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单中心新生儿出生体重曲线的建立方法及临床意义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依据本中心队列数据采用不同方法建立新生儿出生体重曲线,并与目前国内常用的协作网G曲线[采用基于偏度系数-中位数-变异系数法的广义可加模型(GAMLSS)拟合方法制定]进行比较,探讨适宜本中心的新生儿出生体重标准。方法:基于2017年1月1日至2022年2月28日于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行妊娠早期胎儿结构超声筛查的前瞻性出生缺陷研究队列中的活产儿7 044例,对其中无小于胎龄儿(SGA)及大于胎龄儿(LGA)高危因素的低风险孕妇3 894例,分别采用GAMLSS法、基于低风险孕妇孕40周分娩新生儿平均出生体重和标准差采用半定制法建立本中心GAMLSS曲线(简称本中心G曲线)、本中心半定制曲线(简称本中心S曲线)。依据本中心S曲线、本中心G曲线对7 044例活产儿是否为SGA进行诊断,分为非SGA组(6 176例)、S较G额外诊断组(94例)、S及G均诊断组(774例),比较3组孕妇不良围产结局的发生率;依据本中心S曲线、协作网G曲线对7 044例活产儿是否为SGA进行诊断,分为非SGA组(6 176例)、S较协作网G额外诊断组(464例)、S及协作网G均诊断组(404例),比较3组孕妇不良围产结局的发生率。结果:(1)7 044例活产儿中,依据协作网G曲线、本中心G曲线及本中心S曲线诊断SGA分别为404例(5.74%,404/7 044)、774例(10.99%,774/7 044)、868例(12.32%,868/7 044)。本中心S曲线新生儿出生体重的第10百分位数值在所有胎龄均高于本中心G曲线和协作网G曲线。(2)S较G额外诊断组、S及G均诊断组入住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NICU)时间>24 h的发生率[分别为10.64%(10/94)、5.68%(44/774)]均显著高于非SGA组[1.34%(83/6 176); P均<0.001];S较G额外诊断组、S及G均诊断组孕妇子痫前期(PE)的发生率分别为12.77%(12/94)、9.43%(73/774),孕34周前早产发生率分别为9.57%(9/94)、2.71%(21/774),孕37周前早产的发生率分别为24.47%(23/94)、7.24%(56/774),均显著高于非SGA组[分别为4.37%(270/6 176)、0.83%(51/6 176)、4.23%(261/6 176); P均<0.001]。(3)S较协作网G额外诊断组、S及协作网G均诊断组新生儿入住NICU时间>24 h的发生率[分别为5.60%(26/464)、6.93%(28/404)]均显著高于非SGA组( P均<0.001);S较协作网G额外诊断组、S及协作网G均诊断组孕妇因不确定的胎儿状态(NRFS)行紧急剖宫产术或产钳助产的发生率[分别为4.96%(23/464)、12.38%(50/404)]均高于非SGA组[2.57%(159/6 176); P均<0.001];S较协作网G额外诊断组、S及协作网G均诊断组孕妇PE的发生率分别为8.84%(41/464)和10.89%(44/404),孕34周前早产发生率分别为4.31%(20/464)和2.48%(10/404),孕37周前早产的发生率分别为10.56%(49/464)和7.43%(30/404),均显著高于非SGA组( P均<0.001)。 结论:相较于协作网G曲线和本中心G曲线,依据本中心低风险活产儿出生体重,采用半定制法建立的本中心S曲线更有利于本中心SGA的筛查,有助于高危儿的识别和管理。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大气细颗粒物不同组分的毒理学效应及其分子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1天前
