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隐静脉曲张的日间手术技术进展
编辑人员丨6天前
大隐静脉曲张是血管外科常见疾病,大量患者的治疗需求及手术技术的进步为积极开展日间手术提供了必要性和可行性。静脉腔内热闭合技术(激光闭合术和射频消融闭合术)及静脉腔内非热、非肿胀麻醉技术有创伤小、恢复快、并发症少的优势,且有效率和复发率情况不亚于结扎剥脱手术。硬化剂闭合术和点式剥脱技术是重要辅助手段。本文就大隐静脉曲张日间手术技术特点和效果进行对比分析。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眶隔翻转向下固定治疗轻度上睑下垂的效果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求一种新的矫正轻度上睑下垂的方法。方法:2015年12月至2017年10月,湖南省人民医院整形激光美容外科对轻度上睑下垂患者31例,13例为双侧,18例为单侧,共44只眼;其中男5例,女26例,年龄18~51岁;用眶隔翻转向下与下方眼轮匝肌睑板前筋膜缝合固定的方法进行矫正,观察其效果。结果:31例44只眼均于术后7 d拆线,重睑线形态良好,眼睑闭合良好。随访6个月,轻度上睑下垂均得到矫正,无上睑退缩,无眼睑闭合不全。术前及术后6个月测量双眼平视前方时睑缘遮盖角膜高度分别为3.03±0.32,1.55±0.19( P<0.01)。术后25例(80.6%)达到满意效果,6例为基本满意,无不满意者。 结论:眶隔翻转向下固定是矫正轻度上睑下垂的良好方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章氏超减张缝合在闭合高张力创面中的临床应用效果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章氏超减张缝合应用于高张力创面闭合中的临床效果。方法:2019年1—8月,19例瘢痕或黑毛痣患者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整复外科接受门诊手术,患者皮肤条件适宜,对其进行章氏超减张缝合。患者中男6例、女13例,年龄10~68岁,瘢痕疙瘩8例、增生性瘢痕3例、萎缩性瘢痕5例、黑毛痣3例。手术部位涉及下颌2例、颈部3例、胸部4例、腹部2例、四肢8例。术前瘢痕、黑毛痣面积1.4 cm×1.1 cm~10.0 cm×4.0 cm。所有病损均单纯手术切除,于切口两侧游离1~2 cm,术中创面面积2.6 cm×2.6 cm~12.6 cm×6.8 cm。使用倒刺线进行章氏超减张缝合,向中间推进两侧正常皮肤使创缘自然贴合并处于松弛低张力状态。2例瘢痕疙瘩患者于术后24 h内接受总剂量20 Gy浅层放射治疗,分4次完成,每天1次。术后门诊随访记录不良反应及减张作用维持时间,术后6个月采用温哥华瘢痕量表评估瘢痕外观,记录瘢痕宽度和复发情况。结果:19例患者创面术后全部愈合。2例患者穿皮点出现一过性色素沉着后自行好转,其中1例患者出现局部穿皮点瘢痕增生,予以局部曲安奈德注射后缓解。1例行放射治疗患者出现一过性红斑、干性脱屑、色素沉着,后自行好转。随访7.1~13.6个月,平均9.6个月。减张作用维持4~26周,平均11.2周。2例患者减张作用维持4周,于术后8周再次行章氏超减张缝合。术后6个月,19例患者瘢痕均呈线状,温哥华瘢痕量表评分1.0~4.3分,平均2.1分;瘢痕宽度0.8~7.0 mm,平均2.2 mm。3例瘢痕疙瘩术后未行放射治疗患者术后3个月出现局部复发,予以激光治疗联合糖皮质激素及5-氟尿嘧啶等瘢痕内注射后明显缓解。结论:应用倒刺线对高张力创面进行章氏超减张缝合能够有效减小创缘张力,在较长时间内维持减张作用,术后切口瘢痕增生风险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肛瘘诊治中国专家共识(2020版)
编辑人员丨6天前
