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患者在消化内镜治疗后复发的影响因素分析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分析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NVUGIB)患者在接受消化内镜治疗后复发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120例接受消化内镜治疗的NVUGIB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患者的复发情况将患者分为复发组与无复发组,对影响复发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结果:在单因素分析结果表明,复发组与无复发组在年龄、性别、体质量指数方面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但在Forrest分级、血红蛋白水平、血小板计数、消化性溃疡、休克、饮食不当、过早下床活动、便秘、后续质子泵抑制剂等方面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多因素Logistics回归分析结果表明,Forrest分级为Ⅰa级、血红蛋白水平<100 g/L、血小板计数<100×10 9/L、有消化性溃疡、有休克、有饮食不当、有过早下床活动、有便秘、后续质子泵抑制剂缺乏是导致NVUGIB患者复发的危险因素(均 P<0.05)。 结论:临床上应根据影响NVUGIB患者消化内镜治疗后复发的危险因素,采取针对性的预防对策。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不同模式持续负压伤口疗法对下肢静脉性溃疡创面的临床疗效及其影响因素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探讨不同模式持续负压伤口疗法(NPWT)对下肢静脉性溃疡创面的临床疗效并进行影响因素分析。方法:2018年1月—2019年12月,江南大学附属医院收治53例符合入选标准的下肢静脉性溃疡患者,对其进行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按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单一负压治疗组19例(男11例、女8例)、循环交替负压治疗组17例(男12例、女5例)和常规换药组17例(男10例、女7例),年龄分别为(47±11)、(49±10)、(47±10)岁。入院后,单一负压治疗组患者接受负压为-13.3 kPa单一负压模式持续NPWT,循环交替负压治疗组患者接受负压为-16.0~-10.7 kPa循环交替负压模式持续NPWT,常规换药组患者接受碘伏浸润的凡士林纱布换药治疗。治疗7、14 d,计算创面愈合率;治疗前及治疗7、14 d,采用经皮氧分压(TcPO 2)测量仪检测创周TcPO 2;治疗1、4、7、10、14 d,收集创面渗出液/引流液,采用pH计行pH值检测并记录渗出液/引流液量;治疗前及治疗7、14 d,采集静脉血,检测血清白细胞介素1β(IL-1β)、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转化生长因子β 1(TGF-β 1)、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水平;治疗前及治疗7、14 d,采集创面分泌物行细菌培养,分别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和汉密尔顿焦虑量表评定患者创面疼痛和焦虑程度;统计患者住院时间及治疗总费用。对数据进行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单因素方差分析、LSD检验、Kruskal-Wallis H检验、Mann-Whitney U检验、 χ2检验、Fisher确切概率法检验以及Bonferroni校正。根据治疗14 d创面愈合率,分创面愈合率≥70%的显著愈合和创面愈合率<70%的非显著愈合2个疗效评价等级,以此二分类的创面愈合率为因变量,以治疗前TcPO 2、IL-1β、IL-6、TNF-α、TGF-β 1、VEGF、bFGF水平与细菌检出情况、创面疼痛和焦虑程度及治疗1 d创面渗出液/引流液量和pH值为协变量,通过二分类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分析影响创面显著愈合的危险因素。 结果:(1)治疗7 d,单一负压治疗组患者创面愈合率为(33±10)%,明显高于常规换药组的(24±9)%( P<0.05);治疗14 d,单一负压治疗组、循环交替负压治疗组患者创面愈合率分别为(71±15)%、(66±18)%,均显著高于常规换药组的(45±19)%( P<0.01)。(2)与常规换药组比较,单一负压治疗组患者治疗14 d及循环交替负压治疗组患者治疗7、14 d创周TcPO 2明显升高( P<0.05或 P<0.01);单一负压治疗组患者治疗10、14 d及循环交替负压治疗组患者治疗7、14 d创面引流液pH值明显降低( P<0.05);单一负压治疗组患者治疗10、14 d及循环交替负压治疗组患者治疗7、10、14 d创面引流液的量明显减少( Z=-4.060、-4.954,-2.413、-4.085、-4.756, P<0.05或 P<0.01);单一负压治疗组、循环交替负压治疗组患者治疗7、14 d血清IL-1β、IL-6、TNF-α水平显著降低( P<0.01),循环交替负压治疗组患者治疗14 d血清TGF-β 1水平显著升高( P<0.05),单一负压治疗组、循环交替负压治疗组患者治疗14 d血清VEGF、bFGF水平显著升高( P<0.01);单一负压治疗组、循环交替负压治疗组患者治疗7、14 d创面分泌物细菌检出比例、创面疼痛及焦虑评分均显著降低( P<0.01)。负压治疗2组比较,除治疗7 d循环交替负压治疗组患者创面疼痛评分明显低于单一负压治疗组( P<0.01)外,前述其余指标均相近。(3)单一负压治疗组与循环交替负压治疗组患者住院时间相近( P>0.05),均显著短于常规换药组( P<0.01);3组患者治疗总费用相近( F=1.766, P>0.05)。(4)治疗前血清TNF-α与bFGF水平、创周TcPO 2、创面疼痛程度为影响创面显著愈合的危险因素(比值比=1.109、0.950、1.140、2.169,95%置信区间=1.012~1.217、0.912~0.988、1.008~1.290、1.288~3.651, P<0.05或 P<0.01)。 