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舒更葡糖钠拮抗老年患者腹腔镜胃癌根治术后残余肌松的效果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评价舒更葡糖钠拮抗老年患者腹腔镜胃癌根治术后残余肌松的效果。方法:择期全麻下行腹腔镜胃癌根治术患者60例,年龄65~85岁,性别不限,BMI 20~26 kg/m 2,ASA分级Ⅰ~Ⅲ级,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 n=30):舒更葡糖钠组(S组)和新斯的明组(N组)。术中静脉输注罗库溴铵0.3~0.6 mg·kg -1·h -1,采用Veryark-TOF监测仪监测肌松,维持TOF比值=0且强直刺激后计数1或2。关闭腹膜时停用罗库溴铵。术后送入PACU,待肌松监测T 2出现时S组静脉注射舒更葡糖钠2 mg/kg,N组静脉注射新斯的明0.03 mg/kg +阿托品0.015 mg/kg。待患者意识及自主呼吸恢复后拔除气管导管。分别于麻醉前(T 1)、气管拔管后5和30 min(T 2,3)时,抽取动脉血样行血气分析,记录PaO 2和PaCO 2,并于上述时点采用超声测量膈肌吸气末厚度、呼气末厚度和膈肌运动幅度,计算膈肌厚度比率。记录T 2出现时间、气管拔管时间、PACU停留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和气管拔管后30 min内肌松残余(TOF比值<0.9)、低氧血症的发生情况。记录术后7 d内肺部并发症情况。 结果:与N组比较,S组T 2,3时PaO 2升高,PaCO 2降低,T 2时膈肌运动幅度和膈肌厚度比率升高,气管拔管时间、PACU停留时间和术后住院时间缩短,气管拔管后肌松残余、低氧血症和术后肺部并发症发生率降低( P<0.05),T 2出现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舒更葡糖钠可快速有效地拮抗老年患者腹腔镜胃癌根治术后残余肌松,有利于术后早期恢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眶底爆裂性骨折修复术后持续性复视相关因素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分析眶底爆裂性骨折修复术后持续性复视的影响因素。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收集2011年7月至2020年7月在河南省立眼科医院诊治的术后1 d即存在复视的眶底爆裂性骨折患者146例146眼的病历资料,根据观察期间内复视是否持续存在分为持续复视组14例14眼和复视消失组132例132眼,比较2个组不同性别、眼别、年龄、术前病程、术前眶内软组织嵌顿程度、手术方法、手术入路、术后眼球转动锻炼依从性、术后下直肌损伤程度眼数的差异,筛选 P<0.05的因素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结果:所有患眼均成功地进行了手术,术后随访期间所有患眼均未出现眼眶植入物感染、移位等并发症。2个组间不同年龄分类、术前病程、术前眶内软组织嵌顿程度、手术方法、术后眼球转动锻炼依从性、术后眼外肌损伤程度眼数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χ 2=9.443, P=0.002; χ 2=29.041, P<0.001; H=53.943, P<0.001; H=34.583, P<0.001; χ 2=46.041, P<0.001; H=101.438, P<0.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术前长病程( OR=8.678,95% CI=1.013~74.304, P=0.031)、术前眶内软组织嵌顿(重度: OR=32.963,95% CI=7.647~142.084, P<0.001.中度: OR=11.852,95% CI=2.679~52.436, P=0.001)、术后下直肌损伤(重度: OR=511.000,95% CI=42.815~6 110.808, P<0.001.中度: OR=132.000,95% CI=12.442~1 400.458, P<0.001)是术后持续性复视的独立危险因素。先进的手术方法(个体化塑形钛网法: OR=0.020,95% CI=0.002~0.127, P<0.001.厂家预制钛网法: OR=0.031,95% CI=0.004~0.257, P=0.001)、术后眼球转动锻炼依从性良好( OR=0.015,95% CI=0.001~0.197, P<0.001)是术后持续性复视的独立保护性因素。 