肛瘘是结直肠肛门外科专业领域中最常见的疾病之一,多数为肛门直肠周围间隙脓肿破溃或引流后形成。由于其病理变化的复杂多样性,部分患者的临床疗效并不乐观,甚至可能出现严重的手术并发症,包括肛瘘迁延不愈或出现不同程度的排粪失禁等,明显影响患者生活质量,甚至导致残疾。中国医师协会肛肠医师分会临床指南工作委员会组织国内部分专家讨论编写本专家共识,建议在治疗前对肛瘘进行综合评估,包括详细询问病史、体格检查和必要的辅助检查。辅助检查包括瘘管造影、超声波检查、CT或MRI,目的在于准确判断肛瘘内口位置、瘘管走行方向及其与肛门括约肌的关系。腺源性肛瘘确诊后均需要手术治疗,手术方式可分为损伤括约肌的手术和保留括约肌功能的手术。前者包括肛瘘切开术、肛瘘切除术和肛瘘挂线术等;后者包括括约肌间瘘管结扎术、直肠黏膜肌瓣推进修补术、肛瘘激光闭合术和视频辅助肛瘘治疗术等。建议临床上根据患者具体病情选择或组合应用。生物可吸收材料包括肛瘘栓和纤维蛋白胶等,由于其具有保留括约肌功能和可重复应用等特点,亦推荐有条件和有经验的医生选择性应用。术后良好的伤口管理可以减轻患者痛苦,促进愈合,降低肛瘘复发率。由于肛瘘术后有一定的复发率和排粪失禁发生率,对部分病情复杂、反复手术和肛门功能已经受损的患者,在选择再次手术时一定要慎重,要权衡患者获益和排粪失禁风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超声乳化白内障术中空气进入玻璃体腔1例
编辑人员丨6天前
患者,女,58岁,因"右眼无痛性渐进性视力下降5年"入院。既往6年前于外院因"右眼视网膜分支静脉堵塞导致玻璃体积血行玻璃体切割加眼内光凝术";高血压病史10年,药物控制好;否认其他全身病史及手术史。入院查体:视力:右眼0.02,矫正无提高;左眼1.0。眼部检查:右眼角膜透明,前房深,房闪(-),瞳孔圆,晶状体核棕黄色混浊,后囊下锅巴样混浊,眼底颞侧可见大量陈旧激光斑,黄斑区轻微金箔样反光;左眼未见明显异常。辅助检查: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显示右眼黄斑区可见线性高反射信号,中心凹形态基本正常;OA2000测眼轴长度右眼22.67 mm,左眼22.41 mm,前房深度右眼2.77 mm,左眼2.66 mm。入院诊断:右眼并发性白内障,右眼黄斑前膜,右眼玻璃体切割术后,右眼视网膜激光光凝术后。患者于2021年3月5日表面麻醉下行飞秒激光辅助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加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手术应用Infiniti超声乳化仪(美国ALCON公司)进行,未行玻璃体腔灌注,超声乳化核块过程顺利,准备注吸皮质时,注吸针头进入前房前未排气,0档进入,踩1挡后瞬间可见巨大气泡进入玻璃体腔,气泡随眼内压变化于液性玻璃体腔内活动,上顶后囊,且气泡反光,导致术野不清、前房不稳,后续操作在术野模糊状态下完成。术后第1天,患者自诉眼前下方可见巨大移动黑影。眼部检查:右眼视力0.25;眼压14 mmHg(1 mmHg=0.133 kPa);切口闭合好,角膜轻微后弹力层皱折,前房深,房闪(+),瞳孔圆,直径约3 mm,人工晶状体位置正,虹膜轻震颤,其后可见透亮气泡反光;B超示人工晶状体在位,玻璃体腔可探及点状中等强度回声,玻璃体腔气泡影响,局部球壁回声遮挡。术后给予妥布霉素地赛米松眼膏每晚1次,使用1个月;0.3%左氧氟沙星滴眼液1日4次,使用2周。随访过程中,患者诉眼前黑影逐渐减小,术后第4天完全消失,术后第7天,右眼视力恢复至0.5,角膜透明。随访至术后3个月,右眼视力0.6,虹膜震颤减轻,余无异常。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肛瘘微创术式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前临床上以手术治疗肛瘘为原则。随着近年来新技术、新材料的应用已经产生了许多新的微创术式,这些微创术式都以肛门功能的损伤最小化为目标,但目前肛瘘的治疗仍面临着疗效与功能难以兼顾、术式与规范难以统一的问题。因此,本文根据循证医学、指南及临床研究的证据,对肛瘘微创术式的疗效与安全性做一综述,以期提高对肛瘘术式的正确认识,为今后肛瘘的术式提供参考。目前,像瘘管激光闭合术、肛瘘栓、视频辅助治疗肛瘘等微创术式是另一种治疗选择,但是要根据患者的肛瘘分型、内口位置、瘘管走向等情况选择最合适的手术方案,权衡括约肌损伤程度与疗效、肛门功能之间的利弊,以高治愈率、低复发率、高质量生活为远期目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腔内激光闭合术治疗下肢静脉曲张疗效的影响参数分析
编辑人员丨6天前
