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内关节镜下外侧韧带加强术治疗慢性踝关节外侧旋转不稳定的临床效果分析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比较全内关节镜下Brostr?m-Gould术和Brostr?m术治疗慢性踝关节外侧旋转不稳定(CLRAI)的临床效果。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队列研究。回顾性分析2021年1月至2022年12月徐州市中心医院骨科收治的106例CLRAI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男性55例,女性51例,年龄(32.6±8.2)岁(范围:16~50岁)。患者均采用全内关节镜下治疗,按照韧带修复方式不同,分为Brostr?m-Gould术组(54例)和Brostr?m术组(52例)。术后3、6、12个月采用踝关节内翻应力试验和踝关节前抽屉试验检查踝关节稳定情况,并观察患者步态。采用美国足踝外科协会踝与后足评分(AOFAS-AH)和Karlsson踝关节功能评分(KAFS)评价踝关节功能;采用Tegner评分评估患者运动水平;采用足与踝关节预后评分(FAOS)(包含症状、疼痛、日常活动、运动、生活质量5项评分)评估患者日常活动能力。数据比较采用独立样本 t检验、重复测量方差分析、LSD- t多重比较、 χ2检验或Mann-Whitney U检验。 结果:两组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切口均一期愈合,未出现感染,神经、血管损伤等并发症。术后3、6、12个月所有患者获得随访,踝关节内翻应力试验和踝关节前抽屉试验检查结果均为阴性,患者均恢复正常步态,无踝关节机械性不稳定及功能性不稳定,无患者接受翻修手术。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显示,Brostr?m-Gould术组和Brostr?m术组患者术后AOFAS-AH、Tegner、KAFS、FAOS评分均较术前明显提高( P值均<0.01)。两组患者Tegner评分和FAOS中的运动评分,组间变化趋势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18.839, P<0.01; F=8.169, P=0.005)。LSD- t多重比较发现术后3、6、12个月随访时,Brostr?m-Gould 组的Tegner评分[3个月:(3.7±0.5)分比(3.3±0.5)分,LSD- t=-3.980, P<0.01;6个月:(4.4±0.6)分比(3.8±0.7)分,LSD- t=-4.792, P<0.01;12个月:(5.8±0.9)分比(5.1±1.0)分,LSD- t=-3.889, P<0.01]和FAOS中的运动评分[3个月:(82.5±3.7)分比(79.3±3.8)分,LSD- t=-4.316, P<0.01;6个月:(88.5±4.9)分比(85.7±3.8)分,LSD- t=-3.312, P=0.001;12个月:(90.1±4.3)分比(88.2±5.1)分,LSD- t=-2.112, P=0.037]均高于Brostr?m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全内关节镜下Brostr?m-Gould术和Brostr?m术治疗CLRAI可在一定程度上恢复踝关节的稳定性,提高踝关节功能,但前者在患者运动功能恢复时间和运动能力恢复程度方面可能优于前者。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柴术理胃饮对功能性消化不良大鼠脑-肠轴功能及胃肠动力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 观察柴术理胃饮对功能性消化不良(FD)大鼠脑-肠轴功能及胃肠动力的影响.方法 通过矿场实验选取SPF级雄性Sprague-Dawley大鼠60 只,其中50 只采用郭氏夹尾刺激法+慢性疲劳+饮食失节的多重因素造模方法制备FD肝郁脾虚模型.造模成功后随机分为模型组、柴术理胃饮低、中、高剂量组和多潘立酮组,每组 10 只,并给予不同治疗方案,持续21 d.实验结束后观察并计算FD大鼠进食量、糖水消耗量、体质量变化,胃排空率、小肠推进率的变化,并检测大鼠血清5-羟色胺(5-HT)、一氧化氮(NO)及一氧化氮合酶(NOS)水平.最后取胃窦组织,经苏木素-伊红(HE)染色法观察各组大鼠胃窦组织病理学改变.