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两种内固定方式固定青壮年不稳定型股骨颈骨折生物力学特性的有限元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应用有限元方法比较3枚空心螺钉与3枚空心螺钉加前内侧支撑钢板固定垂直不稳定型(Pauwels Ⅲ型)股骨颈骨折的力学稳定性。方法:选取1名男性志愿者,34岁,身高为173 cm,体重为75 kg。应用螺旋CT对髋关节至胫骨中段行薄层连续扫描,在股骨CT数据基础上,通过数字医学软件建立股骨三维模型。对股骨颈进行必要的切割,模拟Pauwels Ⅲ型股骨颈骨折,分别行3枚空心螺钉倒"品"字形固定(单独空心钉组),3枚空心螺钉倒"品"字形+前内侧钢板固定(空心钉联合钢板组)。对两组模型施加同样的约束和3种载荷(缓步行走、扭转、单腿站立),比较两组模型在同种载荷作用下的应力及形变分布。结果:两组模型在各种载荷作用下的最大形变量都发生在股骨头,缓步行走时空心钉联合钢板组模型位移为1.97 mm,低于单独空心钉组模型的2.26 mm;扭转和单腿站立时两组模型形变近似。各种载荷作用下,模型的最大应力都发生在最下面一枚空心螺钉的中段、骨折线处。单独空心钉组模型缓步行走、扭转、单腿站立时的应力峰值分别为318.09、92.11、147.21 MPa,高于空心钉联合钢板组模型(229.86、86.94、124.48 MPa)。结论:空心螺钉加前内侧支撑钢板固定可有效分担空心螺钉上的应力,对骨折端的力学稳定性优于单独3枚空心螺钉固定,能有效预防股骨颈缩短,是青壮年不稳定型股骨颈骨折值得推荐的内固定方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不稳定支撑面核心稳定性训练对胸腰段骨折伴不完全性脊髓损伤患者步行和静态平衡能力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观察不稳定支撑面核心稳定性训练对胸腰段脊柱骨折伴不完全性脊髓损伤患者步行和平衡功能的影响。方法:将胸腰段脊柱骨折并不完全性脊髓损伤患者4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患者20例。2组受试者均接受卧位以及坐位下的核心稳定性训练,每日30 min,每周5 d,连续8周。实验组在不稳定支撑面上进行训练,对照组在稳定支撑面上进行训练。于治疗前和治疗8周后(治疗后)采用三维步态分析仪对患者的步行能力进行评估,采用Active Balance EAB-100平衡检测仪对患者的立位静态平衡功能进行评估。结果:治疗后,实验组步态参数中的跨步长为(0.54±0.18)m,舒适步速为(0.33±0.23)m/s,均显著优于对照组治疗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实验组立位静态平衡参数中的轨迹长-Romberg率、外周面积-Romberg率、矩形面积-Romberg率、有效值面积-Romberg率、X轴移动重心中心偏差-闭眼均优于对照组治疗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不稳定支撑面核心稳定性训练可显著改善胸腰段骨折并不完全性脊髓损伤患者的步行能力,疗效优于稳定支撑面训练,其机制可能是不稳定支撑面核心稳定性训练可提高患者不依赖视觉反馈的立位姿势控制能力。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足踝复合体本体感觉的测量与评价
编辑人员丨2024/1/6
背景:足踝本体感觉的研究对于慢性踝关节不稳、老年疾病的康复治疗以及身体姿势控制、运动表现的提高至关重要.前期的相关研究经常把足部和踝关节的感觉评价分开研究,对全面且综合地了解其感觉功能存在一定的局限.目的:足踝复合体是唯一与支撑面直接接触的部位,在收集体感反馈和调节平衡控制中起重要作用.文章通过汇总现有关于足部和踝关节本体感觉的调查研究,梳理足踝复合体感觉的测量与评价方法,以期为日后的相关研究做出铺垫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中文检索词为"(足 OR 足踝关节 OR 踝关节)AND(感觉 OR 本体感觉)"、英文检索词为"(foot OR ankle)AND(feel OR proprioception)",在Web of Science、PubMed和中国知网数据库检索相关文献,了解关于足踝基本概念、研究现状与范畴,总结并评价足踝的本体感觉评价方法,最终纳入57篇文献进行综述分析.结果与结论:①足踝复合体感觉的评价主要分为对足部的感觉评价和踝关节的本体感觉评价.②足部的感觉评价主要描述其皮肤的感觉以及干预条件下的感觉反馈,方法主要包括:压力感觉阈值测试、足(底侧和跖侧)两点辨别能力测试、皮肤振动感觉持续时间测试.③踝关节本体感觉评价着重描述关节位置、运动范围、力值及功能表现,方法主要分为静态的关节角度重置测试、运动最小阈值测试、力觉重现测试以及动静态的平衡、速度及行走能力的测试.④对量化结果的报道一般以"误差"来表示,根据报道的需要一般分为:绝对误差、相对误差和恒定误差等.⑤结果证实,足踝复合体具备特殊的感觉能力,包括足部感觉和踝关节的本体感觉,影响人类的生活质量以及运动表现;足部感觉与踝关节本体感觉的弱化均与人体平衡能力下降相关,二者联合测量可以全面有效地评价足踝功能;根据不同的研究需求,需要选择足部与踝关节的感觉测量方法的组合形式,并充分考虑环境、情绪以及报道方式等多种影响因素,提高测量与评价的有效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1/6