下肢静脉曲张是血管外科常见疾病,是多因素影响的结果,临床表现主要为下肢表浅静脉增粗、迂曲、扩张,可伴下肢憋痛、小腿肿胀等不适,严重者可出现下肢皮肤色素沉着、静脉性溃疡等。目前常见的治疗方案包括大隐静脉高位结扎剥脱术、腔内激光闭合术(EVLA)、射频消融术、泡沫硬化剂治疗等。本文就可能影响EVLA治疗效果及治疗并发症的一些参数设置和设备选择进行综述,希望可以帮助临床医师更好地选择EVLA装置,为患者寻找可能的最佳治疗方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Nd:YAG激光后囊切开术后致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1例
编辑人员丨6天前
患者,女,56岁。因"右眼Nd:YAG激光后囊切开术后视物不见5 d"于2020年9月27日就诊于济南明水眼科医院。糖尿病病史17年,口服药物控制血糖,血糖控制可。因右眼玻璃体积血、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年龄相关性白内障于2020年8月06日在济南明水眼科医院行右眼玻璃体切割+白内障摘除+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术后3 d视力由0.02恢复至0.15,术后20 d激光扫描检眼镜可见视盘边界清楚、颜色稍淡,杯盘比约0.5,动静脉血管形态走形未见异常,视网膜呈豹纹状,全视网膜激光斑反应良好,黄斑中心凹反光未见(见图1);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检查示:视网膜色素上皮(RPE)层和椭圆体带欠连续(见图2)。患者右眼术后1个半月复查时,诉右眼视力下降,查体见右眼视力0.05,后囊膜增厚混浊,诊断为右眼后发性白内障。于2020年8月22日门诊行右眼Nd:YAG激光后囊切开术,激光能量1.5 mJ/脉冲,爆破点数25点,后囊孔3.5 mm,术后即查视力0.15,眼压18 mmHg(1 mmHg=0.133 kPa),裂隙灯显微镜下检查示:右眼角膜透明,前房中深,房水闪辉(+),人工晶状体位正,后囊膜切开,玻璃体腔少量混浊,眼底未查。术后5 d,患者诉右眼视物不见,来济南明水眼科医院就诊。全身检查未见明显异常。眼科检查示:右眼视力光感,矫正无提高;左眼视力0.8,矫正无助;右眼、左眼眼压分别为14 mmHg、15 mmHg。裂隙灯显微镜检查示:双眼角膜透明,人工晶状体透明、位正,右眼玻璃体腔内含大量色素性混浊,眼底模糊见视盘界清、色淡,全视网膜牵拉高起,波动差,视网膜颞侧数个牵拉裂孔,黄斑区裂孔(见图3)。OCT检查示黄斑裂孔,视网膜脱离(见图4)。眼部B型超声检查示:右眼视网膜脱离(见图5)。左眼眼前节及眼底检查未见明显异常。诊断:右眼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右眼行23G玻璃体切割视网膜复位手术,术中剥除黄斑区内界膜,注入硅油。术后1个月,右眼矫正视力0.12,OCT检查示黄斑裂孔闭合,黄斑区视网膜复位(见图6)。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人羊膜填塞与内界膜翻转填塞对高度近视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疗效比较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对比玻璃体切割(PPV)联合人羊膜填塞术或内界膜翻转填塞术治疗高度近视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MHRD)的疗效。方法:采用非随机对照临床研究方法,纳入2020年7月至2021年8月就诊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的高度近视MHRD患者15例16眼。所有患者均接受PPV,根据术中黄斑裂孔填塞材料的不同将患者分为人羊膜填塞组7例7眼和内界膜填塞组8例9眼。分别于术前及术后1周、1个月、3个月和6个月测定术眼最佳矫正视力(BCVA)、眼压;采用裂隙灯显微镜联合前置镜、激光扫描检眼镜及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检查眼底情况并判定黄斑裂孔闭合及视网膜复位情况。结果:人羊膜填塞组6眼初次手术后视网膜即复位,内界膜填塞组所有术眼均实现一次手术后视网膜复位。