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灭活骨重建治疗胫骨远端骨肉瘤的临床应用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利用自体骨灭活后回植重建踝关节治疗胫骨远端骨肉瘤的可行性及治疗结果。方法:回顾性收集2018年6月至2019年4月6例胫骨远端骨肉瘤患者资料,男4例,女2例;年龄(16.8±4.4)岁(范围10~22岁)。6例均经穿刺活检确诊为骨肉瘤,EnneckingⅡa期4例,Ⅱb期2例;术前接受4个疗程新辅助化疗。行瘤段切除,肿瘤骨灭活后回植内固定重建术,术中瘤段被完整切除,将骨段巴氏消毒法进行灭活,即65 ℃下质量浓度为10%的氯化钠溶液中浸泡45 min;取出后在瘤段骨缺损处填充骨水泥,并安置钢板螺钉和锚钉等内固定材料;最后回植灭活骨内固定复合体(auto-graft-fixation composite,AFC),重建软组织。术后石膏固定3月后接受康复治疗;术后2周开始继续接受化疗。术后3、6、12个月随访摄胫骨下段正侧位X线片,评估骨愈合率和骨愈合时间;评价瘤段截骨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世界骨与软组织肿瘤协会评分(Musculoskeletal Tumor Society,MSTS)评分、美国足踝外科协会评分(American Orthopaedic Foot & Ankle Society,AOFAS)评估踝关节功能;同时统计肿瘤学结果。结果:6例均顺利完成手术,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20±5)个月(范围12~28个月),无一例发生深部感染、内固定机械性失败或肿瘤局部复发等并发症。至末次随访,6例的MSTS评分为(26.7±2.6)分;AOFAS为(82.3±8.5)分;VAS评分为(2.7±1.3)分。3例在术后发生伤口皮肤局部溃疡,换药后愈合;5例在随访期间可观察到形成骨痂愈合。所有病例均对治疗结果满意。结论:采用肿瘤骨灭活回植内固定重建踝关节后不但能根治肿瘤,而且具有满意的肢体功能,是较理想的保肢重建策略。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分期与择期手术治疗急性闭合性跖跗关节复合体骨折脱位的疗效比较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比较分期与择期手术治疗急性闭合性跖跗关节复合体骨折脱位的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分析2017年1月至2021年1月同济大学附属同济医院收治的26例急性闭合性跖跗关节复合体骨折脱位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8例,女8例;年龄32~52岁[(44.3±5.2)岁]。按照受伤至收治时间分组,伤后8 h内收治的14例患者行分期手术治疗(分期组),Ⅰ期手术均为急诊在C形臂X线机监视下行复位和克氏针临时内固定术,待肿胀消退后Ⅱ期行跖跗关节骨折脱位的切开复位内固定术;伤后超过8 h收治的12例患者行择期手术(择期组),待肿胀消退后,择期行跖跗关节骨折脱位的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比较两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和骨折愈合时间;术前、术后1,6,12个月及末次随访时视觉模拟评分(VAS)和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OFAS)中足评分;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结果:患者均获随访12~24个月[(18.5±3.8)个月]。分期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和骨折愈合时间分别为(77.3±5.6)min、(14.3±2.2)d、(12.3±1.2)周,短于择期组的(101.5±7.5)min、(20.3±5.2)d、(14.3±2.2)周( P均<0.01)。随着术后时间延长,两组VAS显著降低,AOFAS中足评分显著升高( P均<0.05)。两组术前、术后12个月及末次随访时VA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均>0. 05);分期组术后1,6个月VAS分别为(4.4±0.8)分、(2.1±0.4)分,低于择期组的(6.0±1.0)分、(3.5±0.6)分( P均<0.01)。两组术前AOFAS中足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分期组术后1,6,12个月及末次随访时AOFAS中足评分分别为(67.6±4.5)分、(75.7±5.2)分、(83.6±2.2)分、(85.9±4.3)分,高于择期组的(60.2±3.9)分、(70.2±3.4)分、(75.4±3.3)分、(78.7±4.4)分( P均<0.01)。分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14. 3%(2/14),低于择期组的33.3%(4/12)( P<0.05)。 