-
慢性功能性踝关节不稳患者足底压力特征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10/28
目的 通过动态行走、静态单足支撑两个方面深入分析慢性功能性踝关节不稳患者足底压力的分布特点与其相关因素,为此类患者临床诊断与治疗提供可靠依据.方法 观察组纳入自2019-01-2021-01诊治的35例慢性功能性踝关节不稳,选取20个健康且踝关节正常的医院职工作为对照组,选用地毯式压力采集分析系统,测试者分别在动态步行与静态单足站立时采集足底压力参数,并进行组间比较.结果 观察组行走时足底最大压力、足底平均压力明显小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行走速度、行走时前足压力、行走时后足压力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行走时足内侧压力比、足外侧压力比与对照组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步态线与足印长度比值明显小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睁眼和闭眼状态下,观察组身体重心摆动轨迹长度均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于无法通过临床体征与影像学检查结果明确诊断的慢性功能性踝关节不稳患者,可以通过对其足底压力分布特征进行分析,主要观察指标为足底最大压力、足底平均压力、足内侧压力比、足外侧压力比,以及单脚站立时身体重心摆动轨迹长度.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10/28
-
不稳定支撑面与稳定支撑面核心稳定性训练在胸腰段脊柱骨折伴不完全性脊髓损伤术后康复中的应用效果对比
编辑人员丨2023/10/28
目的 对比分析不稳定支撑面与稳定支撑面核心稳定性训练在胸腰段脊柱骨折伴不完全性脊髓损伤患者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后康复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019 年6 月至2021 年6 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行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的76 例胸腰段脊柱骨折伴不完全性脊髓损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不同康复方法将其分为不稳定组(41 例)和稳定组(35 例),不稳定组患者在常规康复训练的基础上接受不稳定支撑面核心稳定性训练,稳定组患者在常规康复训练的基础上接受稳定支撑面核心稳定性训练,对比观察两组患者平衡能力、步行能力、下肢运动能力、躯干控制能力、跌倒风险以及生活自理能力.结果 治疗 12 周后,不稳定组患者 Brunel 平衡量表(BBA)中的站位、步行评分以及总分均明显高于稳定组(t = 4.445、4.163、2.852,P<0.001、P<0.001、P =0.006),坐位评分无明显差异(t =0.241,P =0.810);不稳定组患者脊髓损伤步行指数量表Ⅱ(WISCI-Ⅱ)评分、Fugl-Meyer 运动功能评定量表(FMA)评分、躯干控制能力测试量表(TCT)评分、Barthel指数评分均明显高于稳定组(t =4.153、2.939、3.568、2.964,P<0.001、P =0.004、P = 0.001、P =0.004),Morse跌倒风险评估量表评分明显低于稳定组(t =4.649,P<0.001).结论 与稳定支撑面核心稳定性训练相比,不稳定支撑面核心稳定性训练更能明显改善胸腰段脊柱骨折伴不完全性脊髓损伤患者的平衡、下肢运动及躯体控制能力,降低跌倒风险,提高生活自理能力,临床应用价值较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10/28
-
不稳定支撑面躯干稳定性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早期患者平衡功能和步行能力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观察不稳定支撑面躯干稳定性训练与稳定支撑面训练相比对脑卒中偏瘫早期患者平衡功能和步行能力的改善情况.方法:将50例发病时间在3周内的脑卒中偏瘫病例随机分为试验组(25例)和对照组(25例).试验组接受不稳定支撑面躯干稳定性训练,每次30min,每周5次,共8周;对照组则接受稳定支撑面躯干稳定性训练,每次30min,每周5次,共8周.在治疗前后,采用Brunel平衡量表和10m步行测试分别对平衡功能和步行能力进行评估.结果:治疗8周后,试验组的Brunel平衡量表总分和迈步部分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2),试验组的10m步行测试速度显著快于对照组(P=0.01).结论:对于单侧脑卒中偏瘫早期患者,不稳定支撑面躯干稳定性训练相比稳定支撑面躯干稳定性训练能更加有效地提高脑卒中偏瘫患者的平衡功能和步行速度.