初次手术后,人羊膜填塞组5眼黄斑裂孔闭合,内界膜填塞组8眼黄斑裂孔闭合,2个组间黄斑裂孔闭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2个组患者手术前后不同时间点间BCVA总体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时间=4.420, P<0.05);术后不同时间点BCVA均优于术前值,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2个组间BCVA总体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F组别=0.183, P>0.05)。人羊膜填塞组和内界膜填塞组分别有2眼和4眼出现术后一过性高眼压,给予降眼压治疗1周后均恢复正常。 结论:PPV联合人羊膜填塞术及内界膜填塞术治疗高度近视MHRD均安全有效,且人羊膜填塞术在伴随复杂的眼底情况时也能保持良好的视网膜解剖学复位及功能恢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后巩膜葡萄肿边缘视网膜激光光凝在高度近视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玻璃体切割手术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观察伴有后巩膜葡萄肿(PS)的高度近视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MHRD)患眼玻璃体切割手术(PPV)中PS边缘视网膜激光光凝的临床疗效。方法:2017年1月至2019年6月于天津市眼科医院住院接受PPV治疗的伴有PS的MHRD患者49例49只眼纳入研究。其中,男性13例13只眼,女性36例36只眼。所有患眼均行最佳矫正视力(BCVA)、光相干断层扫描检查。BCVA检查采用标准对数视力表进行,统计时换算为最小分辨角对数(logMAR)视力。采用随机数余数分组法将患眼随机分为PS边缘视网膜激光组(激光组)、常规手术组(常规组),分别为25、24只眼。常规组、激光组患眼logMAR BCVA分别为1.87±0.28、1.80±0.3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t=0.604 , P=0.551 )。常规组患眼行23G PPV,手术中曲安奈德染色,剥除视网膜前膜,吲哚青绿辅助染色,剥除后极部黄斑区内界膜(ILM ),手术中详查周边部视网膜,如存在视网膜变性区则行激光光凝加固,经黄斑裂孔排出视网膜下液后硅油填充。激光组患眼除按照常规组手术步骤进行外,于PS边缘行视网膜激光光凝2~3排。手术后平均随访时间(8.34±3.21 )个月。观察视网膜复位率、黄斑裂孔闭合率、BCVA以及两组患眼的手术次数。计数资料比较采用 χ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计量资料比较采用独立样本 t检验。 结果:首次手术后,常规组、激光组患眼视网膜复位分别为17 (70.8%,17/24)、24 (96.0%,24/25 )只眼;激光组患眼视网膜复位率高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3.984, P=0.046 )。末次随访时,两组患眼视网膜均复位。常规组、激光组患眼黄斑裂孔闭合分别为15 (62.5%,15/24)、19 (76.0%,19/25)只眼;两组患眼黄斑裂孔闭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χ2=1.051, P=0.305 )。常规组、激光组患眼logMAR BCVA分别为1.20±0.47、1.08±0.39;与手术前logMAR BCVA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2.899、5.327 , P=0.001、0.000 );两组患眼间logMAR BCVA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t=0.675 , P=0.506 )。常规组、激光组患眼平均手术次数分别为(2.63±0.88)、(2.08±0.28)次;两组患眼平均手术次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3.003 , P=0.006 )。 结论:与常规PPV比较,手术中联合PS边缘视网膜激光光凝可有效提高首次手术后视网膜复位率,降低重复手术次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