大气细颗粒物(PM 2.5)是指空气动力学直径小于或等于2.5 μm的颗粒物,经由靶器官肺脏进入机体,可诱发多种不良健康效应(如心血管疾病、糖尿病、呼吸系统疾病、神经退行性疾病和不良出生结局等)。PM 2.5具有组成的复杂性(可溶性/非可溶性成分和生物成分等)、来源的多样性和二次转化等特性,大量的流行病学和毒理学研究提示PM 2.5的不同组成在诱发不良健康效应时所涉及的毒理学作用机制存在差异。另外,PM 2.5作为载体,还存在多组分间的混合暴露和联合效应。本文对近几年大气细颗粒物不同成分暴露所涉及的毒理学作用机制及不同组分间的联合效应进行了较为系统的阐述,主要包含炎症反应、氧化应激、内质网应激、核因子κB(NF-κB)信号通路的激活等,为PM 2.5不同组分暴露所引发的不良健康效应的防治提供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浙江省出生缺陷人群监测地区不同生育政策时期生育情况分析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了解生育政策调整对浙江省出生缺陷人群监测地区生育情况的影响。方法:资料来源于浙江省出生缺陷人群监测系统,其监测对象为浙江省嘉兴市南湖区、宁波市奉化市居住≥1年的产妇。将资料分为"独生子女"(2012年1月至2013年9月)"单独二孩"(2015年1月至2016年9月)和"全面二孩"(2017年1月至2018年9月)3个时期,比较不同生育政策时期产妇年龄分布的差异,分析不同生育政策时期经产妇占比的变化趋势,采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生育政策与不良围产结局的关联。结果:"独生子女""单独二孩"和"全面二孩"时期产妇数分别为12 557、14 097和15 509名,后一时期分别较前一时期增长12.3%和10.0%;各时期产妇年龄 M( P25, P75)分别为27(25,30)、28(26,31)和28(26,32)岁;各时期经产妇占比分别为19.5%、35.7%和45.8%,呈上升趋势( P< 0.001)。"独生子女""单独二孩"和"全面二孩"时期分娩量分别为12 721、14 307和15 772名。"独生子女"时期不良围产结局发生率最低(8.7%),"全面二孩"时期最高(11.1%)。非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显示,调整年龄因素后,与"独生子女"时期相比,"单独二孩"和"全面二孩"时期早产[ OR (95% CI)分别为1.20(1.08~1.33)和1.08(1.02~1.13)]和出生缺陷[ OR(95% CI)分别为1.33(1.13~1.55)和1.29(1.20~1.39)]风险增加;巨大儿风险降低[ OR(95% CI)分别为0.87(0.80~0.96)和0.91(0.87~ 0.95)],围产儿死亡风险变化无统计学意义[ OR(95% CI)分别为0.78(0.53~1.15)和0.84(0.69~1.02)]。 结论:随生育政策调整,浙江省出生缺陷人群监测地区高龄、经产妇比例增加,不良围产结局风险增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不同染色体核型Turner综合征的产前诊断指征和妊娠结局:205例分析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不同染色体核型的Turner综合征(Turner syndrome,TS)的产前诊断指征和妊娠结局。方法:回顾性分析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产前诊断中心2010年1月1日至2021年6月30日产前诊断胎儿核型为TS者的临床信息。依据核型结果,将这些病例分为X单体(核型为45,X)和非X单体类(核型包括X数目异常、等臂X、X缺失、X重排、假双着丝粒X和含Y数目异常嵌合体,以及Y缺失)2类。采用 χ 2检验对TS的检出率、产前诊断指征和妊娠结局进行比较,采用Bonferroni法进行亚组间两两比较,采用 χ 2检验(或Fisher精确概率法)对超声异常征象进行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对2组颈项透明层(nuchal translucency,NT)厚度进行比较。 结果:(1)研究期间共27 981例行介入性产前诊断,检出TS共205例(0.73%),包括X单体(135例)和非X单体类(70例,其中性染色体数目异常44例,性染色体结构异常26例)。(2)205例中,164例(80.0%)有1项产前诊断指征,41例(20.0%)有多项产前诊断指征。X单体中,超声异常的检出率[85.2%(115/135)]高于其他3类指征[血清学筛查高风险为67.3%(35/52),无创产前检测(non-invasive prenatal testing,NIPT)性染色体异常高风险为60.0%(15/25),其他指征(高龄、不良孕产史和夫妻双方携带地中海贫血基因)为5.2%(7/135)]( P值均<0.05),且高于该指征在非X单体类的检出率[25.7%(18/70)]( χ2=71.55, P<0.001)。