结论:眶底爆裂性骨折修复术前严重眶内软组织嵌顿和术后下直肌的不可逆损伤是术后持续性复视的主要危险因素,缩短术前病程、改善手术方法、增强术后眼球功能锻炼可降低术后持续性复视的发生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Tamai I~II区指尖离断再植改良方法及临床疗效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Tamai I~II区指尖离断再植的改良方法及临床疗效。方法:自2019年11月至2022年10月,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手足显微外科采用改良方法(放弃先解剖标记血管、神经,肉眼清创、骨折固定后,显微镜下一次性游离和修复血管、神经;甲侧襞辅助小切口探查吻合修复背侧静脉)对26例(29指)Tamai I~II区指尖离断再植。本组患者男20例(23指),女6例(6指);年龄3~66岁,平均28岁。Tamai I区16例(19指),Tamai II区10例(10指),伤指指别:拇指7指,示指9指,中指5指,环指5指,小指3指。致伤原因:切割伤12例,挤压伤8例,撕脱伤6例。术后预防感染、解痉3 d,卧床休息5 d,统计患者手术时间;术后门诊随访患者6~12个月,包括成活率及外观、感觉恢复、运动和手指力量及患者满意度情况。结果:①手术时间:Tamai I区指尖离断再植时间约1.0 h;Tamai II区指尖离断再植时间约1.5 h。②成活率及外观:26例指尖离断再植全部成活(2例Tamai I区患指术后第2天静脉危象,小切口放血3 d后成活),22例患者指腹脂肪垫恢复,指腹较饱满,4例撕脱指尖离断,指腹轻度萎缩。Tamai I区15例患者指甲无畸形,较健侧短约2 mm;1例患者因术前甲床真菌感染,术后指甲外观不佳。③感觉恢复:采用英国医学研究会(BMRC)手指感觉评定标准,23例感觉恢复S 3+;2例指尖撕脱指尖离断和1例挤压指尖离断患者感觉恢复S 3。指尖离断患者指端TPD:切割伤患者4~7 mm;挤压伤患者6~8 mm;撕脱伤患者9~11 mm。④运动和手指力量:按我国手外科学会推行总主动活动度标准进行功能评定:优21例,良5例,手指捏持、握拿时指腹无疼痛。Tamai I区指尖离断患者手指活动度与健侧接近;5例Tamai II区指尖离断,因经远侧指骨间关节处离断,主动伸直0°、屈曲2°~3°。⑤患者满意度调查:满意25例,1例Tamai II区拇指指尖离断患者对指骨间关节活动度不满意。 结论:Tamai I~II区指尖离断采用改良再植方法,肉眼清创、骨折固定(肌腱缝合)后,显微镜下一次性游离和修复血管、神经,手术时间明显缩短。Tamai I区指尖离断甲侧襞辅助小切口,方便暴露恒定、较健康的甲侧襞静脉,吻合高质量静脉,提高再植成活率。切割伤指尖离断较撕脱、挤压伤指尖离断手指外形和功能恢复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超声引导下腰方肌阻滞与腹横筋膜阻滞用于腹腔镜结直肠手术术后镇痛效果比较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比较超声引导下腰方肌阻滞(quadratus lumborum block, QLB)和腹橫筋膜阻滞(transversus abdominis plane block, TAPB)对腹腔镜结直肠手术术后镇痛效果的影响。方法:择期行腹腔镜结直肠手术的患者100例,采用计算机生成的随机对照表分为腰方肌阻滞组(Q组,46例)和腹橫筋膜阻滞组(T组,41例)。全身麻醉前,Q组接受双侧QLB,分别给予0.25%罗哌卡因20 ml,T组行双侧TAPB,分别给予0.25%罗哌卡因20 ml。记录患者术后2、12、24、72 h静息及活动时内脏痛VAS评分和切口痛VAS评分,记录术后24 h吗啡用量、自控镇痛首次推注时间、患者术后第一次排气时间、第一次排便时间、术后恶心呕吐发生率,记录患者术中瑞芬太尼药物用量、PACU时长,记录患者局部麻醉药中毒反应、穿刺部位感染、下肢无力或麻痹、内脏损伤等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术后1个月随访患者,记录最近1周患者的平均VAS疼痛评分。结果:87例患者完成试验。Q组术后24 h吗啡用量低于T组( P<0.05),自控镇痛首次推注时间长于T组( P<0.05),术后2、12、24 h静息和活动时内脏痛VAS评分低于T组( P<0.05),术后24 h静息时切口痛VAS评分低于T组( P<0.05),术后第一次排气时间、第一次排便时间早于T组( P<0.05)。其他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与TAPB比较,QLB的术后镇痛时间更长,对于内脏痛的镇痛效果更佳,缩短术后患者排气及排便时间,具有促进腹腔镜结直肠手术术后恢复的效果。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肝癌切除术麻醉的优化策略:前锯肌平面阻滞-腹直肌后鞘阻滞-全身麻醉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评价前锯肌平面阻滞-腹直肌后鞘阻滞-全身麻醉用于肝癌切除术的优化效果。