3 kg)。所有手术由同一组外科医师完成。应用SPSS 20.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录入和分析。结果:先天性心脏病术后并发Ⅲ度房室传导阻滞占76.9 % (40/52 ),先天性Ⅲ度房室传导阻滞占21.2%(11/52),病态窦房结综合征占1.9%(1/52)。术后随访时间中位数35.3个月(11.5~71.4个月)。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9.6%(5/52),死亡率为7.7%(4/52)。与植入起搏器即刻比较,患儿末次随访的起搏阻抗出现明显下降( P=0.019 ),心室夺获阈值出现明显上升( P=0.009 ),起搏功能良好。 结论:永久起搏器植入术治疗小儿严重缓慢型心律失常安全有效,远期并发症发生率和死亡率低,但应关注起搏器导线断裂和功能障碍等问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