非X单体类中,血清学筛查高风险和NIPT性染色体异常高风险的TS检出率[54.7%(29/53)和68.3%(28/41)]高于其他2类指征[超声异常为25.7%(18/70),其他指征为14.3%(10/70)]( P值均<0.05)。(3)133例以超声异常为产前诊断指征者中,65例(48.9%)存在单个、68例(51.1%)存在多个超声异常征象。早孕期超声异常的95例和中晚孕期超声异常的38例中,X单体淋巴水囊瘤和水肿的发生率均高于非X单体类[早孕期:71.8%(61/85)与1/10、34.1%(29/85)与0/10;中晚孕期:73.3%(22/30)与0/8、50.0%(15/30)与0/8;Fisher精确概率法, P值均<0.05]。X单体的NT厚度大于非X单体类[7.5 mm(1.0~17.4 mm)与1.7 mm(0.8~9.5 mm)]( Z=-5.25, P<0.001)。(4)72例以超声异常以外的指征行产前诊断者中,68例完成血清学筛查,61例完成NIPT。血清学筛查高风险、NIPT性染色体异常高风险及其他指征(高龄、不良孕产史和夫妻双方携带地中海贫血基因)的检出率分别为54.4%(37/68)、59.0%(36/61)和22.2%(16/72);3部分病例产前诊断指征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 2=22.40, P<0.001)。血清学筛查高风险和NIPT性染色体异常高风险的检出率均高于其他指征( χ 2值分别为18.77和15.40, P值均<0.001)。72例中,19例(26.4%)为X单体,53例(73.6%)为非X单体类;嵌合体共42例(58.3%)。(5)205例TS病例中,185例随访成功(X单体123例,非X单体类62例)。X单体中1例活产(0.8%,1/123),非X单体类中17例活产(27.4%,17/62)。2组妊娠结局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 2=33.22, P<0.001)。获随访的超声未见异常的63例TS病例(X单体18例,非X单体类45例)中,18例X单体均引产;而非X单体类13例活产(28.9%,13/45),32例引产(71.1%,32/45)。18例活产病例中,1例(非X单体类)于孕36周早产,其余均足月出生。对11例病例完成随访,其中的1例X单体患儿身高低于同龄同性别儿童平均身高的-2 SD;10例非X单体类患儿身高位于同龄同性别儿童平均身高的-1 SD~+3 SD。这11例儿童智力运动发育良好,未见其他结构异常。7例拒绝随访。 结论:胎儿TS病例中,X单体最常见的产前诊断指征为超声异常,非X单体类最常见的产前诊断指征为血清学筛查高风险和NIPT性染色体异常高风险。与非X单体类相比,X单体的终止妊娠率更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水母征对完全性前置胎盘合并胎盘植入性疾病不良围产结局的提示意义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研究超声检查时发现水母征对完全性前置胎盘合并胎盘植入性疾病(placenta accreta spectrum disorders,PAS)不良围产结局的提示意义。方法:回顾性研究2020年1月至2023年2月在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经剖宫产分娩、诊断为完全性前置胎盘合并PAS的72例单胎孕妇的超声图像。根据是否存在水母征,将研究对象分为水母征组[15例(20.8%)]和非水母征组[57例(79.2%)]。分析2组孕妇的一般资料和围产结局。不良围产结局包括患者接受腹主动脉球囊阻断、子宫动脉栓塞或子宫切除术,发生产后出血,以及其新生儿收住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neonatal intensive care unit,NICU)等。采用两独立样本 t检验、Mann-Whitney U检验和 χ2检验(或Fisher精确概率法)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1)水母征组的产次[(1.6±0.7)次与(1.2±0.6)次, t=2.01]和产前胎盘植入评分[(12.3±1.5)分与(8.6±2.9)分, t=6.59]均高于非水母征组( P值均<0.05)。非水母征组包括粘连型胎盘植入14例(24.6%)、植入型胎盘植入40例(70.2%)、穿透型胎盘植入3例(5.3%);水母征组包括植入型胎盘植入9例和穿透型胎盘植入6例,无粘连型病例。