方法:择期全麻下行肝癌切除术患者100例,年龄30~64岁,体重指数18~30 kg/m 2,ASA分级Ⅱ或Ⅲ级,肝功能Child-Pugh分级A或B级,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 n=50):前锯肌平面阻滞联合腹直肌后鞘阻滞组(S组)和胸椎旁神经阻滞组(T组)。S组采用0.375%罗哌卡因在超声引导下行前锯肌平面阻滞(20 ml)联合腹直肌后鞘阻滞(10 ml),T组采用0.375%罗哌卡因在超声引导下行T 7和T 9椎旁神经阻滞(各15 ml)。静脉注射咪达唑仑、丙泊酚、舒芬太尼和顺式阿曲库铵诱导麻醉,静脉输注丙泊酚和瑞芬太尼、间断静脉注射顺式阿曲库铵维持麻醉,术中维持BIS值40~60。术毕采用舒芬太尼和氟比洛芬酯行PCIA,VAS评分>3分时静脉注射羟考酮5 mg补救镇痛。记录神经阻滞起效时间和操作时间;记录术中舒芬太尼、瑞芬太尼用量和切皮后30 min内心血管事件发生情况;记录术后48 h内PCA有效按压次数和补救镇痛情况;分别于术前24 h、术后24和48 h时行40项恢复质量量表(QoR-40)评分;分别于术前24 h、术后24 h和7 d时抽取外周静脉血标本,测定血清IL-17和干扰素γ的浓度。记录术后首次排气时间、首次下床时间及住院时间。记录术后48 h内恶心呕吐、呼吸抑制、皮肤瘙痒、穿刺部位感染和气胸等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结果:与T组比较,S组神经阻滞操作时间缩短,术中低血压发生率降低( P<0.05),神经阻滞起效时间、术中舒芬太尼和瑞芬太尼用量、术后补救镇痛率、PCA有效按压次数、首次排气时间、首次下床时间和住院时间、各时点QoR-40评分和血清IL-17、干扰素γ浓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2组术后未见不良反应发生。 结论:相对于胸椎旁神经阻滞联合全身麻醉而言,前锯肌平面阻滞-腹直肌后鞘阻滞-全身麻醉用于肝癌切除术,神经阻滞操作时间缩短,术中低血压发生率降低。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甲状腺相关眼病眼眶减压术后继发内斜视伴复视的手术疗效观察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甲状腺相关眼病(TAO)眼眶减压术后继发内斜视伴复视的斜视矫正手术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系列病例研究。选取2016年3月至2018年10月在天津市眼科医院因TAO行眼眶减压术后继发内斜视伴复视行斜视矫正手术治疗的11例患者资料。斜视矫正手术前、后检查患者斜视度数、眼球运动,观察复视情况。手术均在监护下麻醉联合局部麻醉下进行,术中采用被动牵拉试验结合调整缝线方法,调整至第一眼位复视消失。术后定期随访。结果:11例患者中男性1例,女性10例;年龄26~42岁;均为单纯内斜视伴复视;内斜视度数10~98三棱镜度;眼眶CT提示患者内直肌不同程度增厚,外直肌增厚程度较内直肌轻。2例患者行单眼内直肌后徙术,2例行双眼内直肌后徙术,2例行单眼内直肌后徙联合外直肌缩短术,另外5例行双眼内直肌后徙联合单眼外直肌缩短术。11例患者术中内直肌后徙量为3.5~7.5 mm,7例联合外直肌缩短术患者外直肌缩短量为2.0~6.0 mm。全部患者术后复视消除,第一眼位正位,均达到治愈标准。眼球运动术前外转受限分级为(-1.91±1.04)级,术后外转受限分级为(-0.64±0.81)级。11例患者均对手术结果满意,术后随访6~24个月,效果稳定,未发现远期过矫患者。结论:应用术中调整缝线技术,斜视矫正手术可以有效治疗TAO眼眶减压术后继发的内斜视伴复视。(中华眼科杂志, 2020, 56: 183-188)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超声引导下腰方肌阻滞在宫颈癌根治术后多模式镇痛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评价超声引导下腰方肌阻滞在宫颈癌根治术后多模式镇痛中的应用。方法:选取2021年1月至2023年1月在长沙市妇幼保健院行择期开腹宫颈癌根治术患者12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三组,每组40例,术毕分别行腰方肌阻滞+静脉镇痛(QLB组)、腹直肌鞘神经阻滞+静脉镇痛(RSB组)及患者自控静脉镇痛(PCIA组)。观察三组患者术后2、6、12、24、48 h的静息及活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术后镇痛补救率、恶心呕吐率、皮肤瘙痒发生率,术后首次排气时间、首次下床活动时间、住院时间和患者满意度。结果:QLB组、RSB组术后2、6、12、24、48 h静息及活动VAS均明显低于PCIA组,且QLB组各时点VAS低于RSB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QLB组术后镇痛补救率、恶心呕吐发生率明显低于PCIA组(均 P<0.05)。