结果 造模之初大鼠均未见异常,随着造模程序的推进,除正常组大鼠外,其余各组大鼠情绪由稳定变为烦躁、易怒、易惊,最后转化为情绪低落,并逐渐在夹尾时叫声微弱;大鼠毛发由润泽变为枯黄毛躁并散乱易掉落;大鼠饮水量、进食量、糖水消耗均减少,体质量逐渐减轻;活动量减少,嗜睡少动,扎堆,不活跃,弓背蜷缩,对外界声音不敏感;大便稀溏不成形.在3 周的治疗后,各治疗组一般情况逐渐恢复造模前的状态.造模后,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进食量、体质量及糖水消耗量均降低(P<0.05).治疗后,与模型组比较,多潘立酮组和柴术理胃饮低、中、高剂量组大鼠体质量、进食量、糖水消耗量均升高(P<0.05);柴术理胃饮高剂量组大鼠体质量、进食量、糖水消耗量均高于柴术理胃饮低剂量组(P<0.05).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胃排空率及小肠推进率均降低(P<0.05);与模型组比较,多潘立酮组和柴术理胃饮低、中、高剂量组大鼠胃排空率及小肠推进率均有不同程度提高(P<0.05);柴术理胃饮高剂量组胃排空率及小肠推进率均高于柴术理胃饮低剂量组(P<0.05).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血清NO、NOS含量均升高(P<0.05),5-HT含量降低(P<0.05);与模型组比较,多潘立酮组和柴术理胃饮低、中、高剂量组大鼠血清NO、NOS含量均降低(P<0.05),5-HT含量均升高(P<0.05);柴术理胃饮高剂量组大鼠血清NO、NOS含量均低于柴术理胃饮低剂量组(P<0.05),5-HT含量高于柴术理胃饮低剂量组(P<0.05).正常组无炎症细胞浸润,模型组可见上皮细胞肿胀,以及大量炎症细胞浸润,柴术理胃饮各剂量组和多潘立酮组与模型组相比,胃窦黏膜层均可见轻微充血和少量淋巴细胞及中性粒细胞浸润.结论 柴术理胃可以明显改善大鼠的焦虑、烦躁、紧张等不良精神状态,增强大鼠体质,显著增加或下调大鼠脑肠肽5-HT、NO、NOS水平,最终显著缓解FD症状.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从筋骨失衡力学源性分析探讨骨质疏松症的防治策略
编辑人员丨2024/7/13
骨质疏松症(osteoporosis,OP)的诊断率逐年上升,其高发病风险、发病率以及并发脆性骨折,致残、致死率增加给家庭、社会带来极大的危害和负担,也成为世界范围内所面临的老年性、慢性疾病防治的热点和重点问题.从生物力学角度分析其发病过程,明确力学退变性筋骨病原因与其力学平衡和稳定有关的脊柱关节静力系统、肌肉、筋膜、韧带、关节囊等动力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其发生与持续静态负荷和动态负荷、额外负荷、增龄性因素均相关.OP筋-骨系统力学生物学特性失衡,这与现代医学所讲的力学源性平衡因素改变如出一辙.通过对人体力学平衡特点和骨质疏松症患者筋骨失衡的力学源性分析,揭示筋骨系统力学失衡的功能性与结构性代偿临床病理变化分型,针对骨质疏松症患者筋骨力学失衡不同病理分型,为临床防治策略的建立和制定提供参考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7/13
-
慢性功能性踝关节不稳患者足底压力特征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10/28
目的 通过动态行走、静态单足支撑两个方面深入分析慢性功能性踝关节不稳患者足底压力的分布特点与其相关因素,为此类患者临床诊断与治疗提供可靠依据.方法 观察组纳入自2019-01-2021-01诊治的35例慢性功能性踝关节不稳,选取20个健康且踝关节正常的医院职工作为对照组,选用地毯式压力采集分析系统,测试者分别在动态步行与静态单足站立时采集足底压力参数,并进行组间比较.结果 观察组行走时足底最大压力、足底平均压力明显小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行走速度、行走时前足压力、行走时后足压力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行走时足内侧压力比、足外侧压力比与对照组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步态线与足印长度比值明显小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睁眼和闭眼状态下,观察组身体重心摆动轨迹长度均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于无法通过临床体征与影像学检查结果明确诊断的慢性功能性踝关节不稳患者,可以通过对其足底压力分布特征进行分析,主要观察指标为足底最大压力、足底平均压力、足内侧压力比、足外侧压力比,以及单脚站立时身体重心摆动轨迹长度.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10/28