结论:临床应用单一负压模式和循环交替负压模式持续NPWT对下肢静脉性溃疡创面创基改善、提高愈合率均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但循环交替负压模式较单一负压模式更快改善创周TcPO 2、更快降低创面pH值、更快减少渗液量、缓解疼痛效果更显著;治疗前血清TNF-α与bFGF水平、创周TcPO 2、创面疼痛程度是影响创面显著愈合的危险因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负压封闭引流联合过氧化氢溶液冲洗在下肢静脉溃疡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观察负压封闭引流(VSD)联合过氧化氢溶液冲洗在下肢静脉溃疡创面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收集2014年1月至2021年3月贵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整形烧伤外科收治的下肢静脉溃疡创面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治疗方法分为2组,治疗组于手术清创后采用VSD联合过氧化氢溶液冲洗,对照组于手术清创后采用VSD联合生理盐水冲洗。记录VSD治疗时间,计算创面治疗有效率。根据VSD治疗情况行中厚皮片移植,计算皮肤移植存活优良率。结果:共纳入55例患者,男32例,女23例,年龄35~86岁,术前病理检查除外恶性肿瘤所致溃疡。治疗组34例,对照组21例。治疗组VSD治疗时间(8.53±1.52)d,对照组(10.33±3.25)d,,治疗组时间缩短,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t=2.39, P=0.025)。创面治疗有效率,治疗组为82.35%(28/34),对照组为57.14%(12/2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χ2=4.16, P=0.041)。皮肤移植存活优良率,治疗组为91.18%(31/34),对照组为61.90%(13/2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χ2=5.24, P=0.022)。 结论:VSD联合过氧化氢溶液冲洗是治疗下肢静脉溃疡创面的一种有效方法,可缩短创面准备时间,提高皮肤移植存活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老年住院患者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的相关因素研究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探讨老年患者院内发生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NVUGIB)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研究,选取2018年1月1日至2019年1月1日于青岛大学附属医院住院治疗的1 085例老年患者病历资料,根据是否于住院期间发生NVUGIB分为出血组173例和对照组912例,将两组患者的一般情况(年龄、性别、吸烟、饮酒)、患病情况、用药情况及实验室检验情况进行比较分析,采用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NVUGIB的相关因素。结果:两组患者的年龄、吸烟、饮酒、消化性溃疡病史、肿瘤病史、冠心病病史、心房颤动病史、脑卒中、幽门螺旋杆菌(HP)感染、急性呼吸衰竭病史以及使用抗凝抗血小板药物、非甾体类抗炎药物、糖皮质激素药物和白细胞计数、血红蛋白、C反应蛋白、降钙素原、国际凝血酶原标准化比值(INR)、D-二聚体、三酰甘油、白蛋白、糖化血红蛋白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肿瘤病史( OR=1.552、95% CI:1.028~2.344)、消化性溃疡病史( OR=4.797、95% CI:2.263~10.165)、HP感染( OR=7.199、95% CI:1.825~28.571)、急性呼吸衰竭病史( OR=2.977、95% CI:1.314~6.757)、使用抗凝抗血小板药物( OR=2.715、95% CI:1.769~4.167)、INR延长( OR=21.314、95% CI:2.321~195.727)、白细胞计数升高( OR=10.370、95% CI:6.521~16.493)、低白蛋白血症( OR=1.970、95% CI:1.304~2.976)是老年患者院内发生NVUGIB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论:老年患者在住院期间应关注其肿瘤、消化性溃疡、HP感染及急性呼吸衰竭病史情况,结合患者INR延长、白细胞计数升高、低白蛋白血症以及使用抗凝抗血小板药物等情况,警惕院内发生NVUGIB,早期评估、干预可降低老年患者院内出血的发生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反流性穿支静脉的射频治疗对静脉溃疡愈合的意义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比较射频闭合导管与泡沫硬化剂处理反流性穿支静脉治疗静脉性溃疡的疗效。方法:对北京协和医院2018年1~12月间56例静脉性溃疡(C5/6)病例(56条肢体),分别采用射频闭合导管(A组,30例)与泡沫硬化剂(B组,26例)闭合反流穿支静脉,随访1~12个月,观察溃疡愈合情况,超声观察穿支静脉闭合情况,并行疗效分析。结果:即刻手术成功率100%。随访期内A组与B组溃疡复发为1例和4例,穿支静脉再通为2例和6例。12个月A组和B组免于溃疡复发率分别为92.6%±5.1%、82.7%±8.0%,免于穿支静脉再通发生率分别为88.4%±6.3%、61.5%±11.2%。单因素分析提示最终不良事件与手术方法和穿支直径有显著相关性:A组优于B组( P=0.016),穿支直径<3.5 mm优于≥3.5 mm( P=0.048)。多因素回归分析发现手术方法是最终不良结果的唯一危险因素( P=0.040)。 结论:射频闭合导管处理反流性穿支静脉治疗静脉性溃疡与硬化剂注射治疗相比中期穿支静脉再通率和溃疡复发较低。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腔内激光闭合术治疗下肢静脉曲张疗效的影响参数分析
