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肝移植治疗不可切除结直肠癌肝转移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结直肠癌是全球第4大常见恶性肿瘤,其肝转移发病率高,5年生存率仅为14%。早期关于肝移植治疗不可切除结直肠癌肝转移(NRCLM)的研究结果并不乐观。然而,随着外科技术和围手术期管理的进步,如何应用肝移植为NRCLM患者带来生存获益的问题重新受到关注。最近的研究表明,通过制订严格的受者选择标准,可以显著提高这些患者肝移植后的生存率。NRCLM肝移植术后肿瘤复发仍是一个重要问题,但最常见的转移部位是肺部,如果积极治疗,对总生存率的影响很小。供者肝脏的短缺是肝移植的一个主要限制因素,但这一问题可以通过使用扩展标准供者、活体肝移植和开发创新手术技术等策略得到缓解。总之,肝移植作为一种治疗NRCLM的方法前景广阔,但还需要更多的研究来完善相关技术和策略。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经肛全直肠系膜切除术中盆膈上筋膜的定位作用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盆膈上筋膜在经肛全直肠系膜切除术(taTME)中解剖定位的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8月至2019年11月期间在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胃肠结直肠肛门外科进行taTME的22例中低位直肠癌患者的病例资料,及对应的手术录像资料。分析盆膈上筋膜在taTME中的定位作用。结果:遵循全直肠系膜切除原则,经肛门进行操作以盆膈上筋膜作为指引。22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无中转开腹。手术时间(277.7±67.5)min,术中出血量(40.1±23.2)ml。淋巴结送检数(17.1±3.9)枚、肿瘤距远切缘距离为2.0(1.0~4.0)cm,所有病例标本切缘均为阴性,所有病例标本系膜完整,均符合全直肠系膜切除术标准。所有患者均未出现直肠穿孔、骶前出血、输尿管损伤等术中并发症。2例(9.1%)患者于术后1周出现吻合口漏,经非手术治疗后好转,顺利出院。所有患者均接受术后随访,中位随访时间12(5~24)个月。1例(4.5%)患者复发,其余21例(95.5%)患者无明显不适主诉,排粪功能与性功能均正常。结论:在taTME中,准确辨识盆膈上筋膜,有利于对盆腔自主神经束的保护,盆膈上筋膜是不可忽略的重要解剖结构。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结直肠癌伴同时性不可切除肝转移转化治疗的疗效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不同转化治疗方案对结直肠癌伴不可切除的同时性肝转移患者的疗效。方法:本研究共纳入2015年1月—2020年12月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结直肠癌伴肝转移170例患者,分为初始可切除组(42例)和初始不可切除组(128例)。结果:初始可切除的结直肠癌伴肝转移患者与通过转化治疗成功转化的患者在总生存期(OS)和无进展生存期(PFS)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转化成功组的中位OS为36个月,而单纯原发肿瘤切除、未切除肝转移灶组为21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HR=0.48(0.27~0.86), P=0.014];转化成功组的中位PFS为28个月,而单纯原发肿瘤切除、未切除肝转移灶组为10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HR=0.43(0.24~0.77), P=0.005]。单纯原发肿瘤切除、未切除肝转移灶组与原发肿瘤和肝转移灶均未切除组的O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1个月比13个月, HR=0.52(0.32~0.86), P=0.01];两组的PFS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转化治疗方案以化疗+靶向治疗方案效果最佳,能提高患者的R 0手术切除率和生存率;仅原发灶切除也能延长患者的生存期。