-
踝关节外侧副韧带损伤手术治疗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023/8/19
踝关节是人体承重最大的关节,维持踝关节稳定的结构主要包括韧带、骨性结构和肌腱[1].踝关节日常扭伤发生率较高,美国人群中所有踝关节扭伤有50%是非体育活动导致的[2].踝关节内翻是扭伤类型中最常见的,可导致外侧副韧带损伤[3].踝关节外侧副韧带的稳定性由距腓前韧带、距腓后韧带和跟腓韧带组成.距腓前韧带对踝关节内翻、屈伸起约束作用,但是它可吸收的能量在三束韧带中最低并且最容易损伤[4].因此,踝关节外侧副韧带的治疗目标主要是修复或重建距腓前韧带[5].距腓后韧带是三束韧带中韧性最强的,它的作用是防止踝关节过度内旋和内翻,只有当踝关节极度背屈时才会紧张.跟腓韧带在背屈时紧张,防止踝关节过度旋后、后足过度内翻和内旋[6],在内翻损伤中,跟腓韧带受力最大,严重时会伴踝关节囊的外侧部和下胫腓联合撕裂[7].损伤的韧带没有及时修复愈合会导致后期关节松弛,20%~40%患者会出现反复扭伤[8].如果出现踝关节外侧不稳、反复扭伤症状并且持续6个月以上,则可定义为慢性踝关节不稳[9],其特征是活动后踝关节反复疼痛、扭伤,患者自觉踝关节不稳,尤其是在不平地面行走时[10].踝关节外侧不稳定又可分为机械性不稳和功能性不稳.李宏云等[11]研究发现,在踝关节不稳的患者中,均有腓骨长肌与胫前肌激活时间延长的功能缺陷,这种肌肉激活延长是导致踝关节反复扭伤的原因之一.慢性踝关节不稳会严重影响踝关节功能,导致踝关节软骨损伤以及创伤性关节炎.Raeder等[12]认为,慢性踝关节不稳持续发展的可能因素包括延迟治疗和主观踝关节不稳导致反复扭伤.对于慢性踝关节不稳,可通过手术修复或重建受损的韧带,从而延缓踝关节相关疾病的进展.踝关节外侧副韧带损伤的手术治疗目的是修复损伤韧带、重新建立踝关节的机械稳定性,其手术适应证主要为[13-15]:①慢性踝关节不稳非手术治疗3~6个月无效者;②踝关节反复扭伤和踝关节不稳体征与抽屉试验和距骨倾斜应力透视相关;③MRI和超声检查显示距腓前韧带损伤.笔者就踝关节外侧副韧带损伤手术治疗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报道如下.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19
-
慢性乙型肝炎临床治愈新策略——病毒抑制联合免疫调节及其路线图
编辑人员丨2023/8/6
HBV感染仍是目前影响全球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现有的抗病毒治疗药物包括核苷和核苷酸类药物(NAs)以及干扰素(IFN)或聚乙二醇干扰素(PEG-IFN).NAs治疗安全且耐受良好,但停药后病毒学复发率高,疗程长甚至可能需要终身服药.PEG-IFN治疗的优势包括疗程有限、应答更持久以及不产生耐药,然而,仅部分患者对IFN可获得持续应答,且副作用普遍存在,因而限制了其临床广泛应用.由于HBV cccDNA和整合的HBV基因组在感染的肝细胞核中稳定存在,HBV的彻底清除(完全治愈)很难实现,目前多数指南推荐慢性乙型肝炎抗病毒治疗的理想终点为:治疗结束后持久的HBsAg消失,伴或不伴抗-HBs血清学转换(即功能性治愈).理论上,联用不同抗HBV作用机制的抗病毒药物——病毒抑制联合免疫调节(如NAs和PEG-IFN联合治疗),是具有前景的慢性乙型肝炎抗病毒治疗新策略.最新研究表明,与NAs单药治疗相比,NAs和PEG-IFN初始联合或序贯联合治疗在病毒学和血清学应答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笔者应邀于2015年在《Journal of Hepatology》、2017年12月在《Journal ofInfectious Disease》阐述了目前慢性乙型肝炎联合治疗策略的研究进展,并根据国内外研究结果初步提出慢性乙型肝炎临床治愈思考和线路图,现将概况进行更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慢病管理模式在官兵慢性消化系统疾病防治中的应用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6