结论:与传统择期手术相比,分期手术治疗急性闭合性跖跗关节复合体骨折脱位可缩短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和骨折愈合时间,较快减轻疼痛,促进足部功能恢复并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自体胫骨骨膜-骨复合体移植治疗Hepple Ⅴ期距骨骨软骨损伤的中长期随访结果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明确自行设计胫骨骨膜-骨复合体移植治疗Hepple Ⅴ期距骨软骨损伤(OLTs)的中长期随访结果。方法:分析2011年10月至2019年1月在陆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运动医学中心接受治疗的30例Hepple Ⅴ期OLTs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9例,女11例,年龄(40±11)岁。对患者进行自体胫骨骨膜-骨复合体移植治疗,进行至少2年的随访,对比分析患者术前及术后随访的足踝关节预后评分(FAOS)、美国骨科足踝关节协会(AOFAS)踝后足评分、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简化症状评估(SSE)和影像学结果。结果:患者平均随访63.9个月(24~110个月),29例(96.7%)患者疗效满意。末次随访时,患者FAOS由术前的(53.5±6.2)分升至(88.4±6.6)分,AOFAS从术前(61.6±8.2)分升至(90.8±6.8)分,VAS评分由(4.3±0.2)分降至(0.7±0.7)分,以上指标前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1)。术前SSE评分14例为差(46.7%),16例(53.3%)为一般,末次随访时,优23例(76.7%),良6例(20%),一般1例(3.3%)。影像学检查显示25例(83.3%)囊变治愈,表面的修复组织表现出良好的软骨缺损填充,随着时间的推移未发现退变的迹象。然而,与正常关节软骨相比,所有修复组织均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异质信号。 结论:自体胫骨骨膜-骨复合体移植治疗HeppleⅤ期OLTs是一种安全、可行的方法,中远期临床效果确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带肋下神经外侧皮支旋髂浅动脉穿支削薄皮瓣修复足踝部软组织缺损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以带肋下神经外侧皮支旋髂浅动脉穿支削薄皮瓣修复足踝部软组织缺损的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分析2017年12月至2019年12月解放军第八十集团军医院收治的9例足踝部软组织缺损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8例,女1例;年龄28~63岁[(47.3±12.3)岁]。体重指数(BMI)为16.7~27.8 kg/m 2[(23.9±3.9)kg/m 2]。皮肤缺损面积为10 cm×6 cm~20 cm×12 cm。均采用带肋下神经外侧皮支旋髂浅动脉穿支削薄皮瓣修复。在清创或肿瘤切除后,从浅、深脂肪层间切取带感觉神经的皮瓣,皮瓣面积为13 cm×8 cm~13 cm×10 cm,Ⅰ期削薄后皮瓣厚度3~6 mm。肋下神经外侧皮支跨越髂嵴处距离髂前上棘的距离7.5~10.0 cm。术后评估皮瓣存活、并发症、再手术情况。采用Tinel征及九宫格法测量皮瓣的单丝触觉、振动觉、疼痛觉、温度觉和静态两点辨别觉的恢复。评估患足踝关节活动度、穿鞋行走情况。末次随访时采用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OFAS)踝-后足评分对患足功能进行评估。观察供区副损伤情况。 结果:患者均获随访6~35个月[(21.1±10.1)个月]。皮瓣均存活,无感染或肿瘤复发。1例修复足跟患者因溃疡行多余皮肤切除,1例Ⅱ期再削薄、取内固定。3~6个月后可首次测到皮瓣9个区域内单丝触觉、振动、疼痛、温度觉不同程度恢复。随访12个月以上者单丝触觉、振动、疼痛、温度觉基本均匀恢复,仅1例的1个区域内可测到25 mm的静态两点辨别觉。2例同时行骨韧带复合体重建的患者踝关节活动略受限。患足均可穿鞋无痛行走。末次随访时AOFAS踝-后足评分78~97分[(86.4±7.4)分],较术前的10~70分[(44.2±18.4)分]显著提高( P<0.01)。供区无疼痛,残留略增宽的线性瘢痕。 结论:对于足踝部中等大小的软组织缺损,采用带肋下神经外侧皮支旋髂浅动脉穿支削薄皮瓣修复,皮瓣可适当削薄,术后外形可,感觉恢复可靠;患足可穿普通鞋,无痛行走,功能恢复良好;供区副损伤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足踝复合体本体感觉的测量与评价
编辑人员丨2024/1/6