2组各类型PAS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isher精确概率法, P<0.001)。(2)水母征组的腹主动脉球囊阻断率[15/15与38.6%(22/57), χ2=17.92]、子宫动脉栓塞率[3/15与1.8%(1/57),Fisher精确概率法]、术中出血量[指放置球囊的病例,(1 973±1 057)ml与(1 211±576)ml, t=2.55]、需要输血率[15/15与63.2%(36/57),Fisher精确概率法]、输悬浮红细胞量[指放置球囊的病例,4.0 U(2.0~23.0 U)与2.5 U(0.0~11.0 U), Z=-2.53]和术后住院时间[(9.7±2.4)d与(7.5±2.2)d, t=3.36]均高于非水母征组,而分娩孕周[(33.6±1.5)周与(35.2±1.8)周, t=-3.24]、新生儿1和5 min Apgar评分[1 min:8分(3~10分)与9分(4~10分), Z=-2.46;5 min:9分(7~10分)与10分(6~10分), Z=-2.02]均小于非水母征组( P值均<0.05)。2组的急诊手术率、术后24 h出血量、新生儿出生体重及新生儿收住NICU比例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组均无切除子宫或死亡病例。 结论:超声检查发现水母征的完全性前置胎盘合并PAS患者更易于出现不良围产结局,应更予重视。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动脉导管未闭的期待治疗或早期布洛芬治疗
编辑人员丨1天前
婴幼儿动脉导管未闭(PDA)常用环氧合酶(COX)抑制剂治疗,但此类药物的疗效尚未明确。在该项多中心、非劣效性试验中,将超声心动图确诊为PDA(直径>1.5 mm,左向右分流)的极早产儿(胎龄<28周)随机分配接受期待治疗或早期布洛芬治疗。主要结局包括坏死性小肠结肠炎(贝尔分级Ⅱa期及以上)、中重度支气管肺发育不良或矫正胎龄36周内死亡。与早期布洛芬治疗相比,期待治疗的非劣效性被定义为单侧95% CI的上限<10个百分点的绝对危险度差值。共有273例患儿接受随机分组,中位胎龄为26周,中位出生体重为845 g。期待治疗组136例患儿中有63例(46.3%)发生了主要结局事件,早期布洛芬治疗组137例患儿中有87例(63.5%)发生了主要结局事件(绝对危险度差值=-17.2%,单侧95% CI上限=-7.4%,非劣效性 P<0.001)。期待治疗组136例患儿中有24例患儿(17.6%)发生坏死性小肠结肠炎,在早期布洛芬治疗组137例患儿中有21例(15.3%)发生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绝对危险度差值=2.3%,双侧95% CI:-6.5%~11.1%)。在期待治疗组有117例进行了支气管肺发育不良评估,中重度支气管肺发育不良者有39例(33.3%);早期布洛芬治疗组112例患儿进行了评估,有57例(50.9%)诊断为中重度支气管肺发育不良(绝对风险差值=-17.6%,双侧95% CI:-30.2%~-5.0%)。期待治疗组有19例(14.0%)死亡,早期布洛芬治疗组有25例(18.2%)死亡(绝对危险度差值=-4.3%,双侧95% CI:-13.0%~4.4%)。两组其他不良事件的发生率相似。因此得出结论:在降低坏死性小肠结肠炎、支气管肺发育不良或矫正胎龄36周内死亡的发生率方面,对极早产儿PDA进行期待治疗表现出不劣于早期布洛芬治疗的效果。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生后院际转运时间对极早产儿临床特征及出院结局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分析国内院际转运极早产儿日龄分布情况,总结不同日龄转运极早产儿的围产期特征、出院结局以及住院期间治疗情况的差异。方法:回顾性纳入2019年全年中国新生儿协作网(Chinese Neonatal Network,CHNN)极早产儿队列中胎龄24~31周 +6、在外院出生后转入CHNN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neonatal intensive care unit,NICU)救治的、排除严重先天畸形的极早产儿3 405例。按照转运进入CHNN NICU的日龄分为早期转运组(≤1 d)、延迟转运组(>1~7 d)和晚期转运组(>7 d)。采用方差分析、 t检验、 χ2检验(两两比较采用Bonferroni校正)、Kruskal-Wallis检验及Wilcoxon秩和检验比较3组极早产儿的一般临床情况、治疗情况及出院结局的差异。 