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全身炎症评分在不可切除转移性结直肠癌患者预后评估中的价值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全身炎症评分(SIS)对不可切除转移性结直肠癌(mCRC)患者预后评估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6年12月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附属海口医院收治的130例不可切除mCRC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SIS与不可切除mCRC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采用Kaplan-Meier法进行生存分析,应用Cox回归模型对影响不可切除mCRC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结果:根据SIS结果将患者分为0分组(40例)、1分组(58例)和2分组(32例)。年龄、性别、原发肿瘤位置、功能状态评分、组织类型、RAS基因状态、转移器官数目、腹膜扩散、分子靶向治疗方面分层患者间不同SIS患者构成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Kaplan-Meier生存分析结果显示,SIS 0分、1分、2分组5年总生存率分别为37.5%、19.0%、6.3%,三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3.152, P<0.01)。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女性、原发肿瘤位置为右侧、SIS 1~2分是不可切除mCRC患者总生存的独立危险因素(均 P<0.05)。 结论:SIS可能为不可切除mCRC患者预后评估的重要指标,高SIS患者预后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程序性细胞死亡蛋白1抗体联合全程新辅助放化疗治疗高风险局部进展期中低位直肠癌患者的近期结局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程序性细胞死亡蛋白1(PD-1)抗体联合全程新辅助治疗对高风险局部进展期中低位直肠癌患者应用的安全性和可行性。方法:采用描述性病例系列研究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至2021年4月期间,在北京大学肿瘤医院胃肠肿瘤中心三病区24例接受PD-1联合全程新辅助放化疗的高风险局部进展期中低位直肠癌患者的临床资料。纳入标准:(1)经病理学确诊的直肠腺癌,患者年龄范围18~80岁;(2)内镜下肿瘤下缘距离肛缘≤10 cm;(3)美国东部肿瘤协作组(ECOG)体力状况评分0~1;(4)初始MRI局部分期为T 3c、T 3d、T 4a和T 4b,或壁外血管侵犯(EMVI)阳性,或mrN 2,或直肠系膜筋膜(MRF)阳性;(5)治疗前无明确远隔转移证据;(6)无盆腔放疗史、直肠癌手术史或化疗史;(7)不伴需抗生素治疗的全身性感染以及免疫系统疾病。排除标准:(1)预期新辅助治疗后肿瘤仍不可切除;(2)过去5年内罹患过其他可能影响患者结局的恶性肿瘤或过去6个月发生过动脉栓塞性疾病;(3)接受过其他类型的抗肿瘤或试验性治疗;(4)孕期或哺乳期女性;(5)合并有其他疾病或精神状态异常;(6)即往接受过抗PD-1抗体等免疫治疗的患者。新辅助治疗包括3个阶段,即PD-1抗体(信迪利单抗200 mg,静脉滴注,每3周1次)联合CapeOx方案(奥沙利铂+卡培他滨)3周期;长疗程放疗(调强放疗GTV 50.6 Gy/CTV 41.8 Gy/22 f);放疗结束后CapeOx方案化疗2周期。第3阶段治疗结束后经过肿瘤疗效评估,行手术治疗或选择等待观察。分析其手术安全性、病理组织学改变及近期肿瘤学结局。 结果:24例患者中男性15例,女性9例,中位年龄65(47~78)岁,肿瘤下缘距离肛缘中位距离4(3~7)cm。肿瘤最大径中位值5.1(2.1~7.5)cm。cT 3和cT 4期分别为20例和4例;cN 1、cN 2a和cN 2b期分别为8例、5例和11例。MRF阳性10例,EMVI阳性10例。所有患者均为错配修复蛋白阳性表达(pMMR)。新辅助治疗期间,6例(25.0%)发生了Ⅰ~Ⅱ级治疗相关不良事件,包括3例免疫相关不良事件。截至2021年4月30日,83.3%(20/24)的患者接受了手术治疗,19例为R 0切除,16例接受保留肛门括约肌手术;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25.0%(5/20),包括2例Clavien-Dindo Ⅱ级(吻合口出血和伪膜性肠炎各1例),3例Ⅰ级吻合口狭窄。病理学完全缓解(pCR)比例为30.0%(6/20),主要病理学反应率为20.0%(4/20)。 Ras/Raf突变者无一例出现pCR或cCR(0/5),17例 Ras/Raf野生型患者中6例pCR,3例cCR,显著高于 Ras/Raf突变型( P<0.01)。 Ras/Raf野生型且为分化型腺癌的16例患者,9例达到pCR或cCR。