部队官兵作为特殊职业群体,其慢性胃炎、功能性消化不良和消化性溃疡等慢性消化系统疾病具有较高的发病率,这些疾病具有诸多与糖尿病、高血压病、冠心病等传统意义慢性病同样的特征.近年来,随着对慢病管理研究的逐渐深入,人们逐步尝试将慢病管理模式引入慢性消化系统疾病的防治.相对于地方人员,部队官兵集体生活、环境相对封闭、人员稳定、管理严格,在慢性消化系统疾病的防治中实施慢病管理更具优势.本文探讨了慢性胃炎、功能性消化不良和消化性溃疡等常见慢性消化系统疾病的共同致病因素、部队患者的致病特点及对其实施慢病管理的思路,以期为部队官兵慢性消化系统疾病的防治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贴扎联合功能锻炼治疗老年功能性踝关节不稳的临床观察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探讨贴扎联合功能锻炼对老年功能性踝关节不稳(functional ankle instability,FAI)患者动静态平衡能力、踝关节功能及关节肿胀的影响,明确其临床疗效,为治疗老年踝关节不稳提供有效方法.方法 选取2016年5月-2018年7月在唐山市第二医院骨科和康复科诊断为FAI的老年患者50例,采用随机数字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25例.对照组只应用肌内效贴布进行胫骨前肌抑制贴法、踝关节外侧副韧带保护贴法;观察组在对照组处理的基础上进行功能锻炼.采用星状平衡测试(star excursion balance sest,SEBT)评估动态平衡能力,Biodex Balance System进行姿势稳定性(postural stability)测试所得稳定指数(overall stability index,OSI)评估静态平衡能力,坎伯烂踝关节不稳问卷调查(Cumberland Ankle Instability Tool,CAIT)评价踝关节功能,Figure-of-eight-20法评定关节肿胀程度.并对2组治疗前后所测得数据进行比较与分析.结果 治疗后2组各个方向SEBT评分均显著高于同组治疗前(P<0.05),且观察组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提示2组治疗后动态平衡能力改善,且观察组优于对照组.治疗后2组OSI均显著低于同组治疗前(P<0.01,P<0.05),且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提示2组治疗后静态平衡能力提高,且观察组优于对照组.治疗后2组CAIT评分均显著高于同组治疗前(P<0.01,P<0.05).提示治疗后2组关节功能改善.2组治疗前后以及2组治疗后踝关节周径与健侧踝关节周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2组治疗后关节肿胀程度无明显变化.结论 贴扎联合功能锻炼可显著提高慢性功能性踝关节不稳老年患者踝关节周围肌肉力量、改善踝关节功能,提高肢体活动灵敏性,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平衡训练对慢性踝关节不稳疗效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通过文献分析平衡训练对慢性踝关节不稳的疗效.方法 检索PubMed和Web of Science数据库2000年1月至2019年4月以"慢性踝关节不稳"和"平衡训练"为主题的英文文献.结果和结论 慢性踝关节不稳患者最常应用的平衡训练方法 为 Wobble Board 训练和渐进性跳跃稳定平衡(PHSB)训练;现已形成包含单腿站立重心变化和平衡策略的静态平衡、包含星形偏移平衡测试和功能性跳跃的动态平衡、踝关节自评功能问卷、生活质量和社会参与程度问卷的评估模式,完善了平衡训练对患者损伤情况、功能和参与影响的整体化评价体系.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慢性肠衰竭病人的营养治疗和药物治疗
编辑人员丨2023/8/6
20世纪50年代,首次出现肠衰竭的概念,但无完整确切的定义.1956年,Irving[1]定义肠衰竭为"功能性肠道减少,不能满足食物的消化吸收".迄今为止,关于肠衰竭/肠功能障碍,还未正式定义和分类.2015年,欧洲临床营养和代谢学会(ESPEN)专家委员会对肠衰竭的定义为,肠道功能下降不能满足宏量营养素和(或)水和电解质吸收的最低需要量,需静脉补充以维持健康和(或)生长[2].肠道吸收功能下降﹑不足,需静脉补充以维持健康和(或)生长,可被认为"肠功能不全"[2].根据发病﹑代谢和预期结局,肠衰竭可分为3型.Ⅰ型:急性,短期,自限性症状;Ⅱ型:亚急性症状,常见于代谢不稳定的病人, 需多学科护理, 静脉补充数周或数月;Ⅲ型:慢性症状,见于代谢稳定的病人,需静脉补充数月或数年 [2].肠衰竭有5个主要病理表现:短肠综合征(short bowel syndrome, SBS)﹑肠瘘﹑肠动力紊乱﹑机械性肠梗阻和广泛性小肠黏膜病,来源于多种胃肠道或全身性疾病[2].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