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股骨远端骨折治疗的临床研究现状与进展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阐述股骨远端骨折治疗的临床研究现状及进展.方法 广泛查阅近年国内外相关文献并结合研究及临床经验,总结股骨远端骨折治疗的临床研究现状及进展.结果 股骨远端骨折好发于高能量损伤的年轻人及骨质疏松的老年人,损伤程度严重,多为粉碎性、不稳定骨折,常累及关节面并合并较严重的软组织损伤,治疗有一定难度.外固定支架多作为控制损伤的临时手段,绝大多数患者可行内固定治疗.用于股骨远端骨折的内固定系统主要有钢板固定系统与髓内钉固定系统,不同的内固定方式各具特点,其中双钢板加强股骨内侧的支撑、微创固定系统保护骨折端血供、远端皮质锁定板理论上更符合骨愈合对固定力学的要求,逆行髓内钉可有效对抗膝内、外翻等.结论 目前临床研究表明,股骨远端骨折治疗选择应根据骨折类型和内固定系统特点综合考虑.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腓骨肌腱脱位的诊断与治疗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023/8/6
腓骨肌腱脱位是腓骨肌腱在创伤性因素作用下离开了正常的解剖位置,滑出到腓骨远端的外侧面,使腓骨肌腱失去支撑点,或者在肌腱鞘内改变了正常的解剖位置,从而产生外踝不稳、疼痛和功能异常等一系列症状.核磁共振是用于诊断腓骨肌腱脱位的最佳影像学方法,同时可了解肌腱是否合并撕裂.超声波检查因其具有的动态观察能力而存在一定的诊断价值.急性损伤保守治疗的复发几率较高,早期缝合修复腓骨肌腱上支持带效果良好.对于慢性复发性肌腱脱位,针对不同的损伤病理选取适合的手术治疗,具有较好的疗效,术后患者可重返运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股骨粗隆间骨折治疗理念与内固定器械的发展概述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总结股骨粗隆间骨折治疗理念的变化与内固定器械的发展历程.方法 查阅国内外相关文献,以时间轴的顺序从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治疗理念、临床应用及并发症等方面进行总结分析.结果 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治疗方式经历了保守治疗到手术治疗的转变,手术治疗分为髓外固定和髓内固定两种方式,髓内固定因微创和生物力学的优势而逐渐成为主要治疗方式.但目前的髓内固定系统仍不能实现重建股骨近端内侧皮质支撑,所以在不稳定型骨折治疗方面仍有失败风险.结论 股骨粗隆间骨折内固定的变革与发展,是临床对股骨粗隆间骨折认识不断深入以及生物力学理论不断深化的结果.内固定器械将依据完善股骨粗隆间骨折内侧支撑和二次稳定的治疗原则更新迭代,最终实现提高骨折治疗成功率和降低术后并发症的目的.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不同组合前内侧皮质支撑复位对股骨转子间骨折髓内钉术后稳定性影响的生物力学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比较不同组合的前内侧皮质支撑复位在股骨转子间骨折髓内钉固定中的力学稳定性. 方法 采用27个Synbone人造股骨,先按照AO/OTA分类制作成不稳定型(31-A2.1型)股骨转子间骨折模型.再在正、侧位X线片上,按照前内侧皮质对位的正性、中性和负性进行两两组合,分为9组(n=3):正-正组、正-中组、正-负组、中-正组、中-中组、中-负组、负-正组、负-中组、负-负组,共27个标本.然后采用头髓钉固定.在生物力学测试机上进行静态加载、疲劳测试和极限加载,检测头颈骨块的相对位移和屈服载荷.结果 正-正组、正-中组、正-负组、中-正组、中-中组、中-负组、负-正组、负-中组、负-负组标本疲劳试验后头颈骨块的垂直位移分别为(5.33±0.58)、(7.83±0.29)、(7.73±0.15)、(8.17±0.29)、(8.33±1.15)、(8.83±0.29)、(9.33±0.58)、(9.67±1.15)、(12.00±1.00) 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正-正组标本垂直位移最小,与其他各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屈服载荷分别为(4 967±153)、(4 467±58)、(3 717±76)、(2 767±58)、(2 533±58)、(2 267±58)、(1 833±58)、(1 667±58)、(1333±58)N,各组之间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极限加载后,失败表现为股骨头-颈界面松动2例,转子间区域界面松动15例,远端交锁螺钉处劈裂骨折2例,股骨远端与固定的夹具界面松动断裂8例. 结论 头颈骨块与股骨干的内侧皮质支撑对股骨转子间骨折术后稳定性起主要作用,前侧皮质支撑起次要作用,术中要尽量避免内侧皮质的负性对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