4例未接受手术的患者中,3例为cCR,采取等待观察策略;1例为SD,因无法保肛拒绝手术。末次中位随访时间为11(6~24)个月,仅1例印戒细胞癌患者出现复发。 结论:PD-1抗体联合全程新辅助放化疗治疗局部进展期直肠癌,具有较好的安全性及组织病理学退缩结果。联合组织学及基因检测有助于筛选可能获益人群。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射频消融后辅助mFOLFOX6联合贝伐珠单抗方案在结直肠癌肝转移瘤中的疗效和安全性评价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射频消融(RFA)后辅助改良FOLFOX6(mFOLFOX6,奥沙利铂+亚叶酸钙+5-氟尿嘧啶)联合贝伐珠单抗方案在KRAS、BRAF V600E突变型结直肠癌术后不可手术切除肝转移患者的疗效及不良反应。 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20年6月山西省肿瘤医院确诊的KRAS、BRAF V600E突变型结直肠癌肝转移(CRLM)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40例;对照组患者给予mFOLFOX6联合贝伐珠单抗治疗,14 d为一个周期,共6个周期;研究组患者给予RFA治疗后mFOLFOX6联合贝伐珠单抗方案治疗。对照组患者治疗过程中1例因发生4级中性粒细胞减少、1例4级胃肠反应退出研究;研究组患者2例因发生4级中性粒细胞减少、1例4级肝功能异常退出临床研究。比较两组患者近期疗效、中位总生存期(OS)、中位无进展生存期(PFS)、血清肿瘤标志物CEA、CA199水平变化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结果:研究组客观缓解率(ORR)、疾病控制率(DCR)分别为54.05%(20/37)、83.78%(31/37),高于对照组的28.95%(11/38)、60.53%(23/38),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χ2=4.873, P=0.027; χ2=5.030, P=0.025)。研究组患者中位OS、中位PFS分别为23.5个月、14.6个月,长于对照组的19.2个月、10.5个月,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χ2=7.863, P=0.015; χ2=7.016, P=0.019)。研究组患者治疗后血清肿瘤标志物CEA、CA199分别为(4.6±1.1)ng/ml、(35.6±5.3)U/ml,低于对照组的(9.5±1.5)ng/ml、(46.6±6.2)U/ml,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t=8.532, P=0.016; t=7.561, P=0.023)。研究组患者的骨髓抑制、胃肠反应、感染、出血、乏力发生率分别为56.76%(21/37)、75.68%(28/37)、5.41%(2/37)、8.11%(3/37)、51.35%(19/37),对照组分别为50.00%(19/38)、65.79%(25/38)、2.63%(1/38)、2.63%(1/38)、42.11%(16/38),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χ2=0.344, P=0.558; χ2=0.884, P=0.347; χ2=0.001, P=0.981; χ2=0.293, P=0.588; χ2=0.644, P=0.422);研究组患者肝功能异常发生率为35.14%(13/37),高于对照组的13.16%(5/38),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χ2=4.964, P=0.026)。 结论:RFA后辅助mFOLFOX6联合贝伐珠单抗在KRAS、BRAF V600E突变型结直肠癌术后不可手术切除肝转移患者中疗效确切,可有效延长生存期,不良反应可控、可耐受。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肝移植治疗不可切除结直肠癌肝转移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1周前
肝移植是治疗不可切除结直肠癌肝转移的有效方式之一,最大肿瘤直径>5.5 cm,距原发肿瘤手术时间<2年,CEA水平>80 μg/L,肝移植时疾病进展状态是影响生存的危险因素。移植总体预后优于单纯姑息性化疗,低风险患者可达到比肩符合米兰标准的肝细胞癌肝移植效果,但无病生存期较短。肝移植后肿瘤复发多仅累及肺部。可尝试使用边缘供体或左外叶移植物。移植术后化疗安全性较好,可能给患者带来生存获益。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转移瘤不可切除的Ⅳ期结直肠癌行原发瘤切除的共识与争议