结果:3 405例极早产儿的中位胎龄为29.7周(28.3~31.0周),平均出生体重为(1 321.0±316.5)g。早期转运组2 031例(59.6%),延迟转运组406例(11.9%),晚期转运组968例(28.4%)。转运极早产儿产房内接受持续气道正压通气的比例为8.4%(237/2 806),产房内气管插管比例为32.9%(924/2 805)。共62.7%(1 569/2 504)的患儿母亲接受产前糖皮质激素治疗,早期转运组接受产前糖皮质激素治疗的比例为68.7%(1 121/1 631),高于延迟转运组[56.1%(152/271), χ2=16.78, P<0.017]和晚期转运组[49.2%(296/602), χ2=72.56, P<0.017]。转运极早产儿总死亡率为12.7%(431/3 405),其中早期、延迟及晚期转运组患儿的死亡率分别为12.4%(252/2 031)、16.3%(66/406)和11.7%(113/968),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χ2=5.72, P=0.057)。延迟转运组和晚期转运组患儿重度脑室内出血、晚发型败血症、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和纠正胎龄36周或出院时支气管肺发育不良的发生率高于早期转运组,晚期转运组患儿早产儿视网膜病变、接受治疗的早产儿视网膜病变和纠正胎龄36周或出院时支气管肺发育不良的发生率高于延迟转运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Bonferroni校正法, P值均<0.017)。晚期转运组极早产儿出院日龄为66.0 d(51.0~86.0 d),出院纠正胎龄为38.9周(37.1~41.2周),均大于早期转运组[48.0 d(37.0~64.0 d), Z=260.83;36.9周(35.7~38.3周), Z=294.32]和延迟转运组患儿[52.0 d(41.0~64.0 d), Z=81.49;37.4周(36.1~38.7周), Z=75.9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17)。 结论:目前国内仍有大量极早产儿需要生后转院。转运日龄越晚、极早产儿并发症发生率越高。故建议可能发生极早产的孕妇宫内转运或生后尽早转运,可能有助于改善预后。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标准强化捐赠人乳与早产儿配方奶补充喂养极低/超低出生体重儿短期结局比较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比较在亲母母乳(mother's own milk,MOM)不足时分别应用标准强化捐赠人乳(donor human milk,DHM)或早产儿配方奶(preterm formula,PF)补充喂养极低出生体重儿(very low birth weight infant,VLBWI)和超低出生体重儿(extremely low birth weight infant,ELBWI)对其短期结局的影响。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队列研究,选择2017年10月1日至2020年9月30日在北京协和医院住院的91例出生体重<1 500 g的VLBWI或ELBWI,根据MOM不足时早产儿补充喂养方式,分为DHM组(51例)和PF组(40例),采用 t检验、Mann-Whitney U检验、 χ 2检验比较2组早产儿住院期间的短期临床结局。 结果:DHM组与PF组早产儿的出生胎龄、出生体重、性别比例、出生方式、母亲分娩年龄及小于胎龄儿比例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5)。DHM组生后第14天喂养量显著大于PF组[(108.2±53.1)与(81.0±47.8)ml/(kg·d), t=0.78, P=0.020],但喂养量达120和150 ml/(kg·d)时间显著短于PF组[分别为(17.5±10.2)与(30.0±12.0)d和(22.1±13.3)与(32.3±11.9)d, t值分别为4.38和0.02, P值均<0.05]。与PF组相较,DHM组应用经外周中心静脉置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比例较低[58.8%(30/51)与 100%(40/40), χ 2=21.88],PICC时间短[10.0(0.0~19.0)与29.0(17.0~40.5)d, Z=5.56; P值均<0.05]。