QLB组术后首次排气时间、首次下床活动时间明显早于PCIA组、RSB组,住院时间明显短于PCIA组、RSB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且RSB组术后首次排气时间、首次下床活动时间明显早于PCIA组(均 P<0.05)。QLB组、RSB组术后患者满意度评分高于PCIA组(均 P<0.05),QLB组、RSB组组间患者满意度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超声引导下腰方肌阻滞联合低阿片类药物静脉镇痛可明显降低患者术后疼痛评分,缩短住院时间,提高患者满意度,是宫颈癌根治术术后多模式镇痛重要组成部分,可促进患者早期康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抗菌可吸收缝线拉拢闭合术修复正中开胸术后因胸骨深部伤口感染致小范围骨缺损创面的效果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采用抗菌可吸收缝线拉拢闭合术修复正中开胸术后因胸骨深部伤口感染致小范围骨缺损创面的效果。方法:该研究为回顾性非随机临床对照研究。将2017年10月—2021年12月南方医科大学附属广东省人民医院(以下简称本院)收治的32例[男20例、女12例,年龄(58±11)岁]符合入选标准且实施抗菌可吸收缝线拉拢闭合术(以下简称直接闭合术)的患者纳入直接闭合组,将2015年1月—2020年1月本院收治的39例[男27例、女12例,年龄(59±11)岁]符合入选标准且实施双侧胸大肌肌瓣填塞修复术的患者纳入肌瓣填塞组。Ⅰ期对胸骨感染创面彻底清创后行Ⅱ期创面修复术。2组患者清创后的胸骨横截面缺损宽度均<1 cm。直接闭合组患者的Ⅱ期创面修复术为采用双线间断缝合胸骨前板或胸骨全层6处或7处。统计2组患者Ⅱ期创面修复术的时长及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以及创面感染细菌情况。统计2组患者术后并发症情况及创面愈合情况。随访时,观察2组患者创面是否存在感染或复发情况以及直接闭合组患者胸骨愈合情况。结果:与肌瓣填塞组相比,直接闭合组患者Ⅱ期创面修复术的时长和住院时间均明显缩短( t值分别为13.61、6.25, P<0.05)、Ⅱ期创面修复术的术中出血量无明显变化( P>0.05)。2组患者感染的细菌以葡萄球菌为主。直接闭合组中1例患者术后2周创面处有渗液,经保守换药治疗2周后创面愈合良好;其余患者创面均愈合良好。肌瓣填塞组中5例患者出现术后并发症,其中1例患者死亡、4例患者创面经换药或再次手术后愈合;其余患者创面均愈合良好。2组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随访22~45个月,直接闭合组患者与肌瓣填塞组存活患者创面均未见再次感染或复发。直接闭合组患者胸骨均达到解剖愈合。 结论:直接闭合术不仅能在早期有效修复正中开胸术后因胸骨深部伤口感染致胸骨横截面缺损宽度<1 cm的创面,而且能显著缩短患者的手术时长和住院时间。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肺开放策略对腹腔镜手术老年衰弱患者心肺功能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评价肺开放策略(OLS)对腹腔镜手术老年衰弱患者心肺功能的影响。方法:择期全麻下拟行腹腔镜直肠肿瘤根治术或前列腺癌根治术患者84例,年龄65~80岁,BMI 18.5~30.0 kg/m 2,ASA分级Ⅱ或Ⅲ级,术前Fried衰弱量表评分≥3分,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 n=42):OLS组和非OLS组(NOLS)组。OLS组患者术中给予进阶式肺复张和个体化呼气末正压(PEEP)。NOLS组患者给予5 cmH 2O的固定PEEP。于气管插管后10 min(T 0)、肺复张达到峰值后即刻(T 1)、个体化PEEP设定后30 min(T 2)、1 h(T 3)和手术结束前10 min(T 4),采用经食管超声心动图测量心功能指标,测量视神经鞘直径(ONSD),并记录动脉血气分析指标和肺功能指标。于术前、术后1和2 d采用化学发光法测定血清肌钙蛋白T(cTnT)、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N末端B型利钠肽原(NT-proBNP)浓度。记录术后7 d内术后肺部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和术后预后指标。 结果:最终纳入81例患者:NOLS组41例,OLS组40例。