编辑人员丨1周前
对于初始不可切除的转移性结直肠癌,是否行原发瘤切除既有共识,也有争议。有症状患者行原发瘤切除已成为共识。然而,对于无症状患者是否行预防性原发瘤切除仍存在较大争议。支持切除者认为:原发瘤切除能预防包括出血、穿孔、梗阻等并发症,为后续化疗创造条件。而反对者认为:术后恢复及可能带来的并发症将推迟全身化疗开始的时间,增加转移瘤进展风险。笔者结合国内外最新研究成果,从原发瘤与肠道并发症的关系以及原发瘤切除是否带来生存获益等方面进行综述,探讨转移瘤不可切除的Ⅳ期结直肠癌最佳的治疗模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不可切除的转移性结直肠癌患者接受姑息治疗的中国现状调查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分析目前中国医生对不可切除的转移性结直肠癌(mCRC)予以姑息治疗的现状。方法:采用随机抽样调查的方法进行问卷调查。开发《转移性结直肠癌临床诊疗现状蓝皮书》专属调研平台,于2023年3月1日至2023年6月30日,对中国华东、华中、华南和东北4大主要区域的综合性医院和肿瘤专科医院的肿瘤内科医生(包括主任医师、副主任医师、主治医师和住院医师)进行在线问卷发放。调查问卷包含28个问题,内容涉及医生基本信息、接诊mCRC患者的数量、对mCRC患者采用一线至四线及以上治疗的现状、临床治疗mCRC的痛点以及对未来的期盼。由医学专业团队对回收的调查问卷进行数据的质量控制,由统计学专家进行数据清洗整理并进行最后的数据统计分析。结果:共回收303份调查问卷,经过严格质量控制,300份为有效样本。其中综合性医院217位医生(72%),肿瘤专科医院83位医生(28%);高级职称(含副主任医师及主任医师)占65%,主治医生占30%,住院医生占5%。在3个月内(平均到每个月),每位医生亲自诊治的结直肠癌患者中,初诊为复发或mCRC(无法根治性切除)患者比例为(46.4±26.6)%,其中肿瘤专科医院诊治比例为(51.6±26.8)%,综合性医院诊治比例为(44.4±26.3)%。mCRC接受各线姑息治疗比例(以一线治疗率为100%计)依次为:一线100%、二线80.3%、三线58.2%、四线及后线治疗35.1%。一线治疗方案选择时的首要参考因素为指南推荐;二线至四线考虑因素均为患者基础疾病及体能状态。临床中使用一线标准治疗方案占比93.8%;二线标准治疗方案占比94.3%;三线标准治疗方案占比73.5%。一线选择靶向治疗方案占比63.6%,免疫治疗方案占比2.8%;二线选择靶向治疗方案占比63.0%,免疫治疗方案占比2.0%;三线标准治疗选择靶向方案占比59.2%,免疫治疗方案占比2.2%;四线标准治疗选择靶向治疗方案占比48.7%,免疫治疗方案占比3.1%。一、二、三和四线及后线姑息治疗的治疗时长分别平均9.6、6.7、4.9和3.7个月。接受一、二线治疗后可以保持良好生活质量的患者超过70%,美国东部肿瘤协作组(ECOG)体力评分维持在0~1分的患者超过60%;而接受三、四线治疗后,可以保持生活质量的患者有50%~60%,ECOG体力评分仍维持在0~1分的患者为40%~50%。调研结果还显示,临床治疗未满足的需求主要为三线治疗药物有效率有限,新药或新型药物组合策略临床研究普及度和参加渠道有限,多学科诊疗参与度有限;期待参与更多的新型药物临床研究和聆听领域内专家的经验分享,期待后续新靶点的突破和新药物的发现来丰富结直肠癌后线治疗药物的选择。结论:本调研报告客观总结了目前我国mCRC患者接受姑息治疗的现状、治疗难点以及一线医师的期望,为mCRC的诊治研究提供了决策的基础和未来的研究方向。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结直肠癌肝转移转化治疗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结直肠癌患者在全病程中发生肝转移的概率达40%~50%,肝转移是影响结直肠癌患者长期预后的重要不利因素。手术切除肝转移灶是唯一可能达到近似根治效果的治疗选择。对于判断为不可切除的肝转移灶,经过综合治疗,使肿瘤缩小,进而将初始不可切除病灶转化为可切除病灶,称为转化治疗。转化治疗可分为以化疗±靶向为主的系统治疗及局部治疗。本文重点综述近年来结直肠癌肝转移转化治疗相关研究成果:(1)梳理肝转移癌手术可切除性评估标准;(2)探讨疗效评估、手术时机及肿瘤侧性对转化治疗方案选择的影响等临床问题;(3)总结转化治疗方案新进展,包括经典双药方案、三药联合的加强方案、分子靶向药物、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多种局部疗法以及门静脉栓塞/两步肝切除、联合肝脏分割和门静脉结扎的分步肝切除术在转化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本综述通过分析结直肠癌肝转移转化治疗现有问题,以期为结直肠癌肝转移的临床治疗发展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