背景:足踝本体感觉的研究对于慢性踝关节不稳、老年疾病的康复治疗以及身体姿势控制、运动表现的提高至关重要.前期的相关研究经常把足部和踝关节的感觉评价分开研究,对全面且综合地了解其感觉功能存在一定的局限.目的:足踝复合体是唯一与支撑面直接接触的部位,在收集体感反馈和调节平衡控制中起重要作用.文章通过汇总现有关于足部和踝关节本体感觉的调查研究,梳理足踝复合体感觉的测量与评价方法,以期为日后的相关研究做出铺垫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中文检索词为"(足 OR 足踝关节 OR 踝关节)AND(感觉 OR 本体感觉)"、英文检索词为"(foot OR ankle)AND(feel OR proprioception)",在Web of Science、PubMed和中国知网数据库检索相关文献,了解关于足踝基本概念、研究现状与范畴,总结并评价足踝的本体感觉评价方法,最终纳入57篇文献进行综述分析.结果与结论:①足踝复合体感觉的评价主要分为对足部的感觉评价和踝关节的本体感觉评价.②足部的感觉评价主要描述其皮肤的感觉以及干预条件下的感觉反馈,方法主要包括:压力感觉阈值测试、足(底侧和跖侧)两点辨别能力测试、皮肤振动感觉持续时间测试.③踝关节本体感觉评价着重描述关节位置、运动范围、力值及功能表现,方法主要分为静态的关节角度重置测试、运动最小阈值测试、力觉重现测试以及动静态的平衡、速度及行走能力的测试.④对量化结果的报道一般以"误差"来表示,根据报道的需要一般分为:绝对误差、相对误差和恒定误差等.⑤结果证实,足踝复合体具备特殊的感觉能力,包括足部感觉和踝关节的本体感觉,影响人类的生活质量以及运动表现;足部感觉与踝关节本体感觉的弱化均与人体平衡能力下降相关,二者联合测量可以全面有效地评价足踝功能;根据不同的研究需求,需要选择足部与踝关节的感觉测量方法的组合形式,并充分考虑环境、情绪以及报道方式等多种影响因素,提高测量与评价的有效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1/6
-
无头加压空心螺钉与普通空心螺钉治疗跖跗关节复合体损伤的疗效比较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探讨无头加压空心螺钉和普通空心螺钉在治疗跖跗关节复合体(TJC)损伤方面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年7月至2016年5月在陕西省核工业二一五医院手术治疗的31例TJC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内固定种类的不同将其分为使用无头加压空心螺钉的观察组(n=14)和使用普通空心螺钉的对照组(n=17),以术后1年作为时间节点,采用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OFAS)评分系统对足部功能进行评价,比较两组患者下地负重时间、骨折愈合时间、并发症发生率及螺钉价格.结果 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AOFAS评分和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骨折愈合时间和下地负重时间分别为(12.7±1.4)d、(13.3±2.0)d,虽略优于对照组的(14.0±2.1)d、(14.3±2.4)d,但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螺钉价格为(3162.9±1033.3)元,明显高于对照组的(1057.1±244.0)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无头加压空心螺钉和普通空心螺钉均为治疗TJC损伤的理想内固定耗材种类,但对个人经济条件欠佳者,建议谨慎选择无头加压空心螺钉治疗.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克氏针、微型钢板和螺钉内固定术治疗跖跗关节复合体损伤的疗效对比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探讨克氏针、微型钢板和螺钉内固定术治疗跖跗关节复合体损伤的疗效差异.方法 以我院骨伤科收治的120例跖跗关节复合体损伤患者为对象,依据手术方案不同分为克氏针组(n=42)、微型钢板组(n=40)及螺钉组(n=38),观察三组手术相关情况、术后视觉模拟疼痛评分(VAS)、预后情况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微型钢板组手术时间最长,螺钉组次之,克氏针组最短,而微型钢板组骨折愈合时间最短,克氏针组次之,但螺钉组最长,三组之间两两比较差异显著(P<0.05);术后1天克氏针组及螺钉组VAS评分较术前明显升高(P<0.05),而微型钢板组VAS评分与术前无显著差异(P>0.05);而术后3天三组VAS评分较术前均明显下降,但微型钢板组VAS评分下降较克氏针组及螺钉组明显(P<0.05);术后三组AOFAS评分、ADL评分较术前明显升高,但微型钢板组升高最明显,螺钉组次之,克氏针组最小,三组两两比较差异显著(P<0.05);微型钢板组并发症发生率较克氏针组、螺钉组明显低(P<0.05),但克氏针组与螺钉组相较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 微型钢板内固定术治疗跖跗关节复合体损伤患者的手术时间虽较长,但其较克氏针、螺钉内固定术具有骨折愈合时间更短、疼痛更轻、术后足踝功能恢复及自主生活能力提升更快及并发症更低的优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陈旧性跟腱断裂的治疗现状与展望