与NOLS组比较,OLS组T 1,2时左心室舒张末期面积、左心室射血分数、每搏量、二尖瓣口血流舒张早期峰值速度/二尖瓣环舒张早期峰值速度比值、二尖瓣环收缩期位移、左心室整体纵向应变值、右心室舒张末期面积、右心室面积改变分数、三尖瓣环收缩期位移、右心室整体纵向应变值降低( P<0.05),其余时点上述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T 1~4时PaO 2、氧合指数、肺顺应性升高,PaCO 2、肺泡-动脉血氧分压差降低,术后7 d内肺部并发症总发生率降低,PACU滞留时间、首次下床活动时间和术后住院时间缩短( P<0.05),各时点ONSD、血清cTnT、CK-MB、NT-proBNP浓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OLS可改善老年衰弱患者肺功能,有利于患者预后,又不会对心脏产生明显的负面影响,可安全用于无明显心功能障碍的老年衰弱患者术中气道管理。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机器人辅助腹腔镜与腹腔镜肾部分切除术治疗巨大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的疗效比较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比较机器人辅助腹腔镜肾部分切除术(RAPN)与腹腔镜肾部分切除术(LPN)对巨大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RAML)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浙江省人民医院2014年10月至2020年5月行手术治疗的43例巨大RAML(直径>7cm)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23例行RAPN,20例行LPN。RAPN组男4例,女19例;中位年龄45(17~65)岁;体质指数中位数20.3(18.0~25.7) kg/m 2;肿瘤位于左侧11例,右侧12例;上极9例,中极5例,下极5例;多发肿瘤4例,其中1例为双侧,3例为单侧;R.E.N.A.L.评分中位数8(4~12)分,瘤体最大径中位数7.5(7.1~17.0)cm。LPN组男1例,女19例;中位年龄53(27~78)岁;体质指数中位数21.4(19.0~25.5)kg/m 2;肿瘤位于左侧9例,右侧11例;上极7例,中极4例,下极5例;多发肿瘤4例,其中2例为双侧,2例为单侧;R.E.N.A.L.评分中位数8(4~12)分,瘤体最大径中位数7.3(7.0~20.0)cm。两组一般资料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 >0.05)。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热缺血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并发症、肾功能等指标变化,以及随访结果。 结果:两组手术均顺利完成,均未中转开放手术。RAPN组和LPN组手术时间[115(90~220)min与145(120~240)min]、热缺血时间[15(10~25)min与23(20~28)min]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 <0.05)。两组患者术后进食时间[1(1~2)d与1(1~3)d]、拔管时间[4(3~16) d与5(3~14)d]、术后绝对卧床时间[4(3~7)d与4(2~12)d]、住院时间[7(5~16)d与8(4~14)d]以及手术前后肌酐差值[11.3(1.6~44.8) μmol/L与18.2(1.0~54.8)μmol/L]、eGFR差值[21.5(1.8~43.5) ml/(min·1.73m 2)与22.1(5.6~51.3)ml/(min·1.73m 2)]、血红蛋白差值[22.5(11~43)g/L与23.0(9~62)g/L],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RAPN组和LPN组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0和15%(3/2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LPN组中3例输血,其中2例为肾脏创面出血,术中行超声刀电凝止血及止血棉填塞,缝合后好转;1例为术后第2天肾脏创面动脉活动性出血,行输血及栓塞治疗后好转。2例术后发热,予抗感染及退热对症治疗后好转。RAPN组无术后输血及发热病例。RAPN组和LPN组术后均无漏尿。RAPN组和LPN组术后中位随访时间分别为12(6~45)个月和15(8~50)个月,均未见肿瘤复发或肾残端迟发性出血。 结论:RAPN治疗巨大RAML较LPN可以缩短手术时间和热缺血时间,减少术后并发症;二者在肿瘤控制和肾功能保护方面,短期随访结果相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