DHM组输红细胞次数[0.0(0.0~2.0)与 2.0(1.0~3.0)次, Z=4.44, P<0.001]、晚发败血症发生率[23.5%(12/51)与 50.0%(20/40), χ 2=6.39 ,P=0.011]均低于PF组。2组支气管肺发育不良、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早产儿视网膜病变发生率及住院时长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5)。 结论:在MOM不足时应用标准强化DHM进行补充喂养VLBWI或ELBWI可以更快实现全胃肠道内营养,降低PICC使用率并缩短置管时间,降低晚发败血症发生风险,减少红细胞输注次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脐动脉栓塞18例临床分析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脐动脉栓塞的临床特点及妊娠结局。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研究对象为2018年1月至2020年2月在厦门市妇幼保健院住院分娩的18例脐动脉栓塞患者。分析患者的一般情况(年龄、妊娠并发症、产前超声提示脐动脉情况等)、妊娠结局(分娩方式、胎儿或新生儿结局等)及胎盘病理检查资料。对数据资料采用描述性统计方法进行分析。结果:(1)本单位脐动脉栓塞的产前检出率为0.062%(18/29 130)。18例孕妇年龄(30.1±6.1)岁,其中4例高龄产妇(年龄≥35岁),1例<18岁;17例为单胎妊娠,1例为双绒毛膜双羊膜囊双胎妊娠之一。超声首次提示单脐动脉或可疑脐动脉栓塞的孕周为(35.1±2.6)周,其中16例孕晚期超声提示单脐动脉,2例可疑脐动脉栓塞。18例患者的妊娠并发症主要包括妊娠期糖尿病(8例)、胎儿生长受限(4例)和脐带插入点异常(3例)。(2)18例中的16例活产孕妇均为剖宫产分娩,产妇结局均良好;2例胎儿宫内死亡。16例活产新生儿中,早产9例,足月产7例;平均出生体重(2 434±816) g;4例为小于胎龄儿;3例发生新生儿窒息。11例新生儿收住重症监护病房,其中5例存在脑损伤。(3)18例中,17例胎盘病理检查提示2条脐动脉中的1条血栓形成,1例合并脐静脉血栓。11例脐带过度扭转,3例脐带插入点异常。1例拒绝胎盘病理检查。结论:妊娠晚期超声首次提示单脐动脉时,应警惕脐血管栓塞。分娩时机应综合考虑早产及突发不良事件的风险。分娩方式建议考虑剖宫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妊娠期高血压病对早产儿脐血血红蛋白、铁蛋白及其结局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妊娠期高血压病(HDP)对早产儿脐血血清铁蛋白(SF)、出生时血红蛋白(Hb)及早产儿结局的影响。方法:前瞻性收集同济大学附属第一妇婴保健院2015年10月1日至2016年12月31日收治的1 419例早产儿及其母亲基本信息,留取脐血和其母亲静脉血送检血常规及SF。母亲诊断有HDP的早产儿作为HDP组,同时期无HDP孕妇所生早产儿作为对照组。2组间正态分布资料比较采用独立样本 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 χ2检验,频数<5的计数资料采用 Fisher′ s精确概率法,比较2组早产儿脐血SF、出生时Hb以及2组间早产儿结局情况。 结果:HDP组早产儿SF明显低于对照组[(85.6±67.2) μg/L比(103.9±95.5) μg/L],而早产儿Hb明显高于对照组[ (206.2±33.8) g/L比(193.2±31.9) g/L ],2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2.791、4.825,均 P<0.05);脐血SF与出生时Hb呈负相关( r=-0.120, P<0.001)。HDP组早产儿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NRDS)、新生儿肺炎及早产儿支气管肺发育不良(BPD)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 结论:HDP与脐血SF及早产儿出生后Hb水平有相关性,HDP母亲刺激早产儿Hb生成增加,同时,在HDP应激状态下,促使早产儿肺发育,减少NRDS、肺炎及BPD发生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