编辑人员丨2023/8/6
陈旧性跟腱断裂通常指超过3周的跟腱断裂,其发生常由漏诊、误诊等因素造成.陈旧性跟腱断裂相对于急性跟腱断裂,其腓肠肌-比目鱼肌复合体的收缩能力降低,从而引起踝关节跖屈曲无力及其相关步态紊乱.跟腱断裂修复的目的是为了消除跟腱断端间隙并恢复腓肠肌-比目鱼肌复合体的收缩能力,而陈旧性跟腱断裂较急性跟腱断裂的手术难度及并发症发生率更高.除功能要求较低或无法耐受手术的患者可采用足踝支具行非手术治疗外,大多数陈旧性跟腱断裂应尽早手术治疗.目前陈旧性跟腱断裂的手术方式很多,但由于缺乏循证医学证据,其治疗方案存在较大分歧,本文就陈旧性跟腱断裂的治疗现状及研究展望作一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改良JAPAS截骨治疗陈旧性Lisfranc复合体损伤继发僵硬高弓畸形
编辑人员丨2023/8/5
背景:陈旧性Lisfranc复合体损伤往往继发中足僵硬以及创伤后平足或高弓畸形.中足截骨术矫正畸形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成为焦点.目的:探讨改良JAPAS截骨治疗陈旧性Lisfranc复合体损伤继发僵硬高弓畸形的安全性、可行性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6年1月采用改良JAPAS截骨治疗的陈旧性Lisfranc复合体损伤继发僵硬高弓畸形的21例患者.收集并测量患者手术前后足部X线正、侧位片的距骨第一跖骨角(正、侧位Meary角)并对比分析冠矢双平面畸形的角度的差异性及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OFAS)评分.结果:21例患者平均随访(36.7±7.5)个月.19例患者切口甲级愈合.2例患者发生足背切口延迟愈合.所有患者最终均达到骨性愈合,无骨不愈合以及畸形愈合.术后1例患者出现止血带麻痹,1例患者发生腓深神经损伤.末次随访时,患者疼痛VAS评分、AOFAS评分均较术前改善,正、侧位Meary角均较术前减小,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改良的JAPAS截骨不仅可以多平面矫正陈旧Lisfranc损伤后继发僵硬高弓畸形,且操作简便,并发症少.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单隧道悬吊固定解剖重建外侧韧带复合体治疗慢性踝关节外侧不稳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探讨单隧道悬吊固定解剖重建外侧韧带复合体术治疗慢性踝关节外侧不稳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 年 1 月至2018 年12 月行单隧道悬吊固定踝外侧韧带复合体解剖重建的23 例慢性踝关节外侧不稳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7 例,女16 例;年龄17~33(26.0±4.3)岁;Kellgren-Lawrence(K-L)分级:0 级16 例,Ⅰ 级7 例;扭伤2~15(5.7±2.9)次;受伤至手术时间4~18(9.0±3.3)个月.记录患者术后24 个月术侧和健侧踝关节活动范围,采用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merican Orthopaedic Foot and Ankle Society,AOFAS)功能评分和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价踝关节功能及疼痛改善情况,并采用X线K-L分级和踝关节核磁评分(MRI scoring of osteoarthritis of ankle,MSOA)评估踝关节软骨退行性改变程度.结果:23例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24~48(33.4±6.7)个月.所有患者行距腓前韧带和跟腓韧带单隧道悬吊固定解剖重建术.术后24 个月术侧踝关节背屈、跖屈、内翻和外翻活动范围较健侧均减小,其中术侧踝关节背屈和外翻与健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跖屈和内翻与健侧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OFAS评分由术前的(55.19±6.94)分提高至术后24个月的(93.77±3.42)分(P<0.05),23例均为优.VAS评分由术前的(5.30±1.12)分降低至术后24 个月的(1.10±0.81)分(P<0.05).术后24 个月K-L 分级:0 级14 例,Ⅰ 级8例,Ⅱ级1例.手术前后K-L分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MSOA评分由术前的(3.74±2.54)分提高至术后24个月的(7.04±2.51)分(P<0.05).结论:单隧道悬吊固定术式解剖重建外侧韧带复合体创造了更好的腱骨愈合条件,提高了手术安全性,并可获得满意的临床疗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