编辑人员丨2天前
下肢静脉曲张是血管外科常见疾病,是多因素影响的结果,临床表现主要为下肢表浅静脉增粗、迂曲、扩张,可伴下肢憋痛、小腿肿胀等不适,严重者可出现下肢皮肤色素沉着、静脉性溃疡等。目前常见的治疗方案包括大隐静脉高位结扎剥脱术、腔内激光闭合术(EVLA)、射频消融术、泡沫硬化剂治疗等。本文就可能影响EVLA治疗效果及治疗并发症的一些参数设置和设备选择进行综述,希望可以帮助临床医师更好地选择EVLA装置,为患者寻找可能的最佳治疗方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庞鹤分期辨治下肢静脉性溃疡经验
编辑人员丨2天前
庞鹤教授认为,下肢静脉性溃疡的病因主要为气虚血瘀、经脉失养、湿浊热毒郁结于下。其中气虚血瘀为本,湿浊热毒既为病理产物,又为致病因素。庞教授提出,本病的治疗当以益气活血贯穿始终,并结合整体证候与局部疮面情况,以辨证治疗为本,分期治疗为纲,需注意把握不同时期疾病特点,灵活选方用药,初期以清热解毒为要,后期以生肌收口为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高压氧治疗对下肢静脉曲张伴活动性溃疡术后患者的临床疗效观察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分析高压氧辅助治疗对下肢静脉曲张伴活动性溃疡患者术后生活质量、溃疡愈合速度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18年1月廊坊市人民医院介入血管外科收治的下肢静脉曲张伴活动性溃疡患者96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48例、观察组48例,2组患者均采用经皮血管瘤腔内药物灌注术+经皮静脉内激光成型术,对照组患者术后给予常规换药处理和护理干预,观察组患者术后在常规换敷料基础上给予高压氧治疗。比较2组患者临床疗效、生活质量、溃疡愈合情况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患者经高压氧治疗后临床总有效率为93.75%,对照组患者常规治疗后临床总有效率为66.67%,2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1);治疗后2组患者生活质量各维度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观察组治疗后生理机能、生理职能、躯体疼痛、活力、情感职能维度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治疗后2组患者溃疡面积均较治疗前缩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观察组治疗后溃疡面积明显小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观察组患者发生3例耳痛,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为6.25%,对照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为18.75%,2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1)。 结论:高压氧辅助治疗下肢静脉曲张伴活动性溃疡患者临床效果显著,可明显促进溃疡面愈合,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建设中国高水平创面修复科的建议与思考
编辑人员丨2天前
国家卫健委办公厅(2019)865号关于加强体表慢性难愈合创面诊疗管理工作的通知下发后,如何加快我国创面修复学科建设步伐,特别是在全国建设一批高水平创面修复科,是摆在我国有志于创面修复学科建设的医学工作者面前的重要而紧迫的任务。笔者针对部门和医院重视、人才建设、支撑条件建设、学术技术发展、科室文化建设等五个要素,提出了对建设我国高水平创面修复科的建议,供全国正在筹备创面修复科的同道们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微波消融闭合治疗原发性下肢静脉曲张效果分析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探讨微波消融闭合治疗原发性下肢静脉曲张的效果。方法:纳入2017年1月至2019年11月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接受微波消融闭合术的214例原发性下肢静脉曲张患者,依据术式分为:大隐静脉主干微波消融组( n=128)和大隐静脉主干高位结扎+微波消融组( n=86);根据大隐静脉主干直径,上述两组患者进一步分别被分为两个亚组:<10 mm的小直径亚组(S亚组)和≥10 mm的大直径亚组(L亚组)。比较两组及亚组间患者的手术成功率,术后皮肤麻木、皮肤瘀斑发生率及恢复情况,术后皮肤活动性溃疡恢复情况。 结果:微波消融组手术成功率为96%(136/141),S亚组手术成功率为100%(116/116),L亚组手术成功率为80%(20/25)。高位结扎+微波消融组及两个亚组手术成功率均为100%(90/90,73/73,17/17)。微波消融组L亚组微波消融闭合手术失败的5例大隐静脉直径范围为13.0~17.1 mm。微波消融组随访时间为(24±4)个月,高位结扎+微波消融组随访时间为(36±6)个月。微波消融组和高位结扎+微波消融组术后皮肤麻木发生率分别为15.6%和14.4%,皮肤瘀斑发生率分别为5.7%和3.3%,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两组患者的皮肤活动性溃疡发生率分别为6.4%和15.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20)。两组患者的局部皮肤麻木感在最长2年随访期内均恢复,皮肤局部瘀斑均在术后1个月内恢复,活动性溃疡在最长1年随访期内均愈合。 结论:微波消融闭合手术安全有效,尤其是结合大隐静脉主干高位结扎;单纯微波消融闭合手术对于直径<10 mm的大隐静脉曲张效果良好,对于直径>10 mm的大隐静脉曲张手术成功率降低。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